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軍事迷休閒小棧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塔頂的鋼鐵鯊魚燉奶(冷眼看人生)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軍事迷休閒小棧】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媒體採訪之五四三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研究:拍照記錄反而容易忘記
2013/12/11 22:12 瀏覽1,396|回應4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tw.news.yahoo.com/研究-拍照記錄反而容易忘記-083501865.html
..研究:拍照記錄反而容易忘記
法新社 – 2013年12月11日 下午4:35.
...(法新社華盛頓10日電) 人們總喜歡拿出相機,記錄生活中值得紀念的每一刻,方便日後遙想當年。然而,美國研究發現,事實可能恰好相反,拍照可能無法幫助我們回憶當時情景。

本週公布的研究顯示,參觀博物館時,透過拍照記錄展示品的人,相較於僅用雙眼觀察者,似乎比較不會記得展示品的細節。

美國費菲爾大學(Fairfield University)心理學家韓克(Linda Henkel)說,對這個日益習慣隨手拍照、再將照片分享到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和其他社群網站的世界來說,值得省思。

研究執筆人韓克表示:「人們經常盲目地拿出相機,捕捉眼前的一刻,卻錯過了感受眼前發生的事情。」

這項研究刊登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Science)。

韓克在費菲爾大學的博物館進行一項實驗,要求受試學生參觀展覽時,選擇拍照或單純觀察,替幾項特定目標物作記錄,隔天再測試他們對這幾項展示品的記憶。

結果顯示,相較於僅用眼睛觀察的學生,透過拍照記錄的人,正確辨識目標物的機率較低。

韓克將這種情況稱為「攝影損傷效應」(photo-taking impairment effect)。

她表示:「當人們依賴科技產品來幫助記憶時,例如透過相機拍照記錄,而非全心參與,反而會對事件的記憶和體驗產生負面影響。」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036631
 回應文章
數位時代鉛字夢 僅存鑄字師:活著就刻
2017/04/30 18:31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fn/20170430/20170430171533.html
數位時代鉛字夢 僅存鑄字師:活著就刻
中央社-2017年04月30日 上午11:31

「消逝中的工作」專題之四(中央社記者陳政偉台北30日電)5月1日是目前台灣唯一仍生產鉛字「日星鑄字行」成立屆滿48週年,第二代老闆張介冠說,現在已經不可能培養出修補鉛字銅模的師父,他有生之年「活著就刻」,用時間爭取漢字文化留存。

當數位科技迅雷不及掩耳襲來,文化面臨時代考驗,如同流傳千年的「活字排版」印刷沒落多年,大多被數位化與現代機械取代,目前全世界、也是全台灣僅存最後一家,保留著繁體漢字文化圈中最後、也最完整可鑄字銅模的,就屬「日星鑄字行」。

「日星鑄字行」位於台北市太原路巷弄間,入門就是滿滿一排排的鉛字海,兩、三步間,就已穿過數萬字距離,整齊的規劃,來自張介冠的毫不妥協的堅持。

張介冠原在二舅父的鐵工廠當「黑手」,他回憶上工第一天,舅舅就告誡他,「從今以後,從你手上出去的任何產品只能被稱讚,不能被客人再回來抱怨」,加上民國68年後,回來幫助父親經營鑄字行,看到父親戰戰兢兢,盡全力做好每件事,曾經一整個星期日以繼夜,沒有睡覺的工作,兩人的言教、身教都對他影響很大。

日星鑄字行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正楷、宋體、黑體鉛字銅製母模與數台鑄字機器。因為中國大陸早已使用簡體字,加上平版印刷盛行,台灣部分印刷廠雖保有部分鉛字,但都殘缺不完整,日星成唯一仍持續生產鉛字的鑄字行,卻也正面臨鉛字銅模銷蝕的危機,因為「不可能」再培養出修補鉛字銅模的師父。

曾一度負債千萬,目前已65歲的張介冠解釋,修補鉛字銅模最好從12、13歲就入行,通常養成要10至15年,但黃金壽命只有10年左右,就會因視力退化,變成要依靠經驗修補;但現在不可能有12、13歲的學徒,等到大學畢業再來,視力已經難以負荷。

笑稱自己做這行是「被逼的」,現在張介冠常常一整天,就坐在刻字的檯子上,一個人慢慢地進行字體復刻的工程,將每個字重新打樣、掃瞄、修字,旁人看似無聊的工作,反覆做上一天,也不嫌累。

他常調侃自己,「不知道日星的這套銅模還可以撐多久,很多字都已經慢慢毀損。我今年65歲,但大概再修個65年我就可以把字都修完吧。」

日星鑄字行今年初曾發起了「字體銅模修復計畫」,希望透過線上募資使逐漸損壞的鑄字銅模有被修復的機會。張介冠說,協助募資的公司認為金額已經是理念型募資計畫中「破天荒」的高,但其實只夠培養2個專業的技術人員,為讓文化傳承可以持續,他正在考慮要做長期的募資計畫。

同時,作家張大春也參與日星的「字體銅模修復計畫」,提供作品限量手工活版印刷詩集《活葉集》,精裝和平裝版都會同時出版,屆時,讀者將可重溫鉛字之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631863
社群媒體當道 傳統記者何去何從
2017/04/30 18:21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fn/20170430/20170430171543.html
社群媒體當道 傳統記者何去何從
中央社-2017年04月30日 上午11:28

「消逝中的工作」專題之三(中央社記者蔡怡杼台北30日電)社群媒體引領話題的影響力已凌駕傳統媒體之上,網友動輒以「智商只有30、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等話嘲諷記者,加上面對機器人寫手的宣戰,傳統記者該何去何從?

