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軍事迷休閒小棧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塔頂的鋼鐵鯊魚燉奶(冷眼看人生)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軍事迷休閒小棧】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海岸/海洋巡防專區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科學家出面爆料 尋找鐵達尼號是為掩飾美軍任務
 瀏覽1,173|回應3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1812140210.aspx
科學家出面爆料 尋找鐵達尼號是為掩飾美軍任務
最新更新:2018/12/14 16:56

(中央社華盛頓13日綜合外電報導)豪華郵輪「鐵達尼號」1912年失事沉沒後,1985年才被海洋科學家巴拉德尋獲殘骸,多年來各界認為這項發現純粹只是科學研究,但其實是為了掩飾美軍一項機密任務。

巴拉德(Robert Ballard)今天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談到這起最新解密事件,他說當年搜索鐵達尼號其實是美國秘密軍事任務的一環,美軍任務是要打撈沉到大西洋海底的兩艘核子潛艇。

他說:「他們不希望全世界知道這件事,所以我必須有個故事來掩飾。」

巴拉德曾是美國海軍指揮官,也是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的科學家。

美國海軍當年提供他搜索鐵達尼號的資金與機會,但前提是他要先探索美國海軍核子潛艇長尾鯊號(USS Thresher)及天蠍號(USS Scorpion),這兩艘核潛艇都在1960年代沉沒。

巴拉德表示:「我們知道潛艇在哪裡。他們要我回到現場,且不要被俄軍跟蹤,因為我們對天蠍號上頭的核子武器,還有核反應爐對環境的影響感到興趣。」

他還說,搜索鐵達尼號是很棒的掩飾藉口,媒體「完全沒有察覺我在做什麼」。

巴拉德的團隊完成天蠍號和長尾鯊號的探索任務後,他們還有12天的時間去搜尋鐵達尼號。

最終他在深度超過1萬2000英尺(約3650公尺)的北大西洋海底發現鐵達尼號。

當年搜索鐵達尼號引起媒體廣泛關注,但任務真正目的直到現在才公諸於世。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902878
 回應文章
中山大學研發全國首艘科研小潛艇 載人深航成功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109230237.aspx
中山大學研發全國首艘科研小潛艇 載人深航成功
2021/9/23 16:06

(中央社記者洪學廣高雄23日電)中山大學等共同研發「科研用水下載人載具」日前於中信造船廠區水下5公尺完成載人入艙潛行,並首度進行固定深度航行,這是台灣首艘邁入載人潛行探勘的「MIT迷你型潛艇」。

國立中山大學今天指出,由校方等共同組成「智慧操控水下載具平台技術研發學研中心」開發的「科研用水下載人載具」,日前在中信造船廠區水下5公尺完成載人入艙潛行以進行維生系統測試,並首度進行「固定深度航行」。

中山大學表示,載具實測當天下水後,外部駕駛員隨即操控,垂直下潛至5公尺深度,先行測試重複下潛與上浮到水面多次,然後再載人潛入水中,人員滯底測試達1個小時。

過程中,自行開發的維生系統功能完全正常,接著進行「定深航行」測試,載人載具在水面下以固定深度巡航,確認動力系統可在不同深度安全操控。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說,完成這項創舉,代表中山大學帶領的研發聯盟,以系統設計開發的台灣第一艘「MIT迷你型潛艇」已邁入載人潛行進行探勘研究階段,將為台灣水下的「藍色科技」開創無限可能。

中山大學水下載具學研中心主任王朝欽指出,這次首度「艙內載人」下水,是獲得中信造船集團大力協助、提供廠區設備與後勤支援下得以實測,也是截至目前困難度最高的測試。

王朝欽表示,測試會考驗研發人員在艙內進行科研活動時,維生系統能否正常運作,研發團隊為確保艙內駕駛萬無一失,事先在陸地上讓人員進入密閉球艙,反覆測試維生系統的模擬操作。

「研發團隊預計下個月前往小琉球,進行挑戰外海的真槍實彈演練!」王朝欽說,這次在港區內較平靜水域測試成功後,接下來計畫將移師到屏東小琉球海域,進行「載人入艙實海測試」,下潛水深希望可達20公尺,且需面對風浪海流對載具操縱性與安全性的巨大干擾。

由中山大學等共同研發的台灣首艘科研用水下載人載具,體積「迷你」但「五臟俱全」,正中間是顯眼的金屬載人球艙,外型就像是一個巨大機器人,整體總重量3.7公噸,加上配重共達4.2公噸,艙內可載2人。

載具骨架使用不鏽鋼搭起電力系統及運動操縱垂直與水平推進器等,下潛深度設計目標為500公尺,電池與維生系統可維持8小時,並有事故緊急救援設計,可快速充氣、快速卸載、急速上浮。

