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軍事迷休閒小棧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塔頂的鋼鐵鯊魚燉奶(冷眼看人生)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軍事迷休閒小棧】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軍武網友交流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天文觀測
2009/12/30 18:44 瀏覽42,439|回應327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computer/200912/20091230530259.html
上海建造亞洲最大天文望遠鏡

中央社╱中央社 2009-12-30 11:55

(中央社台北30日電)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宣布,亞洲最大的望遠鏡昨天在佘山奠基。這台望遠鏡的口徑達65公尺,高70公尺,鏡片拋物面的面積足足有8個籃球場大,將被用來協助中國發展載人登陸月球任務。

香港中通社引述上海天文台負責人說,這項科研計畫是與上海市政府合作。這台望遠鏡的65公尺口徑拋物面由1008塊高精度實面板鋪成,它的工作波段多、工作頻率高、接收頻率範圍寬,並配備8個波段的接收設備,包括3個航天通用的波段,能夠準確指向需要觀測的天體和航天器。

負責人又說,遠鏡的接收機設備將被安置在攝氏零下258度的高真空環境中,使其靈敏度達到最高。

據報導,這台望遠鏡在同類型望遠鏡中的總體性能排名全球第4。建成後,將為嫦娥探月工程和更長遠的深空探測服務。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765198
 回應文章 頁/共3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地球自轉加速 打破原子鐘問世以來最短一天紀錄
2022/08/10 10:27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208090379.aspx
地球自轉加速 打破原子鐘問世以來最短一天紀錄
2022/8/9 20:53(8/9 21:23 更新)

(中央社華盛頓8日綜合外電報導)如果你覺得一天的時間變短了,那可能不是錯覺。科學家發現,今年6月29日,地球自轉一圈的速度加快了1.59毫秒,這也是精確測量時間的原子鐘問世以來,地球上最短的一天。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8日報導,根據全球計時組織「國際地球自轉與參考系統服務」(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and Reference Systems Service,IERS)的數據,6月29日地球自轉速度較正常的24小時快了1.59毫秒(千分之1.59秒)。

一般來說,地球繞軸自轉一圈所需的時間就是一天,約為8萬6400秒。

在此之前,史上最短的一天是2020年7月19日,那天較正常時間少了1.47毫秒。

美國海軍天文台(US Naval Observatory)退休計時部門主管麥卡錫(Dennis McCarthy)表示,原子鐘是人類已知最準確的標準化時間測量工具,自1950年代以來一直用於計時和測量地球自轉。

他說,儘管6月29日是近代史上最短的一天,不過2020年發表在科學期刊「古海洋學與古氣候學」(Paleoceanography and Paleoclimatology)的研究顯示,在7000萬年前恐龍主宰地球的時代,一天的長度僅有23.5小時。

麥卡錫說,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自1820年以來,科學家發現地球自轉速度減慢,但在過去幾年裡,地球自轉速度又開始加快。

麥卡錫表示,針對地球自轉速度如何或為何稍微加快,學界尚無肯定答案,但這可能是冰川均衡調整(glacial isostatic adjustment)的結果,或是冰川融化造成陸地移動所導致。

他指出,地球的寬度略大於高度,因此是一個扁形球體,兩極冰川會對北極和南極的地殼造成壓力。

麥卡錫分析,由於氣候危機導致兩極冰川融化,地球頂部和底部的壓力減輕,這會造成地殼向上突出,讓地球變得更圓,而圓形會讓行星的自轉速度加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74662
史上唯二黑洞照片 環狀特徵似甜甜圈
2022/05/20 22:57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205120418.aspx
史上唯二黑洞照片 環狀特徵似甜甜圈
2022/5/12 22:31(5/12 22:52 更新)

(中央社記者余曉涵、吳欣紜台北12日電)中研院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計畫今天公布人馬座A星黑洞照片,中研院天文所博士郭駿毅說,這次拍到照片跟M87星系黑洞一樣,呈現甜甜圈狀或環狀,顯示環狀是黑洞的特徵。
中研院曝光銀河系最大黑洞清晰照 人類史上第2次捕捉影像

繼2019年首張黑洞照片後,中研院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計畫今天晚間再發布新成果,解析出人馬座A星影像,為銀河系裡最大的黑洞,是天文學上另一重大成果。

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博士郭駿毅說,目前只有成功拍到2張黑洞照片,這次人馬座A星影像是第2張黑洞照片,也是離地球最近的超大質量黑洞。

