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軍事迷休閒小棧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塔頂的鋼鐵鯊魚燉奶(冷眼看人生)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軍事迷休閒小棧】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軍武網友交流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古生物研究
2010/01/07 12:03 瀏覽21,175|回應145推薦2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亓官先生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107/19/1ycrv.html
考古新發現 海中生物遷徙陸地時間可能提前
 更新日期:2010/01/07 11:05 蕭倩芸
 
(法新社巴黎6日電) 在波蘭東南部一處採石場,一個久已滅絕且謎樣生物的腳印化石被發現,讓古生物學家得以重新檢視海中生物如何遷徙至陸地。

演化生物學中,一個關鍵理論為四足動物(水陸兩棲的脊椎類動物)是由魚類演化而來,鰭則進化成四肢。在此過程中,中介階段的魚類稱之為「希望螈類」(Elpistostegids)。該魚類的特徵是頭與身體的形狀與四足動物相似,但鰭尚未進化成四肢。

中介階段的中心生物是提塔利克魚(Tiktaalik)。此魚為大型淺水魚,其化石在2006年在距離北極只有1000公里的加拿大埃爾斯米爾島(Ellesmere Island)被發掘出。

提塔利克魚約存在於3億7500萬年前,而較早的希望螈類則存活於3億8500萬年前。

但此次在波蘭採石場所發現的化石足跡令人質疑這項演化時間表和希望螈類所扮演的角色。

由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四足動物專家阿伯格(Per Ahlberg)所率領的團隊在英國期刊「自然」(Nature)所發表的文章指出,他們發現由一種存活於3億9500萬年前的生物所留下的特殊手腳痕跡。

這些化石痕跡比目前最早發現的四足動物化石還早了1800萬年,也比目前已知最先出現的希望螈類早了1000萬年。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780738
 回應文章 頁/共1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研究:巨齒鯊恐長逾20公尺 速度食量比想像更驚人
2022/08/19 10:54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208180174.aspx
研究:巨齒鯊恐長逾20公尺 速度食量比想像更驚人
2022/8/18 14:27(8/19 09:21 更新)

(中央社紐約17日綜合外電報導)電影「巨齒鯊」帶動人們對這種300萬年前滅絕巨鯊的想像。一批科學家根據脊椎化石與牙齒作最新的電腦3D計算,顯示巨齒鯊可長逾20公尺,幾口便能吃下8公尺大的獵物。

「紐約時報」報導,由於鯊魚骨骼大多由軟骨構成,鮮少能成為化石,多年來研究人員只能根據發現到的巨齒鯊牙齒和比對像鯖鯊、大白鯊等近親,推測牠們的體型,範圍從10公尺到18公尺不等。科學界對巨齒鯊的體長與外型仍存爭議。

但「科學先端」(Science Advances)期刊今天刊出一篇研究指出,科學家利用新的3D計算模型,研判巨齒鯊可能比原先人們所想更大、速度更快。

威爾斯「斯旺西大學」(Swansea University)古生物學家皮米恩托(Catalina Pimiento)與倫敦「皇家獸醫學院」(Royal Veterinary College)解剖學家賀勤森(John Hutchinson)於2014年展開跨界合作,並與研究團隊構建一套新的電腦3D計算模型。

新的3D計算模型一部分是根據1860年代發現、現保存於比利時皇家科學研究所(Royal Belgian Institute of Natural Sciences)的一截脊椎化石掃描,再加上巨齒鯊牙齒和大白鯊全身掃描,還原出一隻長16公尺、重67噸的龐然大物。

皮米恩托表示,她們還原出的巨齒鯊體型,足以5口內吃下一隻8公尺長的虎鯨。另因別處有比她們所用還大50%的脊椎化石,她們認為巨齒鯊體型顯然絕不只如此,體長最大應超過20公尺,比現有的座頭鯨還大。

至於這套3D模擬計算的準確度如何?專精絕種生物體態電腦模擬的賀勤森說,當這套系統用於現今動物身上時,效果十分精準,「所以總體來看絕對不差」。

若這個由新3D模擬計算出的體型屬實,則巨齒鯊從A地至B地的巡游速度(單位距離消耗體力最少的速度)、食量也將讓人改觀。皮米恩托認為,巨齒鯊的巡游速度超過時速4.8公里,遠快於她們調查過的現今其他33種鯊魚;現今巡遊速度最快的鯊魚為太平洋鼠鯊,約時速3.2公里。

