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軍事迷休閒小棧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塔頂的鋼鐵鯊魚燉奶(冷眼看人生)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軍事迷休閒小棧】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媒體採訪之五四三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陶子公開信批媒體老闆唯利是圖
 瀏覽1,407|回應5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10511/112011031100022.html
陶子公開信批媒體老闆唯利是圖
2011-03-11 朱梅芳/台北報導


 陶晶瑩(陶子)為《遠見》雜誌寫文〈給媒體老闆的一封信〉,包括出版社、電視台、廣告廠商等老闆,她認為,10個媒體老闆9個半「唯利是圖」,她提醒老闆們想想年輕時的夢想,除看收視率,更應尊重專業:「你只是有錢,你不見得懂戲、懂綜藝、懂新聞。」

 老媒體人自謙為錢低頭

 她說自己在媒體20年,很了解整個產業生態,「不管我們受了多少教育,只要一出社會,老闆就是老大。」她自稱是員工,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小人物,為了那幾個臭錢,為了嗷嗷待哺的家庭。「為什麼大家愛看日劇、韓劇、大陸劇?因為有好的資源拍戲。」現在台灣新聞,都為了收視率搞出類戲劇新聞。

 她羨慕日韓娛樂界的健全,嘲笑台灣電視劇:演員要聽「天意」,坐在棚裡,等大老闆(自己真的覺得很懂戲的大老闆)蹺腳想,想想該突然從內衣工廠拿槍出來對幹,還是突然讓所有主角、配角都發現不是父母親生的?想到的時候就不管外面氣溫只有4℃而且是半夜,立刻發已回家的演員到深山裡決鬥。

 深信老闆可以改變一切

 她說,老闆賺得飽飽,卻跟窮得像鬼的員工哭窮,「老闆的九牛一毛,可以做些令人尊敬的事。」她不是要得罪老闆,因為他還是老大,只是他的決定可以改變一切。這信在網路上獲得不少人回響,她強調文中說的不是她目前的老闆,「因為他們是好老闆,我才追隨他們。」

 她現在經營網站,將來要跨入幕後工作當家作主,「陶老闆」說,現在自己也是老闆,更能理解老闆的想法,這次她說真話,希望有人聽見,「誰不愛賺錢?賺錢沒有錯,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4560009
 回應文章
媒體羶腥色 政府大眾皆有責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140222/20140222125799.html
媒體羶腥色 政府大眾皆有責
中央社-2014年02月22日 下午21:34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22日電)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路版的一篇報導指出台灣媒體羶腥色,欠缺國際觀,學者認為外媒客觀指出台灣媒體現象,不只媒體,社會閱聽大眾和政策傳播政策都要負起一定的責任。

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網路版,20日刊登曾在台灣工作的記者福克斯(Chris Fuchs)報導有關台灣媒體現象的長篇專文,內容指出台灣民眾受夠猥褻、圍堵式的報導,從外人來看,過去幾個月全台只有黃色小鴨和吳憶樺的消息,台媒內向發展,對國際事務缺乏興趣。

一位在台的美國人也在網站留言指出認同文章所提的看法,並表示他認識的台灣年輕一代都非常西化,對世界很好奇,英文程度好,能接收各國新聞,但誠如文章所指台灣媒體報導竟都是些腦殘式新聞,真的很可惜。台灣是一個在各方面都很好的國家,但媒體卻是他在台灣生活中最不喜歡的一部分,非常遺憾。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賴祥蔚,認為外媒提出的意見並非是批評,而是客觀的指出台灣媒體現象。

賴祥蔚指出,媒體總會說不做國際新聞是因為民眾不愛看,但他認為這只是媒體為了省錢、省時而只報導小島內的事情,窄化了閱聽眾的視野,事實上,媒體若用心,願意投入資源,一樣可以把國際新聞做得有趣,吸引點閱和收視。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胡元輝表示,外國媒體批評台灣媒體現象不是第一次,其中還有稱台灣媒體表現是瘋狗,從西方、歐美的專業倫理來看,確實會覺得台灣媒體很多作法不可思議,當中有些批評可能不了解台灣媒體脈絡,「不過站在台灣媒體的一分子來看,這些批評都應該要做為借鏡」。

胡元輝也指出,台灣不是沒有媒體報導國際新聞,包括中央通訊社、公共電視和TVBS等媒體,都投注相當資源報導國際新聞,但在台灣媒體整體比例上,報導國際新聞仍然偏少,且選材也有所侷限。

