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軍事迷休閒小棧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塔頂的鋼鐵鯊魚燉奶(冷眼看人生)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軍事迷休閒小棧】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國軍軍力發展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不願面對的真相─從漢光24號兵推看募兵制後的國土防衛
 瀏覽864|回應2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願面對的真相(上)
An Inconvenient Truth
從漢光24號兵推看募兵制後的國土防衛

作者 Boris

去年漢光24號兵推,國防部認為現階段國軍地面部隊數量不足以因應解放軍之威脅,應該增加後備打擊旅數量的消息言猶在耳,然而國防高層卻幾乎於同一時間宣布推動募兵制,三軍將精簡至20萬。本文將探討募兵制後的守勢戰略建軍走向,針對地面作戰時所可能產生的犧牲與代價做最初步的分析。


陸軍建軍走向
自從精實案、精進案以後,陸軍常備步兵就成為裁撤的對象。取而代之的是以火力來取代人力防守。陸軍北中南各軍團守備旅皆有層層炮兵火網,針對敵軍可能登陸的灘頭進行壓制。而面對各種裝甲威脅,也有空騎旅負責把關。而針對各項可能的斬首或傘兵突擊行動,砲兵單位也扮演重要角色。這種承襲美軍的科技火力使用,對『決戰灘頭』雖然有強大的壓制力,然而對於住民地防衛作戰,AH-1與M109的使用,是否會於城鎮戰造成負面的效果?
募兵制後陸軍將會先裁徹什麼樣的單位?由於現在陸軍各軍團的打擊單位如機步、裝甲、空騎旅的組織,已經精簡的幾乎無法再裁併。而各守備旅的炮兵單位因為有防禦區域射擊公算的最低要求極難裁減。所以步兵人數將不太可能與其他單位有齊頭式的減少,而是成為裁撤的主角。依照國軍『有什麼打什麼』的地面作戰思考方向,炮兵極可能將在政治人物的募兵裁軍政策下,成為本土地面防衛作戰的主要火力來源。


本土防衛與打擊第三國之差異
報載前空軍作戰司令李貴發認為,由於美方並沒有『以弱勢兵力,擔任內線守勢作戰的經驗』,李前司令並對美方相關作戰建議提出不一樣的看法。筆者拜讀大作後感觸良多,並認為戰爭發生在本土與否,地面戰術的執行複雜度將大於兵力是否弱勢!所以筆者要替李前司令補充的是,美軍不但沒有弱勢兵力的守勢作戰可供參考,除了南北戰爭以外,美國更沒有任何本土地面防衛實戰經驗可言。至於珍珠港與911事件的威脅都來自空中,則與地面防衛作戰無太大關係。
越戰與伊拉克戰爭初期,美軍都可以針對軍民混雜或者疑似敵方目標進行攻擊。這種方式可以消滅敵人,同時也會造成敵方的平民百姓傷亡!但是這些例子都是發生第三國,火力至上的方式適用於自己家的本土防衛作戰嗎?美軍可以瘋狂炮擊順化、可以空襲巴格達,可以炸射任何他想打的地方,那美國本土呢?或許精準武器可以準確打擊敵方各類裝甲車輛,但步兵要如何處理?今天若換作是紐約曼哈頓遭到龐大的步兵登陸,混雜在紐約市的民宅或醫院裡面做抵抗。美軍會使用大規模炮擊或者空襲來做為削弱敵方的步兵第一手段嗎?
筆者認為國軍面臨的兩難就是如此,未來一旦如同漢光電腦兵棋推演一般,有少部份共軍登陸台灣,在AH-1W或F-16投射精準武器,順利擊潰解放軍的裝甲車輛後。面對躲藏在醫院或民宅學校做抵抗的解放軍步兵,當我方地面部隊數量不足以掃蕩時,是否要使用炮兵與空襲作為削弱對手的第一手段?如果美方建議,我方是否要跟進?
美方顧問從來不會有疑問,因為美軍只需向美國民眾負責即可,但是國軍自己的立場呢?國軍的使命又是什麼?民眾繳稅給國軍是希望國軍在危難的時候可以解救他們,還是繳稅給國軍讓國軍在民眾最需要救援的時候把自己搞得家毀人亡?
倘若國軍為了趕在民國102年前完成政治人物的競選支票,在地面人數不足下,粗造的把反登陸決戰灘岸的裝備與思維模式複製到住民地作戰來,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將恐淪為次要考量。在量少質精的建軍規劃下,戰時國軍是否有足夠的兵力對於敵軍入侵的區域進行城鎮戰掃蕩,並以最少的民眾傷亡前提下來解決上述的問題?國軍以美軍為師,我們先看看美軍相關經驗。


美軍地面防衛作戰之經驗
通常會選擇戰略守勢的一方,除了本身資源無法負擔攻勢策略的成本外,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受政治因素的影響,造成主事者無法(或不願)選擇進攻對手領土或製造對方壓力,而只願意選擇驅逐國內的敵人即可。韓戰、越戰與波灣戰爭皆如此。故採戰略守勢的一方,有其特殊的政治因素牽制與羈絆,就算資源充沛,仍難延長戰線或者加大己方的戰略縱深。將美方過去參與過的地面防衛作戰經驗做初步分析。基本上美軍以地面作戰協助第三國驅逐敵人的狀況可分為兩種。