研發團隊成員包括中山大學、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國防大學理工學院、中信造船、台灣國際造船及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40044
中大研發8顆海洋資料浮球 於北極圈展開海象觀測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109020048.aspx
中大研發8顆海洋資料浮球 於北極圈展開海象觀測
2021/9/2 10:48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日電)中央大學自主研發8顆印有國旗的海洋資料浮球,並佈放在北極圈挪威冷岸群島海域,展開台灣首次海象觀測,近日透過衛星接收到第一手資料,盼藉此洞察北極快速融冰現象。

中央大學今天表示,氣候變遷導致北極海冰融解消失,近年經由衛星觀測北極海冰覆蓋的資料發現,海冰消失速度比先前所有耦合模式預測來得更快更劇烈,推論應與北極海區波候變遷及其引致的正回饋機制有關,但這些機制至今還未充分明瞭,因此前進北極第一線的觀測更顯可貴。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與國家海洋研究院合作的微型海洋資料浮球,於8月底在北極圈順利佈放,資料浮球彼此相距10公里,形成九宮格陣列,整體快速地以約一節的速度向北冰洋常年海冰區漂去,研究人員也緊盯並確認浮球運作正常。

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研究所副教授錢樺表示,每年9月中旬是北冰洋海冰融解至面積最小的時刻,隨後就開始再度結冰;浮球漂送過程中,海溫緩慢逐步下降,浮球陣列形狀也逐漸產生變化,這些資料將用於估計熱量的輸送與擴散,並討論波浪等因素對於融冰的影響。

在浮球佈放期間,還有白喙海豚在旁邊出沒,隨著海冰快速融解,吸引越來越多海豚造訪,但卻有北極熊吃海豚的怪異行為出現,推測可能和氣候暖化生態變遷有關。

錢樺提到,海洋資料浮球的研發,原本一開始想研究颱風生成,藉由海洋對颱風的影響,提高對颱風的預報能力;這回隨著中央大學北極探索隊前進北極圈,並在極地惡劣天候條件下生存下來,8顆資料浮球都順利傳回觀測資料,希望藉由長期的研究,洞察北極快速融冰現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36474
國海院北極海浮球回傳數據 有助研究融冰情形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109010187.aspx
國海院北極海浮球回傳數據 有助研究融冰情形
2021/9/1 15:03(9/1 15:30 更新)

(中央社記者侯文婷高雄1日電)國立中央大學團隊日前進入北極圈,完成地震儀與海洋浮球佈放。國家海洋研究院今天表示,浮球從8月28日開始回傳數據,是台灣首次以浮球探索北極海,可研究北極融冰情形。

中央大學北極探索隊首次以台灣團隊方式進入北極圈,展開海陸聯合的跨領域整合性研究。其中,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與國家海洋研究院、波蘭哥白尼大學攜手進行北極海洋科學國際合作研究,蒐集海面微型浮標即時觀測資料,可用於研究北極洋流、海表溫及波浪對北極融冰影響等議題研究。

此次跨國合作研究地點位於格陵蘭海北側的佛拉姆海峽(Fram Strait),投放8顆海面微型浮球,將隨著西斯匹次卑爾根流(West Spitsbergen Current)往北漂流進入北冰洋。浮球8月28日起,透過衛星即時回傳數據,在國海院監看北極海面溫度、流況、浪況等第一手資觀測訊。

初步觀測顯示,這片海域海水表面溫度約攝氏7度至7.5度,與去年衛星觀測海表面8月平均溫度攝氏6.75度至6.9度相比,呈現變暖趨勢;流速尚屬和緩,約每秒0.2公尺至0.6公尺持續往北漂移;浪況約1.5公尺至3公尺,波動較大,後續將持續監控,以了解海象長期變化與冰融特性。

國海院表示,本次研究跟中央大學北極探索隊是同一個團隊,在陸路方面主要透過地震儀,研究地震現象。而海上部分則由浮球探索北極海,能研究北極融冰,以預測可能影響台灣沿海地區的海平面上升情形,是台灣首次以浮球探索北極海。

國海院長邱永芳指出,北極海冰能反射陽光和熱能,在調節地球溫度扮演重要角色,如海冰融化覆蓋面積逐漸消失,這些熱能將轉由海洋吸收造成溫度升高。融冰可能使北冰洋航道開通,成為全球海上航運及交通重要路徑,但也會造成海水上升。

邱永芳表示,在氣候變遷影響下,格陵蘭自2000年開始每年融冰量穩定上升,今年8月北極圈格陵蘭降雨量創下1950年以來最大紀錄,顯示北極融冰速度加劇。未來大規模融冰恐釀海平面上升,將增加台灣沿海低窪地區海水溢淹風險。

國海院藉這次合作開啟北極海洋環境監測、蒐集水文基礎資料,引領國內極地海洋科學研究,相關研究將提供政府研擬極區海洋政策及發展極區藍色經濟參考。除與波蘭進行極地國際合作外,國海院也會積極尋求其他可能合作單位,讓台灣在極地海洋研究量能逐步接軌國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36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