郭駿毅也說,這次觀測到的影像跟M87星系黑洞有相似的甜甜圈狀或環狀影像,顯示「環狀是黑洞的特徵。」

郭駿毅表示,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科學家潘羅斯、德國學者根策爾及美國科學家吉茲發現一個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物體,這次的影像也提供了第一個視覺證據,顯示學者發現的大質量緻密物體是個黑洞。

郭駿毅解釋,黑洞本身是看不到的,可以看到的是黑洞周遭氣體折射出來的光,因此影像中「黑洞的暗影大小,取決於黑洞質量。」

除此之外,郭駿毅說,測量環的大小約為50微角秒,相當於地球看月球上一塊甜甜圈的大小,也吻合黑洞質量和距離的觀測,更證實「愛因斯坦的理論是正確的。」

郭駿毅表示,人馬座A星黑洞距離地球約2萬7000光年,黑洞暗影的實際大小直徑約6000萬公里,大約等同水星到太陽,或者是43顆太陽並列,而質量則等同400萬顆太陽。

若把M87星系黑洞與人馬座A星相比,郭駿毅說,M87星系黑洞比人馬座A星大了2000倍左右,質量也多了2000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67362
中研院曝光銀河系最大黑洞清晰照 人類史上第2次捕捉影像
2022/05/12 22:01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205125007.aspx
中研院曝光銀河系最大黑洞清晰照 人類史上第2次捕捉影像[影]
2022/5/12 21:24(5/12 21:55 更新)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余曉涵台北12日電)繼2019年首張黑洞照片後,中研院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計畫今天晚間再發布新成果,解析出人馬座A星影像,為銀河系裡最大的黑洞,是天文學上另一重大成果。

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於今天晚間8時30分與包含中研院、科技部及全球6處共同召開跨國同步記者會,公布在銀河系中心的重大科學發現。

EHT在2019年公布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當時拍攝到的影像是位於M87星系中心的黑洞,距離地球約5500萬光年,質量為太陽的65億倍,而這次成功解析的則是位於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星的黑洞照片。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科學家對銀河系是否有黑洞存在一直有持續性的研究,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因為利用銀河系裡面星球運動的軌跡見證中間星球就是黑洞,而今天公布的影像也直接證明科學家預測的黑洞的確存在。

廖俊智說,這次的黑洞比上次M87的黑洞離地球近2000倍、也小2000倍,但在銀河系已經是超大黑洞,但由於其質量小很多,所以成像難度高,也因為氣體在軌道周圍運轉速度較快,因此需要更高深的技術才能成像。

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計畫2017年成立,是由夏威夷次毫米波陣列(簡稱SMA)、智利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簡稱ALMA)、格陵蘭望遠鏡等多個無線電波望遠鏡組成的全球網路,目的在擷取第一張黑洞剪影圖像。

廖俊智強調,目前事件視界望遠鏡計畫共有13個成員,中研院是其中之一,這次的發現也見證台灣在全世界的科學發現中占有一席之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66550
科學家發現宇宙最大星系 較銀河系大150倍
2022/02/22 22:06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202220359.aspx
科學家發現宇宙最大星系 較銀河系大150倍
2022/2/22 20:00(2/22 20:26 更新)

(中央社記者陳昱婷台北22日電)荷蘭萊登天文台研究團隊近期發現一個巨大星系,將其命名為Alcyoneus。台北市立天文館今天指出,這個星系是目前已知最龐大的星系,較地球所處的銀河系大150倍。

荷蘭萊登天文台(Leiden Observatory)研究團隊近期透過位於荷蘭的低頻陣列(Low-Frequency Array,LOFAR)發現一個巨大星系,範圍廣達1630萬光年,因此以希臘神話中的巨人Alcyoneus來命名。研究成果將發表在「天文與天體物理學」(Astronomy & Astrophysics)期刊。

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這個巨獸級星系是已知宇宙中最龐大的星系,位在距離地球約30億光年的地方,屬於電波星系。

天文館說明,天文學家目前對電波星系還不是完全了解,推測在這類星系的中心有一個超巨質量黑洞,當它吸積周圍物質時,部分物質會匯集到黑洞兩極,並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外噴發電漿噴流,形成巨大的電波瓣。

天文館指出,一般電波星系的電波瓣僅約百萬光年,而Alcyoneus的電波瓣範圍則達1630萬光年,相較地球所在的銀河系直徑僅10多萬光年,Alcyoneus足足大了150倍。