另有鑑游速較慢的大白鯊在獵食季都能不休息游上1.1萬公里,研究團隊認為巨齒鯊很可能巡游里程更驚人,且拜其驚人體型所賜,這也是不得不然。皮米恩托說,雖然在秘魯發現的化石殘骸顯示巨齒鯊偶爾會獵食海豹,但要維持龐大身軀所需能量,很可能巨齒鯊需獵食像鯨魚這類高卡路里的獵物。

不過科學家認為,頂級掠食者通常特別容易受環境變遷影響。上新世(距今530萬年至260萬年前)時南北極的冰層增多導致海平面變化頻繁、重要近海棲地喪失。伴隨滅絕事件導致大型獵物減少,可能迫使巨齒鯊得與大白鯊等較小鯊魚直接競爭,從而在300萬年前消失。(譯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75564
「死亡之龍」出土 阿根廷發現新種史前巨大翼龍
2022/05/24 18:46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205240313.aspx
「死亡之龍」出土 阿根廷發現新種史前巨大翼龍
2022/5/24 17:48(5/24 18:32 更新)

(中央社布宜諾斯艾利斯23日綜合外電報導)阿根廷科學家發現一種生活在8600萬年前、與恐龍同時代的飛行爬蟲類動物,並將之稱為「死亡之龍」。這個新種史前翼龍(pterosaur)身長9公尺,相當於一輛巴士。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稱為Thanatosdrakon amaru的翼龍年代在鳥類之前,是地球上最早從天上獵殺獵物的物種之一。

古生物學家團隊在阿根廷西部曼多薩省(Mendoza)安地斯(Andes)山脈找到這種翼龍化石,包覆遺骸的岩石可追溯到8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

這項發現意味,在小行星撞擊地球前,這些巨大的飛行爬蟲類動物至少在地球上生活了約2000萬年。據信在約6600萬年前,現今的墨西哥尤加丹半島(Yucatan peninsula)遭到小行星撞擊,地球上3/4的生命因此消失。
化石開採計畫負責人歐提茲。(圖取自阿根廷庫約大學網頁uncuyo.edu.ar)

化石開採計畫負責人歐提茲(Leonardo Ortiz)上週末接受採訪時表示,新出土的化石具備前所未見的特徵,因此需要新的屬名和種名。新名稱Thanatosdrakon amaru由古希臘文的死亡(thanatos)和龍(drakon)結合而成。

歐提茲說:「這是個合適的名字,牠就是『死亡之龍』。」

「死亡之龍」的外觀可能頗為駭人。研究人員去年4月在科學期刊「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發布的報告稱,發現的化石相當巨大,因此新物種成為迄今為止在南美洲發現的最大翼龍,同時也是全球發現的最大翼龍之一。

歐提茲說:「根據紀錄,這些生物的近親體積都沒有這麼龐大,連接近的也沒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67718
巨大魚龍化石出土 英國最偉大古生物學發現之一
2022/01/10 23:15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201100384.aspx
巨大魚龍化石出土 英國最偉大古生物學發現之一
2022/1/10 22:59

(中央社倫敦10日綜合外電報導)英國中部拉特蘭水庫(Rutland Water)發現一個巨大的史前「海龍」化石,被形容為英國古生物學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英國「衛報」報導,這個有海龍之稱的史前魚龍化石距今約1億8000萬年,體型長達10公尺,頭骨重約1公噸,是英國有史以來發現最大且最完整的魚龍化石。

英國列斯特郡和拉特蘭野生動物信託(Leicestershire and Rutland Wildlife Trust)的戴維斯(Joe Davis)在拉特蘭水庫的潟湖島進行例行排水時發現了它。

第一具魚龍化石是由19世紀初的化石獵人和古生物學家安寧(Mary Anning)所發現。魚龍通常擁有非常龐大的牙齒和眼睛,而被稱為海龍。

研究魚龍的古生物學家羅邁克斯(Dean Lomax)表示,儘管英國發現了不少魚龍化石,但拉特蘭魚龍化石是英國有史以來發現最大的魚龍化石,是英國古生物學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這具化石由英國各地專家組成的團隊在去年8月和9月挖掘出來。

