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軍事迷休閒小棧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塔頂的鋼鐵鯊魚燉奶(冷眼看人生)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軍事迷休閒小棧】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國際局勢暨戰史討論區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美軍阿富汗新戰略與限制因素
 瀏覽12,058|回應84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gpwb.gov.tw/news.php?css=2&nid=118122&rtype=2
2010/01/07   美軍阿富汗新戰略與限制因素
 
◎熊謙
從二○○一年十月七日英美聯軍開始空襲阿富汗起算,這場讓美軍陷入泥淖的阿富汗戰爭已經屆滿八年又兩個月。如今白宮方面更宣布最新的增兵計畫,首批一萬六千名美軍,將在今年春季前完成戰略部署,並在今年上半年前增援三萬兵力。阿富汗的窮山惡水和游擊民兵,讓實力堪稱全球超強的美軍始終無法結束戰爭,如何讓阿富汗戰爭不致成為第二個越戰,或者避免走上前蘇聯二十世紀在此地的後塵,都是美國的新阿富汗戰略的重要目標。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前車之鑑
從地圖上看,阿富汗是一個並不起眼的亞洲內陸國,全國百姓半數處於貧窮線之下,人民的平均壽命更不到四十三歲,但屬於窮國之一的阿富汗,卻不是第一次成為軍事強國的難題。早在一九七九年,積極進行全球擴張的前蘇聯也曾在此地用兵,試圖染指阿富汗。侵阿蘇軍一開始就動用六個摩托化步兵師、兩個空降師、三個武裝直升機團和兩個運輸直升機團,動員兵力超過十二萬人;裝備則有戰車兩千餘輛、步兵戰車約一千輛、各種火砲約兩千門、汽車兩萬五千輛。
在當時美、蘇分庭亢禮的二元國際秩序中,志得意滿的蘇軍原先認為拿下阿富汗不過是反掌折枝,阿富汗總統阿明(Hafizullah Amin)很快就被攻佔總統府的敵軍處決,蘇聯軍在短短幾個月內,迅速控制阿富汗的主要城市中心、軍事基地和戰略設施。不過接下來才是噩夢的開始,因為化整為零的游擊民兵,結合以崎嶇山丘為主的阿富汗地形,讓蘇軍始終無法對其進行有效圍剿。另一方面,入侵阿富汗也讓蘇聯在國內、外陷入空前孤立,許多國家在一九八○年的莫斯科奧運會選擇聯合抵制缺席。由於內外交迫,蘇聯前領導人戈巴契夫決定自阿富汗撤軍,一九八九年二月十五日,駐阿蘇軍完全撤出這個被世人稱為「蘇維埃越南」的傷心地。在九年多的戰事期間,蘇聯方面最後除了寸土未得,更陣亡了一萬三千多名將士、損失四百多架飛機、一百多輛戰車、四百多門火砲。
賓拉登與美國反目成仇
由於美、蘇當時勢若水火,在抵禦蘇軍入侵的過程中,美國當然也以各種方式對阿富汗予以支援。說來弔詭,其中「九一一」主嫌賓拉登,正是在這段期間接受美國訓練,並且積極資助阿富汗對抗蘇聯的游擊隊。但在一九九○年的波灣戰爭期間,由於賓拉登認為美軍駐紮沙烏地阿拉伯是一種對伊斯蘭教的侮辱,從此公開宣揚反美。以建立純淨伊斯蘭國家為宗旨的塔利班基本教義組織,則從一九九六年起統治阿富汗,開始了與恐怖分子聲氣相通的專斷統治,並且高舉反西方的鮮明旗幟。
美軍謀「成功的結局」
「九一一」事件後,美軍跨越大半個地球,先後對阿富汗與伊拉克展開軍事行動,這兩場戰爭也讓美軍遭遇類似當年蘇軍的困境。如今軍事科技雖已日新月異,美軍特種作戰司令部也邀請當年在阿富汗作戰的蘇聯老兵對美軍面授機宜,奈何仍然無法順利剿滅塔利班,甚至連阿、伊兩地的路邊炸彈(IED)也成為美軍的難纏對手。
