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軍事迷休閒小棧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塔頂的鋼鐵鯊魚燉奶(冷眼看人生)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軍事迷休閒小棧】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軍武網友交流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蘋果日報吳若權《幸福人哈啦》專欄-2016
2016/01/13 09:56 瀏覽1,582|回應9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網址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bloglist/forum/797299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425257
 回應文章
趁早開除 豬頭老闆
2016/05/11 09:06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60511/37206059/趁早開除豬頭老闆
趁早開除 豬頭老闆
2016年05月11日
如果你確定老闆是豬頭,請趁早開除他。否則,他遲早會請你走路。還有比這個更痛苦的結果是,你在他底下耗盡青春,既離不開、也走不了,成為一個只會抱怨,也沒實力的人。
上班族抱怨老闆是豬頭,這是常有的事。但很少有上班族會回頭想,自己是如何跟上這位豬頭老闆?是當初應徵工作時,眼睛沒睜開、罩子沒放亮;還是對方在一夕間從溫柔敦厚變尖酸刻薄?

 

--------------------------------------------------------------------------------

有位資深上班族向我傾訴,他被公司調派到深圳6年後,突然在完全無預警的狀態下被調回台灣,未滿3個月,又要被調去一個跟他本職學能完全不同的單位。難道公司是有意要逼他走路?只是為了省下資遣費,才故意這樣折磨他。
乍聽下好像滿有道理,但我請教他,是否真正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他卻不太有把握地跟我坦承,一切都只是來自「小道消息」,弄到最後,彷彿自己要被趕盡殺絕了,卻死得不明不白。
其實,太突然的、或不合常理的職務調動,甚至惡性逼退,事出必有因,每個變化都有端倪,大至公司連年虧損、小至個人績效不好,若大難臨頭還感到非常無辜,就表示自己的職業敏銳度太差。如果凡事的消息管道,都只是「聽說」之後的「聽說」,就表示自己的辦公室正面溝通不夠,對事情的主見太少。光是以上幾個劣勢,已經足以威脅到自己的生存了。


愈資深愈無辜愈自誤
工作多年以後,我們可以繼續秉持「莫忘初衷」的精神,繼續投入熱情,在崗位上全力以赴;卻不能在接連錯失判斷之後,把自己當成是楚楚可憐的小白兔。當你做得愈資深、裝得愈無辜,就是犯了愈大的錯誤。
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超過5年,甚至10年,最後走上逼退的道路,除了老闆確實是豬頭之外,自己多少是要負點責任的。跟錯人、溝通少、努力不夠……都有可能;即使經營錯誤都在資方,上班族沒有發現苗頭不對而及早跳槽,留來留去留成仇,罵老闆豬頭,罵得再大聲,也只是意氣用事而已。前途,畢竟是自己的啊,碰到絕路,也得靠自己轉彎。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工作發展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只是一種符合興趣的選擇,也是生活風格的形塑。從事適合自己的工作,除了溫飽生活、成就自我,還具有貢獻與利他的意義。
賴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地方,遲遲沒有當機立斷地離開。等到快要被公司逼退的時候,才猶豫要不要採取法律行動抗爭,不僅清醒得有點遲了,也把力氣用錯地方。如果能討回資遣費,當然很好。若要花很多時間,面對法律冗長的程序,何不換個角度想想:人生還有更多比資遣費更有價值的寶山,等著你去挖掘,怎會把時間浪費在垃圾山?
永遠不要和豬頭坐困獸之鬥,除非你是一隻比對方更大的豬頭。


吳若權《幸福人哈啦》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477916
難民營酒店
2016/04/27 09:03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60427/37182298/難民營酒店
難民營酒店
2016年04月27日
人生,是一趟旅行。活到中年,值得重新回顧與思考的是:如果把家庭看成一台房車,駕駛座的位置,從什麼時候開始換手?要我認真回想「如果把家庭看成一台房車,駕駛座的位置,有一件發生於香港事情令我印象極深刻,在那一瞬間,我覺得責無旁貸,必須坐上駕駛座位置。
28歲那年,因公出差入住香港一家五星級酒店。趕著把工作處理完,匆忙關上筆電後,我搭上地點,手中捏握著一張便條紙,上面潦草抄寫了爸媽落腳的酒店。
當時兩岸剛開放,探親旅行正趨之若鶩。爸爸第一次帶媽媽一起返鄉探親,回程在香港轉機,正巧我在香港公差,當年沒有手機,好不容易透過一位遠房叔公轉話,才順利找到爸媽停留香港的住處。
爸爸個性老實敦厚,寧可委屈自己,從不麻煩別人。為了安排這趟旅行,與同鄉會的朋友計畫很久,排出來的行程表,卻令媽媽大皺眉頭。夫妻倆必須搭夜車南下,從台北到高雄與團員會合,清晨再從高雄搭機到香港,轉機去大陸。我猜想是因為剛開放觀光,有些小旅行社經驗不夠,或貪小便宜,刻意節省成本,以增加利潤,讓這些急著返鄉探親的伯伯嬸嬸暈頭轉向。

