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政治圓桌論壇~~
市長:★ 鬼影★  副市長: 呆呆๑摘芯K. K. Taiwan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政治圓桌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EFCA 討論專欄
 瀏覽14,501|回應23推薦19

remin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9)

毛毛蟲~
螞蟻男
嘻嘻嘻
馬戲團
同胞
我愛繽紛樂
小莉沙拉
吱吱喳喳
Brandy
老綠綠

more...

這裡收藏關於EFCA的文章與影音, 讓大家了解馬政府要與中共簽EFCA所帶來的爭議. 如果有不足的地方, 歡迎過去貼文補充, 也歡迎大家加入城市!

也請大家下載第二階段台灣民間國是會議資料手冊全文. 這個文件對EFCA有相當詳盡的介紹:
 
http://www.dpp.org.tw/upload/news/20090416104053_link.pdf


在此先簡單的提出反對EFCA最根本的理由:

(1) 讓台灣的經濟完全依附中國, 進而喪失主權.

(2) 對台灣加入東協並無幫助.

(3) 只對少數產業有幫助, 既然如此何不乾脆就和中國談這些特定產業的關稅減免就好?

(4) 到目前為止, 馬政府對EFCA的內容都沒有完全公開, 這種不透明的決策過程不符合民主制度.

(5) 簽定之後會讓台灣的資金流向中國, 將造成更大幅的產業外移與失業潮. 除了少數在中國有市場的大資本家獲利之外, 多數中小企業與工農階層必將蒙受其害.

(6) 台灣經濟成長的關鍵在於產業技術的提升, 因此台灣要合作的對象應該是美日和歐洲等先進國家, 想辦法學習和取得它們的技術. 但是EFCA如果簽定, 會讓台灣的產業過度依賴中國廉價勞力以節省成本而喪失技術提升的動力.

(目前台灣產業重心還是替人代工, 使用的技術都是外國擁有的, 所以很容易被中國迎頭趕上, 所以如果台灣不想被邊緣化, 就必須發展創意型產業, 不管在工業, 資訊業, 生醫, 還是農業, 都務必要擁有自己的技術, 掌握這些技術的專利和證照.)


如果大家跟我一樣, 擔心EFCA會帶給台灣的傷害, 請在5/17日走上街頭, 讓馬政府了解我們的憂慮!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74&aid=3409150
 回應文章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鄒景雯: 用人民的聲音做後盾// 推動ECFA公投 對抗國共操弄
推薦1


remin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emini

用人民的聲音做後盾// 推動ECFA公投 對抗國共操弄

記者鄒景雯/特稿

胡錦濤昨天露了一手,政治的一手玩盡了馬英九、吳伯雄,經濟的一手則玩了沒有發言權的中國人民,台灣人民如果不想被國共兩黨權貴聯手耍玩,ECFA的公投必須即期展開連署推動,不容再周折拖延。

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即將明朗化,胡錦濤把困獸猶鬥的吳伯雄找去,當場頒下兩道保命金牌,一個針對ECFA「如果兩岸準備好的話,下半年就可以開始談」,把面子做給黨,對台灣聯黨制政;一個是七月中的國共論壇「是一個成功的論壇,應該繼續舉辦下去」,言下之意自是吳胡再會,直接給馬出了考題。

吳伯雄上京討救兵,能不能圍馬自救?接下來要看馬的意志,敢不敢下決心說不;胡錦濤透過拉攏連戰、吳伯雄等元老派將國民黨一裂數塊,進行「分而治之」,這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馬能否扭轉一年來陷於被動的掣肘局勢,是其權力基礎能否穩固的重要關鍵。

胡錦濤把操弄的手伸進了國民黨,當然是國民黨自己開門揖盜,而無論是權鬥的哪一方,他們與對岸建立「互利」基礎的籌碼,不僅無法利益為人民所共享,甚至不惜把多數台灣人民做為剝削的對象,勢必需要相對開放市場的ECFA,已被馬、胡先後排上了日程表,這是二千三百萬人必須共同關注的。

ECFA的內容包括什麼?馬政府直到今天依舊沒有向人民報告,因市場開放可能受衝擊的產業如何政策配套?有八成以上勞工的工作機會與薪資結構將衍生相對剝奪效應,政府如何增列措施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更是盡付闕如。不僅如此,政府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進行評估的研究報告,事實上根本也還沒有出爐,連該不該做、該怎麼做都八字沒一撇,國民黨政府居然敢一口咬定這是既定政策,不簽會死,這豈不是最極致的意識形態治國?

五一七有數十萬人上街頭要求ECFA必須公投,馬出國前以一人否決眾人說「不必」,吳伯雄繼而奔往對岸大敲邊鼓,他們顯然都沒把台灣人民放在眼裡,那麼喊出一百萬人站出來連署的民進黨這時的行動在哪?遊行結束已經十天,完備的公投規劃何時才可以拿出來?

民氣可用之際如果無法準備好,那只有等著人間蒸發,由台灣人民自己來對抗國共金權階級的勾結壓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74&aid=3470003
(好文連結) 病急亂投醫?探討國民黨推動ECFA與亞洲各國FTA的差異
推薦1


remin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emini

全民之音副市長石斑發表了兩篇相當精彩的文章, 對於EFCA有非常精闢的分析, 以及前所未有的獨到見解, 請到此閱讀:

病急亂投醫?探討國民黨推動ECFA與亞洲各國FTA的差異-1 - 全民之音

病急亂投醫?探討國民黨推動ECFA與亞洲各國FTA的差異-2 - 全民之音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74&aid=3466916
《星期專論》林向愷: 拒絕ECFA 台灣才能免於被邊陲化
推薦1


remin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emini

《星期專論》拒絕ECFA 台灣才能免於被邊陲化

◎林向愷

面對景氣衰退,馬政府推出的減稅、發放消費券、擴大內需與擴展出口的「新鄭和計畫」皆無法提振台灣經濟,與中國洽簽ECFA遂成為馬政府最後法寶。馬英九強調簽訂ECFA有急迫性,「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將來吃虧更大」,陸委會更將此視為台灣重返世界舞台的敲門磚。中國政府官員則明確表示,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必須經過中國同意,並要求台灣開放中國農工產品進口。面對社會強烈質疑,政府官員不僅說不清楚ECFA具體內容,親藍學者也算不出簽訂ECFA對台灣整體利益的影響,而親中媒體原期待二○○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教授能為ECFA加持背書,最後也告落空。

ECFA成效 克魯曼不背書

二○○○年後,民進黨政府大幅放寬廠商投資中國的限制,台商著眼於中國市場規模與勞動成本的優勢紛紛到中國複製「台灣成功的經驗」,台商投資中國占GDP比重由一九九九年的○.五%快速上升到二○○八年的二.五%,台商成為中國出口的主力,台灣消費主力跟著外移造成近年來民間消費持續不振,台商投資中國取代投資台灣成為二○○○年後台灣國內投資率屢居亞洲四小龍之末的重要原因。過去八年台灣不是馬英九所說的鎖國,而是過度開放讓台灣與中國間由原有的「國際貿易關係」轉變為克魯曼教授所說的「區域貿易關係」:技術、資金以及具有移動能力的人員(企業主、高階管理及高科技人才)由於沒有外移障礙,而大量外移。結果四十%家庭的可支配所得下降,失業率居高不下,這就是克魯曼教授所說的「核心—邊陲」效應:區域經濟整合後,貿易成本下降,廠商到市場規模較大的區域投資與生產相對更為有利,導致市場規模愈大的區域所享受的經濟整合利益愈大,最後成為經濟整合區域內投資與生產的核心,而市場規模居於劣勢的區域,則因產業外移成為邊陲,投資與生產活動不增反減,整體犧牲最大。

馬政府上台後亦未正視「核心—邊陲」效應對台灣經濟的衝擊,反而誇大與中國經貿合作的好處,以「民進黨都擋不住,怎可以批評別人」為推諉之詞,急著簽訂ECFA。與中國簽訂ECFA對台灣更嚴重的衝擊將是克魯曼教授所說的「軸心(hub)—輪輻(spoke)」效應。由於中國分別與東協及台灣簽訂雙邊貿易優惠協定,而台灣與東協間則無類似協定,使得台灣與東協間貿易成本高於台灣與中國間或東協與中國間的貿易成本。為了降低台灣與東協間的貿易成本,台灣與東協的經貿活動必須透過中國,中國就成為東協—中國—台灣經濟區域的軸心,而台灣則淪為東協—中國—台灣經濟區域的輪輻。所以,無法與世界主要國家簽署FTA情形下,先簽ECFA將迫使台灣必須透過中國才能與其他國家發展經貿關係。此種「以中國為軸心」的發展策略一旦成為廠商全球化佈局唯一選項,將更強化目前留在台灣廠商投資中國的意願。到時,台灣與中國間將進一步轉變為克魯曼教授所說的城鄉經貿關係:除土地不能移動外,其他生產要素大都已外移中國,台灣經濟成長的動能完全消失,成為中國經濟的附庸。

中國將成軸心 台灣淪為輪輻

馬政府宣傳簽訂ECFA效益時,亦未考量到簽訂ECFA後廠商選擇何處投資時所產生的「產業區位選擇」效應,而此正是克魯曼教授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一項重要的研究成果。當規模經濟與廠商群聚效應顯著時,市場規模愈大的國家吸納周邊國家生產與投資活動的能量就愈大。只要與市場規模愈大的國家間的商品與生產要素移動愈自由,磁吸效應就愈強。廠商著重中國市場規模與廠商群聚效應,只要在台灣生產的成本高於在中國生產的成本,廠商不會因兩岸貿易成本降低而留在國內投資仍會選擇外移。顯然,簽訂ECFA並不會讓廠商根留台灣,反而是台灣產業全面外移中國,與馬政府所宣稱的「簽署ECFA後,台灣業者就不需登陸投資」的論點完全相反。

台灣與中國間的語言、生活習慣與文化差異較其他主要國家為小,一旦雙方人員、資金與技術完全自由移動,台灣將是受中國經濟磁吸效應影響最大的國家。為擺脫磁吸效應,台灣必須與先進國家發展更緊密的經貿關係並設法降低與先進國家的貿易障礙。克魯曼教授在一九九六年所發表的一篇論文,就指出如果參與經濟整合國家間的生產要素完全自由移動,市場規模較小的國家必須設法降低與經濟整合區域以外其他國家的貿易成本,才能減輕其國內產業外移到經濟整合區域內市場規模較大國家所產生的衝擊。

由於中國相對於台灣具有勞動成本、規模經濟以及廠商群聚效應的優勢,與中國簽訂ECFA所產生的磁吸效應必然會比過去更強,對沒有跨國移動能力成員的工作機會與所得將是更嚴重的衝擊。為捍衛這些成員的基本生存權利,馬政府與其急著簽訂ECFA,不如先提升「經貿自主」以減輕過去政府錯誤政策所產生的磁吸效應,提升「經貿自主」就是政府運用有效政經手段(如:租稅、商品檢驗標準、政府預算資源及法律規定)提升我們所擁有技術、人員與其他資源的創造、管理及分配能力以確保台灣生存與發展的自由選擇權。

擺脫對中依賴 減輕台灣傷害

克魯曼教授在一九九一年出版的《Geography and Trade》一書中,探討一八七八年加拿大政府如何提升經貿自主以降低對美國經濟的依賴,其中包括建立必要的貿易障礙迫使加國消費者轉向國內生產者購買農產品,建造東西向鐵路將加國交通軸線由南北向轉為東西向;加國政府透過關稅保護國內市場的同時,引進大量移民,擴大國內市場規模支持在地製造業的發展。

面臨中國的規模經濟與成本優勢,台灣唯有加強與先進國家的經貿關係才能維持技術與人才的優勢,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以減輕中國經濟的磁吸效應對台灣的傷害。很可惜,過去一年很少看到馬政府將心力投注於國內投資與經營環境的改造以提升國家競爭力,協助廠商拉大與中國產品差異程度。為確保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生存與發展自由選擇權,馬政府應懸崖勒馬揚棄傾中思維。(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74&aid=3452902
(轉貼) 香港已經半倒 台灣步上後塵
推薦1


remin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emini

香港已經半倒 台灣步上後塵

記者蘇永耀/專題報導

馬政府快速傾斜中國,並先經後政,正中北京的下懷。因為,從中國九七接收香港,到控制香港的模式,與目前中國對台手法如出一轍。而香港經這十餘年發展,包括中港簽署CEPA,政經愈趨於內地化甚至邊陲化,正是對台灣最大的警示。