由於美軍揮軍中東的主要目標就是打擊恐怖分子,且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恐怖勢力的巢穴不在伊拉克,而是在阿富汗;而且歐巴馬從競選期間開始,便稱伊拉克為「錯誤戰爭」,正確的戰場應在阿富汗。因此美國與伊拉克新政府簽訂了撤離協議,準備全力對付阿富汗的塔利班游擊民兵。縮短戰線的結果,阿富汗戰場自然可以獲得較多的軍事資源。問題是美軍師老兵疲、全球經濟衰退、國內民意又不甚支持的情況下,美國如今做出增兵阿富汗的決定,預定在今年上半年增援三萬兵力防止塔利班組織勢力再熾,歐巴馬更宣示經由此次增兵圍剿恐怖組織在阿富汗的地盤後,即可加速將綏靖責任交由阿富汗政府,並得以在二○一一年七月起開始撤軍。
阿富汗戰爭的挑戰
依據駐阿美軍最高指揮官麥克克里斯托將軍(Stanley McChrystal)早在去年中即提出所謂的「反叛亂戰略」作為阿富汗戰爭的最高指導原則,其內容並非在於如何打擊敵人,而是主要在於爭取民心,斷絕恐怖主義滋生的源頭,並以保護當地居民、減少對平民的傷害作為優先目標。麥克克里斯托的「反叛亂戰略」戰略,其實可和我三國時代蜀將馬謖的「兵戰為下、心戰為上」戰略相互對照理解。美國國防部官員坦言,駐阿美軍的增加,並不意味著戰線的擴大。因為其增兵幅度僅足以加強保衛十個重點城鎮的防禦和對人口密集地區的保衛,與真正所需兵力的差距,也只能依靠加快對阿富汗部隊的培訓和扶持,通過合作讓阿富汗政府擔負更多的反叛亂和反恐任務。
麥克克里斯托的戰略構想,可說是在政治現實與資源有限的條件限制下,不得不然之舉,然而此一安排可能會碰上幾個挑戰。
第一:阿富汗政府能否承擔重任。阿富汗總統卡賽原先就有選舉爭議,他所領導的政府也因貪腐無能為人詬病,連麥克克里斯托在報告中也多所指責。如今卡賽在阿布杜拉棄選的情形下順利連任,歐巴馬即使發出當選賀電,同時也語帶保留。由此可知與卡賽政府合作,實在是美國無奈的唯一選擇,要怎麼和不得民心的政權合作打贏塔利班,白宮與軍方都同樣頭痛。
第二:國內、外民意已厭惡中東戰爭。從美軍的觀點來看,自然是駐阿最高指揮官麥克克里斯托的增兵四萬作為首選,國防部長蓋茲也希望至少有三萬四千人。但根據去年十一月的CNN民調,百分之五十八的美國民眾反對阿戰,支持率走低的民主黨政府恐怕也不敢逆勢而為;此外,國際社會同樣對阿戰感到不耐,英國首相布朗就提議北約在二○一○年啟動撤軍時程,盟軍應盡早把阿富汗各地區逐一交給阿富汗政府管理,若盟軍屆時果真抽手,美軍的防務負擔將更顯沉重。
第三:「反叛亂戰略」與降低軍費、甚至是短期終結阿戰的目標,都形成「二律背反」關係。阿富汗戰爭的軍費支出已對美國財政造成沉重負擔,根據美國軍方測算,美國平均每向阿富汗增派一千人,就要增加十億美元開支,因此美軍不可能再大幅增兵前線。但即使美軍提出的增兵方案幅度有限,由於追求「軟實力」的效果並非一蹴可幾,對於終結阿戰來說是緩不濟急;而且軍隊自然屬於「硬實力」一方,真要以「軟實力」進行心戰,從根本斬除恐怖主義溫床,恐怕也不是靠著增兵可以有所成就,近十萬大軍駐紮阿富汗的時間一旦拉長,龐大軍費仍然會是美國的肩頭重擔。
(作者為軍聞工作者)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780581
 回應文章 頁/共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陸以正專欄-救阿富汗 英伸援手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10020800272,00.html
陸以正專欄-救阿富汗 英伸援手
2010-02-08 中國時報 【陸以正】