A、第三國領土大量喪失或全部喪失
以韓戰及波灣戰爭為例,南韓領土大量喪失且首爾淪陷,基本防線已經退到釜山等地,至於科威特則是全國淪陷無一倖免。雖然美軍於這兩場戰爭中有許多可取之處,但由於牽涉到大量的地面搶奪,所需資源非已遭第一擊擊潰之第三國本身可以負擔,故此兩役美軍的地面作戰經驗,較無法套用於我方。未來一旦我國領土遭共軍大量佔領或完全佔領,除了等待美軍支援與實行留置作戰外,應已無其他選項。而美方若支援國軍,首先動用的將是海空兵力。期待美軍快速抽調因反恐戰爭而吃緊的地面部隊來台支援,恐較難如願。雖然以國軍現階段三軍綜合戰力與解放軍登陸能力來看,尚不至於立即出現全島淪陷的慘況,不過若繼續忽視國防投資,未來各種不利情勢不是不可能出現的。

B、第三國領土完整或大致完整
此類狀況以越戰、伊拉克戰爭後期(綏靖任務)為典型。第三國領土大致完整,攻方軍事力量因各種不同的因素(包含數量或質量的差距)不足以立刻擊敗守方,處於守方的美軍在防衛守勢的政治指導下與科技火力的優勢,以驅逐敵人為主要目標。依漢光24號兵推來看,解放軍佔領少部份區域是有可能的。故筆者以為,越戰、伊拉克兩例雖然許多狀況條件與台灣可能面臨的本土地面防衛作戰有所不同(尤其是當年越共補給能力與解放軍跨海後勤上的不同)。不過亦有相同之處值得深入探討。

一、火力的發揮與運用
60年代處於防衛守勢的越戰美軍,發揚的火力相當可觀。在大量的炮擊與B-52的火力支援下,美軍總共使用了超過1500萬噸的軍火,相當於美軍於二次世界大戰使用量的兩倍。越戰後期甚至到了濫用火炮炸射的地步。
相較於當年越戰美軍,現今駐伊美軍的火力發揮較受限制。由於伊拉克新政府已經正式運作一段時間,任何大規模的攻擊行動必須知會,或爭取其同意。在沒有適當的理由下,伊拉克美軍已經無法如同2003年開戰當初任意選擇目標發動攻擊。另外造成駐伊美軍80%的傷亡來源(IED),由於反抗份子已經大量改用手機等無線操控方式。在無法快速找出攻擊來源下,加上又無法進行濫射,造成美軍空有強大壓制火力卻無法發揮的現象。

二、機動性與掌握主動的能力
由於越戰中美軍為了尋求捕捉敵方主力的機會,加上直升機的性能日趨可靠,大量美軍地面戰鬥部隊開始藉由空中直昇機展開立體機降作戰。另外由於特種部隊的訓練成效已經出現,Green Beret與Seal在越戰中大顯身手,其中Seal更是將特種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能滲透一般步兵無法到達的陣地,並在適當時機痛擊越共或者暗殺對方領導高層,來無影去無蹤造成越共龐大的壓力。雖然部分美軍機動力較佳,並且掌握主動。不過整體來說美軍仍嫌被動,由於防衛守勢備多力分,造成約40%以上的美軍不得不去防守基地與後勤。使得前線作戰的美軍總數不足以產生壓倒性的力量。
現今駐伊美軍雖然機動力更勝以往,加上無人偵察設備的進步,早已大幅降低美軍『搜索、鎖定、接戰、消滅』所需要的時間。不過由於IED與狙擊手甚難找出攻擊位置,因此不但高機動力在防衛任務中,所帶來的整體效應不如2003年開戰當時。而且掌握主動的能力也因防衛守勢的任務性質關係,與越戰美軍一般日趨被動。

三、防護力的增長
在IED成為伊拉克反抗份子的主要手段後,美軍開始加強各類防護設施。除了M1114裝甲悍馬車的數量較開戰前增加30倍外,各類車輛的改裝套件如Integrated Armor、AoA等亦紛紛配發基層單位。雖然相較於越戰,現今美軍更重視子弟兵性命,不過防護力的增強下也透露出一個無奈的事實。那就是由於美軍在這種敵暗我明挨打的情況下,只好被迫回頭加強本身防護力,以提高戰場存活率。若整體環境像越戰一樣可以不設限的對軍民混雜之目標發揮強大火力,在沙漠中反抗份子無『胡志明小徑』的支援下,絕大部分的反抗份子極可能早已與大批的無辜民眾一同去見真主阿拉,又何須花大錢去加強防護力!

四、解決方案
越戰是北越不惜大量犧牲,伊拉克綏靖任務則是避免傷及無辜人民與無法立即確定攻擊位置。當處於防衛守勢的美軍,遇到上述這種火力無法發揮效果的情況時,所提出來的解決方法通常不是增加更多的科技火力或提升機動力。而是想辦法爭取戰場主動權與增加傳統兵員。如此一來不但有壓倒性的力量可以打擊對手,亦可以大大增加基地與後勤防禦力量,削弱對手游擊戰的勝算。可惜的是美國民眾大部分已被『科技火力可以取代人力』這種觀念給洗腦。殊不知在防衛守勢的任務指導下,地面部隊所面對的背景環境與攻勢作戰全然不同。所以當William C. Westmoreland這位經歷二戰、韓戰、西點軍校校長的駐越美軍四星總司令,提出20萬人增兵越南(駐越美軍總數將超過70萬)的計劃曝光後,美國民眾早已失去耐性,導致詹森放棄連任下台。而當年增兵越南的計劃到底能否奏效也無從得知。
美國前任總統小布希增兵伊拉克,亦遭到反對人士的抨擊,認為此舉無異為失敗的象徵。然而是否真的如此?2004年駐守於摩蘇爾的101空降師,當部隊進行換防調度以後,當地的暴亂立即因美軍數量減少而上升。同年11月美軍攻打法魯加時,在伊拉克民兵人數只有區區二、三千人下,美軍出動五倍於民兵的1萬5千人,在先行封鎖道路橋樑後,激戰四天才順利掃蕩完畢。2007年初小布希於不顧外界反對,增兵兩萬多美軍至伊拉克,其中包含82空降師。並於2007年9月與10月達到美軍駐伊人數的最高峰。在增兵一年以後,2008年1月該月駐伊美軍傷亡人數為39人,伊拉克平民死傷則為609人。此數據已經與2007年1月同期的美軍81人傷亡與平民1801人傷亡,分別下降了約52%與67%,一定數量的傳統步兵於守勢作戰的價值不言可喻。