他認為,「少數媒體的努力要肯定,但也希望其他媒體意識到嚴重性」,否則只會變成每當有批評就一陣風反省,卻沒有實質解決問題。

不過,胡元輝表示,這些問題的責任並不全在媒體工作者身上,包括政府傳播政策、社會閱聽大眾也都要負起一定的責任,「會構成媒體表現的不堪是整體社會生病,都是共犯,必須每一個單位都覺得在媒體問題上負有責任才能解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059193
美媒:台媒羶腥內向欠國際觀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society/20140222/20140222125012.html
美媒:台媒羶腥內向欠國際觀
中央社-2014年02月22日 上午10:40

(中央社記者廖漢原華盛頓21日專電)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報導台灣媒體現狀指出,台灣民眾受夠猥褻、圍堵式的報導,從外人來看,過去幾個月全台只有黃色小鴨和吳憶樺的消息,台媒內向發展,對國際事務缺乏興趣。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網路版,20日刊登曾在台灣工作的記者福克斯(Chris Fuchs),有關台灣媒體現象的長篇專文;外交政策以「台灣民眾受夠了猥褻,麥克風堵到臉上的新聞報導」作為網頁標題。

報導指出,台灣擁有亞洲最自由的電視與平面媒體,不過從外人眼光來看,過去幾個月全台只有兩件事,黃色小鴨爆炸和台巴混血兒吳憶樺坐捷運、吃餃子和與媒體記者親熱。

福克斯形容,10幾年來,台灣媒體以麥克風堵到臉上和百無禁忌的方式,即時報導聳動與媚俗的事件而為人所知。台灣商業週刊曾指出,大埔事件和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未獲充分報導;不過,貓熊圓仔和黃色小鴨卻滴水不漏的大幅擴版。

報導寫到,駭人聽聞、羶腥色和荒謬事件充斥台灣媒體,但吸引廣大觀眾讀者。過去20年報業經營困難,約500萬的家戶裝設有線電視,新聞節目收視率排在電影頻道之後,1750萬人家中有網路,這或許可解釋150萬人去基隆看小鴨的原因。

福克斯訪問美加發行的「世界日報」副總編輯魏碧洲表示,台灣無法參與國際組織導致民眾對外界事務缺乏興趣;「中國時報」發行人吳根成說,台灣電視媒體和廣泛以世界和歷史觀點進行報導的大陸中央電視台比較,可讓台灣電視記者感到慚愧。

報導還指出,台灣媒體向內看可能與大陸外交孤立台灣有關,媒體同時濫用或單純反映出國家認同的歧見。

不過,台灣調查報導記者不時發掘真實的要聞,福克斯強調,媒體仍有能力採訪令人鼓舞。

他引用商週專欄的說法做結論,大眾最終將決定台灣新聞方向,「拒看、拒點閱、拒轉載」仍是唯一促成媒體改進的手段,但成效有限,如果沒有改進,下一代將繼續忍受腦殘式新聞的轟炸。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059191
我見我思-編輯這一行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3051500506.html
我見我思-編輯這一行
2013-05-15 02:39 中國時報 【簡白】
 
     畢業的季節,也是就業的季節。最近常被剛從學校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問到:「編輯是做什麼的?」總不知如何回答,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像幹了某種見不得人的事似的。

     編輯僅屬概括性一詞,箇中差異五花八門,單單書籍、雜誌、報紙、廣電各領域的分歧,就已經夠大的了,再細分的話,財經、時事、歷史、文學、學術、藝術、漫畫、實用、時尚、旅遊、美食…,千變萬化,教人眼冒金星。

     編輯真正理解著作裡頭的內容嗎?(學術期刊的博士級專業編審除外)當然非也,原著作者才是專家、行家,編輯不過預先從讀者的角度,來看待文章吸引人與否而已。有些作者討厭編輯,認為擋人名利,暗地臭罵「攔路門神」。沒錯,對於內外兼修的優秀作者,本身就擅長文字鋪陳、行銷包裝,編輯的工作便顯得無足輕重,整日跑腿瞎忙,才知道自己多麼卑微,即使當下蒸發消失,相信也乏人聞問。

     編輯幫人家作嫁衣裳,卻總耽誤自己的婚期。文章見識多了,便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氣概,索性辭職跳將下海當起作者,這樣的「前編輯」多如過江之鯽。