 
     元月底二月初,在倫敦曾有一連串的高層會議。請注意這些只是「高層(high level)」官員們齊聚一堂開會,以致台灣媒體未有片語隻字報導。正足以印證我在去年「十大新聞」那篇文章所說:今日世上除非全由國家元首或政府領袖出席的「高峰會」外,再重要的會議也沒人理會了。

     那幾場會議中,尤以阿富汗、英國和聯合國三方共同主持、為解決阿富汗困境而召開的一場高層會,最為重要。本文意在補足媒體全未報導,元月廿八日在倫敦蘭開斯特大廈(Lancaster House)召開的官方會議;以及那星期同時舉行的英、阿兩國工商業領袖乃至非政府組織代表的會外會,對解決中東爭執的根源,做出了什麼決議。

     坦白而言,這次倫敦的高層會,是英國看出歐巴馬為應付美國的經濟困局,已經手忙腳亂;他處理阿富汗局勢的對策,只有加派軍隊一法。薑是老的辣,英國政府眼看局面難以收拾,只有挺身而出邀請六六國外長級高層官員,外加國際大慈善家阿迦汗發展集團(Aga Khan Development Network)代表,認真商討如何幫助阿富汗重回和平發展之路。這條路很簡單,就是阿富汗政府本身要負起該負責任,不能指望別國越俎代勞。

