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dn.com/news/story/11561/2876040
新聞眼/不要獵雷艦… 深思熟慮?削足適履?
2017-12-15 00:28聯合報 本報記者程嘉文
國防部與慶富解約,獵雷艦建造案也前途未卜。 圖/慶富提供
國防部與慶富解約,獵雷艦建造案也前途未卜。 圖/慶富提供
獵雷艦案即將對簿公堂,國防部長馮世寬幾乎明白透露:獵雷艦是十年前舊案,已經不符當今需求,如今不必再造了。
專業面而言,馮世寬說法不無道理:美軍將服役十年的鶚級獵雷艦提前除役出售盟國,一大原因是基於現代水雷威脅性愈來愈大,因此將反水雷的主力,由傳統的掃/獵雷艦,改以濱海戰鬥艦(LCS)攜帶「反水雷模組」,包括有人與無人直升機、水面與水下遙控載具等。以此角度,國軍現在仍建造傳統獵雷艦,似乎確有過時之嫌。
遙控掃雷艇和直升機,可說是掃雷作戰的「未來」,但它們今日的成熟度到底如何?在現代戰場上,獵雷艦是否真已不堪用?國軍的技術與財力,能否比照美軍,將水雷作戰「無人化」與「空中化」?
尤其國防部先前在立院,對獵雷艦解約的因應方案,卻非上述類型大膽前進構想,而是翻新現有六艘獵雷艦。不但不是馮部長宣稱的「新思維」,而是比新造獵雷艦更保守的策略。
建軍流程理應是「打、裝、編、訓」,先確定要打怎樣的仗,再依需求引進適切的裝備。但國軍近年呈現的,卻往往是削足適履、射了箭再畫靶:因為「國艦國造」壓力,就認為該造獵雷艦;一旦案子被不肖廠商搞砸,上級不想再蹚渾水,軍方思維就突然跳躍式進化,直接蹦到「後獵雷艦」時代。
其實不僅獵雷艦,軍方的評估淪為配合上意背書,近年例子多不勝數。諸如募兵制的實施,原本國防部宣稱,二○一四年底就可達成全志願化,結果被迫一拖再拖,如今雖然堅持上路,但國軍內外都提心吊膽、極度看衰。國防部在口頭上,卻永遠信心滿滿。
這種初一十五不一樣的「專業」,怎麼指望能贏得眾人信任?近年軍方常感慨,動輒遭到汙名化,但軍方自己也該想想,「可憐」處境由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