記者以往是為市井小民打抱不平、正義的象徵,從國外的普立茲新聞獎、國際新聞自由獎等,及國內的卓越新聞獎等受人尊重的獎項,都彰顯記者的責任重大,通過尋求事實,公平及全面地敘述事件和議題,推進正義及民主,如「水門案」醜聞就是由記者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揭發。

對記者來說,每天睜開眼睛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比報,除了看自己的報導外,更重要的是看看競爭對手寫了什麼,自己有沒有漏了什麼,之後開始一天的採訪行程,若沒有行程,就要開始絞盡腦汁開發議題,想想哪裡有新聞可以挖,同時期待著自己跑出的獨家會讓其他同業跟進。

然而,現在媒體競爭激烈,記者不僅面臨辛苦跑出的獨家只有1小時壽命,甚至更短的嚴苛挑戰外,臉書、PTT等社群網站也主宰了新聞通路,政治人物、演藝明星,甚至公司行號等,都透過官方帳號直接發布訊息,記者被迫時時追蹤、關注,更不用說突發事件發生時,還可能要透過社群網站目擊者上傳的照片、影像或文字,取得新聞資訊。

加上資訊爆炸,媒體收益銳減,為廣告效益,媒體業者只能不斷以民眾愛看的八卦內容,衝高點閱率、收視率等,卻引來PTT上的鄉民們會在爆料的熱門議題後寫上「記者快來抄」這句帶有諷刺意味的話,同時,記者也遭不少網友譏為「妓者」、「社會亂源」、「製造業」、「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等,凸顯了記者社會地位的低落。

就像這次建中學生冒名頂替受訪案,網友在PTT上嘲諷記者「智商只有30」,罵記者是自以為有份量的「廢物」,甚至說被騙記者的玻璃心碎滿地,還說「記者可以做假新聞,但學生不能幽默一下?」

除了外在環境的不友善外,記者處在工作時間長、稿量多、壓力大、生活時間不固定,與親朋好友聯絡減少,尤其,產業激烈競爭,當長時間投入後所獲得的薪資不如預期時,讓不少記者選擇轉行,1111人力銀行曾調查顯示,超過8成記者有轉職念頭,約4成是不快樂的。

與其他行業相比,新聞天生帶有時效性,對同一事件的報導,拼的就是速度,尤其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讓競爭變得更加殘酷。2006年3月起,信息供應商湯姆森金融公司開始運用電腦程式來替代財經記者,自動撰寫經濟和金融方面的新聞;更有調查點名記者是未來最可能消失的工作榜首。

好消息是,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認為,在具AI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大量使用下,白領的工作機會可能減少,未來參與工作的人數恐減少,但可以提供客製化、個人化服務的職務比較不會被取代。

104資訊科技公共事務部經理張雅惠強調,記者職位不會消失,只是職務內容會有所調整。

張雅惠表示,機器人能處理的新聞,仍著重在單調、重複性高、需要高準確度且講求速度的新聞上,例如財經線的企業財報、重大訊息,但更多關於企業、產業內部訊息的深度報導,需要記者在平日好好經營人脈。

她說, 機器人撰稿系統的使用,或許可能讓記者從現有的制式資訊、社群頻道中解放,讓記者未來更有機會可以好好經營人脈,挖掘新聞、第一線採訪、求證,重返深度報導的發展方向;另外,評論、帶有觀點的報導,也無法仰賴機器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631854
無人車科技崛起 小黃司機恐消失
2017/04/30 18:20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fn/20170430/20170430171544.html
無人車科技崛起 小黃司機恐消失
中央社-2017年04月30日 上午11:27

「消逝中的工作」專題之二(中央社記者黃麗芸台北30日電)隨著全球人工智慧(AI)浪潮來襲,未來有許多職業可能瀕臨淘汰。現在常看到滿街跑的「小黃-計程車司機」,恐因無人車的興起,在可見的未來,面臨消失的危機。

Google人工智慧程式Alpha Go在2016年擊敗當時世界排名第3的南韓棋手,震撼全球各界。

但AI的快速發展恐怕不僅於此,根據矽谷創投界提出的「預測AI後的10年大未來」報告顯示,隨著科技快速發展,約莫在未來5到10年光景,從事醫療健保、自駕汽車、教育和服務業的人,可能都要面臨被淘汰、失業的危機。

科技部產學司長邱求慧指出,AI科技崛起的影響力已經是「進行式」,許多行業都已開始起了變化,像是機器人逐漸取代生產線的裝配人員,Fintech(金融科技)發展將讓金融業在未來5年內有很大改變,這些都是短期時程可預見的未來。