觀察香港,不僅是一國兩制的鳥籠政治,如立法會及特首普選承諾一延再延的跳票等。經濟軌跡,與南中國的緊密經貿連結,使香港陷入依賴中國的經濟困境。遇到中國一實施新勞動法規的衝擊,珠江三角的港商馬上倒一片。

過於依賴中國 政經陷入困境

中國對香港的磁吸,從八○年代香港確定要併歸中國,效應便逐漸出現。如同早年台商西進中國一樣,都是受惑低廉工資與租金,而舉廠遷往中國。對香港最明顯改變,就是原先最主要就業人口的製造業,快速下降。

根據統計,一九八六年製造業佔香港總就業人口的比重高達三十六%,近九十六萬人;一九九一年下降到廿八%;一九九六年佔十九%;到二○○五年剩下七%;去年則已跌破四%。

急速去工業化的經濟結構改變,服務業的比重提升到近九成,但並未因此帶來更大量的就業。失業率方面,一九九七年縱然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尚維持二.二%失業率,但也從此不復返,失業率逐年攀升,今年首季高達五.二%,香港學者更悲觀估計今年失業率為六.五%,明年首季達七%,已經逼近二○○三年SARS時的數字。

從失業率來看,CEPA並沒有帶給香港社會就業好處。即便在經濟成長率方面,簽署後的這幾年,也都沒有超過七%,並不比過去要好。如再看具體的工資結構,基層薪資是不增反減,貧富差距更為惡化。

「香港職工會聯盟」調查發現,每月就業收入少於五千港元的,由一九九七年的三十萬七千多人,大幅增加至二○○六年的五十二萬八千多人,增幅達七成二。佔勞動人口的比例,由一九九七的九.八%,增加至二○○六的十五.四%。

薪資不增反減 在職貧窮變多

至於每月就業收入少於三千港元的就業人口,則由一九九七年的五萬九千多人,大幅增加至二○○六年的十四萬一千多人,增幅高達一百三十八%;佔勞動人口比例,則由一九九七年的一.九%,增加至二○○六年的四.一%,增幅也達一百一十七%。

低工資比例的提高,產生另一問題,就是工時增加。說明香港「背靠」中國所導致經濟結構的改變,包括製造業釋出的勞動力,並沒有被充分吸納在服務業為主的新勞動結構。因供過於求,造成「在職貧窮」的無奈情況。

即便開放中國客自由行,也集中在旅館、餐飲等行業,多數產業受益有限,貧富差距仍然擴大。

另一個隱憂,隨著中國境內城市的發展,香港面臨繼製造業外移後,服務業也外移的現象。加上CEPA的補充協議擴大服務業待遇,等於加速融合,香港學者估計未來十年貿易及商業服務的持續外移,香港的大型企業將大量裁員,首當其衝會是中下層的技術及文職人員。

對照馬政府宣傳經貿依賴中國的好處,香港殷鑑不遠。馬政府打算與中國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經濟層面與CEPA並無二致,都為融合成經濟一中。香港走過的路,台灣都將再走一遍。

新移民數增加 惡化貧富差距

中港逐漸融合,人口流動也引發關注。與台灣一樣有所謂的陸配現象,香港從一九八二年到二○○七年間,中國人民持「單程通行證」赴香港定居人數累積逾一百零六萬人,佔二○○七年底香港總人口的十五.二%。

二○○七年底香港區議會選舉,香港親中派大勝。香港大學地理系分析各選區人口結構與得票數後發現,在四個單程證「新移民」人口成長率最高的選區,泛民主派的得票數均較上一屆選舉明顯下降。

香港學者因而推斷,如果這些新移民充分利用投票權,可對選舉結果產生很大影響。加上持單程證的新移民因屬低教育程度及低收入階層,會加深香港的貧富兩極化,等於繼續惡化香港貧富差距,造成「兩個不同的世界」。

台灣最近打算全面放寬陸配工作權及身分取得,恐應先看看香港面臨的問題。

馬政府上台後押寶中國,香港政府及社會感到憂慮,害怕原先中介地位將不存。會有這種擔憂,恰是反映香港因過度依賴中國,不樂見中國重台輕港的心態。如台灣也循此傾中途徑,下場終將與港澳一樣,只能淪為乞求中國、爭寵北京的結局。

回顧香港的這段歷程,台灣民眾應該深思,照著馬政府這條路走下去,今天的香港就是明天的台灣,但這樣的生活是台灣人想要的嗎?

穿上中國外衣 東方明珠褪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74&aid=3451185
謝長廷:馬政府有責任讓人民知道ECFA真相
推薦2


remin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拎杯
remini

全程影片共分18段,可連續收看

謝長廷:馬政府有責任讓人民知道ECFA的真相         

把台灣的生存寄託在馬英九的承諾上,就是冒險


影子政府召集人謝長廷今(3)日上午出席參加「CEPA,CECA,ECFA,一中共同市場首部曲」的論壇。在論壇中,謝長廷表示,馬政府有責任讓人民知道並了解協議的真相,並且要求一切資訊都必須公開透明。此外謝長廷也指出,無論是簽CECA、ECFA都是有政治效應跟意涵的。他並表示,簽訂ECFA後,台灣被架構協議框限住,並納入一中市場,這對馬英九的政治履行來說,政治效應是最快的。

由台灣維新基金會成立的影子政府網站於今日上午舉辦「CEPA,CECA,ECFA,一中共同市場首部曲」的論壇,邀請了影子政府召集人謝長廷、前駐WTO代表顏慶章、前行政院院長吳榮義、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一起進行探討,由影子政府執行長姚文智主持。立法委員李俊毅、涂醒哲,台北市議員周柏雅、洪健益、張茂楠、莊瑞雄等人也均出席論壇現場,參與討論。

搓破不簽ECFA就會邊緣化的恫嚇謊言


在論壇中謝長廷表示,在馬政府的政策導向下,造成大家的刻板印象,認為若不趕快簽協議,台灣會被邊緣化的顧慮,其實是不存在的,另外強調因為經濟衰退,要趕快簽定協議、有急迫性的觀念也是錯的。謝長廷指出,簽訂協議後不可能對台灣是完全的有利無弊,因為基於互惠的原則下,簽訂協議後我們也是要開放,這對台灣的農民、勞工,初級工業的影響很大。

對馬英九而言,簽EFCA的政治效應是最快的


謝長廷表示,無論是簽CECA、ECFA都是有政治效應跟意涵的,若從結果論來說,他同意前駐WTO代表顏慶章說的「從CECA到ECFA是相對的進步」,從實質的東西現在變成架構的協議。不過謝長廷也強調,我們並不了解馬政府改變的動機,他認為有一個可能性是馬政府發現簽CECA後,沒有那麼快得到政治效應,因為這中間需要很多耗時的談判,但簽定ECFA,政治效應馬上就會出來,就用一個架構把台灣框限進去,納入一中市場,屆時台灣再也提不了主權、再也不提國家了,「對馬英九的政治履行來說,政治效應是最快的」。

謝長廷表示,台灣納入一中市場的利弊要經過很仔細的討論和研究,現在經濟危機,各國都在降息、擴大內需、公共建設,在人類歷史上都沒發生這樣的經濟循環過,世界各國都沒經驗,如果其他國家產生保護主義抬頭,這將來對台灣會有很大的影響。謝長廷再次強調,我們不要因為看短期覺得中國經濟危機影響很小,就輕易馬上把台灣納入一中市場下,跟中國同命運、同進退,他進一步指出中國經濟很多部分還是仰賴出口,未來還有很多挑戰。

謝長廷認為,馬政府若要簽訂協議,他要求必須要經過透明化的討論,先不急著有結論,要讓人民形成共識。他指出,兩岸的問題要不斷地談,表達和平、善意,不急著有結論,對台灣才是最有利的,任何有結論的東西都會比現狀差,因為都會有犧牲。另一方面國會的監督和人民意願的表達也是需要的,因為一旦簽定協議開放後,都是不可逆的。

馬政權應該提出經貿發展策略,拉開台灣跟東南亞國家競爭力的差距

謝長廷認為,馬政府有責任要讓台灣人民了解協議的真相,並且資訊要公開透明,不要有愚民政策。另外還要提出對台灣長遠的經貿發展策略,想辦法去拉開我們跟東南亞國家競爭力的差距,在投入國家的資源後,讓台灣競爭力提昇,我們才不會困住。謝長廷表示,馬政府現在做得都是短期的,拼命紓困後,如果世界保護主義抬頭,現在這些沒有倒的企業,就會馬上倒,只會更糟糕。

謝長廷表示,雖然現在是在經濟的大風暴中,但這也是調整體質、經濟結構的好時機,政府應該要有一個發展的策略,投入國家的資源,讓台灣人民在忍受痛苦後有希望。痛苦結束後,台灣有新的發展策略和基礎,這才是台灣生存最重要的。

在論壇一開始,謝長廷開口便表示「CEPA,CECA,ECFA」,中文名稱都還沒記起來,英文也還沒記好,就馬上就換了名字,這表示大家對此,並不了解。他指出這是一個公共政策,不但關係我們整個經濟的發展、台灣生存的基礎,跟我們的主權、國格台灣主體性有很大的關係。

謝長廷認為,監督馬政府有從幾個面向去觀察,首先國家主權是愈來愈萎縮還是凸顯?再來是從經濟成長的相關數據來看,看台灣的失業率是高還是降?另外台灣的民主發展,人權是否有獲得保障?接下來我們台灣社會是愈來愈來公平還是對立?是和諧還是混亂?他強調,如果從這幾個面向來檢驗結果得到的是負面的,而馬政府還說要繼續做,表示馬英九愈推動,台灣生存危機愈大,機會愈小。

誰來簽?用什麼名稱簽?

謝長廷表示,馬政府現在要簽訂的協議內容,有些還我們不知道;而是要以「兩國之間」或是「地區與地區」或是基於平等互惠的關係來簽訂?其實都是相當模糊的。

謝長廷指出,過去我們和其他國家簽訂FTA都有模式可循,國家跟國家該怎麼簽。但他認為在經濟上,兩個國家簽訂協議一定是基於互惠,以及是對對方有利的原則,這樣才能長久且穩定。

他質疑,如果我們簽定的協議是對台灣非常好,而對中國不好;台灣的東西可以賣去中國,但是中國的不能來,這樣有可能嗎?但如果有可能的話,那是為什麼?謝長廷指出,中國本身內部失業的人口很多,為什麼要圖利台灣,對我們那麼好,「這麼好康?那一定有其他目的」。

謝長廷表示,我們應該是要追求兩岸是互利的,「你賣人家東西人家也要賣你東西」,而馬政府卻說中國的農產品、勞務、勞工、服務業都不會來,這有可能嗎?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不是自由貿易,中國的人民也不會容許。

把台灣的生存寄託在馬英九的承諾上,就是冒險

謝長廷強調,經濟成本一定是互惠的,而簽訂協議後開放的程度,馬政府的每個官員講的不一樣。比如馬英九說過不會開放農產品進來,但是我們還要相信馬先生的承諾嗎?馬英九的承諾很多,過去說過要「馬上好」、「633」等,都沒做到,我們要思考是否要把台灣的生存寄託在馬英九的承諾上,台灣要不要冒這個險。他又指出部分官員又說的很有玄機,說「不會輕率開放、不輕易、開放不會一下子死」。

謝長廷認為,政府對此要很仔細,因為這和我們未來子孫的生存相當密切,應該要理性的去討論,開放的程度、時間點和管理機制。他舉出香港旺角為例,
過去旺角很發達,但是現在觀光客去到旺角卻發現,賣了很多的仿冒品,這是很可惜的事。他憂心台灣也會步上旺角的後塵,充斥仿冒、黑心、廉價,甚至有毒的東西,變得跟中國一樣,屆時當大家在抵制中國的商品的時候,也抵制台灣。