五、小結
由前面美軍經驗整理出三項結論,其中在守勢任務的前提下,科技帶來的優勢在防禦作戰裡面可能有下列幾項技術性因素的改變,造成整體軍事效能不如執行攻擊任務。
一、火力、機動力可能遭到各項因素限制無法發揚。
二、守勢作戰因為無法正確掌握敵方行動易陷被動,故各防守據點對於靜態防衛部隊的數量需求將大增。
三、高科技海空火力雖然在現代化攻勢作戰裡,殺傷效率較傳統步兵高出許多,但是在地面防衛作戰下,其效益仍有待評估。


量少質精之探討
在防衛守勢的前提下,大量使用步兵並不一定代表錯誤或者失敗,真正的問題來自於忽視傳統步兵的重要性。李前司令於『有限的國防財力建構有效的國防武力』一文中提及,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僅以十多萬的少數,擊潰40多萬伊拉克部隊的多數。並直接推論現在戰爭型態已經以高科技為主力。筆者相信除了李前司令以外,許多人亦對此有相同看法。
然而筆者想問的是,美軍十多萬的少數能於『攻擊』時擊潰伊拉克部隊。但是能否於以十多萬人來『防守』伊拉克?攻擊時可以任意發揮火力,防守時需要防守所有據點與對民眾生命財產負責,數量需求上與火力使用上,能否混為一談?另外高科技戰爭型態的成功案例,是否與我方國土防衛一般,將牽涉地面佔領?
依上一段的分析來看,駐伊美軍因為牽涉到地面佔領,所以即便擁有十五萬的高科技部隊加上近萬名的PMC人員與十多萬的伊拉克新政府部隊與警察,在面對荒漠中無補給無空優且數量極少的反抗份子,最終仍以增加步兵數量(包含國民兵)執行掃蕩任務為其解決之道。由此可見『量少質精』的『質精』,因為在防衛作戰任務指導下已經遭到抵銷,故只剩『量少』可言,毫無特殊之處。
筆者以為,我方將於國土防衛中扮演佔領與防守之角色。所以即便科技火力於『境外攻擊』或『灘岸決戰』能發揮強大優勢,但對於『國土防衛』的地面作戰中,將有如上述分析產生許多問題與限制。故以美軍波灣戰爭科技導向之結論,來做為我方國土防衛下裁撤傳統步兵之藉口。將攻守不分且引喻失當。


國土防衛中炮兵運用之探討
現今國軍若連許多重要據點,在面對『反斬首、反突擊、反空降』時,都無法以常備打擊兵力為掃蕩主力,而改以155榴替代。人力單薄到無法兼顧『投鼠忌器』等相關問題。一旦遭共軍識破,在三通大開方便之門下,採民用海空機具等方式,搭載二線部隊突擊。我155榴將替共軍節省導彈數量,自我炸射毀滅各交通要點,間接替共軍達到以廉價鮮血抵銷科技差距之目的,我方不可不慎。筆者要提醒的是,只有像南越那種只顧自己吃香喝辣的政府會同意大規模炮擊自己的民眾。若連美軍都不能任意造成伊拉克百姓傷亡,那國軍又有何正當理由企圖以大量曲射火力取代步兵防禦?筆者希望國人能慎思此問題之嚴重性!

小結
前面已經證明『小而美、小而強』的數量根本無法完成地面掃蕩與防禦任務。並指出炮兵於住民地作戰濫用的可能性極高。而國軍採募兵制後,三、四個月的大學暑期軍訓的後備役,到底能在國土防衛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本文將於下一篇繼續探討(待續)。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556128
 回應文章
不願面對的真相(下)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願面對的真相(下)
An Inconvenient Truth
從漢光24號兵推看募兵制後的國土防衛

作者 Boris

去年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研究副教授威廉莫瑞(William S. Murray)的一篇文章,被誤導為支持放棄海空優而造成反彈。相信部分閱讀完本文前兩篇文章的讀者,內心可能有類似的疑問。然而筆者並不認為國軍應該減少投資海空軍,而是指出忽視陸軍(尤其是步兵)後,可能面臨的代價將非常嚴重。讀者對本文常見的看法與討論如下。