     出面邀請開會的三位主人是:阿富汗總統卡賽依(Hamid Karzai)、英國首相布朗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大會設三位共同主席:英國外相米爾班(David Milband)、阿富汗總統府資政斯巴達(Rangin Dadfar Sparta)與聯合國秘書處阿富汗事務特別代表艾以德(Kai Eide)。尤其重要的,是英國政府當仁不讓、捨我莫屬的氣概。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英國政府網站,在「女王陛下政府(Her Majesty’s Government)」大題下,用「聯合王國與阿富汗」為題,刊出倫敦會議與阿富汗的簡報和長達三千餘字的「倫敦會議公報」全文。更有意思的,是英國政府為這兩項會議發布聲明的第一句話:「一個更安定也更安全的阿富汗,對英國國家安全有絕對重要性」,根本不甩美國。

     除六十六個派代表出席的國名外,有關國際組織首長也都列席。但英國政府只肯列舉各國之名,對其代表的姓名職銜卻諱莫如深。我上各國網站與新聞報導去查出席者究竟有哪些人,結果仍繳白卷,可見英國為防範「凱達組織」事後暗殺,所採保全措施之嚴格。

     官方的倫敦會議只開一天,共有三場:上午第一場討論阿富汗的國家安全事宜;第二場以內政治理與經濟發展為主題;下午會議的焦點,則在地方制度與國際協助。

     英政府最後發表的公報,共有三十四段;休說譯成中文,仔細讀一遍也要四十分鐘。它的精神可用一句話概括:阿富汗必須自立更生,不能永遠寄望別國來替它解決面臨的種種困難。受篇幅所限,以下是摘譯公報透露的主要訊息:

     今後阿富汗境內剿匪行動由阿國安全部隊逐步接管;國際協防安全部隊將於三年內全部撤離。明年十月前,阿富汗國軍將增至一七萬一六○○人,警察將增至十三萬四千人;其訓練工作原由北約理事會依照聯合國安理會第九七六二號決議派駐的訓練團,也將在明年上半年前撤走,由阿國接辦。

     歐盟原派有警政顧問團,襄助阿富汗內政部訓練新募警察,並統一省級各自為政的警務單位。這項工作仍將透過國際警察協調會,繼續改進阿國警察行政。

     寄望阿富汗政府能發展出一套「國家安全策略」,從而制定並實施「國家安全政策」包括招降恐怖分子,對志願悔改者保證他們人身與生活安全。盟國願提供經費設立「和平重建信託基金(Peace and Reintegration Trust Fund)」專為此用。鑑於阿國糧食供應不足,歡迎國際社會群策群力,設立「人道計畫(2010 Humanitarian Action Plan)」。

     各國將在「減免外債負擔計畫(Heavily Indebted Poor Countries Initiative, HIPCT)」下,減免阿國外債十六億美元;但仍有一百十億元須分期清償。

     除前述外,還有許多應改革的事項。卡賽依總統須在今年底前,六十六國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開第二次會時,悉數完成。他能做到嗎?我很懷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851409
國際安全論壇:聯軍對塔利班招安政策與限制因素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gpwb.gov.tw/news.php?css=2&nid=122324&rtype=2
2010/02/05   國際安全論壇:聯軍對塔利班招安政策與限制因素
 