英國1970年代興建拉特蘭水庫時,曾發現兩具不完整、體型更小的魚龍,但這次發現是第一具完整的化石。

魚龍是海生爬蟲類動物,最早約在2億5000萬年前出現,在9000萬年前滅絕,它們的身長從1公尺到超過25公尺不等,身形與海豚相似。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53340
6600萬年罕見完整恐龍胚胎出土 偷蛋龍孵化過程如現代鳥類
2021/12/22 14:48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12220099.aspx
6600萬年罕見完整恐龍胚胎出土 偷蛋龍孵化過程如現代鳥類
2021/12/22 12:26(12/22 13:12 更新)

(中央社華盛頓21日綜合外電報導)科學家今天宣布發現一個至少有6600萬年歷史、保存良好的恐龍胚胎,準備像小雞般從蛋裡孵化出來。這枚化石凸顯某些恐龍與現代鳥類的共同點,似比過去認為的還要多。

這個恐龍蛋化石是在中國南部江西省贛州市發現,胚胎是雙足、羽覆的恐龍偷蛋龍,研究人員為牠取了個「英良貝貝」(Baby Yingliang)的暱稱。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中國、英國與加拿大的研究人員探究英良貝貝與其他先前發現的偷蛋龍胚胎,推斷恐龍在破殼而出前會動並更換姿勢,孵化過程極似鳥類。

這篇研究的作者之一、英國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研究人員馬慧芯(Fion Waisum Ma)告訴法新社:「這是史上發現保存最好的恐龍胚胎之一。」研究今天刊於美國科學期刊iScience。

馬慧芯與同事發現英良貝貝把頭部塞在身體底下,雙腳擺在兩旁,背部捲曲,這種姿勢先前沒在恐龍身上見過,但與現代鳥類的姿勢很像。

鳥類裡這種蜷縮行為是由中樞神經系統控制。小鳥準備孵化時,會將頭塞在右翼底下,以便用鳥喙破殼時能穩定頭部。無法將頭部塞在翅膀底下的胚胎,孵化不成而死的機率較高。

馬慧芯說:「這顯示現代鳥類這種行為,最初是從恐龍祖先演化而來。」

偷蛋龍科於白堊紀晚期生活在現今亞洲與北美。牠們的嘴喙有各種形狀、飲食習慣也不同,體型差異很大,最小者像現代火雞,最大像是巨盜龍(Gigantoraptor),可長達8公尺。

這枚蛋化石長約17公分,從頭到腳長約27公分的英良貝貝靜臥其中。這枚化石現存於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

研究人員認為,這個胚胎約有7200萬到6600萬年歷史,可能是突然遇到土石流而保存在泥中,沒有被食腐動物吃掉。
研究團隊成員、英國愛丁堡大學學者布魯薩特說,尚未孵化的小恐龍長得就像捲曲蛋內的小鳥。(圖取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網頁birmingham.ac.uk)

如果英良貝貝長到成年期,身長可達2到3公尺。科學家對偷蛋龍科的食性仍不能完全肯定。先前有在偷蛋龍化石的胃部區域發現蜥蜴化石,但最新研究發現,偷蛋龍的胃中有胃石,推測也有可能是植食性。

研究團隊成員、英國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學者布魯薩特(Steve Brusatte)在聲明中說:「這顆蛋內的胚胎是我見過最美的化石之一。這隻尚未孵化的小恐龍長得就像捲曲蛋內的小鳥,顯示今日鳥類的許多特徵都是先從恐龍祖先身上演化而來。」

研究團隊希望能更詳細地研究英良貝貝,使用先進掃描技術描繪完整骨骼,包括頭骨,因為牠身體仍有部分嵌於岩石。

「華爾街日報」指出,這枚恐龍蛋是約20年前在中國贛州市發現的幾批化石之一,但直到2015年才被一名專家確定為恐龍蛋化石,進一步仔細檢查後,赫然發現竟保存著完整的偷蛋龍胚胎。

過去百年多來雖發現不少恐龍蛋化石,但內含胚胎者則很罕見,因為尚處胚胎階段的恐龍骨頭極其脆弱,通常在成為化石的過程裡就破壞殆盡,或零零落落沒連接一起,難以還原完整骨架甚至孵化前姿態,像英良貝貝如此骨骼俱在且完整胚胎實屬稀有中的稀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51311
加州深海寒冷高壓 良好保存10萬年前猛獁象牙
2021/11/25 08:31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111240394.aspx
加州深海寒冷高壓 良好保存10萬年前猛獁象牙
2021/11/24 23:29