為了0.01%GDP而犧牲主權

謝長廷表示部分意見認為簽訂協議很急迫,然後有人主張零關稅,但卻沒有具體說出對台灣的GDP的成長影響到底是多少?而如果只是為了0.3%、0.8,甚至0.01%這麼些微的話,為什麼還要犧牲主權?去冒險?。謝長廷認為,政府要把簽訂協議後對台灣的影響講清楚,並且想清楚,「我們到底要去解決現在的困難,還是要接受主權的降等或是主體性的犧牲」。

謝長廷表示,台灣部分產業去中國要負擔關稅5%、6%,但是中國來台灣的卻是1%、零關稅,這並不公平,政府應該要去交涉,不該讓中國壓迫。他並呼籲馬政府的大官們,不該去爭取個人自己的利益,應該要去爭取台灣企業的利益,去解決到底哪一些企業去中國要高關稅,並去交涉協議降關稅。

謝長廷強調,簽訂協議會影響到我們台灣的競爭力成本,是很專業的問題,政府應該有一些空間去討論,讓台灣各行各業的人民有這個常識,大家要去思考這個對策。

論壇開始前,記者詢問有關巧克力光碟一事,謝長廷表示,這些東西可以慢慢談,不是說不能講,不急在今天這個場合,不要把講政策的場合來講光碟,不急著這幾天。記者追問是否有看過光碟?謝長廷表示:「我想完全假的的東西都不會存在很久,那如果是真的東西,它有一天都會出現,都會出來的,只是壓制的力量鬆了以後就會出來,天下是很公平的。」

時間

長度內容
10:00-10:055 mins 主持人: 姚文智 影子政府執行長
第一輪 發言

10:06-10:2115mins謝長廷 影子政府召集人
10:22-10:3715mins顏慶章 前駐WTO代表(詳演說全文)
10:38-10:5315mins吳榮義 行政院前副院長(詳演說全文)
10:54-11:1915 mins林向愷 台大經濟系教授(詳演說講稿)
11:20-11:3515 mins邱俊榮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詳演說全文)
第二輪發言

5mins 結語

(詳結語全文)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74&aid=3430918
吳榮義:不容黑箱作業賣掉台灣
推薦3


remin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拎杯
Brandy
remini

吳榮義:不容黑箱作業賣掉台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74&aid=3429705
洪財隆: ECFA系列三木馬屠城之假戲真作──關於CECA或ECFA的迷思與爭議
推薦1


remin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emini

ECFA系列三木馬屠城之假戲真作──關於CECA或ECFA的迷思與爭議
| 2009/03/04 | 作者 洪財隆  
 

希臘人送的可愛木馬原本比特洛伊的城門還大…
雖然府方已初步將CECA(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定調為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以下以ECFA代表),但顯然仍未能釋群疑,而爭議的最根本原因在於兩岸經貿議題早已高度政治化,再加上上述問題的技術成分頗為濃厚,更加深了焦慮與對立。本文先從此類協議的相關技術性特質談起,其次談台灣被「東協加一」或「東協加三」東亞區域主義邊緣化的虛實,最後點明此類協議的政經意涵。


一、 ECFA或港澳的CEPA(更緊密經濟伙伴安排),不管叫什麼名稱,只要涉及貿易的部份且比WTO的最惠國待遇更優惠(preferential),即必須援引WTO架構下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或關稅同盟等例外規定。目前所謂的區域主義主要以FTA為代表。

      就有形商品(goods)貿易而言,FTA的法源為GATT第24條,另有一種成立要件較為寬鬆(關鍵在於不要求涵蓋絕大部分的產品”substantially all the trade”/通說大約90%,一起上談判桌),只有開發中國家之間方能適用的「優惠安排」(preferential arrangement),乃援引GATT「授權條款」(enabling clause, 1979)而來,引起廣泛討論的「東協—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ASEAN and China)即屬之。

      此類協定名稱也往往冠以「架構協定」(Framework Agreement, FA)1, 一方面可為日後的FTA大致內容定調,另一方面也因為不要求大部分的產品加入談判,等於是默許簽約成員之間可作部分產品的彼此降稅交換,也讓所謂「提前收割」(early harvest)成為可能,東協加一(中國)的提前收割這部分其實主要是由中國單方面對東協部分國家的農產品「讓權放利」,以為招徠!

      然而,在「架構協定」之下,也因為許多「敏感性產品」都可以排除,一來談判容易達成協議,二來其實質的經濟效益或衝擊有限。

      至於涉及服務貿易的FTA則必須援引GATS(服務貿易總協定)第5條。也由於GTAS 1994年才訂定,其第5條第3款a項已把開發中國家較為寬鬆的適用條件考慮進去,所以攸關服務貿易的區域協定並無類似商品貿易的「授權條款」。


二、 關於CEPA與ECFA的幾點辯證

      1. 許多FTA比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1994)或日星FTA(2004)等,所涵蓋的不止是貿易項目,尚且包括投資、智財權、反傾銷,甚至爭端解決等所謂「深度整合」或「邊境內」議題,而這類議題免不了的往往也會涉及國家內部的司法管轄權此一面向,而CEPA或ECFA也是如此。

      2.CEPA因明訂一國兩制(因不涉及貿易等事項所以WTO管不著),可說是帶有中國特色的FTA,但就貿易與關稅來講,CEPA或ECFA都有一部分必然屬於FTA。

      3.先不談名稱與主權問題,ECFA的經濟與政經效應大體而言就是CEPA!

     
三、上述協定因帶有「差別待遇」(discrimination)特質,雖然簽約成員彼此進一步自由化,但對被排除在外者而言當然不利,導致非成員因唯恐被邊緣化而爭先恐後,尋求加入或另組一個的「骨牌效應」,近來FTA之所以蔓延的主要原因即在於此,包括台灣所處的東亞地區。


四、 FTA作為一種「經濟戰略」(economic statecraft),指一國可藉由FTA此一經濟手段來達到經濟或非經濟目標。

      就政治現實而言,FTA往往負載了非經濟層面的任務與功能,所以不單純只是一種經貿結盟或安排,很多時候往往成為「外交政策之代理」(proxy for a foreign policy)。從洽簽對象的選擇(favoritism)、過程的折衝,甚至到最後的完成簽署與否,政治誘發的動機更是不可忽略。比如美國在選擇洽簽對象時的「區域安全與平衡」考量,以及中國之在東南亞將FTA與「睦鄰外交」掛鉤,甚至以之作為在國際間孤立台灣的新工具。


五、 國內很多人甚至用以推銷或被說服,唯有兩岸先簽署ECFA才能突破台灣被東亞區域主義邊緣化的困境,並得以跟美、日、新加坡等國展開FTA(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事實上,東亞區域主義的盛行讓中國多了一項在國際上壓縮台灣生存空間的新工具,連同封鎖台灣加入其他國際組織,造成「累積性孤立」效果。而ECFA的發展趨勢即顯示出。中國多年來處心積慮透過東亞區域主義蔓延對台所施加的「請君入甕」經濟戰略顯然已經奏效,如今甚至可以「提前收割」,對台灣的經濟、政治與主體思維的副作用也已逐漸浮現,ECFA的提出與操作就是好例子。


六、 「東協加一」與「東協加三」的虛實

      1. 就源於「東協加一對話機制,1997」此一整合方向而言,分別已經發展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或架構協定(Framework Agreement),主要包括東協與中國(2002, 架構協定;正式FTA則2010年生效)、東協與南韓(2006, 架構協定,但正式FTA則仍談判中),以及東協與日本(2008)都已完成。

      一般而言,FTA的總體經濟效應都不會太大,但對個別產業的確會因關稅差別待遇而不利,然而至少就關稅這部分而言,認為FTA之後所有的產品關稅都降到零,則顯然錯把模擬當事實,有高估與誇大之嫌。

      2. 「東協加三對話機制,1997」(日中韓一起),「東協加三」要發展成區域規模的自由貿易區仍遙遙無期,雖然中國相當積極,但日本對中國日益增加的區域影響力心存疑慮,此外,日本目前的首要經貿結盟對象是澳洲與印度,而韓國則外看美國與歐盟,至於中國則對確保能源與原物料的關切大過區域主義本身,因此「東協加三」作為一個FTA的成局機會短期內並不大。然而,「東協加三」在包括金融穩定與能源安全等功能性合作領域,卻頗具成效,著名的清邁協議(2000)即是顯例。此一協議設置了雙邊且多重的區域貨幣互換機制,一方面作為這些國家一旦發生貨幣危機時的區域性緊急救援,並有藉以事先防範類似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於未然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可透過區域金融合作機制的建立,補強當前國際金融制度(主要指IMF)的不足。

      3. 除非日本有政策上的大轉彎,否則「東協加三FTA」根本就不會簽訂、遑論上路。一般而言,日本的部分部會如大藏省(財政部)與央行主張日本應多利用「東協加三」此一規模的整合過程,因為他們認為日本在金融議題方面,相對於中國有優勢,但在貿易方面,至少就量與比例而言,東亞區域(東協加三規模)已慢慢被中國所主導。但日本的FTA戰略最終還是外務省與經產省在掌控,基於上述理由日本也開始構築「東協加六」(別稱東亞高峰會議)2 戰略,拉入紐澳與印度來稀釋中國的影響力,問題是由於東協加六的涵蓋國家與規模更大,要談FTA更是難上加難。

      總而言之,「東協加一」FTA:中、日、韓個別與東協簽署,與日本的部份今年生效、與中國的部份明年生效,與韓國的部份則還在談判中。至於效果究竟多大,其實要看該協定的品質與實施狀況如何。至於「東協加三」FTA則由於日本反對(但表面上虛與委蛇)或日中矛盾,理當不會成局。說2012年或2015年,甚至說明年或即將上路根本就是狼來了、以訛傳訛或故意誤會。諷刺的是,其簽約速度勢必比兩岸簽ECFA還慢,台灣竟然拿這個簽約速度比較慢的FTA來合理化ECFA的急迫性,相當荒謬。


      4. 清邁協議的內容近來更是日益完善,2008年五月「東協加三」財長會議(通常跟亞銀年會同一時地召開)所宣布,將成立規模至少800億美元(新近則宣布將加碼到1200億美元)、預計2008年開始生效的危機基金,更是等同將原本的雙邊貨幣互換機制予以多邊化或集中化,如果運作良好,未來甚至有可能逐步演變成「亞洲貨幣基金」(AMF)。台灣則由於中國因素,在此一貨幣與金融合作領域一樣被排除在外。


七、 ECFA與「東協加一」、「東協加三」的連結問題

      邏輯跳躍:以不確定的事情作為論述基礎,一廂情願(wishful thinking)或大膽假設兩岸一旦簽署ECFA,中國就會自動放棄打壓台灣與重要貿易伙伴如美日簽署FTA。一來,兩岸先簽署ECFA充其量這只會創造比現在「有利」的條件,然而除非事先獲得中方承諾,否則打這種如意算盤的根據究竟何在?其次,中國一貫否定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從2002年起更透過曲解FTA是「國與國」之間的協定(其實只要是WTO成員即有此權利),排除其他國家與台灣作類似接觸的可能,誰能保證中國這些講法都會因兩岸有了ECFA之後就會改變?而且,如果中國透過區域主義壓制台灣並發覺有效之後,有何種理由要改弦易轍?