◎ 陳建源
在西方盟國籌思計畫謀求結束阿富汗戰爭之際,阿富汗問題國際會議二○一○年一月廿七日在倫敦舉行,阿富汗總統卡賽公開邀請塔利班民兵組織參與這項和平會議,他在會中致詞表示,在上述和平會議召開後,阿富汗政府將成立一個促進和平、和解與融和的全國委員會。他說:「我們必須向所有同胞伸出雙手,特別是我們醒悟的兄弟,他們不是蓋達組織或是其他恐怖組織的一部份,他們接受阿富汗憲法。」招安修好的意味十足。另據媒體報導,塔利班領導階層委員會成員已秘密會晤聯合國駐阿富汗代表,討論塔利班放下武器的可能性。聯合國官員透露,塔利班領導委員會「基達人民立法會」數名成員,早在一月八日即已在杜拜會見了聯合國特別代表艾德,這是聯合國首次與塔利班領導委員會成員舉行會談,對戰亂已久的阿富汗帶來和平曙光。
和解政策仍具高度挑戰
與卡賽在阿富汗問題國際會議上的「和解論」和「杜拜密會」相關聯的新聞事件近期接連發生,派駐阿富汗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多國部隊指揮官麥克克里斯托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中指出,他希望增兵阿富汗的規模,足以削弱塔利班的勢力,促使其領袖接受和平協議終結戰爭。他認為,政治解決是所有衝突的必然結果,也是正確結局。並強調增援的三萬名美軍部隊抵達後,應可帶來「非常明顯積極」進展。麥克克里斯托樂觀認為,塔利班未來能協助管理阿富汗。與此同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表示,原本因為與蓋達組織有關聯而被列入制裁名單中的五名塔利班高級官員,已從名單中移除。聲明說,安理會已「同意將五人從名單中移除」。自黑名單中除名後,他們將可不受禁止旅行和財產凍結等限制。
從目前的局勢來看,聯合國應是希望阿富汗戰爭能夠妥協停止,聯合國秘書長的阿富汗特別代表艾德說,聯合國希望塔利班組織未來能成為阿富汗政府的一部份,共同參與治理國家,各國對於重建阿富汗給予大量資金和人力援助,但這個國家最需要的是內部穩定,「現在是卡賽政府與塔利班一起坐下來,與國際社會共同討論共治的時候了。」一般認為,西方世界傾向「招安」方式解決阿富汗問題,是必然的結果,然而這樣的作法仍有風險,由於塔利班的領導幹部多年名列西方的通緝要犯,恐怖分子名單上有一四四名塔利班高幹,而這是根據聯合國一二六七號決議予以制裁的。要解決這問題,美國的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特使郝爾布魯克認為,若干與恐怖襲擊或蓋達組織無關的人員應從恐怖分子名單中剔除,但又說塔利班最高領導人歐瑪爾不應剔除。換言之,既要與塔利班談判,又要將其領導人定位為恐怖分子,在執行上恐怕有實際的困難。
除了武力更要政治作戰
對於招安政策的運用,古有孔明「七擒孟獲」之成功案例,乃對不同族群以仁德教化感召,而不完全採取武力統攝的治理,進而完全贏得人心,可說是政治作戰的極致表現。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主任克雷皮內維茲曾說,美國以反恐名義發動的阿富汗戰爭八年未見成效,根本原因是多國部隊沒有真正贏得當地民眾的支持。美軍其實也已發現,以農業社會為主的阿富汗,部族文化遠超越伊拉克,人民與政府要建立紐帶關係非常困難,人民的忠誠先給予部族,然後才輪到政府。現在的喀布爾政府根本就不被人民看重,總統等於是喀布爾市長而已,這個政府建立起來的安全部隊實在無法維持全國的安定。
打游擊戰不能只靠武器裝備,更不能不顧當地民心,只想以武力求勝。聰明如美國絕對能理解,何以多年來,聯軍只能擊潰塔利班,而無法殲滅。塔利班被打得四處流竄,但不久後又捲土重來,事實驗證,塔利班所總結的戰爭經驗是:不再大規模集結兵力,甚至「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出動襲擊後,很快便躲藏在民眾中間,使美國空軍擔心誤傷民眾而不敢亂炸,地面部隊又找不到攻擊目標。此外,游擊戰要靠民眾支持,部分阿富汗人寧可支持塔利班而不支持外國軍隊,這是民族主義的心態。不可否認,曾經是執政當局的塔利班是有組織、有戰鬥經驗的武裝部隊,不同於現在伊拉克境內零散的武裝組織。伊國武裝團體的目標是困擾美國,逼退美軍而已;塔利班的目的是要再度掌握阿富汗政權,由於得到一部分阿富汗人民尤其是普什圖族的支持,欲削弱孤立是一大挑戰,換言之,阿富汗不是伊拉克,戰爭指導不能複製。
由塔利班近來的作戰手法來看,該組織已逐漸放棄了戰場上硬拚硬的戰術,而是以伊拉克反抗軍對付美軍的方式來對付阿境的北約部隊,因為他們認為這樣的作法更具綜效,不但能減少自己的傷亡,更使北約陷入困境。
例如塔利班之前發動的對印度駐喀布爾使館的爆炸案,企圖暗殺卡賽,襲擊美軍基地等,這都是伊拉克反抗軍慣用的手法,目的是要透過媒體,讓西方人民看到自己國家士兵如何流血犧牲,讓阿富汗人民相信西方「佔領軍」與卡賽一般,不但不能為阿富汗帶來安全與穩定,反而只會造成更多動亂,從而使人民更傾向於塔利班。
至於聯軍方面,先前的作法是,為了減少自己軍隊的傷亡,盡量避免與塔利班直接戰鬥,只好鎖定可疑據點,擴大空襲行動,這就難免轟炸到阿富汗的婦女及兒童,這種悲劇一旦發生,就成為塔利班心戰與宣傳戰的好題材,讓國外及國內看到這場戰爭「不人道的殘酷」,卻不提自己之前的執政失敗與戰爭責任。
美仍具關鍵主導地位
就美國及北約來說,爭取當地民心甚至分化塔利班內部的力量才是重點,目前唯有讓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水準提高,方能對照塔利班統治的失敗;另一方面,塔利班當然也知道如何能阻止美國的成功,在伊拉克的許多聖戰組織已從伊拉克撤到阿富汗,利用舊戰場習得的經驗在新戰場發揮,使戰爭更顯膠著。
總之,從戰略安全的角度來看,美國即使一再增兵也有其戰略價值,這一點與英國的利益完全不同,美國當然希望剿滅塔利班,但實際上很難辦到,美國也深知此點,故而願意增兵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國將阿富汗戰爭定位為提供政治和地緣上的「戰略支點」,即使戰事拖下去,美國也能在中亞地區佔據一個戰略地位;反之,假設國際完全剿滅塔利班,阿富汗產生真正民選政府,進而可能像伊拉克一樣要求「北約」與美軍完全撤離阿富汗,美國即失去此一戰略支點;至於未來阿富汗情勢的發展,美國無疑具有關鍵性的主導地位。(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校博士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845898
美採新阿巴戰略爭取反恐戰爭勝利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gpwb.gov.tw/news.php?css=2&nid=120215&rtype=2
2010/01/21   美採新阿巴戰略爭取反恐戰爭勝利
 
