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介紹: 誰殺了電車?
|
瀏覽762 |回應3 |推薦2![](https://g.udn.com/community/img/common_all/help.gif) |
|
|
今天看了一部很有意義的電影, "Who killed the electric car?": http://movies.yahoo.com/movie/1809353030/info 我才知道原來十年前就有完全不需要汽油的電車了! 而且充一次電就可以跑60 mile, 一般人一天也開不到20mile, 應該很划算才對啊! 可是製造電車的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卻決定要停產, 只因為繼續用石油會有更多的利潤. 於是汽車公司想盡辦法回收所有的電車, 偷偷摸摸的銷毀它們, 以至於到今天都還很少人知道, 我們早就有只要充電就可以開的汽車了. 如果十年前我們就開始開電車, 很多問題現在也不會發生了. 電車不會排放任何廢氣, 也不會排放造成全球暖化的二氧化碳, 可以大大降低當今我們對環境的汙染, 對於美國來說, 更可以減少對外國石油的依賴, 或是為了開發本地石油而對自然生態所造成的破壞. 可是汽車公司和石油公司為了自己的利益, 寧可放棄進步的技術. 而布希和共和黨的政府, 更是大力的維護汽車和石油公司的利益, 不但支持修改管制廢氣排放的法令, 還用減稅鼓勵民眾購買耗油量大的SUV, 而且為了控制石油的供給而侵略伊拉克, 讓全美人民都活在恐怖攻擊的陰影中. 我們常常以為大企業是科技進步的原動力, 但是從這部電影就可以知道, 大企業不但不能帶來科技的進步, 而且還是科技進步最大的障礙! 相對於大企業, 中小企業對科技的貢獻反而比較多, 因為中小企業必須直接面對社會的需要, 不像大企業, 可以用它的龐大資源去影響政府的決策, 媒體的報導, 和消費者的看法, 甚至還可以從事掩人耳目的黑箱作業. 很多的創新, 其實都是由中小企業所研發出來, 再讓大企業去併購. 所以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 民主黨所提名的參選人Kerry, 就認為國家應該有更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來保障中產階級, 因為屬於中下階層的中小企業和其員工是技術創新的主要力量. 台灣的情況也有些類似, 過去台灣的經濟奇蹟, 所倚賴的也是中小企業的力量, 反而大企業多是依靠國民黨之黨國資本主義的特權, 對經濟發展並無太多建樹. 現在的國民黨就代表這些大企業的立場, 所以當然希望能全面三通讓市場擴大, 但是市場擴大之後, 這些企業還會用心思去研發新的技術嗎? 資源不多的中小企業, 有辦法面對三通的衝擊嗎? 一中市場就和銷毀電車一樣, 都會造成科技發展的全面倒退. 如果要讓台灣繼續進步, 政府就必須多照顧中小企業, 並發展與歐美並駕齊驅的證照制度, 讓各行各業的創意都能轉化為實質的經濟力量.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
|
|
水車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其實植物的生長就很類似水車, 植物用太陽的能量把水列解成氫和氧, 氫原子就提供植物生長的能量. 現在已經有在發展氫氣車, 其實再改良一下就是水車了! 美國大企業阻礙科技的進步, 其實和台灣過去的威權時代的迫害很類似, 都是保守的舊勢力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企圖壓制進步的力量, 不管是科技上的還是文化上的進步. 就連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自然科學理論, 也是透過不停的與惡勢力抗爭才被接納, 以前哥白尼提出行星的原理而被天主教廷殺害, 即使在進步的美國, 也曾經有中學老師因為教達爾文的進化論而被判罪. 如今這些理論已經成為高中和大學課本的內容, 不再被視為異端了! 雖然舊勢力常常會取得一時的勝利, 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 歷史終究會往進步的方向走. 不過即使進步是歷史的必然性, 我們還應該要努力去推動它, 才不會讓更多人被保守勢力的反撲所傷害. 我覺得長昌之友會與整個泛綠陣營的使命, 就是要推動和發展台灣進步的力量.
|
|
|
我這邊有一本名人出版社的書,提到更早以前有個人發明了以水就可以發動汽車。但就在他完美公開展示的隔天,他被暗殺了。很顯然地,他擋了汽油大亨的財路。 (目前在台灣,已有以水發動車子的研究。我曾看到電視專輯介紹。但我不知他們的靈感來自哪裏) 這樣的回應或許和長昌的主題缼乏直接的關係,但這個故事(不知真假)使我想到的是,早期的某黨,害怕失去權勢而迫害菁英,就像那些阻礙科技進步的殺手。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
|
|
這篇文章是在一年前寫的, 現在殺電車的通用公司已經瀕臨破產, 因為經濟不景氣和競爭不過日本汽車公司生產的hybrid充電車, 如果當時能夠繼續生產電車, 如今也不會落到這樣的下場, 只能說報應來的太快了! 短暫的商業利益從長遠來看很可能是虧損, 通用公司自作自受, 但是這些用石油的車子所製造出的全球暖化效應, 卻讓更多無辜的人陪著受害. 一中市場不也一樣是糖衣包著的毒藥嗎? 美國新任總統Obama都說要對中國課關稅以保護美國的產業了, 面臨中國直接威脅而且產業和中國的同質性比較高的台灣, 卻要和中國簽CECA, 真希望更多人能理解這是完全錯誤的方向, 不然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