      事實上,台灣愈急、議價能力只會愈低,中國愈不需要在簽署CECA之前對不封鎖台灣參與東亞經濟整合(含東協加一、東協加三、甚至金融與貨幣合作機制等)或台灣與中國以外的國家簽署FTA做出承諾,當然也就不需要在簽署CECA之後即改變目前很管用的「請君入甕」經濟戰略。脅迫下的選擇不是真正的整合,比較接近兼併、歸順或順從,而且兩岸制度性經濟整合是何等大事,豈可輕佻或急迫。

      仔細再看一遍胡六點的第二點(緊接第一點的一中架構):「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即原CECA,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亞太經濟合作機制相銜接的可行途徑」,然而,其中的亞太經濟合作機制,未必是指台灣最在意的東亞區域與東協加N,或從此可讓台灣可和其他重要經貿伙伴簽署FTA!亦即解釋空間很大,比如可能只是讓台灣參與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時多點空間,台灣務必小心被誆。


八、 屆時可能會發生最糟糕的情況,亦即台灣只跟中國簽署ECFA,而依然被東亞的區域主義排除在外或未能跟重要經貿伙伴簽署FTA

      那麼根據經濟整合理論的預測,台灣經貿將更加向中國傾斜,包括原本可留在台灣的資金流向中國。即使和中國簽了ECFA之後,台灣要與他國簽署FTA,如依照中國涉台學者的講法3, 仍須透過「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下來研商台灣的「適當身份」,換句話說,還是要經過中國同意,台灣主權與自主性的喪失,莫此為甚!

      要提醒國人,台灣無法參與「東協加一」等東亞經濟整合過程的根本原因來自於中國的蠻橫打壓,雖然依照WTO的規範,台灣有此權利!(中國打擊台灣參與聯合國相關組織至少還有其內部邏輯)要提醒國人,即使兩岸簽署ECFA之後,台灣要跟其他國家洽簽FTA仍須透過中國「胡六點」所設定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未必就能自動聯結與如願。


九、 府院執意力推跟中國簽署ECFA的結果,其實已將國內原本面對兩岸經貿關係的三派主張,涵蓋論述光譜左邊最激進的遠離中國(拒絕三通與任何經貿協定)、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不歧視也不特別優惠中國),以及透過優惠性協定加速與中國經濟整合比如ECFA等,悄悄地打成兩個陣營,亦即前兩者已被迫匯流,此對國內政經版圖的重整勢必帶來深遠影響。

      ECFA不等於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 經貿正常化是去除雙方的不必要經貿障礙(如直航)或就現實需要的功能性議題,比如雙邊投資協定或租稅協定依序進行合作,而更緊密、更優惠的經貿協定如ECFA者則遠遠超過經貿正常化階段。

      其次,ECFA不等於經貿自由化,因具有經貿差別待遇或特別優惠特質,也因此將妨害「比較利益」法則的發揮。事實上,真正的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主張者,對兩岸因市場自然分工所導致的經濟整合或「不對稱依賴」(指台灣的對外貿易與投資過度集中中國一地)雖然憂心,但也知道那是市場力量殊難抗衡,卻對透過貿易政策或ECFA加深此一依賴局面,則難以接受。再者,特定產業的利益或損失不等於ECFA的整體經濟效應。經過模型設算,初步看來特定產業比如紡織品與塑化(石化)固然會因ECFA之後獲益,但諸如運輸工具產品、非鐵金屬製品、電機及電子產品卻也會因此蒙受不利甚至萎縮,因為這些產品關稅比較低,所以ECFA之後,資源會被排擠而流向上述獲利產業。單單只提好處一方的作法也太過偏頗,況且,如果ECFA的簽署將有利於勞力相對密集產業,這是台灣要的未來經濟發展方向嗎?台灣目前還中國還有兩千三百多項產品禁止或限制進口(尚不符合WTO規範),一旦CECA或ECFA談判啟動之後,先不談比WTO更進一步的關稅減讓,單單這部分產品的解禁就足以讓本地產業受到相當衝擊(當然,單純經濟角度來看則利弊互見),顯然產業的「利益」並不是府院這次強勢要簽ECFA的真正用意或幕後動機。 

       更嚴重的是,ECFA可能會讓中資待遇優於一般外資,嚴重衝擊國家(經濟)安全。目前中國對外投資的主角仍由國營企業或主權財富基金擔綱,非純粹經濟或商業考慮,而陸委會或經濟部對中資是否要和一般外資等同看待(基於上述理由應更加嚴格)都還舉棋不定,現在CECA卻極可能對中資採取比一般外資還優惠的規範,確實值得憂慮。

      而且,藉由CECA來吸引外資或美日等國與台灣簽署FTA的講法也並非完全言之成理。事實上,美日各有自己的FTA戰略盤算,更何況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含三通直航)也足以證明兩岸已趨向和解,也已構成吸引美日與台簽署FTA的有利條件,這時候兩岸再簽一個七折八扣、顯然不會是高品質的FTA或ECFA,並不會為上述想法增添太大額外助力,反倒先在國內引發重大分歧。


十、 洽簽底線:

      在中國不設任何前提,並且在中國明白表達不再杯葛台灣對外洽簽FTA的兩大條件下,並做好產業與國家經濟安全評估的前提下,不反對作適當接觸(雖然意見紛歧公投訴求也才比較具有正當性)。如此一來,經貿上透過台灣也能跟重要經貿伙伴簽署FTA而抵銷掉單獨傾向中國的優惠效果,稍稍緩和國內疑慮,戰略上也相當程度可以遏止中國對台的封鎖作為與意圖。

      話說回來,在台灣未能參與東亞經濟整合進程的情況下,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與諸多功能性議題的循序合作,仍應是台灣的最佳經濟戰略與態度,足以讓台灣陷入中國政經泥淖的CECA或ECFA並不是。

作者洪財隆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立場)

註解:
1.詳見World Bank (2002), “Development, Trade, and the WTO: A Handbook” ;中國則普遍譯作框架協定。近來因全球FTA日益氾濫導致WTO對FTA的形式與內容失去實質監督能力,有些不是引授權條款的一般FTA也因為被列入談判的產品範圍與其關稅降至零/自由化的時間拖長,此時這個處於尚未完成高度自由化階段的FTA因具有期中特質(interim),所以也被視為架構協定。

2.「東亞峰會」(East Asian Summit, 2005)或「東協加六」,以「東協加三」成員為核心,外加印度與紐澳等三國。如前所述,日本希望透過更大規模的「東協加六」(日中韓與紐澳印度)來稀釋中國的影響力,這也可以從在2008年五月成立、總部設在雅加達的「東協暨東亞經濟研究院」可以看出端倪,這是一所由日本在背後主導,藉由東協加六等十六國的智庫聯盟合作,運作模式則模仿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3.兩岸協商簽CECA待遇可優於東協10加1,中央社 2009-02-23,http://n.yam.com/cna/china/200902/20090223170765.html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74&aid=3421870
思想坦克論壇:ECFA/CECA的利弊與超越之道
推薦1


remin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emini

共有五段, 分別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講解ECFA對台灣的利弊. 主持的前主委鄭麗君真的很漂亮!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74&aid=3418888
群策會「ECFA答客問」全文
推薦1


remin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emini

群策會「ECFA答客問」全文

前言

馬英九上任後的施政,最引起台灣人民恐慌的莫過於其傾中政策。從三通直航、開放中國觀光客、有意推動中國留學生承認中國學歷,一直到突然冒出來「勢在必行」的ECFA,很清楚的鉤勒出馬政府的施政理念,一以貫之,就是圍繞著其「終極統一」的目標而衍生出來的具體政策。而其中又以ECFA最具關鍵性的戰略意義,影響到台灣生存與發展的自由選擇權。

從基本精神來看,與中國簽訂ECFA就是建立在「依賴宗主國」的精神基礎上的。也可以說,將台灣經濟全面納併入中國經濟圈,是中國政治併吞台灣之基礎工程。趁台灣經濟衰退之際,簽訂ECFA就是要趁機將台灣經濟納入中國經濟圈,使台灣未來僅能以依賴中國施捨而生存。這也正是香港與中國簽訂CEPA的背景及結果,也是中國為什麼急著推動ECFA的主要原因。簽署ECFA後,台灣的經濟在某種程度上就難以脫離中國的掌控,經濟不自主、必須仰賴中國來發展,政治上的統一當然就「水到渠成」了!

不僅是在政治上後果不堪設想,在經濟社會層面上,ECFA對台灣經濟的生命力、社會的和諧都將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八○年代台灣的經濟奇蹟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力,中小企業的活力將台灣推上世界經濟的舞台,更讓台灣藏富於民,社會安定和諧。二十一世紀初開始台灣大幅投資中國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在過去幾年逐漸浮現:產業空洞化、失業率上升、平均薪資下降、貧富差距擴大,而ECFA的簽署,只會使這個趨勢更為雪上加霜。經濟實力將趨虛弱,則是摧毀台灣民心士氣、打擊台灣人民意志力最有力的工具,從而迫使台灣人民放棄生存與發展自由選擇權,屈從中國強權!這正是台灣的致命傷!

很多人以「被邊緣化」來恐嚇我們必須與中國簽訂ECFA。事實上,不談每人平均國民所得、民主人權法治的標準,台灣的技術與人才的優勢、和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連結,在過去一、二十年皆未曾自外於世界的主流,如果沒有和世界經濟的緊密連結,何來亞洲四小龍的成就呢?這再清楚也不過了!

今天,台灣如果有「被邊緣化」的危機,那絕不是因為我們和中國的經濟整合不夠,而是我們和美、日、歐等先進國家的連結愈來愈薄弱。這幾年台灣在亞洲四小龍中,尤其是在與韓國的競爭中節節敗退,主要是因為台灣的政治領導階層對台灣的經濟實力了解不足,沒有信心,在面對挑戰時,不知發揚台灣的強項優勢,加強從先進的歐、美、日等國取得技術與人才培訓機會,反而自甘墮落,只想複製過去的成功經驗,利用中國廉價勞工。這種不和「先進國家」整合,反而自甘墮落的和「後進中國」整合的心態,將是拖垮台灣經濟的主因。

簽署ECFA就是企圖將台灣從全球經濟主流邊緣化,將台灣脫離先進國家經濟圈,而納入中國經濟圈中,充當「中國經濟主流」的啦啦隊。但是,中國經濟再有潛力、再壯大,都不可能成為全球經濟的先進主力,充其量就是「世界工廠」罷了!已經擁有良好的人才、技術、資金的台灣,在創造「經濟奇蹟」之後,竟然回頭選擇和「後進國家」的中國整合,而非和先進國家整合?富有冒險患難精神的海島民族──台灣人民,真的要捨向上進取,「倒退嚕」嗎?決定權現在就在你我手中。

壹‧ECFA是什麼?

1.ECFA到底是什麼?

ECFA是把台灣納入中國經濟圈「架構」的「協議」,為未來台灣經濟依賴中國施捨而鋪路。 ECFA是馬英九政府強要與中國簽訂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英文縮寫。名稱雖然好聽,國人務必注意,本質上,這是要把台灣推向「終極統一」的架構協議(Eventual Colonization Framework Arrangement,ECFA)。

馬英九政府上台後,除了馬上推動許多對中國開放之政策,例如:放寬投資中國上限、兩岸直航、放寬中國配偶配額,更進一步提議簽訂雙方綜合經濟合作協議(CECA)。CECA到底是類似東協(ASEAN)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或中國與香港之間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馬政府不願明講,其具體內容馬政府一直講不清楚,但根據國際間自由貿易協定的內容,不外乎:關稅減免、商品檢驗互免、市場開放,人員交流等。由於CECA與CEPA只有一字之差,而CEPA又是中國「一國兩制」指導方針下,中央對地方(特別行政區)一種特殊的自由貿易「安排」。為了規避「香港化」的質疑,馬政府便改稱ECFA,並取其諧音,宣稱一旦簽訂,台灣經濟「ㄟ擱發」。

事實上,從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總理溫家寶到其他高官發言,都可以看出,無論CECA或ECFA,其模式都與中國和香港、澳門簽署的CEPA相同,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的經濟「合作」安排,把台灣與香港、澳門同列,納入「一中市場」之內,達成其「終極統一」的目標。值得關注的是,早在2005年第一次「國共論壇」的五項共識中,第三點即提到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兩黨應「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馬英九就任總統後就主動提出此構想。

很明顯的,國共「合作」的模式已由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唱合,轉而為中國共產黨指示,馬政府配合辦理。

2.台灣的ECFA與香港的CEPA不一樣嗎?