天文館表示,若民眾對相關新知有興趣,天文館將在26日舉辦的「宇宙紀事2月講座」中詳細介紹這些神奇新發現,歡迎至天文館網站點選「網路報名」參與活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57935
彰顯保育有成 小行星命名為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
2022/01/17 15:19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201170128.aspx
彰顯保育有成 小行星命名為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
2022/1/17 13:33(1/17 14:21 更新)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7日電)中央大學將鹿林天文台發現的第526460號小行星命名為「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Ceciliakoocen),以彰顯其對物種保育及生態永續的無私奉獻。

中央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在台泥前董事長辜成允及其母親辜嚴倬雲大力支持下於2007年成立,其使命為保育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植物,目前收藏超過3萬4000種活體植物,並成功培育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植物,是全球最重要的熱帶和亞熱帶的植物保種中心。

中央大學提到,「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小行星為2006年8月28日由鹿林天文台台長林宏欽及美國馬里蘭大學葉泉志博士共同發現,大小約1至3公里之間;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小行星繞行太陽1圈約5.62年(軌道週期),離太陽最近時為3億公里,最遠時為6.46億公里。

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表示,肯定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對保存物種、盡力降低物種消失的危機所付出的心力;而中央大學以地球科學起家,並設有台灣唯一的地球科學院,在環境永續上與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並肩同行,以科學專業全方位守護台灣和地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53914
科學家首度發現銀河系外行星 大小相當於土星
2021/10/27 23:32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110260328.aspx
科學家首度發現銀河系外行星 大小相當於土星
2021/10/26 19:06(10/27 08:26 更新)

(中央社休士頓25日綜合外電報導)富比世(Forbes)雜誌報導,天文學家興奮表示,他們可能在一次「X射線食」(X-Ray Eclipse)現象期間,首度偵測到銀河系外有行星的證據,它的大小可能相當於土星。

報導指出,研究人員使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仙陀羅X光觀測站(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偵測到一個行星系中有X射線變暗,這個行星系有一顆類似太陽的恒星,繞著一顆中子星或黑洞運行。

上述中子星或黑洞發射出這些X射線,據信X射線變暗是因為一顆行星經過前方所造成,因此出現天文現象「食」(Eclipse)。

這顆行星是所謂的「銀河系外行星」(extragalactic planet),位於渦狀星系(Whirlpool Galaxy),這個星系屬於螺旋星系,距離地球2800萬光年,又稱為M51。

天文學家迄今已發現逾4000顆「太陽系外行星」(exoplanet),這種行星位於太陽系外,環繞著恒星運行,但目前發現到的「太陽系外行星」全都位於銀河系內,距離地球大約不到3000光年。

但這顆新行星位於銀河系外,是所謂的「銀河系外行星」,它導致稱為M51-ULS-1的X射線來源變暗,較目前已發現的的系外行星距離地球還要遠上數千倍。

這次研究可能為尋找更遙遠的系外行星開啟一道新窗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45045
天文學家:迷你海王星K2-18b 可能有生命跡象
2021/08/26 19:34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108260338.aspx
天文學家:迷你海王星K2-18b 可能有生命跡象
2021/8/26 19:11

(中央社倫敦26日綜合外電報導)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英國劍橋大學天文學家發現新一類適居系外行星,稱為Hycean行星,可能會加快尋找太陽系外生命的速度。

研究人員表示,未來兩三年內,可能在太陽系外找到生命跡象。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跟地球大小、質量、溫度和大氣成分相似的行星,但劍橋大學天文學家認為,宇宙中存在更多可能性。

近期研究發現,「迷你海王星」的半徑是地球的兩倍多,質量是地球的8倍多,也可能適宜居住。

研究人員發現的新類型適居系外行星,稱作Hycean 行星,是熾熱、被海洋覆蓋、大氣中富含氫氣的行星,它們的數量比類地行星還多,也更容易觀測。被稱作迷你海王星的K2-18b,就是其中一個Hycean行星,可能還有更多這類行星存在。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劍橋大學天文學家馬都蘇漢(Nikku Madhusudhan)說:「Hycean行星大氣中富含氫氣,基本上是個水世界。」他表示,聚焦於Hycean行星,能加速尋找地外生命的努力。

他說:「如果這些行星存在生命,我們兩到三年內就可能首度偵測到生物標誌。」他也說,預計今年11月升空的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JWST),可能有助於這項研究。

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的研究表示,Hycean行星的定義是大氣中富含氫氣,岩石核心占行星總質量至少10%,水占行星總質量高達90%。

