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面對的真相(上)
An Inconvenient Truth
從漢光24號兵推看募兵制後的國土防衛
作者 Boris
去年漢光24號兵推,國防部認為現階段國軍地面部隊數量不足以因應解放軍之威脅,應該增加後備打擊旅數量的消息言猶在耳,然而國防高層卻幾乎於同一時間宣布推動募兵制,三軍將精簡至20萬。本文將探討募兵制後的守勢戰略建軍走向,針對地面作戰時所可能產生的犧牲與代價做最初步的分析。
陸軍建軍走向
自從精實案、精進案以後,陸軍常備步兵就成為裁撤的對象。取而代之的是以火力來取代人力防守。陸軍北中南各軍團守備旅皆有層層炮兵火網,針對敵軍可能登陸的灘頭進行壓制。而面對各種裝甲威脅,也有空騎旅負責把關。而針對各項可能的斬首或傘兵突擊行動,砲兵單位也扮演重要角色。這種承襲美軍的科技火力使用,對『決戰灘頭』雖然有強大的壓制力,然而對於住民地防衛作戰,AH-1與M109的使用,是否會於城鎮戰造成負面的效果?
募兵制後陸軍將會先裁徹什麼樣的單位?由於現在陸軍各軍團的打擊單位如機步、裝甲、空騎旅的組織,已經精簡的幾乎無法再裁併。而各守備旅的炮兵單位因為有防禦區域射擊公算的最低要求極難裁減。所以步兵人數將不太可能與其他單位有齊頭式的減少,而是成為裁撤的主角。依照國軍『有什麼打什麼』的地面作戰思考方向,炮兵極可能將在政治人物的募兵裁軍政策下,成為本土地面防衛作戰的主要火力來源。
本土防衛與打擊第三國之差異
報載前空軍作戰司令李貴發認為,由於美方並沒有『以弱勢兵力,擔任內線守勢作戰的經驗』,李前司令並對美方相關作戰建議提出不一樣的看法。筆者拜讀大作後感觸良多,並認為戰爭發生在本土與否,地面戰術的執行複雜度將大於兵力是否弱勢!所以筆者要替李前司令補充的是,美軍不但沒有弱勢兵力的守勢作戰可供參考,除了南北戰爭以外,美國更沒有任何本土地面防衛實戰經驗可言。至於珍珠港與911事件的威脅都來自空中,則與地面防衛作戰無太大關係。
越戰與伊拉克戰爭初期,美軍都可以針對軍民混雜或者疑似敵方目標進行攻擊。這種方式可以消滅敵人,同時也會造成敵方的平民百姓傷亡!但是這些例子都是發生第三國,火力至上的方式適用於自己家的本土防衛作戰嗎?美軍可以瘋狂炮擊順化、可以空襲巴格達,可以炸射任何他想打的地方,那美國本土呢?或許精準武器可以準確打擊敵方各類裝甲車輛,但步兵要如何處理?今天若換作是紐約曼哈頓遭到龐大的步兵登陸,混雜在紐約市的民宅或醫院裡面做抵抗。美軍會使用大規模炮擊或者空襲來做為削弱敵方的步兵第一手段嗎?
筆者認為國軍面臨的兩難就是如此,未來一旦如同漢光電腦兵棋推演一般,有少部份共軍登陸台灣,在AH-1W或F-16投射精準武器,順利擊潰解放軍的裝甲車輛後。面對躲藏在醫院或民宅學校做抵抗的解放軍步兵,當我方地面部隊數量不足以掃蕩時,是否要使用炮兵與空襲作為削弱對手的第一手段?如果美方建議,我方是否要跟進?
美方顧問從來不會有疑問,因為美軍只需向美國民眾負責即可,但是國軍自己的立場呢?國軍的使命又是什麼?民眾繳稅給國軍是希望國軍在危難的時候可以解救他們,還是繳稅給國軍讓國軍在民眾最需要救援的時候把自己搞得家毀人亡?