CEPA是香港與中國之間,基於「一國兩制」,中央政府挽救香港經濟的一種特殊經貿安排。ECFA則為中國統一台灣之前創造台灣經濟依賴中國的必要條件,兩者本質上沒有不同,皆是依賴宗主國的附庸型經濟架構。

香港主權回歸中國後,就是以CEPA的簽訂將香港納入中國經濟圈,讓政治上「一國兩制」的架構在社會經濟層面深化,香港從過去亞太金融中心步步被逼退到珠江三角洲的門戶。而馬政府急於與中國簽訂的ECFA則是在政治統一之前,中國必須藉ECFA創造有利統一的經濟條件才能為政治統一鋪路。這也是因為台灣是一個主權民主國家,主權改變的權力控制在人民手中,因此唯有創造有利統一的社會情勢,兩岸統一才能水到渠成。而透過ECFA讓台灣經濟依賴中國則在中國統一台灣的大戰略上扮演關鍵角色。經濟依賴中國一方面可以拉攏部分資本家,另方面在經濟衰退下讓台灣民心士氣崩潰,所以,簽訂ECFA是政治統一的基礎工程。

所以,台灣的ECFA和香港的CEPA,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也就是從結果來看都是成為中國的附庸。只是,香港是主權本就屬於中國,政治上及經濟上都不容有選擇,台灣呢?

3.ECFA與FTA有什麼不一樣?

FTA就是主權國家之間的經貿互惠協定,ECFA是中國否定台灣主權的特殊經貿協定,是中國進行政治統一必要的基礎工程。

FTA是指主權國家之間或獨立經濟體,依發展需要,不需經過他國同意,依照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精神與規範,在全球多邊貿易回合談判尚未完成前,透過談判,承諾更大的相對開放,達成雙方或各方在商品與服務貿易更大的交流與整合。「東協加一」即是中國與東協國家之間的FTA。這與美韓或其他國家間所簽定的FTA並無不同。在國際上從事FTA談判的國家,是在WTO會員的正常義務之下,彼此承諾,去承擔一個更高的相互開放義務。

台灣與中國幾乎同一時間加入WTO,雙方至今並未維持WTO的正常會員關係,彼此也都有歧視性作法。在這一現狀調整以前,即中國尚未改變「否定台灣主權」立場之前,急著跳躍建立一個超越WTO會員的關係,明顯隱藏著政治上不可告人的目的。何況,從WTO及其前身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運作歷史來看,簽訂FTA的成員國之間,從來沒有否定對方是平等存在的主權國家,而能產生超越WTO會員關係的前例。

簡單說,FTA就是主權國家之間的經貿互惠協定,ECFA是中國否定台灣主權的特殊經貿協定,是中國進行政治統一必要的基礎工程。

貳‧馬政府為什麼要推動ECFA?

1.不與中國簽訂ECFA,台灣就會被邊緣化嗎?

如果馬政府強行與中國簽定ECFA,只會讓台灣淪為中國經濟附庸,在國際間徹底被邊緣化。 馬政府說,與中國簽署ECFA,我國才可能與東協國家簽署FTA,進而免於被邊緣化。這其實是一種障眼法,用來欺騙台灣人民。台灣未能與重要國家簽署FTA,主要是中國從中作梗。中國商務部官員目前就明確指出,中國不會同意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從中就可以清楚看出,與中國簽訂ECFA後,中國仍會阻撓台灣與其他國家洽簽FTA。

此外,「東協加三」的對話機制至今仍局限在區域金融的初期合作,要繼續發展成FTA,主要受制於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成局機率微乎其微。除非日本有政策上的大轉變,否則,「東協加三FTA」在可預見的將來,成局不易,遑論上路。然而,還是有人不停地揚言,2015年,甚至明年,「東協加三FTA」即將上路,這根本就是高喊狼來了,故意誤導。

國際上最大的市場在北美、歐盟、日本,中國雖然是近年新興的市場,但是其每人平均國民所得及消費能力仍不能和先進國家相比。如果說,不與中國簽署ECFA,台灣就會被國際經濟社會邊緣化,那麼,台灣因中國阻撓而未能與美國、歐盟或日本簽署FTA,豈不早就被邊緣化了。

事實卻是,台灣被邊緣化的原因是馬政府不斷鼓吹與發展階段較為落後的「後進國家」——中國整合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唯一方向,導致台灣產業升級緩慢,這才是台灣被邊緣化的危機所在。因此,台灣要擺脫被邊緣化的危機,是應與先進國家發展更密切的經貿關係,加強對歐、美、日先進國的投資以取得新產品的生產、新技術以及人才培訓的機會,提升台灣國家競爭力,才是突破中國的封鎖,擺脫依賴中國的最佳策略。

一意向中國投懷送抱,要求與中國簽署ECFA,或乞求中國同意台灣與其他國家洽簽FTA,等於是選擇投靠一個要併吞我們的中國來發展經濟,天底下還有比這更荒唐的事嗎?

2.簽署ECFA,台灣就能享受東協與中國之間的經貿優惠嗎?

ECFA沒有這麼神奇,台灣和中國簽ECFA,不等同於與東協簽署FTA!除非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中國與東協之間的經貿優惠,不會自動適用台灣產品或服務。

馬政府促銷ECFA的說詞中,以「只要與中國簽署ECFA,台灣就能享受東協與中國所簽訂的各項經貿優惠措施」,最為荒謬。事實上,無論是「東協加一」或ECFA,涉及商品或服務貿易的特別優惠,必然屬於排他性質的自由貿易協定。這類協定最重要的輔助規範,就是差別待遇性的「原產地原則」,以避免非簽約國藉轉口享受簽約國間的經貿優惠,即所謂「貿易轉進」現象。

若台灣產品由中國轉口到東協國家,仍須受原產地原則的限制與規範,並不能比照中國產品享受東協國家的優惠。在「東協加一」及「東協加三」相關協議中,有關原產地的原則,都有很詳細的規定,並不是台灣的產品由中國轉出口,就可以自動被認定是中國出產,而享有優惠待遇。

換句話說,除非台灣自己先廢除海關,並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否則台灣產品出口到東協國家,還是依照台灣和東協的關稅協定。而台灣產品不會因為台灣與中國簽訂ECFA就可以出口至東協各國享受「東協加一」的經貿優惠。

更可況,東協和台灣的產業結構不同,東協輸中國的產品層次和台灣不同,沒有競爭性,台灣的競爭者是韓國、日本。所以,台灣利用ECFA就能享受中國與「東協」市場整合的效益,可說是天方夜譚。


3.簽了ECFA,美日等國家就會跟進,與台灣談判FTA嗎?

近年所謂「兩岸三通,有利我國與美日簽訂FTA」的說法,早已證明純屬詐欺;「簽訂ECFA後,美日就會跟進」,只是這一類謊話的最新版本。

按照馬政府的說帖:「兩岸一旦同意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中國大陸無理由再反對我與其他國家洽簽FTA。」這個說法不只是一廂情願,根本就是天大的謊言。2009年4月14日中國商務部國際司副司長朱洪在一場演說中表示,台灣若要與他國簽FTA,須經中國同意。中國方面如此露骨的表態,著實打了馬英九一大巴掌。馬英九卻像頭在沙中的鴕鳥,是假裝不知道?還是明知故推,以為謊話說一百遍就成真理,想把台灣人騙得團團轉?

國民黨過去也說,兩岸三通後,美、日就會和台灣簽FTA,現在兩岸已經三通了,美、日和台灣簽訂FTA已有眉目了嗎?現在,馬英九又再度抬出「與中國簽了ECFA,美、日等國就會跟進」的說法,完全是如法泡製的謊言一則。

台灣至今不能與美日簽訂FTA,主要是中國干預阻撓。中國認為FTA具有主權意涵才會力阻台灣與各國簽訂FTA,除了藉此宣示中國對台灣擁有主權,另一戰略目標是「經濟圍堵台灣」,不讓台灣與先進國家發展更密切的經貿關係,讓台灣生存與發展的選項只剩一條與中國結合之路,讓台灣成為甕中之鱉,達成併吞、統一之目標。因此,要中國允許台灣和其他國家簽FTA,不是緣木求魚嗎?

如果台灣與中國簽署了ECFA,將台灣經濟全面性納入中國經濟圈,台灣的經濟必須以中國為軸心才能發展,台灣還需要和其他國家簽FTA嗎?這恐怕才是馬政府的真正用意吧!

參‧ECFA對誰有利?對誰不利?

1.簽訂ECFA,產業就不必外移,有利增加勞工就業機會?

ECFA導致台灣產業第二次全面外移中國。資金、技術流向中國,就是工作機會流向中國:工作機會沒有了,薪資又節節下降,勞工會幸福嗎?

ECFA的目的就是台灣與中國市場全面整合,因此,台灣與中國之間人員、商品、資金與技術的移動都將全面自由化,對台灣勞工產生嚴重衝擊。馬政府就是知道這個後果,才會一再強調,不會開放中國勞工來台。其實,即使不開放中國勞工,只要台灣的資金與技術可以無限制地流向中國,台灣的就業機會就會無限制的流向中國,導致台灣勞工陷入薪資持續停滯不前、工作機會增加不易的黑洞。

多年來,政府對企業西進中國未能有效管理,廠商投資中國的比重快速增加,不但降低廠商在國內轉型升級的投資意願,業者在中國生產所需的半成品、原物料與機器設備,必須從台灣進口。台灣機器設備與半成品、原物料出口愈多,雖然帶動整體經濟成長,但也有愈來愈多台灣的工作機會,為西進廠商在中國所創造的工作機會所取代。

現在台灣已經深受產業西進之苦,簽訂ECFA中國將進一步開放台灣服務業到中國,屆時將如香港與中國簽訂CEPA一樣,造成台灣第二波產業全面外移,台灣勞工更難保住飯碗。

所謂「簽訂ECFA,產業就不必外移」,更是十足的謊言。台灣若不積極與歐、美、日等先進國家進行技術及資金之交流,反而選擇先與中國簽ECFA,則台灣廠商利用ECFA的優惠赴中國投資的速度將會加劇。所以,簽訂ECFA不但不能確保產業在台灣生根發展,反而加速產業外移中國,對台灣整體經濟及勞工是一項難以彌補的災難。

2.與中國簽訂ECFA不會對台灣農業產生衝擊?

農業是台灣的生存與發展根本。農業技術流向中國,已打擊台灣農產品在國際的市場,更不要說,劣質不安全的農產品流入台灣,對人民安全的危害。

馬政府一再宣稱不會開放中國農產品輸入台灣,但誰能保證一意傾中的馬政府不會在中國壓力下棄守此項承諾。縱使目前仍有八百餘項中國農產品尚未開放進口,但中國農產品早已以走私的方式或假藉第三國農產品名義入侵台灣,打擊台灣農業。不只是中國農產品入侵台灣的問題,台灣辛苦研發的優良農產品品種及農業產銷技術,恐將在簽定ECFA後加速外流,造成台灣農產品在國際市場面對中國廉價農產品的惡性競爭,對台灣本土農業是致命的打擊。另外,農產品安全的把關是否會因兩岸間商品檢驗互免而全面棄守,更令人擔憂。

台灣農業發展應放眼全球市場,而非只著重中國市場。無可諱言地,中國為台灣農產品潛在市場之一,但也是主要競爭對手。台灣地小物博,農產品產量不大,但是品種優良。我們要發展優勢農業,不要為了爭取中國市場,大量交流,結果中國市場沒賺到錢,反而因小失大,將國際高價位農產品的市場拱手讓給中國。我們當然不可完全忽視中國市場,但也不宜過度依賴中國市場,更應小心防範中國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對台灣農產品的無情打擊。

提高台灣農產品品質(包括安全、衛生的提昇)是形成市場區隔,避免與價廉但質劣的中國進口農產品進行惡性價格競爭的最佳策略之一,也是開拓台灣農產品國際市場的必要條件。農產品產地標示是保護消費者的有效方式,但馬政府上台後卻不願積極推行,對於進口農產品的安全衛生以及非法走私,馬政府亦不嚴格把關,已嚴重威脅台灣人民的安全。

除了設法提升農產品品質,以提升本土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我們更應徹底檢討台灣農業的核心價值,將國內有限的農業資源(包括農地及農村勞力等資源)做最合理的配置。在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時代潮流下,我們應引導本土農業,加強提供那些無法透過貿易取得的生態與生活方面的多元功能,朝生產、生態和生活兼顧的永續農業發展,如此才能減緩貿易自由化對本土農業的衝擊。只有對本土農業永續發展有利的政策,才是正確的政策;只有能照顧人民基本生存權利的政府,才是負責任的政府。

3.簽訂ECFA,對台灣經濟更有利?

