♡ 綾子♡
文/鄭石岩
憤怒的背後,隱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心結,那就是敵意。它是一種對立、防衛和焦灼不安的心情。敵意往往潛入「自己」的意識裡,因此很難察覺。它在發作成為怒火時,總是有藉口,以致許多人假正義名,進行瞋怒和暴力的行動。憤怒是一種激化的敵意,很容易引發暴力,向對手作激烈攻擊;可以用語言暴力,也可以用肢體暴力。當然,敵意也可以對自己發作,讓怒火朝向自己,進行自我傷害或自殺。敵意影響人際關係最為深遠。敵意高的人,不但容易與別人衝突,而且得不到人際溫暖和支持,於是人際網絡漸漸縮小,社會功能萎縮,挫折感和敵意隨之增加。許多研究指出,社會支持網絡小的人,死亡率高於社會支持網絡大的人近二倍。他們的罹病率也較高。研究發現社會支持網絡大的人,也比較不容易感冒,其差距高達四倍。心理學家盧賽克從1950年代開始,追蹤大學畢業生長達數十年,發現與父母之間缺乏溫暖關係的人,在壯年之前有91%的人罹患心臟病、潰瘍、高血壓和氣喘等慢性病。相對於父母關係溫暖的人,則只有45%的人罹患這些疾病。美國曾經作過調查,發現敵意比較高的州或城市,其健保成本也較高,顯然敵意與健康有密切的關係。此外,敵意對婚姻生活的品質有決定性的影響。敵意少友愛多的配偶,彼此互相陪伴,融洽交談,互相關心體貼和分憂,他們的健康比較好。反之,婚姻生活有較多衝突者,夫妻健康也大受影響。於是幸福的人生,就在於控制敵意和發展友愛。想要控制敵意,得對自己的怒火有所覺察,才能有效控制它,化戾氣為祥和。佛陀說過一個故事︰幾個人在屋子裡談到某甲的品行。有一個人說︰某甲什麼都好,就是容易動肝火後魯莽行事。這時某甲恰好從那兒經過聽見了,便大動肝火氣憤衝動地叫罵說︰「我什麼時候動肝火?什麼時候行事魯莽?拿出證據來。」當時許多人對他說︰「你現在的舉動,就是在證明你的怒火和魯莽了。」佛陀用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要能覺察自己的過失,虛心改過遷善,敵意和憤怒之火才會熄滅。敵意很容易發展成憤怒和瞋火。《佛遺教經》中說,「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每個人都該消除敵意,熄滅瞋火,這樣才能發展愛心,創造幸福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