倘若國軍為了趕在民國102年前完成政治人物的競選支票,在地面人數不足下,粗造的把反登陸決戰灘岸的裝備與思維模式複製到住民地作戰來,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將恐淪為次要考量。在量少質精的建軍規劃下,戰時國軍是否有足夠的兵力對於敵軍入侵的區域進行城鎮戰掃蕩,並以最少的民眾傷亡前提下來解決上述的問題?國軍以美軍為師,我們先看看美軍相關經驗。
美軍地面防衛作戰之經驗
通常會選擇戰略守勢的一方,除了本身資源無法負擔攻勢策略的成本外,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受政治因素的影響,造成主事者無法(或不願)選擇進攻對手領土或製造對方壓力,而只願意選擇驅逐國內的敵人即可。韓戰、越戰與波灣戰爭皆如此。故採戰略守勢的一方,有其特殊的政治因素牽制與羈絆,就算資源充沛,仍難延長戰線或者加大己方的戰略縱深。將美方過去參與過的地面防衛作戰經驗做初步分析。基本上美軍以地面作戰協助第三國驅逐敵人的狀況可分為兩種。
A、第三國領土大量喪失或全部喪失
以韓戰及波灣戰爭為例,南韓領土大量喪失且首爾淪陷,基本防線已經退到釜山等地,至於科威特則是全國淪陷無一倖免。雖然美軍於這兩場戰爭中有許多可取之處,但由於牽涉到大量的地面搶奪,所需資源非已遭第一擊擊潰之第三國本身可以負擔,故此兩役美軍的地面作戰經驗,較無法套用於我方。未來一旦我國領土遭共軍大量佔領或完全佔領,除了等待美軍支援與實行留置作戰外,應已無其他選項。而美方若支援國軍,首先動用的將是海空兵力。期待美軍快速抽調因反恐戰爭而吃緊的地面部隊來台支援,恐較難如願。雖然以國軍現階段三軍綜合戰力與解放軍登陸能力來看,尚不至於立即出現全島淪陷的慘況,不過若繼續忽視國防投資,未來各種不利情勢不是不可能出現的。
B、第三國領土完整或大致完整
此類狀況以越戰、伊拉克戰爭後期(綏靖任務)為典型。第三國領土大致完整,攻方軍事力量因各種不同的因素(包含數量或質量的差距)不足以立刻擊敗守方,處於守方的美軍在防衛守勢的政治指導下與科技火力的優勢,以驅逐敵人為主要目標。依漢光24號兵推來看,解放軍佔領少部份區域是有可能的。故筆者以為,越戰、伊拉克兩例雖然許多狀況條件與台灣可能面臨的本土地面防衛作戰有所不同(尤其是當年越共補給能力與解放軍跨海後勤上的不同)。不過亦有相同之處值得深入探討。
一、火力的發揮與運用
60年代處於防衛守勢的越戰美軍,發揚的火力相當可觀。在大量的炮擊與B-52的火力支援下,美軍總共使用了超過1500萬噸的軍火,相當於美軍於二次世界大戰使用量的兩倍。越戰後期甚至到了濫用火炮炸射的地步。
相較於當年越戰美軍,現今駐伊美軍的火力發揮較受限制。由於伊拉克新政府已經正式運作一段時間,任何大規模的攻擊行動必須知會,或爭取其同意。在沒有適當的理由下,伊拉克美軍已經無法如同2003年開戰當初任意選擇目標發動攻擊。另外造成駐伊美軍80%的傷亡來源(IED),由於反抗份子已經大量改用手機等無線操控方式。在無法快速找出攻擊來源下,加上又無法進行濫射,造成美軍空有強大壓制火力卻無法發揮的現象。
二、機動性與掌握主動的能力
由於越戰中美軍為了尋求捕捉敵方主力的機會,加上直升機的性能日趨可靠,大量美軍地面戰鬥部隊開始藉由空中直昇機展開立體機降作戰。另外由於特種部隊的訓練成效已經出現,Green Beret與Seal在越戰中大顯身手,其中Seal更是將特種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能滲透一般步兵無法到達的陣地,並在適當時機痛擊越共或者暗殺對方領導高層,來無影去無蹤造成越共龐大的壓力。雖然部分美軍機動力較佳,並且掌握主動。不過整體來說美軍仍嫌被動,由於防衛守勢備多力分,造成約40%以上的美軍不得不去防守基地與後勤。使得前線作戰的美軍總數不足以產生壓倒性的力量。
現今駐伊美軍雖然機動力更勝以往,加上無人偵察設備的進步,早已大幅降低美軍『搜索、鎖定、接戰、消滅』所需要的時間。不過由於IED與狙擊手甚難找出攻擊位置,因此不但高機動力在防衛任務中,所帶來的整體效應不如2003年開戰當時。而且掌握主動的能力也因防衛守勢的任務性質關係,與越戰美軍一般日趨被動。
三、防護力的增長
在IED成為伊拉克反抗份子的主要手段後,美軍開始加強各類防護設施。除了M1114裝甲悍馬車的數量較開戰前增加30倍外,各類車輛的改裝套件如Integrated Armor、AoA等亦紛紛配發基層單位。雖然相較於越戰,現今美軍更重視子弟兵性命,不過防護力的增強下也透露出一個無奈的事實。那就是由於美軍在這種敵暗我明挨打的情況下,只好被迫回頭加強本身防護力,以提高戰場存活率。若整體環境像越戰一樣可以不設限的對軍民混雜之目標發揮強大火力,在沙漠中反抗份子無『胡志明小徑』的支援下,絕大部分的反抗份子極可能早已與大批的無辜民眾一同去見真主阿拉,又何須花大錢去加強防護力!