中長期部分,不可忽視無人車(自動駕駛)將興起的產業改革。

國際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在去年底宣告「即日起,所有車款都將配備全自動駕駛裝置」,且預估第一輛商用自動駕駛車將於2019年出現,這也意味著它將會是自駕車取代普通車的元年。

邱求慧表示,由於未來汽車已不需要人來駕駛,司機這個職業將逐漸消失,包括貨運員及計程車司機等,估計在未來10年內將被逐步取代及淘汰。

AppWorks之初創投創始合夥人林之晨也說,未來的自動駕駛與運將之間,不是人與人的比較,而是機器與人的比較。相對於人類,機器表現穩定性超高、可以24小時工作、不需要休假、沒有情緒等運輸成本及安全考量,都將遠勝於人類,而且恐怕是數量級的差距。

他說,想像現在150元的計程車資,未來可能只要15元,比捷運還便宜。

不過,邱求慧認為,由於交通影響牽連面甚大,包括相關法規和基礎建設配套都必須一起跟上腳步,所以要在短期內有大改變較不易。

好萊塢電影「玩命關頭8」在片中大玩無人車技術,駭客利用資安漏洞將路上9成汽車操縱成「殭屍車」肇事,也不禁令人憂心未來「交通安全」?人工駕駛是否真能全面被取代?

邱求慧認為,資安問題的產生是網路科技發展的副作用,不用害怕這會致命,因為所有科技發展的後遺症都會被克服,即便司機員人數因無人車興起而衰減,但未來資安工程師行業人數可能將呈倍數成長,尤其是跨平台的資安防護重要性更加提高,從業人員薪資待遇可預期不錯。

BI Intelligence預測,全球在2020年就有1000萬台自駕車。面對科技快速發展,黃姓計程車司機坦言會擔心,但也認為這份工作並非只要會開車即可,人性化服務及經驗仍有不可取代性。

計程車司機聯誼會秘書長簡海水則表示,科技發展仍需一段時間,要全面改變沒這麼簡單,從以前的人力拉三輪車到現在的計程車,只代表新的營運模式會不斷因應而生,加上目前計程車司機多數為中高齡者,年輕司機相對少數,隨時程推延、受影響者也減,順其自然即可,不需太過憂心。

俗話說「365行,行行出狀元」,但上個世紀的打字員、鐵匠和電話接線員等職業,有許多都已經消失了。科技發展看似遙遠,不過,未來職業變遷速度將更快,面對AI帶來的科技顛覆產業,你準備好了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631851
職場大海嘯來了 保住飯碗關鍵是它
2017/04/30 18:18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fn/20170430/20170430171545.html
職場大海嘯來了 保住飯碗關鍵是它
中央社-2017年04月30日 上午11:26

「消逝中的工作」專題之一(中央社記者陳政偉、蔡怡杼台北30日電)科技影響遍及各行各業,現在人類社會的80%工作,20年後恐怕都會被人工智慧等所取代,面對即將到來的職場大海嘯,學者專家一致建議,要不被潮流淘汰,就必須提早培養數位技能。

職業變遷的速度將越來越快,現在看似必需的工作職務或許在不久的未來,有可能就成為歷史,上個世紀,已經有打字員、鐵匠、電話接線員等很多職業消失,英美、日本等國外研究也分別預測機器人會在未來20年內取代自己國家五成勞動人口。

創新工場董事長暨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去年11月就曾在一場演講表示,當機器能看、能聽、能講、能懂,未來工作內容不需要5秒以上的思考、屬於中介型和助理型的工作,90%不是沒有了,就是會被人機結合取代。舉例來說,保安警衛、客服與電話銷售員等職業都可能消失。

AppWorks之初創投創始合夥人林之晨也說,估計再過5年,多數新款車輛都會配備自動駕駛,而自動駕駛計程車也會因此開始普及,計程車司機們就算成功趕走UBER,但其實只是暫時保住飯碗。

他說,其實受影響的也不只是司機而已,事實上,當今人類社會的80%工作,20年後恐怕都會被人工智慧、機器人所取代。這項預言跟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依據OECD的研究估計,目前進入小學就讀的兒童,65%將從事的新形態工作,而這些新型態的工作目前並不存在;另外,有25%的工作者未來工作機會將因自動化機械而被取代。

面對這場21世紀的工作大洗牌,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表示,客製化、個人化服務的職務比較不會被取代。國發會官員指出,這顯示未來人才培育除著重工作專業技能養成,更應培養運用科技解決問題的數位技能。

不過,辛炳隆也說,台灣現在把少子化視為國安危機,假設未來勞動力需求真的少了一半,台灣現階段的少子化在未來或許也不是太差的事情。

林之晨則建議大家要「對軟體與程式的充分理解、提高對機器學習的掌握、揉合特定領域的能力、不斷學習」等4個重點,才能避免被職場大海嘯吞沒。

其中,人工智慧,主要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正向與負向反饋,學習如何判斷。因此,AI的發展會取代很多人類工作,但也會創造許許多多「人工智慧訓練師」的工作。所以,掌握機器學習是人類佔據制高點的另一個關鍵。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63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