     曾聽人提及,編輯是社會集體的情緒縮影,他的困擾,反映了社會的痛楚;他的欣喜,也反映了社會的歡樂。正因為與時代脈動息息相連,編輯這一行,的確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回想漫長的二十幾年就業生涯裡頭,其中從事編輯工作二十二年,可說除編輯外別無他技(雖然第一件差事是編譯,但能力不足、志趣欠合,只做年餘)。前兩年任職雜誌社,後二十年服務於報社。

     名不虛傳,剛進那家口碑號稱「台灣領導品牌」的財經雜誌,立刻被厚甸甸編輯手冊給震懾住了。戰兢瀏覽,內容涵蓋採訪須知、寫作模式、文稿製作…,甚至開會,都有書面化準則和流程。這才驚曉,原來「編輯」是門大學問,需要磨練再磨練。兩年期間,與其說是在「擔任」編輯,不如說是在「實習」編輯。

     兩年後轉職報社,體制大部門多,可沒有統一的編輯手冊提供參照遵循了,新聞版面及副刊版面都待過。起初工作方式像師徒制,又似單兵作戰,但能從臥虎藏龍般的同事那裡,邊做邊學習技巧、培養默契。儘管如此,先前在雜誌社「實習」得來的編輯常識和觀念,仍受用不淺。突出特性來說,新聞版的編輯著重效率─效率也是品質,副刊版則注重周延─周延更顯價值。

     編輯事務繁複龐雜,尤其是副刊,從版面企畫發想,到社會人際關係,包山包海。難怪日本前《馬可孛羅》雜誌總編輯花田紀凱,指出編輯需跟社會各階層「打交道、打通關」,因此乾脆說「編輯就是接客業」。

     日本報紙編採人員約二萬四千名,創造了每日發行總量達七千萬份,遠遠超過總人口一億兩千萬的半數,這顯示編採人員多麼擅長「打交道、打通關」,緻密契合民眾的意識及生活,而能獲得豐碩的回響共鳴。

     新聞反映現實,副刊改變現實。如何做好「先見、先行、先贏」的副刊編輯工作,講真的,在下還在學習著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4960871
記者,能被量化管理嗎?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2070400323.html
記者,能被量化管理嗎?
2012-07-04 01:44 工商時報 【周慧如】

     我有幾位做人資管理的朋友,景氣好時,他們討論如何擬定加薪計畫,開辦福利活動;景氣反轉,立刻變成如何減薪裁員。在一番經驗分享後,他們免不了要問:你們新聞業是如何做管理?

     常聽到企業老闆們說,人才是公司最大的「資產」。雖然我相信,老闆們的意思是指無形資產,但是「資產」的概念依舊令我覺得背脊發涼。人一旦被視為資產,即意味著可因時因地,如同老舊設備般被拋棄。

     企業界時時依據市場景氣進行人力盤點,根據員工的關鍵績效指標(KPI)表現好壞,汰舊換新。

     我的人資朋友說,任何管理都應該以數字建立指標,「沒有指標,如何了解績效?沒有績效,企業如何生存?」

     人力資源管理從招募、培訓、訂立薪酬制度、自評他評到360度評估,已發展出一套繁複的管理科學。當新聞媒體趨向商品化時,是的,我們已被捲入數字管理的洪流。

     記者的量化指標該如何建立?固然可從記者的發稿字數、見報字數、見報標題大小、見報版序、點閱次數,「計算」記者的貢獻度,乃至記者的錯別字、新聞準確度、被漏新聞次數等,進行負面計分,但問題是,「質化指標」該如何建立?

     一篇好的報導可以揭發不公、可以臧否是非、可以感動人心、可以影響公共決策,一篇好的評論,更具有「一言興邦」的份量,我們如何評估其影響性?縱使贏得採訪對象、競爭對手與讀者的尊重,但這份成就感,卻未必能在量化指標中彰顯出來。

     管理理論在時代巨輪的推進下,不斷推陳出新,但是新聞業,一如最初,是個勞力密集,也是腦力密集的產業,有布線、有長期耕耘的記者,才可能有深度的報導。

     在狗仔文化盛行後,已少有人視記者為無冕王,而代以「食人魚」的稱號,但是我們心裡知道,我們不是,仍然為追求更美好的社會而努力。新聞媒體發展至今日,既成為一項產業,量化管理已無法避免,但是我們要深刻記得,新聞業仍然是一個內容勝過形式的產業,內容為王,無法取代,值得我輩繼續努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4842656
陶子再發聲 呼籲老闆:賺錢要養理想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10511/132011031100652.html
陶子再發聲 呼籲老闆:賺錢要養理想
2011-03-11 中時電子報/綜合報導