問題一:若無空優可言,國土防衛作戰將毫無勝算。
筆者認為無空優可言就放棄地面作戰,是個很大的思維漏洞。原因在於,共軍若能癱瘓我方空優,其能力來自於M族戰術導彈之破壞,而非共軍本身空優能力高於我方或美、日。換句話說,我方就算空優遭到癱瘓,共軍因美、日海空優可能的介入下,也不見得有空優可言。極可能變成雙方都無絕對空優之狀況。
當然依賴美、日空優心態較為可議。但反向思考一下,若我方因空優遭癱瘓後,即不分青紅皂白的放棄國土防衛,難道這樣可以提高美、日介入之機會嗎?美、日是偏愛血淋淋的地面作戰,還是選擇第三地談判草草了事?在這種狀況談判下,是否採以戰逼和的那方佔有優勢?國土『部分』遭到佔領後,難道民酯民膏的國軍將領,要眼睜睜的看著『部分』淪陷變成『全面』淪陷?另外國軍若無空優即放棄地面作戰的底牌遭共軍發現,是不是更誘使對方想盡辦法利用三通或其他方式登陸?筆者認為只有在我方空優遭癱瘓後,仍展現強大的國土防衛決心,才能提高美、日海空介入之可能性。而這任務將以陸軍為主,陸軍將成為海空優喪失後,台灣向國際社會展現防衛決心的最佳選項。

問題二:現代科技戰爭快速短暫,動員後備部隊緩不濟急
波灣戰爭與伊拉克戰爭初期,科技海空優帶來的效果讓人津津樂道。然而波灣戰爭中多國聯軍避開攻打(佔領)伊拉克的問題,以科技能量投射驅逐敵人後,隨即執行沙漠再見(Desert Farewell)打包回府。現今伊拉克戰爭後,駐伊美軍因為『選擇佔領』,所以就必須面對《長時間的地面防衛拉鋸》。試問!解放軍以高科技打擊我海空優後,好不容易可以佔領我方部分領土,若隨即如同多國聯軍選擇打包回家,有任何政治意義或效果可言?故筆者認為解放軍應該會選擇『持續』佔領。而且本文於上篇提到,解放軍登陸後亦不見得能取得空優。若解放軍選擇持續佔領的機會較高,表示戰鬥時間注定已經拉長,或佔領與反佔領的地面戰機會升高。那是否不論海、空科技戰有多快結束,地面後備部隊人員都會有動員之必要!
另外,解放軍要動員登陸作戰,各項情資將有機可循。且政治上將可能如同96年台海危機般,兩岸緊張氣氛有逐漸升高之趨向。只要非突然襲擊,我方亦有大量的時間可以先行準備。即便偷襲,依上述分析顯示,我方仍可能有動員之必要。

問題三:未來科技將解決大部分地面作戰人力問題。
經費是第一個障礙。根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08年的專題報告指出。在考量2008年美國物價指數後發現,五年伊拉克戰爭的經費6480億美元,已經逼近採用廉價義務役的越戰,十年(1965-1975) 6860億美元的總和。這還不包括退伍軍人醫療福利與美國因伊拉克戰爭發行公債的利息。不幸的是,戰爭仍然進行當中,打破紀錄是遲早的事。這說明高科技與量少質精的建軍方向,必須要有燒錢的心理準備。國軍每年增加五百億新台幣的人事費用只是開頭,因為多出來的五百億,尚未包含裝備與訓練經費。但即便科技費用增加了,美軍於伊拉克地面防衛作戰人數依舊不足,甚至動用國民兵上場應戰,仍無法解決守勢地面作戰數量的問題。
科技裝備的應用是另一個問題。即便有錢,國軍在“成功自製”或“順利外購”後,取得Pacbot、MARC、Talon甚至SWORDS等無人系統於城鎮戰使用,是否就可以完全拋棄傳統步兵?傳統步兵是否只有攻擊的任務需要完成?面對物資運輸、傷患處理、安撫民眾、防禦工事等等數不清的附加任務,無人系統能否全數包辦?無人系統亦需要面對人為操作、保養購置、後勤維修等等問題,難道不需成本與人力支援?科技完全取代人力這種論述,到底是經過合理現實評估後的決定,還是政治人物枉顧國防安全,為裁軍而裁軍的最佳藉口?

問題四:高科技裝備應由職業軍人處裡,訓練不足的一年義務役無法以應付。
筆者認為這是個似是而非的問題。前政府將役期縮短為一年以後,造成徵兵制的訓練問題,是否就該廢掉徵兵制?前政府的法務部調查局高層、外交部高層頻頻出狀況,是要把問題改正,還是廢掉各部會單位?為何國防部的徵兵制出現問題,就獨厚徵兵制企圖廢除之?
亞洲四小龍南韓、新加坡各項條件皆與台灣類似,採行徵兵制多年亦無出現戰力問題。現行國軍採雙軌制,從海、空軍的志願役人數比例就可看出,各項精密裝備如戰鬥機或直升機駕駛員一直由職業軍人承擔。國軍目前募兵也非常用心,部份陸軍精密裝備採用義務役人員實非刻意。而陸軍許多技術性較低的員額,一年半至兩年將足以應付。若真出現訓練問題,應該將一年役期的時間重新檢討延長,而非草率廢除。若因此廢除徵兵制,將恐成為因噎廢食之最佳案例。