行前付了高額團費
我循著手中便條紙抄錄的地址,找到一棟貌似工寮的大樓。在昏暗的街燈下,再三查對門牌號碼,遲遲不敢確認,這是我爸媽付了高額團費應該入住的「酒店」。
搭乘很明顯是由老舊貨梯改造的陳年電梯上樓,狹長的走道根本就是香港古惑仔電影取鏡的場景。直到打開「酒店」的那一刻,我更是瞠目結舌,不敢相信:這個地方,竟是我爸媽今晚的容身之處,簡直就是難民營。
它完全沒有裝潢,隔間極度簡陋,以厚木板搭建的床,兩張床舖相距的空間,只容我這瘦子轉身,連行李都放不下。
爸爸看見我的第一眼,父子連心地讀出我沉入心底的「悲痛」,還沒等我開口發問,就急著安慰我說:「沒關係啦,只住一個晚上,明天中午就回台灣了。」
我壓抑著十分複雜的情緒,強拉著爸媽往樓下走,邀那位遠房叔公也一起來,我知道爸媽已經被既有的行程束縛,為了隔天清晨可以隨團到機場搭飛機,不宜立刻換旅館住,但至少我可以帶他們暫時脫離這個困境,叫了計程車,直奔彌敦道旁的海鮮餐廳,點了老爸最愛的鮮魚、螃蟹,以慰勞兩老的辛苦,也替自己壓驚。
飽餐一頓,送他們到工寮式的「酒店」。從那一刻開始,我知道:人生旅途上的這輛家庭房車,已經開始換手駕駛。我必須承擔照顧爸媽的責任,不能再讓他們受苦。即使以他們所經歷過戰爭紛擾的大時代,這點住工寮的苦,算不上什麼,但我卻心如刀割,痛到我必須從此覺醒,以無比的勇氣與決心,一肩扛起爸媽往後的人生。

吳若權《幸福人哈啦》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472452
長期照護的風險
2016/04/13 09:06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60413/37158765/長期照護的風險
長期照護的風險
2016年04月13日
之前,我家長期聘用的看護小姐曾經回印尼省親,整整休假一個月。剛開始我以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照顧媽媽,決定回到最初的狀況,不假外人之手,獨自扛起照護與家務的工作,從清晨5點半忙到晚上11點,點眼藥水、中藥、西藥,早餐、午餐、晚餐,洗碗、洗衣、拖地,門診、拿藥、復健,再加上電台主持節目與寫作,團團轉了半個多月,很快把自己搞到心力交瘁。
才剛進入第三個星期,覺得自己快要熬不下去,我主動向兩位姊姊求助,開列具體清單,希望她們可以提供我哪些協助。雖然只有少少1、2個項目,像是「星期六傍晚,請幫我準備兩個便當」、「星期一下午3點到6點,請姊夫來家裡幫忙看顧媽。」
起初我不想麻煩她們,即使有點想,也開不了口,但後來因為時間壓力把自己搞到快要崩潰,我還是勇敢提出請求,事後發現他們有求必應的程度,比我預期中的還要好。而且,在她們眼裡只是舉手之勞的幫助,對我來說卻是莫大助益。
在這次經驗中,我發現自己從前不願求助、或不接受援助,其實是既悲觀又不近人情的表現。適時對兄弟姊妹舉手求援,並非懦弱的行為,而是開放機會,讓他們可以一起共盡孝道。

 