藝人陶晶瑩日前受媒體之邀,以《老闆啊!做些令人尊敬的事吧!》為題,寫給媒體老闆的書信,引發網友熱烈回響,網友讚「陶子真是女人的榜樣」,以下為陶晶瑩書信內容全文:


「敬啟者:《遠見》來邀稿要我寫信給媒體人,我左思右想,這封信不應該是寫給媒體人,而是該寫給媒體老闆的。

畢竟,我們都只是員工,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小人物,為了那幾個臭錢,為了嗷嗷待哺的家庭,還不是得硬著頭皮照幹!那些從小被教育的良知、道德、專業、氣節、堅持……,客氣地說,是在江湖上行走會被笑的食古不化,簡單來說,就是個屁!不管我們受了多少教育,只要一出社會,老闆就是老大!

老闆的喜好影響了我們在職場上的個性,決定了我們該鑽營還是摸魚;就算良禽擇木而棲,卻發現,十個媒體老闆有九個半都一樣──唯利是圖,明明賺得飽飽卻跟他窮得像鬼一樣的員工哭窮!

音樂、電影界和雜誌界還看得到一些熱血分子,賺了錢來養理想、來帶大家做夢,很偉大!出版界沉淪的大有人在。他們絞盡腦汁去修改一個個獨特作家的稿子,企圖把奇花異草修剪成規格化的「暢銷作家」。看到一本書大賣,老闆就會耳提面命(真的只差沒有像揪著他孩子耳朵那樣地對待作家)說,你看,就是要寫怎麼約會、怎麼把馬子……,而且要條列式,一、二、三、懂嗎?

在這樣的指標下,我不知道有多少獨特的靈魂被毀滅? 廣告界有許多前輩已轉往大陸發展了。留下來的,都不得不屈服於那出錢但又不懂廣告的老闆。

這十年來,觀眾對哪一支廣告有過熱烈的討論?我說的不是大奶或「取經」那樣的聳動,而是創意!創意!創意!老闆眼一瞪,不管換了哪一季,代言人都得做同樣的動作、梳一樣的髮型、臉要擺同一個角度,連手指彎曲度都要一樣;看不到特別的腳本,只看到頤指氣使的客戶、唯唯諾諾的公關、和忍氣吞聲的導演。

電視圈更精采。 哪個老闆不賺錢?收視率調查表旁把廣告價目寫得一清二楚,黃金時段十秒廣告就可以從3萬賣到6萬5000元,廣告還可以置入節目、新聞……,而撥給戲劇、綜藝的製作費愈來愈少,明明富可敵國還要哭窮,一直開新節目還說不賺錢。不賺錢?那就不要做啊!

打開100多個頻道,長得一樣的節目滿地爬,不是左邊專家右邊素人,就是右邊名嘴左邊藝人;戲劇節目被剪得很慘,是啊,不知道大老闆們有沒有睜眼看看日、韓、大陸、香港是怎麼做的?

別人的編劇、導演、梳妝、燈光、特效、執行,都已規格化、制度化行之有年;別人光是道具間就比我們電視台的一個戲劇棚還大;別人劇本是一修再修,成品好好地交到演員手裡,我們是要聽「天意」──演員坐在棚裡,等大老闆(自己真的覺得很懂戲的大老闆)翹腳想,想想該突然從內衣工廠拿槍出來對幹,還是突然讓所有主角、配角都發現他們不是自己父母親生的?想到的時候就不管外面氣溫只有4℃而且是半夜,立刻發已回家的演員到深山裡決鬥。

當演員發出怒吼想維護自己的尊嚴時,電視台代表居然大言不慚地像丟塊肉給流浪狗般地說:「回家看看你們的存款簿,你們就會笑了!」悲哀!這就是我們的媒體環境,怪誰? 上行下效!在老闆居然會要求新聞也要有收視率的荒謬標準下,記者們只好用類戲劇的方式浮誇「演出」。唯利是圖的老闆們,你們年輕過嗎?有過夢想嗎?小時候曾經仰望天空並且覺得美好嗎?錢,除了囤積在你們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巨大身軀下,其實,只要你們的九牛一毛,還是可以做些令人尊敬的事。

除了掏錢,也請你們學著尊重專業。你只是有錢,你不見得懂戲、懂綜藝、懂新聞,拜託!謝謝。你還是老大,你的決定可以改變一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456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