問題五:戰爭風險降低,應優先發展經濟。
軍事不平衡往往是入侵者最難以拒絕的誘餌,因為在現實考量上,入侵者除了在政治、外交、經濟下多了個軍事的選項。即便我方未來在政治上有更多匪夷所思的『解除武裝,換取善意』示好作為,戰爭風險發生之高低,仍無人能掌握。筆者對於這樣以『國防資源換政治資源』的作為能否換取戰爭風險的降低,絕對持相反意見。
以我方開放軍用機場三通為例,對岸當時不顧四川災民需要運補之狀況,隨即有公開的民航機突擊之演練,敵意並未隨善意降低。未來主事者若不幸選擇風險更高的放棄金馬外島駐軍,來對對岸展現更多的善意時,也就代表放棄於外島部署海空火網之彈性,與放棄海空機艦執行運補偵巡,跨越海峽中線的正當性,間接提高台澎民眾傷亡之風險與防衛守勢之難度。類似這些低姿態的舉動到底能換到對岸的什麼政治保證?而政治保證在歷史上是銅牆鐵壁般的免戰金牌,還是淪為可隨時撕毀的廢紙一張?而這變革的真正原因除了政治人物自己狹隘的政治考量還有什麼嗎?
至於經濟發展,筆者要提醒的是,以中南海的角度來看,一個經濟強大的台灣比較難對付,還是經濟衰敗的台灣比較容易解決?從陸客來台數量不如預期的情況來看,仰人鼻息的經濟戰略是否會遭對岸看破手腳,而企圖加以箝制,此仍需時間觀察!最重要的是,亞洲四小龍南韓與新加坡皆保留徵兵制,國家財政上亦皆有能力退稅,經濟發展也無受影響。可見經濟發展來自政治人物遠見與能力,若遇上無所作為之政治人物,即便牽拖國防資源下水後亦可能無所成就。國防單位理應針對國防本務提供主事者客觀的專業建議即可,不須背負其他行政單位的壓力與責任。

問題六:敵軍於裝甲車輛消滅後應已無戰力。
伊拉克於波灣戰爭與伊拉克戰爭中,陸軍士氣低落,於裝甲單位遭攻擊後紛紛倉皇逃命。然而解放軍陸戰隊、陸軍等單位登陸後無跨海大橋可逃竄,是否可能因退無可退,而產生破釜沉舟之決心尚不得而知。但至少解放軍傘兵單位(如空十五軍)兩萬多人長期演練空降作戰。早已面對無裝甲單位聯戰之事實,積極備戰圖我日深,我方不可不慎,或為裁軍而搪塞各種理由。

問題七:解放軍於本島面臨住民地作戰將無後勤與無民眾支持。
筆者絕對相信解放軍於本島的住民地作戰,在許多地方與先前提到的越戰或伊拉克戰爭後期(綏靖任務)戰役有很大的不同。不過筆者也要提醒反對者的是,這些大大小小的差異能否改變國軍需要後備人員為地面主力之事實?或者減少國軍於住民地作戰使用炮兵的機會?如果兩者皆否,那這些差異性將無關緊要。
舉後勤為例,即便解放軍後勤能量不足以支撐過久,難道我方就因此不需要動用人力防禦各軍、政、民據點,或者建立封鎖線圍堵?而讓其逃竄或滋意攻擊我方?
舉情報為例,固然住民地民眾將提供攻方(國軍)相關情資,而非提供給守方(解放軍)沒錯。然而國軍手上的資源若仍然是後備部隊,腦中戰術思維手段若仍是過度依賴炮兵。搞來搞去還是一樣採用155榴與後備人員,那這種差異性又有何討論價值?

問題八:後備部隊應集中防守重點區域,放棄回應牽制性戰鬥。
漢光24號兵推,第三天為北部第三作戰區實施『反擊作戰』,第四、五天防衛軍在結束北部戰局後,轉用兵力於中部實施『聯合反擊作戰』。由此可見,即便目前陸海空三軍近三十萬國軍的地面防衛之規劃,仍因數量不足造成顧此失彼,必須於重要性做出取捨,無法面面俱到,未來裁軍後的狀況可以預期將更為糟糕。中南部民眾一樣為中華民國之合法納稅義務人,其家庭之生命財產安全與北部民眾相同。若明顯有先後取捨,讓敵軍登陸中南部成本明顯低於北部甚多,可能遭敵軍鎖定為佔領重點。一旦落入敵軍手中,先前提到的炮兵濫用與民眾傷亡之狀況,將極可能發生於中南部。
2005年紐奧良的卡崔納(Katrina)風災,美國政府明顯忽視怠惰,造成輿論譁然。顯現民主國家裡面,不管貧窮與否或種族,所有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都須同樣重視,無所謂重點區域與否!
中南部民眾有權利知道國防政策與生命財產之對應關係。若選擇棄守,國防高層應早早告知中南部民眾此一無情事實,並於萬安演習加強撤離演練,以降低中南部民眾之傷亡。倘若為鞏固政治人物競選支票之完成,而對地面戰棄守中南部之事實裝聾作啞,或以機密為由敷衍應付,將產生嚴重的道德瑕疵。所有國人應對此議題嚴肅面對。

問題九:戰爭動用後備部隊於法有據理所應然。
筆者相信絕大部分的後備役會保衛家園。然而國軍每年多花五百億採募兵制後,仍然需要後備部隊上場,甚至規劃上就以後備部隊為地面防衛之主力,這除了證明『小而美、小而強』的規劃根本無法建立『足恃戰力』的常備部隊外,還證明了什麼?而閒置的青壯人力,是否應在全民國防下好好利用之?

問題十:募兵制後將更有經費可以購買裝備,降低國土防衛之機率。
未來募兵制的20萬人員,將較現在30萬的國軍多花500億經費。而這500億只是人事費用,完全不含訓練與裝備更新。對於負債累累的中華民國政府,未來能否多花昂貴的海空裝備經費來將戰爭遠離本島,筆者持保留態度。
然而國軍在尚未更新各項裝備,降低國土防衛的風險之前,就大膽裁撤步兵。這是否證明,此一決策根本就是草率配合政治人物競選支票?依現階段國家財政來看,若想要於國土防衛時有足夠的常備步兵,又想購買更多科技裝備。唯一的方式就是維持現行雙軌制,保持近30萬的國軍員額,然後將原本要提撥給募兵制的每年五百億人事費用,去更新三軍科技裝備。