--------------------------------------------------------------------------------
不知如何向外求援
當然,我也知道像我這樣的案例,算是非常幸運。不可否認,有很多照顧者從頭到尾都是孤軍奮戰,奔波於親友之間求助無門,甚至被斷然拒絕,還遭到冷嘲熱諷。在長期無法喘息的壓力下,導致悲劇發生。
台中曾發生一起不幸事件,一位30歲的林姓女子,本身罹患憂鬱症,照顧久病50歲母親,疑似因為身心無法負擔過勞的壓力,先對母潑汽油引火焚燒,再將她推落溝圳溺死。
除了上述特殊極端個案之外,多數因為無法負擔長期照護的隱形弱勢高風險家庭一直存在社會幽暗的角落,照顧者長期抑鬱寡歡,通常有憂鬱的傾向,身心都承受相當大的折磨。他們不知道如何對外求助,也不清楚或不相信有哪些資源可以幫上忙。其實,即使沒有任何親友可以依靠,還是不要放棄一線希望,可以透過當地社會福利機構申請,獲得適當的幫助。目前,各縣市政府的社會局,都能提供部份諮詢或協助。
台灣急速邁向人口高齡化的社會,許多積極的民間組織,早已經開始推動長期照護計畫,並和政府單位一起合作,著手研究如何讓所有長輩在晚年承受病痛之苦時,能夠透過保險與福利制度,獲得妥善照顧。或許這些計畫的進度緩不濟急,但至少是一個可以期待的未來。而我們照護自家長輩的經驗,將來也可以貢獻出來, 提供給公務部門參考,讓更多人知道如何照顧其他更多的長輩。透過專業的傳承,所有的照護經驗,都會累積成寶貴的智慧,所有的辛酸淚水,都會轉化為溫柔的慈悲。


《幸福人哈啦 吳若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465987
久病未必 成良醫
2016/03/30 10:23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60330/37134355/久病未必成良醫
久病未必 成良醫
2016年03月30日 更多專欄文章 很榮幸有機會從2003年開始,擔任花蓮門諾醫院「壽豐老人照顧社區計劃」代言人,並在2009年擔任慈善大使,幫忙募款。在歷次記者會中,我有感而發地談到:「照顧老人,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會老,所有老人們都有過年輕美好的歲月,我們就像是他們曾經經歷過的過去,而這些老人也將會是我們未來的縮影;好好對待老人,就像是認真對待自己的未來一樣。
此後,「照顧老人,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常被很多公益活動拿去當宣傳口號,好朋友好奇地問我:「你是有過怎樣的體會,才能夠在記者會中講出這麼動人的一句話?」
其實追溯到2003年,那時我擔任居家看護超過6年,歷經每天陪伴媽媽進出醫院看診拿業、中醫針灸、肢體復健、心理治療……比起相同年齡的人,對生老病死有更深的體會。加上協助我一起照顧家母的父親,原本健康狀況不錯,卻突然在2002年病倒臥床,幾個月後辭世,令我在震驚之餘,感到無限的孤單遺憾,對於「把握當下」,「愛要及時」等老生常談的說法,有非常痛楚的覺悟。
生命的苦難,讓心智早熟。這只是我在長期照顧父母過程中,得到的眾多紅利之一。還有對於健康與醫療方面的認識與了解,也有很多收穫。我常覺得父親犧牲了他的肉身、母親忍受著她的病苦,如菩薩般在我面前顯化,教導我要愛惜生命的一切。

 

--------------------------------------------------------------------------------

病人自己 當醫生
有句話說:「久病成良醫!」在我陪伴父母病老的這麼多年以後,才發現這句話的字面上,省略掉幾個很關鍵的邏輯,必須要有豐富的經驗與深刻的體會,才能了解其中的深意。否則,久病未必成良醫。如果有病不醫,或是找錯醫生、看錯門診、講錯症狀、吃錯藥,病情只會愈來愈惡化。如此這般的久病,只會變成誤人誤己的庸醫,不會成為良醫。
尤其當今的社會,醫療管道愈來愈多元,除了西醫、中醫,還有很多民間療法,你在網路上搜尋一下,隨手拈來的「斷食療法」、「尿療法」、「順勢療法」、「灌腸療法」、「自然療法」、「飯水分離療法」……琳瑯滿目,每一種療法都有許多親自見證的個案,甚至連癌症都能不藥而癒。
有些朋友當自己或親人罹患重症,若對傳統西醫或中醫的治療信心不足,又有機緣碰到這些另類療法,很熱衷於嘗試各種不同的療癒方法,只希望可以重拾健康、或延緩病情惡化。但是,以上所有另類療法,都有它各自的適用對象,以及嚴謹的定義與操作方式,也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驗證它的效果。取捨之間,除了憑運氣,其實還要需要仰賴更多資訊協助判斷,不能道聽塗說,以免延誤病情。