簽訂ECFA,台灣企業全球佈局,將逐步演變成「以中國為軸心」的唯一模式,台灣將淪為經濟邊陲。

馬政府認為,與中國簽訂ECFA,有助台灣與東協會員國展開FTA的談判。這又是一廂情願的說法。由於中國會阻撓台灣與東協會員國談判FTA,導致台灣與東協會員國間的貿易障礙,仍大於台灣與中國以及東協與中國間的貿易障礙。為了降低貿易障礙,台灣與這些國家發展經貿關係必須透過中國,台灣就變成東協—中國—台灣區域經貿網絡的「輪輻」(spoke),而中國將成為東協—中國—台灣區域經貿網絡的「軸心」(hub)。此時,台灣廠商必須到中國投資設廠,才能享受「軸心」地位的優勢,台灣企業全球佈局,將演變成「以中國為軸心」的唯一佈局,我國出口在世界之排名勢必進一步下降。

雖然理論上,對加入區域整合的所有國家來說,整體投資與生產將因此增加,但對個別國家則未必如此。根據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Krugman)教授的「核心—邊陲」理論,經濟整合並非所有參與國家皆能享受到整合的利益。經濟整合區域內經貿自由往來後,廠商到規模較大的會員國投資與生產相對有利,規模較大的會員國因此所享受的經濟效益愈大;規模居於劣勢的會員國,由於產業外移,導致產業空洞化,常淪為邊陲地區,整體犧牲最大。2000年以後,台灣國內投資率屢居亞洲四小龍之後,且產業逐步移往中國後,廠商回台灣採購原物料或半成品比率急速下降,都是最好的證明。

目前,台灣與中國之間尚未簽訂ECFA,廠商西進中國,只是單純以更大規模複製台灣的成功經驗;與中國簽訂ECFA後,廠商赴中國投資,除了享受「核心—邊陲」效益,還適用中國與東協以及中國與台灣之間雙邊經貿互惠協定,包括低關稅或零關稅的好處,吸力更強的磁吸效應將導致台灣第二波產業外移,台灣經濟徹底被掏空。

因此,兩岸一旦形成「一中市場」,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將質變為城鄉型態的經貿關係。這種關係簡單說,就是除了土地不能自由移動之外,其他生產要素如:人員、資金、技術與商品都可自由移動,其結果將導致台灣徹底被邊陲化。與經濟部大力宣傳的「簽ECFA對出口有利,不簽ECFA會讓台灣邊陲化」,正好相反。簽訂ECFA,不但對台灣的出口不利,台灣經濟被掏空後一定淪為經濟邊陲。

4.香港與中國簽署CEPA後,對整體經濟影響如何?

CEPA簽訂後,香港服務業大量外移,僅靠中國觀光客的旅遊相關產業帶動發展,工作機會多轉為不穩定的臨時工、低技術、低薪的職位為主。另方面,開放中資赴港炒作房市與股市,導致房價狂飆,貧富懸殊更為嚴重。香港經濟則進一步仰賴中國的施捨。

香港簽訂CEPA前,中國一再標榜CEPA「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順應雙方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需要」、「實現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繁榮」以及採取「先易後難,逐步推進」等原則;但是,實質上,CEPA一開始就被定位為中國中央政府照顧香港特區政府的特殊政策,在香港經濟受SARS衝擊最低迷之際,中央政府伸出援手的「安排」。因此,不僅排除香港人民參與政策形成,一切的協商從不公開透明,對產業及勞工就業的衝擊也未經過完整的評估,香港政府只有一再強調CEPA對香港經濟利大於弊。

簽訂後,香港生產性服務業開始大量移往中國,形成香港第二波產業外移。2003-2007年期間,香港因簽定CEPA對中國出口增加10.4%,但中國對香港出口卻增加69.2%,兩者差距極大。由此可知,簽訂CEPA就像對香港施打嗎啡,固可紓解短期的痛苦,卻讓香港成癮,對香港不僅沒有實質好處,更讓香港永遠都離不開中國的控制。

香港政府曾一再宣傳,簽訂CEPA後,在中國的香港製造業,會受零關稅吸引而回港設廠,創造工作機會。事實是,2003年香港製造業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從2003年的12.67%,持續下降至2007年的10.17%;製造業就業人數由2003年的17萬2千餘人,縮減為14萬6千7百多人。平均薪資所得,由港幣27,708元下降至24,244元。顯然,CEPA並未使香港製造業振衰起敝,也沒給香港人帶來幸福,反而是,勞工薪資所得下降,所得差距擴大。香港經濟雖然出現部分榮景,但只有少數人能享受到,失業問題則未改善,中小企業困難依舊,香港企業面臨中國供應商惡性價格競爭,又須與國外廠商所生產商品的品質比高下,進退失據。

與中國簽訂CEPA之後,香港生產性服務業空洞化,各行業專業人才紛紛北移中國,只留下低階、低薪資、條件差的工作。雖然CEPA開放中國民眾香港自由行,為香港創造一些工作機會,但2006年香港零售、飲食、酒店業平均薪資卻下跌0.5%。事實上,CEPA只對港資和跨國企業拓展中國業務有利,資金北移後,生產性服務業隨之空洞化,工人只能接受更低的工資。財團在CEPA架構下更容易取得融資,炒作香港股市和房地產,形成泡沫經濟,香港勞工受到更大的傷害。1997至2007年期間,雖然香港家庭每月所得港幣四萬元以上的比重,由15%增加到17%,但每月所得在港幣四千元以下的家庭比重,也由6.7%增加到9.2%,顯示香港家庭所得差距日益嚴重,已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

肆‧ECFA真的不涉主權、無關統獨嗎?

1.ECFA是經濟議題,不涉政治、不損主權嗎?

中國千方百計要併吞台灣,與它簽訂經濟合作協議,絕非正常國家之間的經貿締約。我國主權將因ECFA被蠶食鯨吞,終至蕩然無存。

簽訂任何平等協議或協定或條約,在國際間都是國家主權的表彰,涉及政治目的;即使為了經濟利益,也不會放棄政治主權。馬政府為了促銷ECFA,不惜擱置主權、拋棄主權,自稱ECFA是純經濟議題,不涉政治,實在舉世罕見。

首先,光就協議的名稱來說,雙方簽署的主體,就是極端敏感的政治議題:台灣與中國的關係,究竟是國與國(正常國家之間的對等關係)、政府與政府(國共兩黨內戰延續的一國兩府)、國家與關稅領域(台灣是不具國家主權的經濟實體)、國家與地區(中國轄下的台灣地區),還是其他什麼可能的組合,馬政府從來沒有講清楚;更宣稱只要對台灣經濟有利,名稱不重要。到底哪個名稱可以接受、哪個名稱不能接受,台灣人民根本霧煞煞。名不正則言不順,連要以拿什麼名稱與對方談判,都不讓國人知道,還要遮遮掩掩,ECFA顯然不是純粹經濟議題,而是帶有濃濃統戰意味的政治商品。

其次,ECFA所規範的絕非只是產品進出口,或資金流動,它必然觸及中國勞工來台與技術人員流動的問題。一旦涉及人員流動,就不是純粹經濟議題。由於台灣與中國人口、土地大小懸殊,大量中國人進入台灣,必直接影響國家安全與社會秩序。屆時,將如星雲法師所說:「來往,你來我往,來往多了,誰來誰往就搞不清楚了,那就統一了」;「你愛我,我愛你,究竟誰是你、誰是我也搞不清;誰是台灣,誰是大陸,那麼一家就統一了」。除非頭殼壞去,誰能說這只是個單純的經濟議題?

何況,中國又是對台灣最具敵意的國家,與它簽訂經濟合作協議,確已超乎一般政治及經濟常識,絕非正常國家之間單純的經濟議題,而是將台灣推向實質統一的一種政治設計。換言之,我國主權將因ECFA之簽訂而逐漸被蠶食鯨吞,終至蕩然無存。

中國謀台野心愈來愈清楚。1995年1月30日,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在所發表的「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江八點)中,指出要「全面開展『以商圍政』、『以民逼官』、『以經促統』的對台統戰戰略」。其後又明確指出,搞垮台灣引以為傲的經濟,其影響將遠勝於地毯式導彈攻擊。2002年,國務院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主張,雙方應建立經濟合作機制,也提出雙方關係新三段論述:「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都屬於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由此可見,「以經促統」是中國長期不變的統戰策略,馬政府怎能視而不見?

2.ECFA只談經貿,不會讓台灣進入「實質統一嗎」?

簽署ECFA後,台灣的經濟將完全受制於中國,經濟實力將大為削弱,對台灣民心士氣更是致命打擊,形成中國統一台灣最有利的社會環境。台灣未來的選項只剩「實質統一」。

馬政府上任以來,對中國全速傾斜,包括全面開放中國觀光客、客機直航、人民幣兌換、十二吋晶圓廠到中國投資、鬆綁投資中國上限,並打算開放銀行登陸、准許中資來台,這些都是為「一中市場」鋪路。同時,馬政府強行推動的ECFA,做為雙方經貿長期互動架構,更是為了完成「一中市場」的建構。本質上,不論ECFA或CECA,就是把台灣推向「終極統一」的CEPA;而CEPA與中國國民黨所倡議的雙方商品、人員、資本、資訊與服務全面自由化的「一中市場」屬於同一模式。所以說,中國簽訂ECFA就是開始推動「一中市場」的建構。

顯然,在「一中市場」構想中,除了台灣與中國,還加上香港、澳門兩地,「兩岸四地」一起追求進一步經濟整合。如此安排,已經把台灣地位港澳化。從而,簽署等同於CEPA的ECFA,將讓台灣實質「香港化」。同時,經濟整合是邁向政治統一的必然途徑,與中國簽署ECFA,必將台灣推向「實質統一」的進程。

馬政府的作為顯示,以「一中市場」促進與中國「經濟整合」,乃是達成其政治上「終極統一」目標的最佳途徑。由此可見,ECFA在統一進程中實具有關鍵性的戰略位置,更是「兩岸政治統一」的基礎工程,這也是馬英九和中國急著要推的原因!依此安排,與中國簽署ECFA後,台灣的資金、技術、人才,將大量流往中國;台灣被掏空之後,被中國併吞只是時間問題,也難怪國共兩黨口徑一致地說:兩岸統一將水到渠成。

伍‧簽署ECFA,需要受到民意監督嗎?

1.簽署ECFA,為什麼必須經過「公民投票」同意?

以經濟整合起步的歐盟,也必須每一個國家全民公投同意決定是否加入。更何況,中國要併吞台灣,是台灣唯一敵國。ECFA茲事體大,絕非行政權可以獨攬,也不是立法院的專利,而係歸屬全體國民的憲法權利,理應交付全民公投。

中華民國憲法第二條:「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簽屬ECFA不可能脫離政治範疇,事涉國家經濟主權、關稅主權等事宜,也不可能不涉及台灣國家主權的定位。ECFA茲事體大,絕非行政權可以獨攬,也不是代議機關的專利,而是歸屬於全體國民的憲法權利。所有涉及主權的事項,都應經由國民全體共同決定,否則就是違憲。

決定是否公投,通常有基本原則:涉及國家主權事項,絕對要公投;國家重大議題,也一定要公投。馬政府最喜歡以歐盟的例子說明,我們不妨比較一下歐盟的經驗。歐盟成立至今,歐洲各個國家針對歐盟相關議題所舉辦的公投,包括是否加入歐洲共同體或歐洲聯盟、以及參與歐元區的運作等等,已有二十餘次。其中,挪威於1972年跟1994年兩次舉辦加入歐盟的公投,都未能過關;英國、瑞典與丹麥等國,為維持國家的經貿自主至今仍拒絕加入歐元區的運作。

從歐盟這些例子來看,無論是加入共同市場,還是共同市場深化之後的貨幣同盟,牽涉層面都很廣,與人民權益直接的關連極深,絕非政治人物於競選期間,以包山包海的口號式政見,就可把人民的總意志一次打包帶走。因此,歐盟各國大多採用公民投票,決定自己國家與歐盟的關係。包括加入歐盟、採用歐元、批准歐盟憲法等,只要攸關國家主權的重大事項,都須交付公投,以取得國民充分授權。這是民主國家的基本運作原則,政府不能規避。

所以,我們主張台灣與中國任何超越WTO多邊開放承諾的協議,都應該交付人民公投。公投本來就是呈現人民意願最直接的方式。對台灣民眾來說,中國是台灣唯一敵國,與中國的經貿關係攸關國家與個人生存發展,與中國簽訂ECFA事關重大,影響二千三百萬人民的自由與未來,當然一定要讓全體人民表示意見,具體落實台灣前途由人民決定的民主基本原則。

2.簽署ECFA後,經由立法院審議也是民意監督,有何不對?