◎梁華傑
美國總統歐巴馬去年底宣布增兵三萬赴阿富汗擔負反恐、維和任務,並要求北約組織跟進,以協助平息阿富汗的動盪不安局勢與叛亂,並明確定出美軍將於二○一一年七月撤出阿富汗的時間表。此外,為補足駐阿美軍和北約聯軍最高指揮官麥克•克里斯托將軍的增援四萬兵力要求,歐巴馬總統也要求北約組織增派約一萬兵力。美國此番大規模向阿富汗增兵,將使阿富汗安全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本文將從「外交政策」與「國際關係」向度,分析其中之戰略意涵與目的。由地緣政治學分析
阿富汗地理位置介於俄羅斯、伊朗、中共、印度、巴基斯坦等幾個國家之間,連接東亞、中亞、南亞、西亞,有「中亞十字路口」之稱,具有重要「地緣政治」價值,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基此,對於極端重視全球戰略佈局與掌控節點的美國而言,此次增兵的戰略意涵,恐非是為了退卻(指二○一一年七月撤出阿富汗),當應具有更深層的戰略意圖。就此一地區內阿富汗、巴基斯坦兩國政府的治理所及能力觀察,很有可能成為「失能國家」,故美國為避免失去掌控「中亞十字路口」的地緣戰略,先行增兵舉措,俾期於未來狀況肇生時,可於此區域內具有與中共、俄羅斯、印度的「權力平衡」力量。若此,美國的「新阿巴戰略」(指新的阿富汗、巴基斯坦戰略),不單純只是為了逮捕「賓拉登」及打擊「塔利班組織」,同時還具有針對中共、俄羅斯和伊朗競逐此一區域的地緣戰略之深思熟慮行動。
中共對美國增兵阿富汗抱以謹慎態度,部分中共國際問題專家認為,儘管歐巴馬總統承諾將在明年撤軍,但出於地緣戰略考慮,美軍在未來幾年都不會完全從阿富汗撤出,同時美國勢力在中亞的存在,將增強美國對此一地區油氣等戰略資源的控制。此外,歐巴馬的增兵計畫,若不能發動一場決定性戰役,則可能將「塔利班叛軍」驅趕到中共邊境;若於增兵後能安全控制阿富汗,將使中共西部邊境地區的軍事壓力驟然增加。另有部分中共的國際問題專家則認為,美國增兵阿富汗,將使中共西部周邊安全產生連帶影響,有利於中共在新疆的反恐鬥爭,有助於打擊阿富汗邊境的毒品走私活動,同時中共可藉此構築穩定的西部周邊安全環境。
此外,巴基斯坦同樣對美國增兵阿富汗舉措高度關注,認為歐巴馬總統的「新阿巴戰略」,若能順利摧毀「塔利班組織」和「蓋達恐怖組織」,將有助於穩定巴國邊境;若然,處境艱難的巴國政府擔心,大量好戰分子在美軍圍殲壓力下,將越界進入巴國治理能力薄弱的邊界地帶,恐觸發更多不穩定性,使巴國政府承受極大壓力,因此,巴國政府雖高度關注美國增兵的情勢,但回應卻極為低調。
由美國外交策略分析
美國國防部長蓋茲、國務卿希拉蕊與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去年底至參、眾兩院說明阿富汗政策時特別強調,歐巴馬總統決定短期大幅增兵,可讓盟軍在未來十八至二十四個月內取得明顯成果,壓制塔利班勢力至阿國政府可掌握範圍內,所以歐巴馬最新的阿富汗與巴基斯坦政策是「盡速增兵、加快撤軍」的策略,同時美軍撤出阿國前,會將安全維護責任逐步移交給阿國軍警。
國務卿希拉蕊與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均指出,此次增兵目的是為了肅清「塔利班」根據地,降低阿富汗與巴基斯坦所面臨的安全威脅,美軍新增的三萬兵力,將優先部署於阿國東部與南部地區,盟軍則在西部與北部防堵「塔利班」流竄。同時,將以軍事與民間雙軌並進原則,以協助阿國穩定國內局勢及訓練維安軍警,最後將維安權責移交給阿國政府。在盟軍逐步撤出阿國時,將先「戰術規模」、後為「戰略規模」逐步進行移交,並保持密切觀察,且民間專家人數會持續增加,以確保阿國長期發展。就此外交策略分析,主要意圖仍在掌控阿富汗此一「中亞十字路口」的地緣戰略位置,俾利美國未來能確保此地區的「主要利益」。
重整反恐戰略 以振美國威信
美國於二○○二年所發動的「阿富汗反恐戰爭」,已持續將近八年,然「賓拉登」仍逍遙法外,「蓋達恐怖組織」仍到處活動,「當地武裝分子」愈來愈猖獗,「暴力襲擊事件」有增無減,且「阿富汗毒品」已成為全世界毒品主要生產與供應地區,凡此種種對美國威信與駐阿美軍都構成重大威脅。基此,無論歐巴馬的「新阿巴戰略」意涵為何,重整反恐戰略以振美國威信,必然為其隱含目的;然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卻認為歐巴馬總統的阿富汗增兵計畫具有「數量太少導致風險太高」、「明定撤軍期限不利作戰」及「難以說服盟國跟進」等三大缺點。
美國防部長及參謀聯席會議主席於去年中經評估後指出:「增兵二萬為失敗風險高方案」、「增兵四萬至四點五萬是中風險方案」、「增兵八萬是低風險方案」,但歐巴馬總統最後決定「增兵三萬」,係將風險置於中度至高度,並寄望北約組織能補不足兵力的控管風險措施,實具較高不確定性。另「明定美軍二○一一年七月撤出阿富汗」,雖為明確的「終戰(End Status)」指導,但也等於告訴「蓋達」與「塔利班」,只要撐過一年半就可風平浪靜,反使美軍在作戰心理上處於極大壓力;此外,要完成阿富汗國防軍的訓練與整備,至少需三至四年,十八個月能否將阿國軍警訓練到具自主因應國內安全威脅的能力,恐怕仍有極大不確定性。最後,歐巴馬寄望北約組織或盟國跟進增兵,在歐巴馬「增兵幅度縮減」及「撤軍期限」情況下,恐難說服盟國跟進。基此,欲達成「重振美國威信」,恐須軍事、外交、反恐、反毒措施多管齊下,始能奏功。
結語
美國已經執行八年的「阿富汗反恐戰爭」,迄去年底止阿富汗情勢益趨緊張,且「塔利班」反撲「駐阿國際部隊」的傷亡不斷攀升。事實上,於去年初美國已增兵兩萬,駐阿美軍已達六萬八千人規模,加上「北約」盟軍,「駐阿國際部隊」已有十萬六千人。此次再增兵,將使「駐阿國際部隊」達到十五萬六千餘人規模,因此,為解決阿富汗的「蓋達組織」與「塔利班民兵」,重點恐非增加多少美軍與北約部隊,而是阿富汗民主政府能否負起有效治理的責任,然就阿國「卡塞政府」的貪腐無能,恐將使美國深陷泥淖。
基此,歐巴馬總統的增兵策略,將是抽離阿富汗戰場的「上上之策」。美國「新阿巴戰略」中的「增兵」,是期望達成地緣戰略目標,有效掌控此一地區的戰略佈局;也因此,美國在未來一年內,極有可能發動一場決定性戰役,求取反恐戰爭的階段性勝利。
(作者為國防大學上校教官)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810165
集中火力攻擊最大威脅?大錯特錯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224278
集中火力攻擊最大威脅?大錯特錯
 