生命甚至可能存在於非常接近恆星運行的Hycean行星的陰暗面,這類Hycean行星被潮汐鎖定,同一側總是面對著恆星,行星兩側是永晝與永夜,永晝側可能熾熱到不宜居,永夜側的液態水則可能存在生命。

研究團隊表示,在Hycean行星上的生命,必然都會是水生生物,因為表面都被海洋覆蓋。馬都蘇漢表示,但這類行星上的生命可能會是什麼形式,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偵測到生物標誌勢必會改變我們對宇宙生命的理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35449
推測有外星科技探測地球 哈佛天文團隊將尋證據
2021/07/27 23:12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7270059.aspx
推測有外星科技探測地球 哈佛天文團隊將尋證據
2021/7/27 11:09(7/27 21:26 更新)

(中央社華盛頓26日綜合外電報導)由美國哈佛大學知名天文學家羅布(Avi Loeb)領導的國際科學家團隊,今天宣布推出一項新計畫,將尋找外星文明建造科技的證據。

這項倡議稱為伽利略計畫(Galileo Project),設想藉由建立由中型望遠鏡、攝影機與電腦串起的全球網路,調查不明飛行物體,目前已獲得175萬美元(約新台幣4912萬元)的民間捐款資助。

法新社報導,羅布教授在記者會上表示,由於最近研究顯示類地行星遍布銀河系,「我們不再能忽略在我們之前有科技文明存在的可能性」。

他在聲明中又說:「如果能在科學、科技與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觀點上發現外星科技,產生的影響將非常巨大。」

參與伽利略計畫的研究人員來自眾多知名學府,包括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與斯德哥爾摩大學(University of Stockholm)。

一個月前,美國國防部發表一份關於不明空中現象的報告,說明目前仍無法查明這種現象的本質。
美國UFO報告:144起不明空中現象 未排除外星來源可能性

羅布說:「我們在天空觀察到的現象,不應由政治人物或軍方人員來解釋的,因為他們沒有受過科學家訓練,這個謎團應由於科學界解開。」

除了研究不明飛行物(UFO)外,伽利略計畫也想調查從星際空間造訪太陽系的物體,並尋找可能在探測地球的外星衛星。

羅布稱這類研究是天文學的新分支,稱為「太空考古學」(space archaeology),能與目前主要在調查外星無線訊號的「尋找外星智慧」(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研究相輔相成。

這些嘗試需要與當前和未來的天文學調查合作,包括科學界引頸期盼、將於2023年上線的智利薇拉.魯賓天文台(Vera C. Rubin Observatory)。
59歲的以色列裔美國天文學家羅布(圖)發表過數以百計的開創性論文,還與已故的英國物理學家霍金合作過。(圖取自哈佛網頁astronomy.fas.harvard.edu)

59歲的以色列裔美國天文學家羅布發表過數以百計的開創性論文,還與已故的英國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合作過,但他說2017年短暫造訪太陽系的一個星際物體,有可能是順著太陽風探索地球的外星探測器,一度引發各界譁然。

他發表了數篇科學論文闡述他的論點,還出了「外星人:地外智慧生命的第一個跡象」(Extraterrestrial: The First Sign of Intelligent Life Beyond Earth)一書支持他的說法,與許多天文學家槓上。

這項新計畫是以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的名字命名,而伽利略生前提出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重要證據時,因被控宣傳異端而遭到懲處。

這項計畫的共同創辦人、哈佛大學化學及化學生物系訪問學者勞金(Frank Laukien)自稱對羅布的論點仍持「懷疑態度」。

但他沒有直接駁斥這個想法,而是說,我們「有必要根據科學方法,抱持不可知論的觀點記錄與解釋數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31089
ET看得到我們?你觀測外星人 它也可能正在看你
2021/06/24 23:46 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貓喵XD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106240368.aspx
ET看得到我們?你觀測外星人 它也可能正在看你
2021/6/24 22:40

(中央社紐約23綜合外電報導)常感到自己被緊盯?那對眼睛所在的位置可能比你想得還要更遠。

美聯社報導,天文學家把一種尋找其他行星生物的方式反向利用,設法找出太空中哪些地方能看得到我們,結果發現這些地方其實很多。

今天刊登在「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指出,天文學家計算出,我們所處銀河系附近的1715顆恆星,以及繞著這些星球公轉的數百顆類地行星,自人類有文明以來皆可直視地球。

研究主要作者、美國康乃爾大學卡爾.薩根研究所(Carl Sagan Institute)負責人卡特內格(Lisa Kaltenegger)說:「我仰望天空時感覺比較友善,或許那是因為某人正在對你揮手。」