結語
克勞塞維茨曾經說過:『戰爭前的國家政策,已經決定戰爭的勝負』。現行的雙軌制較全面募兵來的彈性,可以依照現實狀況做相對調整。人力充裕候可彈性降低;人力不足、失業率高或景氣不佳時亦可調整提高。希望在未來募兵制遇到困難時,國軍高層可以重新評估各項決策。(全文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556134
不願面對的真相(中)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願面對的真相(中)
An Inconvenient Truth
從漢光24號兵推看募兵制後的國土防衛

作者 Boris

本文上篇提到了地面步兵數量與砲兵使用之因果關係。針對後備部隊之運用,本篇將提出因訓練不足,三、四個月大學暑期軍訓役期的後備部隊,將於在住民地作戰中,更可能過度依賴炮兵之警訊。

國軍地面防衛作戰之探討
一旦地面部隊數量不足,將無法執行地面掃蕩任務。國軍為完成任務,選擇只有兩個。一、效法美軍企圖以強大的炮兵與空襲火力彌補數量落差。二、動員大量後備役上場。雖然此舉可以在承平時期的紙上作業裡,滿足政治人物『小而強』或『量少質精』等競選支票。但戰時實際操作將會造成莫大傷害。
在漢光24號兵棋推演下,我海空軍一天就被結束,以陸軍為反擊主力。戰時若不幸有解放軍突破我火網登陸成功,解放軍運動的型態大致如下。一、分散。二、集中。三、兩者並用。

一、分進合擊
越戰中新春攻勢裡面,大量北越部隊滲透南越,包圍溪山軍事據點,並另外攻擊美軍營區部隊、電視台與美國大使館等具有心戰效果或者政治指標性的目標,造成人心浮動、失敗主義氣氛瀰漫,最後亦成為美軍撤退的重要分水嶺。現在戰爭已經不是只針對軍事據點加以攻擊。尤其解放軍研究的超限戰,更是加強針對政治、民間據點施以壓力。故解放軍上岸後亦有可能採取化整為零或分進合擊的方式,配合傘兵一同突擊。針對全台各縣市的政治、軍事、民生目標作為打擊,製造烽火遍地全台失陷的假象。此舉亦符合超限戰等不對稱作戰之原則,製造政治壓力,企圖以『巧戰而屈人之兵』。我方可能宛如911後的美國,需要針對各軍、政、民等據點防範,差別只是美方需於平時防範,我方則僅針對戰爭前後需要警戒。
不管解放軍是為了斬首、突擊、超限戰或不對稱作戰的理由,選擇登陸或傘降後分進合擊。我方要面臨的都是四竄的解放軍,將無太大之差別。面對此威脅,加強各據點防禦是方法之一。國內各軍方營區、廣播電視台、政府辦公大樓、縣市議會、警察局、區域加油站甚至大賣場等等,任何可能引起民眾恐慌的據點都需要加強防禦。然而國軍自近十年的裁軍政策以來,基層單位人力不足,衛哨站兩歇兩時有所聞。連基本的營區防護能力都非常吃緊,那戰時又有何能力調撥支援防禦其他民間據點?毫無疑問的,現階段後備部隊是國軍最佳的選項。
化整為零需要交通路線與載具的支持,建立封鎖線圍堵敵方移動不失為另一個好方法。1990的波斯灣戰爭,大量伊拉克部隊在裝甲火力遭到瓦解之後,搶奪科威特民眾民車逃往回國,遭到美軍大量殲滅,死亡公路之名不脛而走。然而台灣本島與中國大陸之間並無海底隧道或者跨海大橋。一旦AH-1W將大部分的解放軍裝甲車輛擊毀,解放軍開始搶奪民車進行運動後,由於國軍與美軍皆無法從空中藉由觀察民車的動向,來判斷高速公路或省道上的民車是否為解放軍或者台灣民眾。因此在重要交通要道透過部署直接火力如MBT、IFV、APC、步兵等,並建立檢查哨防堵敵軍四竄有其絕對的必要性。然而常備部隊因數量不足與訓練因素,連『點防禦』都出現困難,又何來建立『線與面』的防禦?現階段後備部隊還是唯一解決方案。

二、集中決戰。
雖然解放軍集中決戰此舉易遭我方捕捉主力,但由於兩岸是政治問題衍生出來的軍事衝突,加上對岸策略長期以來採以戰逼和,集中兵力將民眾作為我方投鼠忌器的人肉盾牌,或俘擄為政治談判籌碼亦有可能。
而國軍以美軍為師,美軍在2004年11月攻打法魯加時,對方非正規之民兵人數只有2000-3000人。但美軍出動五倍於民兵的1萬5千人(總數超過駐伊美軍的十分之一)包含陸戰隊與步兵師,並出動各式高科技無人裝備如(UAV)與(UGV),加上各類火炮與空襲支援,才大功告成。
今天擁有高科技裝備與訓練有素的美軍在地面城鎮作戰時,仍採用五倍兵力去攻打對手。漢光24號兵棋推演中,解放軍有16萬人登陸台中。數字或許離譜誇大,但即便只有6萬人登陸,國軍到底自信多少數量的地面兵力可與這種規模的敵人一決雌雄?是1萬、3萬還是5萬?有必要場場上演以寡擊眾的戲碼嗎?
國軍亦可以選擇包圍解放軍先不與其交戰,待其彈盡援絕後一舉成擒。然而筆者要補充的是,包圍與切斷敵軍補給,也同時代表切斷包圍區內的民眾補給。解放軍若剛好要以戰逼和,製造我方政治壓力,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宣傳題材嗎?另外伊拉克反抗份子因荒漠內無補給,就地取材使用前伊拉克部隊所遺留的榴炮彈當作IED炸藥來源。國軍各類彈藥因減少實彈射擊而堆積如山,加上包圍戰術曠日費時,每多拖一天解放軍製造IED、甚至是BCIED(炸彈建築物)作為城鎮戰玉石俱焚防禦手段的可能性就越大。筆者實在不願花篇幅討論解放軍是否會因糧於敵就地取材,或猜測在包圍戰術下,是解放軍還是民眾先餓死等問題。國軍自己應該了解這種勝利的代價為何。