(中央社舊金山24日綜合外電報導)眾所周知猛獁象(長毛象)是陸地生物,可想見當科學家在深海發現猛獁象牙時有多驚訝,但也正因寒冷高壓環境讓此象牙保存良好,有助未來挖掘出更多關於這種古生物的細節。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美國加州蒙特瑞灣水族館研究中心(MBARI)發布新聞稿表示,研究中心的飛行員普里基特(Randy Prickett)和科學家哈達克(Steven Haddock)於2019年在加州沿岸185英里(約300公里)外海、1萬英尺(約3000公尺)深海底,發現一截哥倫比亞猛獁象牙。

不過,當時他們僅能採集象牙的一小部分,而後於2021年7月重返,獲取完整樣本。

哈達克說,探索深海時,會開始期待發生「意想不到」的事,但竟然會發現古老猛獁象牙,「我至今仍感到驚訝」。研究工作目前才剛開始,期盼未來能分享更多資訊。

密西根大學古生物學家費雪(Daniel Fisher)專門研究猛獁象與乳齒象(Mastodon)。他表示,這與他曾見過的截然不同。「有其他猛獁象在海中被發現,但通常深度不會超過幾十公尺。」

新聞稿指出,針對此象牙的各項研究正在進行中,包括判定這頭猛獁象死亡時年齡。研究人員指出,寒冷高壓環境有助於良好保存此象牙,得以進行更仔細研究。

科學家認為,這是北美這個區域迄今所發現的最古老、保存狀況最良好的猛獁象牙。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UCSC)地質年代學實驗室(Geochronology Lab)經放射性同位素分析,估計其年代超過10萬年前。

科學家希望,從象牙收集到的資料,不僅能增加對這頭猛獁象的了解,也能進一步理解這個物種。

UCSC古基因學實驗室(Paleogenomics Lab)首席研究員夏皮洛(Beth Shapiro)表示,這種樣本提供了寶貴機會,可描繪出曾經存在動物以及當初生活環境的樣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48201
日本上班族發現一億年前翼龍化石 取名薩摩翼龍
2021/09/03 15:45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109020284.aspx
日本上班族發現一億年前翼龍化石 取名薩摩翼龍
2021/9/2 18:07(9/3 08:40 更新)

(中央社東京2日綜合外電報導)日本上班族宇都宮聰去年11月在鹿兒島縣長島町獅子島發現約1億年前白堊紀的翼龍化石,由於這是鹿兒島縣首度發現翼龍化石,研究團隊以當地舊名命名為「薩摩翼龍」。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宇都宮聰隸屬東京都市大學副教授中島保壽的研究團隊,他發現的翼龍化石長約7公分、寬約2公分,類似橢圓形;由過去研究的例子判斷,應是屬於翼龍的翅膀或後腳骨的一部分。

由於這是鹿兒島縣內首度發現翼龍化石,研究團隊將它命名為「薩摩翼龍」(名稱來自日本古代「薩摩國」,範圍約在鹿兒島縣西部)。

宇都宮聰家住大阪,是Panasonic公司員工,曾發現過多個化石,被稱為「上班族化石獵人」。

他17年前在獅子島發現蛇頸龍(Plesiosauria)化石,命名為「薩摩宇都宮龍」;去年11月與團隊前往獅子島再次調查蛇頸龍時,偶然發現翼龍化石。

研究團隊表示,薩摩翼龍展開翅膀的長度,應可與生活在相同時代、展翅長達約5公尺的古魔翼龍(Anhanguera)相匹敵;今後將繼續發掘其他部位的化石,進行更詳細的分類。

因發現薩摩翼龍與蛇頸龍化石的地層很近,研究團隊期待可藉此探索當時的生態系。

薩摩翼龍化石預定將捐贈給長島町,並在鹿兒島市的縣立博物館展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36690
加拿大發現9億年前海綿化石 可能為地球動物起源
2021/07/30 10:00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107300021.aspx
加拿大發現9億年前海綿化石 可能為地球動物起源
2021/7/30 08:27