吳若權《幸福人哈啦》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459763
如何帶 熟年父母壯遊
2016/03/16 09:50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60316/37110330/如何帶熟年父母壯遊
如何帶 熟年父母壯遊
2016年03月16日
把陪伴媽媽旅行的里程,從台灣延伸到溫哥華,是一次勇敢的嘗試。儘管爸爸離開後,為了療癒家族的悲傷,我曾經陪媽媽前往峇里島、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旅行,已經有過豐富經驗,學習如何克服身心障礙者在旅途中可能碰到的困難,例如最基本、也最困難的是,連上廁所這種事都能解決,其他的交通食宿問題,也不至於太棘手。但是,把路程拉到需要飛行十幾個小時的美洲,天數延長到將近半個月,而且是用自助旅行的方式完成,就真的是挑戰了。
當然,出發前夕媽媽還是依照慣例地「盧」了一下,延續幾個星期以來的情緒,說她還是很不想去。若是從前,我很可能受到她的言語干擾,影響到自己的定力;但是這次,我很能理解,也全然接納。

 

--------------------------------------------------------------------------------

怕花錢猶豫再三
老人家知道長途旅行要花很多錢,陪伴同行的子女都要放下工作與家務,他們心理負擔非常沉重;甚至,長期貶抑自己價值的他們,常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這樣對待。若不能理解這樣的情緒,中年子女在籌備旅行時,面對長輩的頑強個性,內心會很煩躁,升起「我招誰惹誰,花錢還受罪!」的怨念,有些人還因此立志:「只此一次,下次絕對不要陪老爸老媽出去長途旅行。」
其實彼此的一番好意,都必須要相互珍惜。多年來的陪病經驗,讓我知道如何面對這個困境,處理這個糾結。
在一開始規劃旅行的時候,我會先跟媽媽說:「是我自已很想去,您要不要一起來?」而不會說:「這是我特地為您規劃的旅行。」
過程中,要持續不斷地商量,多請教她的意見。雖然她會回答說:「我不懂。」「隨便你。」但最後的行程表,一定要列印出來給她過目。
遇到她鬧情緒反悔,三番兩次說她不想去的時候,就必須軟硬兼施。
硬的策略是說:「我都繳錢了,不去好可惜!」軟的策略是說:「您怎麼忍心讓我這麼失望難過呢?」「我很期待這次跟您去旅行啊!」
通常,這幾招都用上,就能夠順利出發了。登機之後,沿途所有的挑戰與意外的驚喜,都將會是彼此很珍貴的記憶。
即使交通、餐飲、住宿、遊覽難免發生失誤,老人家一定會大驚小怪,跟著緊張兮兮,但旅行結束後重新回到平常的日子裡,無論順利的、或不順利的經驗,都會成為他們對眾多親友津津樂道的話題。
陪媽媽繞了半個地球來到此地,當媽媽穿著加厚的羽絨衣,戴著毛帽、圍巾,登上加拿大洛磯山脈冰原,一片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中,印證我們出發時的初衷,旅行並非只是一路走馬看花,而是為了找回內在的自信與勇氣。只要讓心可以自由,到哪裡都天寬地闊。或許無論走到多遠的地方,我們終究必須回到出發的原地,但看待自己和別人的方式卻已經有所不同。