立法院一黨獨霸,四項協議不審自動生效,顯見它自廢監督職能,已淪為橡皮圖章。ECFA關係台灣生存與發展,當然不應放任立法院再蒙混過關。

當前立法院為中國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局面,這是立委選舉票票不等值所造成的惡果。這種欠缺公平合理的選舉制度尚未解決之前,國會民意是被扭曲的,人民的發聲權被不良的代議制度剝奪,無法表達真正的心聲;立法院因而僅具片面代表性,不足以反映台灣人民全體公意。

四項協議(兩岸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與食品安全協議)未經立法院實質審議,卻自動生效的不良紀錄,讓台灣民眾清楚看到,所謂事後監督,其實是不可靠的。尤其民進黨團要求海基會江丙坤報告ECFA的提案,竟遭立法院自己封殺,自廢國會監督功能,如何期待它能傾聽民意、尊重民意?立法院既然自願當馬政府的橡皮圖章,已不可期待;對於ECFA這種大事,自應讓人民直接表達民意,透過公民投票決定是否與中國簽訂ECFA。

馬政府拒絕ECFA先經公投同意,更排除工會、農業部門代表以及中小企業參與政策形成,完全是一種獨裁、反民主的高傲心態。與中國簽訂ECFA,不僅台灣的經濟主權完全不保,而且逃不出「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框架,讓台灣實質香港化,最後導致「終極統一」,成為專制中國的一部分。如此關係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及子孫的生存與發展,當然要由公民投票決定,而非事後只由立法院審議,所能取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74&aid=3410835
林向愷: —馬英九為何急著與中國簽定ECFA?
推薦3


remin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笑笑姬
Brandy
remini

台灣新社會智庫 - ECFA系列七—馬英九為何急著與中國簽定ECFA?

ECFA系列七—馬英九為何急著與中國簽定ECFA?

| 2009/04/10 | 作者 林向愷 |  
編按:ECFA系列將近入尾聲,本篇由台大經濟系林向愷教授的文章,針對政府強力推動ECFA以及ECFA對台灣經濟與主權的衝擊,表達強烈的反對與憂慮。對於ECFA本智庫陸續刊登七篇相關的文章,不論從基礎背景知識,到各國經驗,或是針對ECFA本身的探討,相信已經提供關心此議題的讀者,較為全面的分析,然而不論正反面意見的論點,皆有其根據,可見對於ECFA還需要更為充分的評估與溝通。雖然ECFA系列到此結束,但是我們相信後續的辯論才真正開始,我們也期待不僅朝野政黨能夠真正對於ECFA有一公開的辯論,就像當初開放晶圓廠到中國一樣,也要求政府在對於各類防禦機制未建立好以及各界的疑慮沒有得到消解之前,不應該不顧一切的推動ECFA。



      台灣經濟持續衰退且失業率居高不下,當國內外經濟研究機構陸續調降2009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馬政府一直無法祭出有效對策以振興國內經濟,結果,與對台灣最具敵意的中國洽簽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ECFA) 成為馬英九救經濟唯一的法寶,馬政府除了誇大中國經濟實力外,並強調簽訂ECFA的急迫性,馬英九更認為「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將來吃虧更大」。當民眾對與中國洽簽ECFA的基本原則與具體內容還不很清楚之際,當行政部門也說不清楚簽定ECFA對台灣產業與工作機會將會有何種衝擊之時,行政部門就已接獲「上面」指示,偷偷摸摸與中國進行接觸談判。面對外界反對聲浪,馬英九還假惺惺的說,與中國簽定ECFA還在凝聚國內共識階段,未來會循序漸進,歡迎各界表達不同意見;但經濟部所召開的座談會則未見勞工、農民以及傳統產業代表的參與。倒底馬英九為何急著與中國簽定ECFA?為何排除不同階層代表參與政策的形成?


壹、以「一中市場」架構換取中國同意馬英九「任內不統」


      六大工商團體一再催促政府儘速與中國簽定ECFA,認為此舉將有助於台灣與東協主要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馬英九認為與中國簽定ECFA將可減少台灣進入東協的阻力,而台灣要與全球接軌,更應先從簽定ECFA開始。然而,馬英九似乎忘了台灣與其他國家簽定「自由貿易協定」最大障礙在中國,中國一向認為「自由貿易協定」有主權意涵,不僅反對台灣與其他國家簽定FTA,亦不同意兩岸使用這個名稱,才會出現綜合經濟合作協定(CECA)或ECFA等名稱。馬政府迄未說明清楚與中國簽定ECFA之後,台灣將以何種身分享受中國與東協會員國所簽署的雙邊經貿優惠協定?主權已回歸中國的港澳地區都未能自動享受這些利益。難道台灣要以中國的一省或一個地方區域享受中國與東協會員國間所簽訂的經貿互惠協定嗎?此刻,馬英九急著與中國簽定ECFA將讓台灣地位比港澳不如,讓台灣成為中國的經濟附庸。

      馬政府當然了解中國與台灣先後加入WTO後,仍有將近2000項中國農產品及工業產品尚未開放進口。此刻若兩國簽署全面性關稅互免協定勢必對台灣國內不少產業及勞工的工作機會產生衝擊。為消除社會疑慮,馬政府只好強調ECFA是以架構協定為基礎,簽定後將分階段實施關稅互免。有人認為部份石化業廠商唯恐中國與南韓簽定FTA後,南韓石化產業會在中國境內享受較低關稅的優惠,導致台灣石化業出口中國受到嚴重衝擊,而主張台灣與中國簽定ECFA。事實上,南韓尚未與中國進入簽定FTA的談判階段,故「為了滿足部份產業需要,以簽定ECFA交換中國先給予『早期免稅承諾』讓這些產業可先享受調降關稅好處的說法當然站不住腳。其實,馬英九想藉台灣經濟陷入蕭條之際,誇大與中國發展更密切經貿關係的好處,藉與中國簽定ECFA建構「一中市場」以換取中國同意其「任內不統」的政見。此種為了個人利益犧牲台灣整體利益,馬英九當然不敢明白告訴台灣人民簽了ECFA對台灣經濟以及勞工的工作機會將會有多大的衝擊。馬英九一再強調未來只以對我有利的產業做為關稅減免談判的重點,顯示馬政府將ECFA視為等同於中國與香港所簽定的CEPA,視ECFA為中國照顧台灣的特殊政策。總而言之,馬英九急著簽定ECFA除了個人政治利益外,還要利用ECFA向中國乞討施捨與恩賜以搶救台灣經濟,徹底架空台灣的生存與發展自由選擇權。

      馬英九一直未說清楚心中的「一中市場」架構之下,何時開放中國勞工來台搶台灣人的工作?何時開放中國農產品來台摧毀台灣的農業部門?何時開始執行兩岸商品檢驗互免讓中國黑心商品橫行無阻?我們只聽到馬英九片面否認,未見馬政府公佈整個架構的具體內容,更一再反對先審後簽。這就好比購買預售屋一樣,建設公司把預售屋的優點說的天花亂墜。當有意購屋的顧客,要建設公司拿出設計藍圖時,建設公司卻拒絕提供,要顧客先付款等蓋好後才會讓顧客了解設計藍圖。馬政府雖然強調未來雙方將以分階段實施關稅互免為談判方向,到時若發現不適宜時,我方還可隨時喊停,問題在於,「一中市場」架構一旦框住台灣,就如同簽約購買預售屋,台灣人民發現不妥還能不同意反悔嗎!


貳、台商過度投資中國導致兩岸間變為區域經貿關係

      2000年後,台商投資中國佔GDP的比重由1999年的0.5%飆升到2007年的2.61%,此種無節制的開放只讓採取「降低成本」的廠商有更多的自由選擇權,但也降低廠商在地轉型升級的意願。這些台灣廠商大量到中國投資後,在中國生產所需的半成品原物料與機器設備必須自台灣進口。台灣機器設備以及半成品原物料出口愈多,雖然會帶動台灣經濟成長,但也會有愈多的台灣工作機會將會為台商在中國所創造的工作機會所取代而產生「跨國勞動替代」的現象:雖然,中國勞工無法來台工作,但台商赴中國投資等同於在中國創造工作機會,所以,台商投資中國愈多,台灣勞工的工作機會被中國勞工的工作機會取代的就愈多。相較於80年代中期之前,台灣出口以勞力密集產品為主。只要產品有國際競爭力,廠商自會願意以較高的薪資僱用更多的工人,出口不僅帶動經濟成長,同時也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並帶動薪資所得成長的效果。2000年後,台灣對外投資八成以上集中在後進國家的結果,讓台灣更無機會透過對先進國家的投資取得先進國家所釋出新產品的生產以及新技術,結果舊的工作機會因廠商外移而快速流失,新的工作機會則因新技術及新產品生產移入台灣不夠多而增加緩慢。讓台灣不少家庭對未來工作機會與薪資所得成長產生了強烈的不確定感。

      馬政府完全未認知到有效管理以及規範產業外移對創造台灣國內工作機會的重要性反而更加放任企業西進,導致2008年第三季上市上櫃公司匯往中國金額高達522億元,超過2008年上半年總金額。2000年後,台商大量投資中國,導致將近有兩百萬高科技人才及中高階管理人士前往中國工作。台灣國內所擁有生產要素跨國移動的障礙愈來愈少,台灣與中國間經貿關係已明顯由國與國之間的國際貿易關係(即大部分生產要素不能跨國移動)轉變為區域間貿易關係(即可以自由移動生產要素的數目增加)。馬英九上任不到一年,台灣與中國間區域間貿易關係變得更為明顯,馬政府若不能及時有效規範產業外移,未來中國與台灣將形成「核心-邊陲」的區域經貿關係。

      理論上,對個別廠商而言,在經濟整合區域內從事生產與銷售較為有利;對加入區域整合的所有國家而言,整體投資與生產將會增加,但並非所有區域內會員國的投資與生產均會增加。根據2008年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教授的「核心-邊陲」理論,經濟整合區域內成員國間貿易成本下降後,規模愈大的會員國所享受的經濟效益愈大,所以,規模最大的會員國成為經濟整合最大受益者,最終成為經濟整合區域內投資與生產的中心,而規模居於劣勢的會員國則因產業外移導致產業空洞化成為邊陲。

      然而,馬政府不但忽視此種「核心-邊陲」區域經貿關係對台灣勞工工作機會,民間投資與民間經濟的衝擊,還要進一步與中國簽定ECFA讓兩岸形成一中市場。馬政府一再拿「經濟學家都贊同與中國簽定ECFA」作為推動的依據,但馬英九並未考量到台灣與中國經濟規模相差懸殊加上台商到中國投資與生產過程中所出現的規模經濟與產業群聚效應,未來馬政府若繼續加強與中國進行生產國際分工反而對台灣有所傷害。過去八年,台商大量投資中國以嚴重衝擊台灣產業升級以及勞工的工作機會。此刻,若再急著簽定ECFA,將加速吸引台灣人才、資金、技術到中國去,造成台灣勞工嚴重失業,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將會質變為城鄉型態的經貿關係。城鄉經貿關簡單的說就是除了土地不能自由移動外,其他生產要素均可自由移動,台灣與中國間發展差距不僅只是透過要素價格均等化作用而被拉近,城鄉貿易自由化的結果將導致台灣徹底被邊陲化。