三、兩者並用。
由於前兩項皆為高度政治針對性的軍事行動,解放軍亦有可能想要兩全其美大小通吃,在集中決戰之於同時發動騷擾性的打擊。此舉可以讓我軍部署備多力分,間接減輕集中決戰時的壓力,亦可以打擊我民心士氣。
一旦如此,我方除了要準備城鎮決戰以外,更需要建立防線防止敵軍四竄。前面兩項的分析可以看出,由於常備地面部隊多年來已遭到藍綠政治人物合力裁減殆盡,一旦面臨敵軍登陸,不管登陸數量多寡,地面常備部隊數量因遭突然倍增的防守任務稀釋到幾乎形同虛設。且若要減少曲射火力造成的傷害,採用地面部隊直接掃盪的方式,就必須增加地面部隊的數量。而這個數量又因為國軍步兵訓練上不如美軍,故想要達到與美軍相同的戰果,城鎮戰的部隊數量比例就必須比美軍還要多。因此現階段後備部隊將在本土地面防衛作戰裡面扮演絕對重要的角色。

平常養兵少,戰時用兵多?
目前編制十二萬的後備役人員為退伍四年內左右,若需一百萬人則要須徵召退伍八年的後備役。當常備部隊一旦無法應付地面作戰需求時,不論是兵棋推演還是實際作戰,後備部隊就是國軍的另一個選項。美方近年亦有國軍後備部隊較常備部隊精實的看法出現,不論是否出於恭維,還是在暗批常備部隊訓練不足,都證明了現階段後備部隊有其重要性!
天下沒有廉價或可以取巧的國防,在討論後備部隊如何於國土防衛扮演重要角色之前,筆者希望讀者能了解。這已經意味『小而美、小而強』或『量少質精』的規劃根本無法建立國防部宣稱的『足恃戰力』常備部隊。

A、募兵制後的後備部隊探討
去年的漢光24號兵推後,國防部認為『我方後備戰力略顯不足,無法應付共軍登陸後的作戰需求,因此未來將加強後備營、旅級單位的作戰能量。』筆者完全認同國防部的這項評估,只是筆者認為數量不足時應優先考慮增加常備役人員,而非後備役。
然而後備部隊不是只有人多就是勝利的保證。為了避免陷入越戰兵力逐步投入的錯誤後塵,後備(打擊旅)必須要有快速跨區作戰的能力,再經由組織性的通訊協調後,一鼔作氣發動協同攻擊與敵軍決戰。後備(守備旅)必須要針對各項重要軍、民據點進行防禦,亦可能需要快速建立封鎖線的能力。然而這樣的任務要求水準與常備部隊有何差異?又後備人員若無法於服常備役時花費大量時間重複的練習,僅靠三、四個月的大學暑期訓練能達到這樣的任務要求嗎?
若政治人物可以保證三、四個月的大學軍訓暑期役期加上三、五天的教育招集的戰力能取代過去兩年役期水準的後備役,這不但將是軍事史上的突破,更是管理學上的重大進展!為何不見美軍派人來台學習?美軍長期花大量金錢與時間在訓練上,到底是他們不夠聰明?還是政治人物在自欺欺人?國軍要替這種荒謬競選支票背書到什麼時候?雖然支持政治人物募兵政策的人不在少數,但筆者尤其對實兵單位出身的軍系立委感到失望。
美軍訓練向來精實,不管現役單位或者是國民兵。即便越戰當年採徵兵制,美軍義務役地面部隊戰力仍高於需要保家衛民的南越正規軍。許多資料顯示當年的南越部隊由於訓練與士氣等等問題,一旦遭遇越共火力便動彈不得,需要更強大炮火炸射或者美軍支援後才能緩緩推進。而美軍自己於攻打伊拉克之前,地面部隊更是針對城鎮戰術(MOUT)加強訓練至少超過半年以上。
募兵制後訓練素質如此低落的後備役人員,表示在戰場上可能將同當年的南越正規軍一般,需要的炮兵支援火力高於美軍所需的總量,才有可能推進相同距離。然而在越南叢林製造大量的火炮支援,與在高密度人口的台灣製造大量火炮支援所代表的意義會相同嗎?
萬一解放軍善用地形地物掩蔽,並於首輪炮擊時損傷不大仍有戰力。我方後備步兵因訓練或數量不足,推進時發生重大傷亡或者遭到包夾動彈不得後。唯一能做的就是再度呼叫曲射火力支援。那砲兵單位可能對民眾房屋與醫院學校等地一轟再轟,造成二次、甚至三次傷害?就算戰勝後歷史上會如何評價這場戰役?這到底是城鎮戰?還是炮戰?國軍到底是拯救民眾的天使,還是製造家破人亡的魔鬼?