《幸福人哈啦 吳若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453061
從不被愛 到了解愛
2016/03/02 10:44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60302/37087779/從不被愛到了解愛
從不被愛 到了解愛
2016年03月02日
好友珍妮在金融界叱吒風雲,從台灣一路衝鋒到香港,做到銀行高階主管,某天接到媽媽突然病倒癱瘓的消息,毅然辭去工作回鄉。
在母親病榻前看盡的人冷暖,比她在股市盤勢的起落,更震盪辛酸。從小最得寵愛的弟弟和結婚10年的弟媳,對母親的病苦袖手旁觀。而身體微弱的媽媽,到這一刻依然護子心切,經常叮嚀正忙著把屎把尿的珍妮說:「妳弟弟和弟媳,工作都很忙,別讓他們太累。妳煮的雞湯,我吃不下,半鍋給他們帶回家。」
珍妮內心的對話很多,說不出口的感慨更多。「媽,難道您覺得我不累嗎?」「媽,雞湯是我特別為您燉煮的耶!」「媽,我自己都捨不得多喝,為什麼要給他們?」而無論是哪一句話,講不盡的都是自己的委屈,想不通的都是媽媽為什麼如此偏心。
此外,巧萍的婆家算是非典型的個案,女兒被驕縱得比兒子更寶貝。她是家中長媳,除了工作還要操持家務。自從公公去世,丈夫把婆婆接來同住,兩個小姑就像民間說的「女兒賊」,經常上門光顧。小姑知道婆婆過去對這位媳婦始終有點成見,擔心大嫂會欺負婆婆,還不斷見縫插針,搬弄是非。丈夫只能要她多忍耐,讓她感到很無奈。

 

--------------------------------------------------------------------------------
中年子女 身心俱疲
另一個真實故事,來自出版界的單身女性朋友美心,從大學畢業後靠自己勞力賺的錢,三分之二都拿去幫爸媽還清債務,其他手足都棄家於不顧,只因為她願意付出,就被兄弟姊妹理所當然地認為,她該對父母的晚年負責。午夜夢迴時,看到自己的熟年的人生,已經跟爸媽的晚年一起褪成慘澹灰白,就止不住感傷哀怨的淚水,浸濕枕邊。
所有在病床前盡孝的真實故事,未必真的都被俗話「久病床前無孝子(女)」說中,很多中年子女就算再不快樂也還繼續撐在老父老母身邊。身心俱疲的他們,更是從來沒有想過,盡孝能給自己什麼樣的福德福報。或許,只能從親情人倫的角度,來解釋他們對父母的不捨;但是,從靈性的功課看來,從小不受疼愛的中年子女陪父母終老,是把握最後的時間把此生的作業完成。
「不被愛」,是一種「了解愛」的方式。透過「不被愛」,進而「了解愛」,固然非常痛苦殘酷,但最終對於愛的了解,將會非常深刻。從「不被愛」到「了解愛」,是一段漫長的路途,有些人走了一輩子、用盡一切氣力,千山萬水、千迴百折,還是找不到那條在靈性上引導自己回家的路。此時,年邁的父母捨身,以自己的病苦,開啟那扇門、透出那道光,領著從小「不被愛」的中年子女回來,終於發現原來「付出愛」才是療癒的唯一方式。我們療癒父母;也療癒自己。
不再對外乞討愛,不再可憐自己不被愛,放下對愛的渴求,對愛完全的付出。讓成長中的缺憾,被自己付出的愛完全填滿。於是,我們回到生命最初的美好。


吳若權《幸福人哈啦》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446394
大動肝火的 團圓飯
2016/02/17 08:58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60217/37064614/大動肝火的團圓飯
大動肝火的 團圓飯
2016年02月17日
家裡的習慣很傳統,春節過年都要準備大魚大肉,親自烹調豐盛菜餚,以便圍爐團圓;兩個姊姊出嫁後,大年初二依照習俗回娘家,更是要準備媲美山珍海味級數的滿漢大餐,以迎接她們和姊夫、孩子們回來。這個習慣,直到母親生病後才改變。
那年母親在端午節前突然中風,到下一個春節前的半年多,我們正逐步踏上遙遠的復健之路。為了配合她剛從臥床進展到可以學步,一家三口每天的生活都在西醫的門診、復健室與中醫的針灸、湯藥之間奔波。那個農曆年,菜餚勉強如常準備,但其實心裡過得狼狽。
為了省事、也求個氣氛,幾個星期之前我就和兩位姊姊商量,初二回娘家,中午不在家裡吃,而是預訂當時方興未艾的帶骨牛排餐廳,熱情款待。位置很難訂,必須提前預約,好不容易排上,皆大歡喜。
當天全家開心赴宴,沒想到向來脾氣很好的父親,在抵達餐廳片刻後,對服務生勃然大怒地發了脾氣。我仔細一看,才知道這家標榜服務很好的餐廳,竟為了容納更多顧客,事先未經商量,就把原本只能坐下8人的4張小桌並排,硬要我們家族10個人擠在一起。