     
參、簽定ECFA將讓台灣經濟全面崩盤

      經濟部長於經濟部所舉辦的「全球區域整合與兩岸經濟合作展望座談會」中,強調此刻若不與中國簽定ECFA,未來「東協加N」架構一旦形成,我國將會出現另一波「產業外移」潮,台灣經濟將被邊緣化。事實上,此刻與中國簽定ECFA反而對台灣經濟有嚴重的傷害,將導致台灣第二波產業外移,徹底掏空台灣產業基礎。

      在無法與世界主要國家簽定FTA情況下,馬政府若執意要先與中國簽定ECFA,則未來中國還會成為東協-中國-台灣經濟區域的軸心(hub),而台灣將徹底的邊陲化。所謂軸心係指中國分別與東協及台灣之間存在雙邊貿易優惠協定就如同車輪的軸心一樣。由於台灣與東協會員國間並無任何類似的雙邊貿易優惠協定使得台灣與東協會員國間貿易障礙大於台灣與中國或東協與中國間的貿易障礙,結果台灣與這些國家發展經貿關係必須透過中國,台灣就變成東協-中國-台灣經濟區域中的「輪輻」 (spoke)。由於台灣廠商到中國投資設廠才能享受「軸心」地位的優勢,結果台灣廠商全球化佈局變為「以中國為核心」的全球化佈局,台灣就被徹底邊陲化,此與經濟部大力宣傳的「不簽ECFA會讓台灣邊陲化」說詞完全相反。

      當東協與中國或中國與台灣間均未簽定雙方經貿互惠協定時,台商赴中國投資設廠的動機就是單純追求「降低成本」的策略,亦即,到中國以更大規模去複製台灣的成功經驗,去中國「享受中國經濟規模遠大於台灣經濟規模」所造成的「核心-邊陲」效益。與中國簽定ECFA後,台商赴中國投資除享受「核心-邊陲」效益外,還可享受中國與東協以及中國與台灣間雙邊經貿互惠協定下零貿易障礙的好處,此時到中國投資、生產所面對的市場規模更大,也就有更多的廠商會赴中國投資,結果在中國所形成的產業鍵就愈完整,更會吸引台商赴中國投資,結果讓中國成為台灣未來發展的軸心,導致台灣第二波的產業外移到中國。此時與中國簽定ECFA正好讓台灣徹底邊陲化。

      石化業一再強調若不與中國儘速簽定ECFA,除台灣將有11萬人失業外,台灣石化業更會因喪失競爭力而進入太平間。其實,一個能夠持續成長的國家,其產業競爭力必須來自產品差異化程度而非來自低廉的生產成本。台灣與中國簽定ECFA後,中國會因上述勞動成本、規模經濟、軸心效益、廠商群聚效應等有利的因素吸引更多的台商前往投資,台灣製造的商品銷售到中國雖因簽定ECFA而享受零關稅,由於生產成本仍遠高於在中國生產的成本,此時除非台灣提高產品層次並拉大與中國產品品質的差異,否則仍無法與中國商品競爭。與中國簽署ECFA的結果,並無法真正讓廠商根留台灣,維持台灣勞工的工作機會,反而將因「惡性價格競爭」讓台灣產業全面崩盤。

     
肆、沒有經貿自主就沒有國家主權

      全球化下,商品、資金及技術跨國移動的障礙幾已移除,然而,全球化並不會讓大多數人可以自由選擇國家,絕大部份的國民經濟活動,都還是在「國家」領土範圍內進行。全球化固然讓資源運用更有效率,讓現代經濟活動的選擇更為多元。對擁有可以跨國移動資源的社會成員而言,全球化是機會;但對其他成員而言,全球化則是風險與威脅。此時,政府政策在追求開放、經濟整合之餘必須兼顧安全以確保全體人民的「生存與發展自由選擇權」。

      此次金融海嘯嚴重衝擊歐美各國經濟之後,不少先進國家採取的「擴大內需」政策其首要目標莫不放在如何減輕其國民的經濟活動所受到的衝擊。舉例說,美國總統歐巴瑪所推動8380億美元的振興經濟方案把創造工作機會列為首要目標,而國會亦在所通過法案中加入「購買美國製造」的條款,雖然力主自由貿易的歐巴瑪總統不同意以此種方式保護國內產業與工作機會,但他認為此項振興經濟方案是以美國所擁有的政經工具來搶救經濟,使用美國製造商品雖有違貿易自由原則,但總比建立關稅壁壘好。反觀,馬英九發放消費劵既未訂定排富條款以失業者或全球化經濟地位持續弱化的階層為發放對象,又未限制購買「台灣製造商品」。現在還要推出與中國簽定ECFA來救台灣經濟,一再強調ECFA對台灣的利益,顯示馬英九心中只有財團,忽視中小企業及勞工的權益。馬政府這種「開放只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錯誤思維,只有讓台灣經濟陷入更大的困境。

      馬政府最大的迷思就是過份誇大中國經濟的實力。依IMF最新預測,2009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將降為5%,世界銀行亦將中國經濟成長率下修為7.5%。另據中國官方新華網報導,2009年中國將因經濟成長速度減緩而產生嚴重的失業潮。由於中國個人所得分配不均以及中國政治疆域過大所衍生的區域發展失衡等問題皆為過去十餘年來二位數字的經濟成長率所掩蓋,未來經濟成長率一旦低於8%,失業及所得分配不均等問題就會成為中國嚴重社會問題的根源。當中國經濟發展開始顯現危機之時,馬政府非但未嚴肅思考如何擺脫對中國依賴,反而想藉簽訂ECFA把台灣與中國綁在一起,無異讓台灣的生存與發展自由選擇權暴露在更大的不確定之中。

      馬政府面對全球化最大迷思在於誤認全球化下,國家除應放棄所有不利於生產要素跨國移動的政策工具(如:租稅、或法律規範或管制政策)外,更要自我限縮政府的功能與角色以免妨礙生產要素跨國的自由移動,此種錯誤的根源來自於相信國與國之間最理想的貿易關係應是城鄉貿易型態,而忽略全球化下仍有不少生產要素因無法跨國移動而淪全球化的輸者圈。此時,國家有必要透過政經手段加以必要管制,保障其生存與發展機制,如此全球化才能得到社會更廣泛的支持。美國著名政治經濟學者Albert Hirshman早在1945年就提醒現代執政者,為確保國家的生存與發展,除要研讀馬基維利《君王論》外,還要懂得有效運用政經手段以維持主權國家生存與發展所需的「經貿自主」。克魯曼教授在其1991年出版的《Geography and Trade》一書中曾列舉十九世紀加拿大為建立「經貿自主」以降低對美國經濟的依賴所執行的國家經濟發展政策,其中包括建立必要的關稅障礙迫使加拿大所需的農業品必須向加國當地的生產者購買,並建造東西向鐵路使加國交通由南北向改為東西向;加拿大更透過關稅保護其國內市場時,同時也擴大國內市場,直到市場規模足以支撐其本地的製造業為止。從這個觀點來看,馬英九利用簽定ECFA,讓台灣經貿完全依賴中國,讓台灣與其他國家發展經貿關係必須透過中國,讓台灣失去生存與發展自由選擇權,馬英九不配為現代國家的領導人。

     
伍、簽訂ECFA等於兩岸進入實質統一的進程

      其實國共倡議的CECA或ECFA最終目標,都是要移除兩岸之間商品、人員、技術與資金跨國移動的障礙,讓兩岸經濟互動必須在「一中市場」的架構下進行,讓台灣必須透過中國才能與其他國家發展經貿關係,讓台灣必須依賴中國才能發展與生存,中國成為台灣唯一的希望。此刻一到,台灣就完全喪失生存與發展的自由選擇權。一個國家喪失生存與發展的自由選擇權就等於喪失國家主權。換句話說,簽訂ECFA就等於將台灣推到實質統一的進程,未來只剩下國共之間如何簽署結束「國共內戰」的和平協定以實現法理統一。台灣人民過去辛苦爭取到的以「和平方式、民主程序」決定台灣國家前途的自由選擇權,就被馬英九輕易的斷送。

      台灣與中國簽定的CECA或ECFA,與2003年中國與香港所簽定的CEPA(即具有中國特色(一國兩制)的FTA),雖然名稱不同,但都規避主權意涵的FTA,都是要降低雙方人員、商品、技術與資金移動障礙。依香港經驗,台灣一旦簽定ECFA將徹底「香港化」或「地區化」。港商在1980年代追求「降低成本」的策略,將資金與技術大量移往中國。由於外移廠商沒有轉型的壓力,造成香港產業升級速度緩慢;加上在「一國兩制」的架構下,香港政府無法基於維持「經貿自主」而對港商外移中國加以規範,結果香港製造業佔GDP比重由1980年的23.6%快速下降到2001年的5.2%。製造業大量外移後,香港期待生產性服務業所創造的工作機會能填補缺口,由於香港生產性服務業就業人口的增加仍無法抵銷製造業就業人口的減少,導致香港2003年7月失業率上升到8.7%的歷史新高。

      為緩和香港廠商過度外移中國對香港就業的衝擊,更於2003年與香港簽訂CEPA以排除香港與珠江三角洲間一些不利於人員、金流及物流的障礙,中國開始開放中國民眾香港自由行,簽訂前,中國政府將CEPA定位為中國中央政府照顧香港特區政府的特殊政策,排除香港人民參與政策形成,一切的協商並不公開透明且對產業及勞工就業的衝擊並未經過完整的評估,只有一再強調CEPA對香港的利大於弊;簽訂後,香港生產性服務業開始大量移往中國,形成香港第二波產業外移。2003-2007年期間,香港因簽定CEPA對中國出口增加10.4%,但中國對香港出口卻增加69.2%,兩者差距極大。由此可知,簽訂CEPA就像對香港施打嗎啡,固可紓解短期的痛苦,卻讓香港成癮,對香港不僅沒有實質好處,更讓香港永遠都離不開中國的控制。

      香港不是主權獨立國家,當然無法擁有生存與發展的自由選擇權,但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生存與發展自由選擇權更不可能靠敵國的恩賜,任何台灣國家領導人必須嚴肅思考如何維持必要的「經貿自主」以捍衛現有的生存與發展自由選擇權。馬政府積極簽定ECFA將讓台灣經濟命脈完全鎖死在中國,等於讓台灣喪失生存與發展的自由選擇權。


陸、簽定ECFA前要先交付全民公投

      民主政治體制兩大特色是:
 
      -任何民眾都有出聲(voice)的機會,不受所處階層,所擔任工作的影響;

      -任何公共政策的形成都盡量允許不同意見的各方參與,透過對話,辯論形成社會共識,作政策決策與推動的依據。 

      由這兩個準則檢視馬政府處理與中國洽簽ECFA整個過程,就可看出馬英九雖是台灣民選總統,但卻是最反民主的政治領導人。

      由於ECFA已涉及決定未來兩岸間經貿關係的架構,馬政府應依歐洲國家加入歐盟模式,將任何涉及關稅減免以及經濟或非經濟各種整合問題,交付全民公投。以歐盟經驗來看,半世紀以來各種複雜的經濟整合問題皆無法將政治議題屏除在外就可變成單純經濟議題而加以解決。馬政府目前處理ECFA最大錯誤在於只要有利於大財團,有利於少數產業,有利於出口經濟議題,就可忽略這些經濟議題政治面的意涵或對台灣社會衝擊,此種思維導致馬政府忽視台灣與中國經貿整合實際運作時所需的前提條件的重要性。歐盟成立至今,總共訂定8個主要國際條約,都需經各國公民投票方式決定這條約是否有效,其中英、瑞典及丹麥等國迄今仍拒絕加入歐元區的運作。公投是人民意願呈現最直接方式,馬政府無權以「對台灣人民有利」就可以抹殺公投是民主制度的最高原則,對「人民有利」並不表示台灣人民就必須接受,更何況ECFA只對少數產業、財團有利。

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立場)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74&aid=3409190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