(中央社華盛頓29日綜合外電報導)研究人員於加拿大西北地區的山區發現距今近9億年前的深海海綿化石,若推論正確,這些化石將把地球的動物起源時間往前推約3億年。

路透社報導,加拿大西北地區(Northwest Territories)崎嶇的山區發現棲息在由細菌形成原始礁石的海綿化石,這些距今約8億9000萬年前的海綿化石,可能讓人窺見動物在地球上的渺小起源。

加拿大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可追溯至新元古代(Neoproterozoic)的化石,身體微結構似乎與類似現今存在的地中海浴用海綿或沐浴角骨海綿(Spongia officinalis)種類的深海海綿不同。

若解讀正確,這些可能是最古老的動物化石,較之前發現的化石早了約3億年。

進行這項研究的加拿大勞倫森大學(Laurentian University)地質學家特納(Elizabeth Turner)表示:「最早出現的演化生物很可能是類似海綿的,這並不令人驚訝,因為無論以現今或化石紀錄而言,海綿都是最基本的動物類型。」研究報告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

地球形成於距今超過45億年前,最早的生命形態在數億年後出現,為細菌般的單細胞海洋有機體;複雜生命演化在地球歷史中相對較晚才發生。

各界對初階動物生命首次出現的時間與形態一直爭論不休。帶有神祕羅紋、狀似煎餅,名為狄更遜水母(Dickinsonia)的有機體化石出現在約5億7500萬年前,被視為已知最古老動物的候選者。

特納相信動物的演化比現存化石紀錄所指還要更早。她說:「長時間的歷史回推不令人感到訝異,但期間數億年的差距,對部分研究者而言可能有些意外。」

當人們想到動物,第一時間進入腦海的可能不是海綿。但海綿這個固定棲息在海床,並擁有柔軟、多孔軀體與內骨骼的水生無脊椎動物,可能是最成功的動物族群之一。

有些海綿的骨骼是由石英或方解石的支條狀構成;其他海綿的骨骼則是由名為海綿硬蛋白(spongin)構成複雜的立體網狀結構,以支撐動物軟組織。加拿大發現的化石屬於後者,稱為角質海綿。

特納說:「我們發現的是立體網狀的硬蛋白骨骼結構殘跡,非常與眾不同。」

若這些化石確為某種海綿,它們出現的時間將顯示,地球最古老動物的演化較一般被認為是動物生命出現前的兩個指標性事件還要早。

其中一個事件是地球歷史上大氣含氧量激增的瞬間,距今約8億3000萬至5億4000萬年前;另一個事件則是地球冰封或至少部分冰封而氣溫驟降,發生距今約7億2000萬到6億3500萬年前。

這些化石比已知最古老的海綿化石早了約3億5000萬年。特納指出,根據遺傳學研究,海綿首次出現的時間大約與這些化石同時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31427
日本境內最古老恐龍蛋殼化石 距今約1億3千萬年
2021/07/06 20:44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107030149.aspx
日本境內最古老恐龍蛋殼化石 距今約1億3千萬年
2021/7/3 16:54(7/3 19:19 更新)

(中央社東京3日綜合外電報導)日本岐阜縣博物館及筑波大學等今天宣布,已確認在岐阜縣高山市發現的恐龍蛋殼化石是日本境內最古老化石,所在年代為距今約1億3000萬年前的白堊紀初期。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研究團隊表示,放諸全球也很少發現這個年代的蛋殼化石,「這是在釐清恐龍進化及生態上的重要發現」。

這項研究成果今天在日本古生物學會的視訊年會上公布。蛋殼化石是在1999年到2009年在高山市莊川町的手取群(Tetori Group)大黑谷層所發現,一共有5枚,最大的長約17公釐、厚約0.5公釐,研判應是雙足行走的中小型恐龍傷齒龍科(Troodontidae)的蛋殼。