即便部分專家,包括已故知名學者霍金(Stephen Hawking)在內,都以地球恐遭不測為由反對尋找外星人,卡特內格卻認為無所謂。若這些行星有先進生物,他們也能從我們大氣中的氧氣,或遍及地球鄰近75顆恆星的人類無線電波等,斷定地球上也有生物。

她說:「躲起來其實不是個選項。」

人類尋找可能宜居行星的一種方式,是觀察行星掠過其公轉的恆星。行星掠過其公轉的恆星時,會讓恆星亮度變暗。卡特內格與美國自然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天文物理學家弗萊賀提(Jacqueline Faherty)利用歐洲太空總署的蓋亞(Gaia)天文望遠鏡進行反向觀察,設法了解哪些恆星系統可看到地球掠過太陽。

他們觀察距地球326光年內的33萬1312顆恆星,發現能從其他星球觀察到地球掠過太陽的角度很小,過去5000年來僅有1715顆在某些時間點做得到,其中313顆已無法再看到地球。

另外319顆在未來5000年內能夠看到地球,包括少部分科學家發現存在類地行星的恆星系統。總計有超過2000個恆星系統能看得到地球。

卡特內格計算出的星球中,最靠近地球的是紅矮星Wolf 358,僅離我們7.9光年,自1970年代中的迪斯可時代就看得到我們。

沒有參與這份研究的卡內基科學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行星科學家鮑斯(Alan Boss)表示:「所以有建造太空望遠鏡的智慧生命現在可能正在研究我們。」

那麼,我們為什麼從沒聽過外星生命的消息?因為訊息和生物在恆星之間往來要花上很長時間,且文明持續的時間可能不久,那就足以限制文明交流「電郵與短影音TikTok 」的機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25608
恐龍滅絕禍首來自太陽系邊緣 新研究推翻舊理論
2021/02/17 21:18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2170291.aspx
恐龍滅絕禍首來自太陽系邊緣 新研究推翻舊理論
最新更新:2021/02/17 21:07

(中央社華盛頓16日綜合綜合外電報導)一顆巨大星體於6600萬年前撞上現在的墨西哥外海,引發釀成巨災的「衝擊性寒冬」,最後導致恐龍在內的地球上3/4物種滅絕。

兩位哈佛天文學家表示,他們已經解開長久以來關於希克蘇魯伯衝擊體(Chicxulub impactor)的本質和來源之謎。

哈佛大學天文學家西拉(Amir Siraj)和羅布(Avi Loeb)本週在科學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的研究分析顯示,墨西哥希克蘇魯伯(Chicxulub)隕石坑的禍首是源自太陽系邊緣冰冷碎片區域的一顆彗星,且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也要為此彗星撞上地球負責。類似規模的彗星撞地球的頻率為每2億5000萬年到7億5000萬年。

他們的論文推翻之前認為這個物體是來自太陽系主小行星帶(Main Belt)小行星碎片的理論。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西拉(Amir Siraj)告訴法新社:「木星十分重要,因為它是我們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扮演有點類似彈珠台的角色,「把這些到來的長週期彗星踢入軌道,讓它們非常接近太陽」。

所謂長週期彗星來自歐特雲(Oort cloud)。科學家推測歐特雲是一個巨大球形外殼,像泡泡般籠罩著太陽系,由體積至少如山岳大小的冰冷碎片組成。

長週期彗星繞行太陽所需時間約200年,由於通過時很接近太陽,也稱為掠日彗星。

因為來自外太陽系極凍地帶,彗星比小行星還要冰冷,一向以融化蒸發時會產生驚人的氣體和塵埃形成尾巴而聞名。

然而,西拉表示,太陽熱氣對彗星造成的蒸發衝擊,遠遠比不上彗星的一側面向太陽經歷的龐大潮汐力量。

「這些彗星因為經歷如此強大潮汐力量,導致它們本身大部分碎裂成約上千碎片,這些碎片的體積,個個都足以製造希克蘇魯伯等級的衝擊體。」

另一個支持這項彗星來源說的證據是,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成分是碳質球粒隕石,在位於木星和火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中,僅約1/10的小行星具備這種成分,而大部分的彗星卻都擁有。

證據顯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和其他類似隕石坑如南非約20億年前形成的弗里德堡隕石坑(Vredefort crater),以及100萬年前在哈薩克被撞擊出的扎馬辛隕石坑(Zhamanshin crater)都有碳質球粒隕石的成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07477
頁/共3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