‧喬舒亞.雷默 2010/01/07 
 傳統情報只專注與直接威脅相關的事物,並盡可能對它們做出完美的描述。這是自然本能,把有限資源全力集中於明顯為最大威脅的事物上不無道理。但是,法卡許確信這是一大錯誤。 
 
 
【前言】
喬舒亞.庫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為季辛吉協會(Kissinger Associates,國際知名的「地緣戰略」顧問公司)的合夥人,著有〈北京共識〉(2004)一文,影響深遠,成為「中國模式」的最初模型。

從歷史、經濟學、複雜理論、心理學、人類免疫學,以及網絡科學,雷默從中描繪了當代不可預測的特質;從矽谷大老、伊斯蘭恐怖組織、傳奇的情報頭子,一直到世界最好的遊戲設計師,作者從這些各式各樣特異人物中身上找到令人驚訝的課程,讓我們知道要如何面對無法預測的當代。

集中火力攻擊最大威脅?大錯特錯

傳統情報只專注與直接威脅相關的事物,並盡可能對它們做出完美的描述。這是自然本能,把有限資源全力集中於明顯為最大威脅的事物上不無道理。但是,法卡許確信這是一大錯誤。

佛門宗師常說,要達到開悟境界,必須依序開發「正見、正思和正行」,要是看待世界的方式不正確,你就沒有達成突破的希望。筆者現在所要探討的問題是:什麼是革命時代的正見?現今生活的明確特徵是那些在我們經驗中全屬新鮮事的沙堆發展,我們應該怎麼看待世界?那些快速變化與驚奇是在家常便飯的地方特別有成就的人,是否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之處?各位若想訓練自己了解日漸失控的世界,這些問題尤其顯得重要。要是你正在經營公司、規畫子女的教育、盤算要炸哪個國家、要跟哪個國家交朋友……那麼,你該找什麼呢?我們稍後會談談如何正思這種世界和正行的禪機。不過,若是我們連正見的本事也沒有,那麼,正如何理所說的,我們極不可能一舉命中目標。

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很多都不是資訊不足所造成的。相反的,大部分的問題都來自如何梳理大量(且與日俱增)、瞬息萬變且泰半不相干或誤導的資料。我經由美國和以色列友人聽說法卡許這號人物,不僅是由於他因作滿任期而出名,更因為他素以其世代最優秀的直覺型情報人員著稱。我最敬佩的情報人員和分析家多次提起「去見見法卡許」。他可以透視資料迷宮,看出哪些是真正的精髓。聽說,法卡許對世局的看法很有一套,有時連他自己也說不上來,總之是跟他那一行多數人的看法大不相同。各位或許可以戲稱他是「以色列的尤達大師」,充滿很難理解的真知卓見,但他的記錄卻是不言而喻。我的朋友說,他似乎把周遭世界的不確定性變成直覺的一部分,而這正是我們都應該追求的。他是最接近我要找的情報界中的禪師人物。

法卡許離開國防部後不久,暫居特拉維夫「國家策略研究中心」,在二樓一間裝潢簡單的小辦公室裡作業。他把時間分成學術研究和做生意兩大部分,生意對象通常都是在「八二00單位」任職時屬他管轄範圍內的公司。有天下午,我們喝著以色列苦咖啡,他開始提到當軍事情報首長時的故事。「我在二00二年三月出任該職之後便自問:『我可能敗在哪裡?』」他說,「我斷定有兩大範圍,一是真主黨,一是伊朗。為了處理這個問題,我決定改變蒐集情報的方式,改變方法和情報源分類。」

他說,舉例而言,美國在一九八0年代跳脫所謂的內部情報來源,也就是勒卡雷所描述的那種黑公事包活動,從而轉向外部情報來源,如衛星與訊號情報等,也就是監聽電話和私讀電子郵件。這種改變有跡可循,從卡特對間諜世界的道德原則感到不安,到雷根偏重科技的國防預算,不一而足。結果,由外而內的手法就此成形。隨著間諜衛星照片品質改善,以及從空中挑出單一電話對話的能力提升,美國和以色列的諜報人員都自認對世局變化看得更清楚,於是把更多的錢花在這類系統上,以為如此就更能洞察敵人。

法卡許不以為然。在他看來,這種方法有個致命缺失:導致情報分析人員自以為無所不知,其實不然。衛星照片更清晰,並不表示你更清楚地了解敵人,就像有即時股市行情報價,不表示你就更了解股市一樣。它們只是工具,不是答案。「問題在於,」他解釋道「在動態環境裡,內部因素往往最具衝擊力。」而這些內部因素衛星既瞧不見,電話或信件裡也很少明說。「往往很多看起來對你毫無影響的事,其實事關重大,」他說。「你想必知道《紐約客》雜誌封面那幅把紐約弄成龐然大物,其他國家都很小的地圖吧?我們不能像那幅地圖那樣,以自己為中心的角度來看世界。」