 

--------------------------------------------------------------------------------
昂貴牛排沒吃幾口
眼看父親跟服務生爭辯到面紅耳赤,幾乎不想吃這頓飯就要拂袖而去,在姊夫相勸下才勉強入座,昂貴的牛排沒吃幾口,賭氣讓服務生收走,我感到尷尬也很心疼,當然還有很深的愧疚。而母親更是非常自責,含著眼淚幽幽地嘆氣說:「若不是因為我中風不能下廚,你們也不會這麼為難,出來花錢還受氣。」
從此,我們全家都沒有再踏進去過,那家形象良好卻讓我們失望的牛排餐廳。並非純粹意氣用事,對餐廳不滿而有所抗議;而是因為在那裡,會提醒我自己,曾讓我父親感到不被尊重、很丟臉。
我心底很清楚,會讓父親如此覺得顏面盡失,並不是牛排餐廳。店家對桌椅的安排,只是導火線,父親真正介意的,其實是我從頭到尾,沒有跟他商量要去哪裡訂席,款待姊姊與姊夫、以及孩子們。
那個大年初二,在牛排餐廳用信用卡簽帳,看著一萬多元帳單,令我心淌血的,並不是花費金錢,而是千金難買早知道的深刻教訓。
無論誰出錢請客、或有能力及資訊選擇餐廳,父親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而我們卻好像只把他當作是媽媽的看護。更何況,那段期間,我們全家才剛開始手忙腳亂地學習應付,因為母親腦幹出血中風後,隨之而來的家庭變故,各自都有各自的辛苦和委屈,只是我沒有用心去體會,父親已經年近80,他的體力和情緒,已經不勝負荷。累積在他胸臆的壓力,終於一觸即發。
而今父親已經離世多年,大年初二的家庭聚餐少了他,感傷之餘唯有告慰自己,年歲增長,多點與長輩相處的智慧。


吳若權《幸福人哈啦》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439264
我的高尚 變成媽媽的痛苦
2016/01/27 14:29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60127/37032323/我的高尚變成媽媽的痛苦
我的高尚 變成媽媽的痛苦
2016年01月27日
媽媽在18年前中風,經過很長時間的治療與復健,雖然沒有完全恢復行動能力,但好在沒有令她失去外出的興致。有一段時間,媽媽很熱衷於清晨去公園運動。而且,是很早的時間。即使,前一天晚上睡眠不好,只睡2、3個小時,她還是堅持5點起床,趕在6點前抵達公園。
冬季很冷,清晨氣溫低,對於有心血管疾病的長輩來說,絕對不是外出運動的最佳時段。尤其,根據醫學研究報導,清晨五點到上午10點,是一整天當中,銀髮族中風的高風險期間。無論我怎麼勸,她就是不肯聽進去。


在電台主持節目,經常有機會訪問名醫,中西醫對此有一致的見解,銀髮族起床時,最好多在床上賴床,伸展四肢暖身,慢慢起身,不要太快。冬天若要早起運動,最好等到太陽完全升起,大約7、8點之後才外出,以免溫度太低,血管收縮,容易中風。
果不其然,社區鄰居中,有一位生活十分規律的老伯,身材保養得極好,每天5點去晨泳,某天卻猝死在游泳池畔。即使有這樣驚悚的實例,加上我不斷的好言相勸,媽媽還是不聽話,依然堅持要我把鬧鐘訂在每天清晨5點起床。