B、現階段後備部隊之探討
在實施募兵制以後,會有部分原先徵兵制的人員,擔任後備役,直到全部除役完畢。故筆者相信在現階段投入後備部隊之後,可以擊退低數量登陸的解放軍。刻意以『現階段』來形容,原因在於依照新的兵役法規,後備人員將於35歲達到除役標準。不消五年的光景,之前訓練較為精實的兩年與一年六個月以上的役期人員,將大量的從後備部隊除役,即便有心保衛家園,亦不知能否分配到裝備。物換星移下取而代之的將是當初服役不到一年、半年或者三個月的人員。
而在這交替的期間,筆者相信絕大多數的後備人員都會義無反顧的上戰場保衛家園。然而不同於年輕人,後備部隊經過社會與時間的洗鍊,並非無獨立思考之能力。相信戰時很多問題會湧上心頭。如:年輕人跑哪去了?為什麼許多年輕力壯的不需投入戰場,反而在家中閑置?尤其很多後備役的角色已經變成丈夫、父親,甚至成為家庭唯一的經濟支柱。難道他們的家庭與人生不如政客一張張的年輕選票?難道因為現在這群後備役因為比較乖比較不會吵鬧,沒有募兵政治人物撐腰,所以『悶不吭聲者,能者多勞』。注定此生替政治人物製造出來的荒謬問題收尾嗎?

另外亦有人於國會提案,竟理直氣壯的企圖將後備部隊歸為陸軍直接指揮,好似後備人員裡所應然的成為常備部隊的一部分。筆者只想問,戰況若已經激烈到需要身兼父職的後備部隊,那為何不讓大量的年輕人上場?明知地面作戰人數不足,那為何偏偏要將年輕力壯的人力閒置或錯置?如果後備司令部有政治酬庸等嫌疑需要排除,難道募兵制就不是政治介入?此種替代方案又有何客觀性可言?提案者敢大聲的對後輩部隊的妻小說,『妳的先生(爸爸)需要替國家作戰,但是其他的年輕人不用嗎?』

不願面對的真相
漢光22號兵棋推演,國軍與民眾傷亡三十萬慘勝。國防高層與政治人物到底清不清楚,他們在電腦桌前討論的是九二一悲劇的五十倍、一百倍還是一百五十倍?如果各類悲劇是由不可抗力的因素所造成的,如恐怖份子企圖與民眾同歸於盡。那所謂犧牲少數民眾換取其他民眾安全的作法雖然不妥,但尚有討論之餘地。但是如果是在多次的兵棋推演上,明顯出現預期的民眾死傷卻不加以防範,反而在越有可能發生地面作戰的時候,做出大規模裁減地面常備部隊的決定,則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敵軍登陸挾持民眾做為人肉盾牌與國軍作戰,代表的是遭登陸的該縣市地區,由後備役所組成的後備守備旅已經遭擊潰。也就是當地很多家庭已經在丈夫或父親陣亡後,全家大小也同時淪為敵軍控制的禁臠。國軍又因數量與訓練問題無法對城鎮實施步兵掃蕩給予解救。接著剩下來的老弱婦孺不是被自己國軍圍困致死,就是等著吃國軍發射的155榴或美軍的JDAM。往生者甚至可能因國軍訓練不足推進困難,在國軍多次呼叫火力支援後,遺體慘遭重覆濫炸難以辨認。所謂家破人亡之悲劇莫甚於此。而滿街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不但戰爭時袖手旁觀,戰後能否協助民眾善後亦有問題。敵軍登陸或傘降的人數越多,這種因為國軍地面部隊不足而造成的家破人亡悲劇就越多。

國軍敢大聲的告訴民眾,『炮兵炸射家園是解放軍入侵時,國軍極可能採取的手段嗎?』國軍敢對政治人物大聲的說出,『地面部隊的數量需要增加嗎?』國軍敢大聲的對忙碌於各行各業的後備部隊說,『募兵制每年多花五百億稅金後,你反而成為地面作戰的主角嗎?』筆者不是在討論那些年收入5500萬還可以合法逃稅的民眾。筆者討論的是那些按時繳稅與乖乖服兵役,又無綠卡可以遠離戰火的基層民眾家庭安全。

政治力介入國防決策之省思
李德哈特曾經說過:『那些影響國家命運的大事,其作決定時的基礎往往不是平衡的判斷,而是感情的衝動,以及低級的個人考慮。』國軍這種明明於漢光兵推發現地面部隊不足,仍不願增加常備數量,導致國土防衛可能以炮兵或後備部隊為主力的窘境,明顯來自於政治干預。

商界背景出生的美國前國防部長McNamara於越戰回憶錄內堅稱錯不在己,而當年的駐越美國陸軍四星司令William C. Westmoreland則背負著殺人兇手的名義含淚入土,許多美軍將領已從越戰中的軍、政角力學到此殘酷教訓。軍旅出生的鮑威爾與史瓦茲柯夫則於波灣戰爭中拼命排除各項政治影響。當十多年後倫斯斐迷信量少質精的科技火力,在守勢任務中忽視傳統部隊的價值時,許多美軍將領與倫斯斐意見不合的新聞紛紛傳出,相信大家記憶猶新。直到倫斯斐離職,回歸增加步兵數量,現今伊拉克情勢才有短暫平靜的好消息出現。筆者相信美國子弟兵與伊拉克民眾傷亡的降低,是美軍將領在捍衛軍人尊嚴不受侵犯後,所得到的最好回報。

小結
如果美軍地面守勢作戰的經驗是以增加步兵防禦數量(含國民兵)上場應戰為解決之道,國軍能否草率的以曲射火力取代步兵防禦?是國軍應該保衛民眾,還是要用民眾生命財產,與有家累的後備人員鮮血,來保證國軍的勝利與政治人物支票的兌現?另針對部分讀者可能的不同意見,本文將於下一篇繼續探討(待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55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