四、解決方案
越戰是北越不惜大量犧牲,伊拉克綏靖任務則是避免傷及無辜人民與無法立即確定攻擊位置。當處於防衛守勢的美軍,遇到上述這種火力無法發揮效果的情況時,所提出來的解決方法通常不是增加更多的科技火力或提升機動力。而是想辦法爭取戰場主動權與增加傳統兵員。如此一來不但有壓倒性的力量可以打擊對手,亦可以大大增加基地與後勤防禦力量,削弱對手游擊戰的勝算。可惜的是美國民眾大部分已被『科技火力可以取代人力』這種觀念給洗腦。殊不知在防衛守勢的任務指導下,地面部隊所面對的背景環境與攻勢作戰全然不同。所以當William C. Westmoreland這位經歷二戰、韓戰、西點軍校校長的駐越美軍四星總司令,提出20萬人增兵越南(駐越美軍總數將超過70萬)的計劃曝光後,美國民眾早已失去耐性,導致詹森放棄連任下台。而當年增兵越南的計劃到底能否奏效也無從得知。
美國前任總統小布希增兵伊拉克,亦遭到反對人士的抨擊,認為此舉無異為失敗的象徵。然而是否真的如此?2004年駐守於摩蘇爾的101空降師,當部隊進行換防調度以後,當地的暴亂立即因美軍數量減少而上升。同年11月美軍攻打法魯加時,在伊拉克民兵人數只有區區二、三千人下,美軍出動五倍於民兵的1萬5千人,在先行封鎖道路橋樑後,激戰四天才順利掃蕩完畢。2007年初小布希於不顧外界反對,增兵兩萬多美軍至伊拉克,其中包含82空降師。並於2007年9月與10月達到美軍駐伊人數的最高峰。在增兵一年以後,2008年1月該月駐伊美軍傷亡人數為39人,伊拉克平民死傷則為609人。此數據已經與2007年1月同期的美軍81人傷亡與平民1801人傷亡,分別下降了約52%與67%,一定數量的傳統步兵於守勢作戰的價值不言可喻。
五、小結
由前面美軍經驗整理出三項結論,其中在守勢任務的前提下,科技帶來的優勢在防禦作戰裡面可能有下列幾項技術性因素的改變,造成整體軍事效能不如執行攻擊任務。
一、火力、機動力可能遭到各項因素限制無法發揚。
二、守勢作戰因為無法正確掌握敵方行動易陷被動,故各防守據點對於靜態防衛部隊的數量需求將大增。
三、高科技海空火力雖然在現代化攻勢作戰裡,殺傷效率較傳統步兵高出許多,但是在地面防衛作戰下,其效益仍有待評估。
量少質精之探討
在防衛守勢的前提下,大量使用步兵並不一定代表錯誤或者失敗,真正的問題來自於忽視傳統步兵的重要性。李前司令於『有限的國防財力建構有效的國防武力』一文中提及,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僅以十多萬的少數,擊潰40多萬伊拉克部隊的多數。並直接推論現在戰爭型態已經以高科技為主力。筆者相信除了李前司令以外,許多人亦對此有相同看法。
然而筆者想問的是,美軍十多萬的少數能於『攻擊』時擊潰伊拉克部隊。但是能否於以十多萬人來『防守』伊拉克?攻擊時可以任意發揮火力,防守時需要防守所有據點與對民眾生命財產負責,數量需求上與火力使用上,能否混為一談?另外高科技戰爭型態的成功案例,是否與我方國土防衛一般,將牽涉地面佔領?
依上一段的分析來看,駐伊美軍因為牽涉到地面佔領,所以即便擁有十五萬的高科技部隊加上近萬名的PMC人員與十多萬的伊拉克新政府部隊與警察,在面對荒漠中無補給無空優且數量極少的反抗份子,最終仍以增加步兵數量(包含國民兵)執行掃蕩任務為其解決之道。由此可見『量少質精』的『質精』,因為在防衛作戰任務指導下已經遭到抵銷,故只剩『量少』可言,毫無特殊之處。
筆者以為,我方將於國土防衛中扮演佔領與防守之角色。所以即便科技火力於『境外攻擊』或『灘岸決戰』能發揮強大優勢,但對於『國土防衛』的地面作戰中,將有如上述分析產生許多問題與限制。故以美軍波灣戰爭科技導向之結論,來做為我方國土防衛下裁撤傳統步兵之藉口。將攻守不分且引喻失當。
國土防衛中炮兵運用之探討
現今國軍若連許多重要據點,在面對『反斬首、反突擊、反空降』時,都無法以常備打擊兵力為掃蕩主力,而改以155榴替代。人力單薄到無法兼顧『投鼠忌器』等相關問題。一旦遭共軍識破,在三通大開方便之門下,採民用海空機具等方式,搭載二線部隊突擊。我155榴將替共軍節省導彈數量,自我炸射毀滅各交通要點,間接替共軍達到以廉價鮮血抵銷科技差距之目的,我方不可不慎。筆者要提醒的是,只有像南越那種只顧自己吃香喝辣的政府會同意大規模炮擊自己的民眾。若連美軍都不能任意造成伊拉克百姓傷亡,那國軍又有何正當理由企圖以大量曲射火力取代步兵防禦?筆者希望國人能慎思此問題之嚴重性!
小結
前面已經證明『小而美、小而強』的數量根本無法完成地面掃蕩與防禦任務。並指出炮兵於住民地作戰濫用的可能性極高。而國軍採募兵制後,三、四個月的大學暑期軍訓的後備役,到底能在國土防衛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本文將於下一篇繼續探討(待續)。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