不練身體改練嘴巴
我忍不住脫口而出,說了重話:「妳這麼認真,其實不是去練身體,而是去練嘴巴!」講完立刻後悔,因為我的初衷是想勸她,而不是激怒她。令我意外的是,她不但沒有照著本性因此大發脾氣,還委屈地跟我訴苦:「一工落落長,冇去開講,日子拍過。」(台語,意思是說:一整天時間很長,若不去跟朋友聊天,很無聊,日子不好打發。)
因為媽媽行動不便、體力不好,清晨起個大早,老遠去公園,別說是劇烈運動了,連真正舒緩活動筋骨的時間都不多,其中有很多時間都是在跟「老」朋友聊天講八卦。坐在她身邊旁聽的我,曾經覺得那些對話毫無意義可言,不外乎就是千篇一律的「東家長、西家短」,要不然就是做菜節目、八點檔,還會彼此較勁,看誰家兒子、媳婦孝順、會賺錢,哪家的子孫乖巧、會念書……真是令人厭煩到頭皮發麻的話題。
當我忍不住跟媽媽抱怨,希望她不要加入那些說三道四的話題,她也認真配合了一段時間。看見媽媽在三五好友中,一直保持緘默的樣子,我反而因此自責,很不忍心。如果瞎扯這些細瑣,就是銀髮老太太們的樂趣,我有什麼資格評論或制止?難道不談論這些話題,看起來就會比較高尚、比較有氣質嗎?而我又為什麼要求媽媽為了表現比較高尚、比較有氣質,就剝奪她在和「老」朋友聊天時的樂趣。
有過深度的反省,我終於不再評論、不再限制,任由媽媽去聊天南地北的話題,讓她在清晨的公園裡,因為好人緣而擁有很不錯的人際關係。看她愈講愈開心,果然證明:講八卦,有益身心。

吳若權《幸福人哈啦》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431745
男人不能說不行
2016/01/13 10:04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60113/37006799/男人不能說不行
男人不能說不行
2016年01月13日
身邊漸漸出現一些邁入中老之後已經為人長輩的朋友,極有自我意識與瀟灑勇氣,退休後早早對著即將成家的子女預先警示說:「將來你們結婚生子後,要自己找保母,我絕對不幫你們看小孩!」然後開始遊山玩水,或學東學西,把從前年輕時為了生活打拼而錯過的興趣或專長,慢慢撿回來!他們看透人世,把握餘生,活出真正想要的樣子。
這個主張之所以不簡單,在於能夠趁早掙脫很多世俗的枷鎖,真正下決心要愛自己,不想把時間耗擲在處理婆媳或岳婿關係,至於含飴弄孫的天倫樂趣,就留在周末或假期,以短短的享受,取代日常的摩擦。
相對於另一類型的中老長輩朋友,60出頭剛退休,好不容易存點老本,卻不知道如何安排生活,回家享受不到幾天清福,就像是程式自動設定好了似地,陷入繁瑣的家務和看護中,不但要照顧年邁父母,還要幫助子女帶孫輩小孩,充分發揮人生的剩餘價值。
這個決定,若並非出於心甘情願,而是時勢所逼,會很不快樂。一邊做、一邊怨,本來明明是基於好意才為家人付出,到最後很容易搞到很慘的地步,不是自己陷入憂鬱,健康亮紅燈,就是家庭失和、甚至眾叛親離。
相對地,如果退休後幫忙照顧年邁的父母、或幫子女帶小孩,是出於真心自願,把人生下半場的重心再度調整回到家庭,伴隨著比自己更年邁的父母終老、或幫子女拉拔孫子女,因此而覺得自己很有用,其實也是美好的選擇。

 

--------------------------------------------------------------------------------
擔心自己愈來愈沒用
電視保健食品廣告,刻意以誇張的口氣,一語雙關地表演:「男人不能說不行!」固然是有所另類暗示,但撇開那方面的聯想,僅就自己的存在價值而言,其實並沒有性別之分,每個人無論活到多老,都希望自己有用。
如何持續「覺得自己有用」,是讓人生繼續快樂的基本條件。中老年人,常有「覺得自己愈來愈沒有用」的隱憂。有的嘴巴不肯承認,但心中非常擔心;有的則是到處找人訴苦、埋怨,但還是沒能找回自己真正的價值。
而無論是以上的哪一種,都會因為自信心降低而很容易出現以下的言行特徵:整天碎碎念、愛找晚輩麻煩、沒太嚴重的事情惹到就很容易動怒發飆,甚至搭車時看到年輕人沒讓位,當場發了無名火……說穿了,其實就是氣自己。無奈歲月的老去、體力的消退、情感的疏離;又無力挽回這一切,只好任由自己坐困逐漸衰老的愁城。
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就會常常鬧脾氣!這些不快樂的中老年長輩朋友,正是我們的借鏡。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如何讓自己隨著年紀愈大,愈來愈「覺得自己有用」,是最關鍵的快樂因子。只要能夠找回自己存在的價值,就可以因為快樂而延年益壽,甚至因此而更有勇氣面對生老病死的種種挑戰。


吳若權《幸福人哈啦》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42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