本質上,法卡許的話中之意是:僅憑很薄弱的精準度,以色列永遠無法看清周遭世界。他認為,建構出完美的敵人圖像毫無意義。這件事聽起來很誘人,實際上卻不可行,而且會讓人分心,無暇注意真正重要的事情,而這可能是致命之失,因為重要的事不在你眼中所見之處,而是在你沒看到的地方。法卡許對筆者解釋說,就以色列的情況而言,一直有個誘惑,就是只專注與直接威脅相關的事物,並盡可能對它們做出完美的評述。這是自然本能,把有限資源全力集中於明顯為最大威脅的事物上不無道理。但是,法卡許確信這是一大錯誤。他認為,看似跟以色列無關或沒見過的事物,往往會演變成最危險的情勢和不愉快的意外。法卡許所面對的策略景觀一如巴克的沙堆,每一秒鐘都在變化,而且會隨著時間而變得更加複雜。

「你必須不斷地提出新問題,」法卡許解釋道。「美國中情局之類的大組織很不容易做到這一點,但像我們這種小組織卻是有可能的。提出不同的問題之後,你會得到不同的答案。」曠時廢日盯著同樣的問題會矇蔽你的眼睛,不僅讓你看不到別的更重要的標的,而且往往會錯失最初問題的答案。(還記得那些蘇聯問題分析家吧?)若說「正見」是禪宗開悟的關鍵,那麼,法卡許這種見解也可演繹成另一種禪觀:「問題就是答案。」法卡許覺得,提問的方式和內容非常重要,中情局和幾乎所有的行政官僚組織,不管是IBM還是美國財政部,問題就出在提錯問題、看錯方向、方法也不對。

「看看阿塞德,」法卡許提到敘利亞總統巴夏爾‧阿塞德(Bashar al-Assad)。從以色列的角度來看,阿塞德最急迫的關切中,前三項表面上沒有一個跟以色列的直接危機有關:岌岌可危的政府(包括僅占人口一小部分的阿拉維族〔Alawite〕的存續);經濟安定(與敘國輸出勞力至黎巴嫩的能力息息相關);黎巴嫩情勢(敘國視黎巴嫩為「小兄弟」,應聽敘利亞號令,仰承敘利亞鼻息)。唯有深入到第四項——敘利亞為戈蘭高地問題與以色列結下三十年的宿怨——以色列的安全似乎才會受到威脅。但法卡許斷定,敘利亞是否發動攻擊,應衡量上列因素和他一時見所不及的問題。

譬如說,萬一黎巴嫩經濟發展趨緩,阿塞德可能發動攻擊以障人耳目。以真主黨在二00五年攻擊以色列北疆為例,此舉真的跟黎巴嫩的怨憤有關嗎?沒有。這是由敘利亞和伊朗協調整合的行動,目的是因應國際社會施壓德黑蘭和大馬士革,促使其停止核武開發。法卡許觀察越久,人力情報使得他更加深入了解敘利亞內情,他也益發確信敘利亞有很多政策都由這些奇異的互聯關係所驅動。「我們不能只問『威脅是什麼?』」他告訴我說。你也許會靜觀其變,等到坦克大軍在你邊境集結,才赫然警覺敵人攻擊已迫在眉睫;你已遭到海上突襲、預期外的轟炸或做夢也沒想過的方式攻擊,卻仍然在盯著這些坦克。

因此,法卡許就任後不久,便飭令手下諜報人員著眼於歷任局長視為不相干或次級關切的瑣事:貝魯特市內是否有外出購物人潮(黎巴嫩經濟正常的表徵)?大馬士革街頭上的知性生活是什麼?敘利亞境內的伊拉克難民落戶的情況如何?法卡許之所以對這類探查感到興趣,正因為它們很新鮮、變化多端,跟別人告訴他應該問的「坦克在哪裡」之類的問題大不相同。他有時會故意對敵人施點壓力,看看能否學到什麼,而且施壓對象不僅是敘利亞。有位朋友告訴我,法卡許下令炸掉運往伊朗毫無意義的板條箱,或到各處安全屋附近蹓躂,只為了想看看到底會有什麼結果。這類行動看起來好像不相干,卻可以讓他藉此觀察敵人的反應。而且法卡許還說,這種方法最讓他中意的一點是:這些問題也對他所領導的系統造成壓力,促使他與其手下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傳統的情資簡報用活頁紙裝訂成冊,各自標示著軍事、經濟和政治情勢,彷彿彼此間只有極為鬆散的關聯。這種分類簡報都是費時數年所準備,都是舊式的觀察法,而且幾乎一致上都是錯的。


(本文轉載自喬舒亞.庫珀.雷默新書《不可思議的年代》,中文譯本由行人出版社出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782959
頁/共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