當初發現這5枚蛋殼化石時,並不清楚出土地層年代,但日本地質學會在2019年進行調查,認為應是1億2900萬年前到1億3300萬年前。

岐阜縣博物館主任研究員高津翔平及筑波大學助理教授田中康平等人,從2020年開始進行共同研究,從化石斷面構造研判,跟傷齒龍科特徵一致。

日本國內共有5縣出土恐龍蛋殼化石,在此之前被認定是境內最古老的蛋殼化石,是在福井縣勝山市距今約1億2000萬年前地層所出土。福井縣立大學恐龍學研究所助理教授今井拓哉說,這次是有助釐清原始的恐龍繁殖行動的珍貴發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27368
研究:彗星撞地球造成滅絕前 恐龍已出現衰退
2021/06/30 22:41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106300406.aspx
研究:彗星撞地球造成滅絕前 恐龍已出現衰退
2021/6/30 22:01(6/30 22:28 更新)

(中央社巴黎29日綜合外電報導)最新研究發現,在一般認為彗星撞地球造成恐龍滅絕前1000萬年,恐龍可能就已經出現衰退。

大約6600萬年前,希克蘇魯伯隕石(Chicxulub)撞上目前的墨西哥尤加丹半島(Yucatan Peninsula)被認為造成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Cretaceous-Paleogene extinction event),地球上包括恐龍在內的3/4物種因此滅絕。

如今最新研究顯示,彗星撞擊地球前1000萬年,一些恐龍的物種可能就已經出現衰退。

最新的一項研究檢視了全球各地1600組恐龍化石資料,模擬白堊紀晚期某些肉食性和草食性恐龍物種的普遍程度。研究報告今天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

研究團隊認定,恐龍物種大約在7600萬年前開始衰退。

任職法國蒙貝列大學(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演化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報告第一作者康達明(Fabien Condamine)表示,他的團隊追蹤了6個恐龍科,近250個獨特恐龍物種。

康達明告訴法新社:「大約在7600萬年前達到多樣性高峰。」

「然後出現一段衰退期間,持續了1000萬年,比整個人屬持續的時間還長。」

研究團隊從化石紀錄和他們本身的電腦模型發現,恐龍多樣性減少有兩種可能的解釋。

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恐龍衰退的速度呼應了全球氣候在大約7500萬年前強力冷卻,當時地球上氣溫遽降多達攝氏8度。

康達明說,在地球上棲息了數千萬年的恐龍已適應了牠們常見的溫暖潮濕型中溫氣候。

「而在氣溫強力冷卻下,就和其他大型動物一樣,牠們可能無法適應。」

另一個可能原因則讓研究團隊感到有點震驚。

儘管草食性和肉食性恐龍可能在差不多同樣時間受到衝擊,但研究團隊發現牠們各自的衰退有200萬年的時間落差。

康達明說:「因此,作為獵物的草食性恐龍減少,會導致肉食性恐龍減少。」

研究報告認為,氣候冷卻和草食性恐龍多樣性減少,不但造成恐龍緩慢衰退,也導致各種恐龍無法從彗星撞擊地球的衝擊中復原。

研究指出:「這些因素阻礙了牠們從那場末日災難事件中復原過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26444
四川發現中國最小恐龍腳印 僅麻雀大
2021/06/29 11:16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106290038.aspx
四川發現中國最小恐龍腳印 僅麻雀大
2021/6/29 10:15

(中央社台北29日電)多國古生物學家近日在四川發現僅1公分長的恐龍腳印,是中國境內發現的最小恐龍腳印。古生物學家認為這個足跡是剛出生不久的小恐龍留下,推斷這隻小恐龍相當於麻雀的大小。

明報報導,由中國、美國、德國等古生物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21日發表其研究成果於國際古生物學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這個恐龍足跡發現於自貢市富順縣永年鎮五里村,長10.2公釐、寬9.6公釐,有3個明顯的趾頭,每趾上都有一個相對較鈍的爪印,沒有清楚的趾墊。

古生物學家認為,同一塊岩板上發現的共有40多個三趾型腳印,都屬於蹺腳龍類,蹺腳龍足跡常見的尺寸多小於15公分。

自貢恐龍博物館江山副研究館員指出,蹺腳龍是小型肉食恐龍,是侏羅紀早期比較常見的一類恐龍。這些腳印形成於約1.9億年前,當時四川盆地還是一片湖泊,自貢處於湖濱位置。

對於新發現的足跡來自剛出生的小恐龍還是成年小型恐龍,仍沒有定論,但古生物學家傾向認為是由剛出生不久的小恐龍留下,推斷這隻小恐龍體長約為12公分,相當於麻雀的大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26250
頁/共1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