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5123000034,00.html
2005.12.30 中國時報
統籌海洋事務 保障國家安全 應設強有力的海洋部
本報訊
林聖芬:今天討論這個題目,我們知道台灣四面環海,而目前海巡署已經承擔超負荷任務,經濟海域等上位政策不明,無以整合,相應組織配套也無,則任務難成。目前政院組織法修正進行中,雖然部會總數已框限,但我們的因應與準備是否足夠,值得檢視。
以下請從全球海洋事務趨勢看我國海洋發展契機、海洋事務專責機構設置對推動海洋事務的影響、海巡署在推動海洋事務與維護國家安全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和海巡署從捍衛海洋轉型為經營海洋的藍海策略,進行討論。
許惠祐:海洋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所在,海洋國家與意識形態無關,過去戒嚴時期山禁、海禁,令國人對海洋意識不足,趁此政院組織改造之際正是重新思考的契機。
海巡署在解嚴後被定位成查緝走私、偷渡,但如春曉油田、釣魚台、東南沙島我們有五十四萬平方公里海域都是巡防範圍,海巡署的下一步就教於各位。
制定整套海洋戰略
帥化民:討論此課題要跳脫來看,海洋事務與國家政策有關,本質上涉及三面向,國家利益、國際地位和國家政策;如果我們只望向內部不向外思索擴張,則與廿一世紀資源爭奪的大勢相悖,加拿大、澳洲甚至大陸,都擁有相當資源,兩伊戰爭、阿富汗等戰爭,其實就是油源爭奪,戰爭是一時,影響則久遠。
我們常自認國際上被孤立,但如何發聲?過去烽火外交,頗有爭議,我們的地理位置就在這裡,如何運用有利強化主張,才是正事。
國家政策如果明確,才能確立海巡署要不要升格、國家要不要拓展和投資這部分,例如釣魚台,政府迴避談,則漁權、領海權就免議,再如春曉油田,如果我們置身事外不置一詞,請問人家何以要分一杯羹給我們?南沙問題我們仍視而不見,見而不為,則如果介入?
不介入、不去爭,將來就得向阿拉伯國家買一桶六十美元的石油,經濟競爭力大受影響。東沙島的觀光資源不輸馬爾地夫,我在國防部服務時就建議,不必部署軍力,只要開發成國際觀光點,自然不會打仗。
因此國家戰略要確立,整套的海洋戰略不是海巡署單一,而是加入國防部等一起思考,就算水上兵力都撥過來,也養不起、沒必要,科技上可以通聯,所以基於國家利益,主權伸張,這不論統獨,我們都該有主張,只有如此,在東南、東北亞才能發聲立足。如果我們不知道目的為何就無法找到工具手段。
應設部而非委員會
羅志明:國人海洋意識不足,戒嚴時期框限海洋活動,但全島有一千六百公里環海,海洋教育卻嚴重缺乏。國小海洋有關課程只占二.六七%、中學占三.一五%、高中占四.六七%這對四面環海的我們來說是很大諷刺。
歐洲國家有海權擴張的歷史,從小民眾就有航海教育和體驗,國人不僅教育偏向淺薄的海洋觀,國人對海洋事務部會成立與否,也不關心。
台灣對推動海洋文化的經費也頗少,對陸地思維下的文藝活動反而過重。在民國四十年左右,我國漁業產值約十多億元,現在已經達到一千億元,鮪、魷魚的產量都是全球排在前位,從商機而言,就值得格外重視此議題,但觀全島,無一具國際視野的海洋公園,顯示國人相對落後的海洋資源使用觀。
當大陸海測船頻頻探勘我近海水文,其噸位超出我海巡艦艇,試問如果要求海巡署「硬起來」,因此,裝備不提升難以言保護資源。
再就海洋產業人口來說,船員也不足。多數是船東為本國籍,漁工是大陸或東南亞國家,海上喋血之外,大陸漁工不能上岸,只能當海上難民,海上人權也是相對落後。這是跨部會問題,目前中央組織基準法對組織改造定為十五部六會,傾向籌組海洋事務委員會,如此定位則只有協調功能,難收事權統一之功,海洋事務無決斷權,就不能劍及履及,我強烈主張應設強有力的部會而不是委員會。
海巡署隸屬待商榷
陳荔彤:談到教育對海洋認知不夠,我要補充政策面部分,要知道海洋是國家主權的行使的舞台,十二海浬領海,接著就是公海,船隻一出海,遇到外國船艦,就是涉及主權,是動態的互動,所以,海巡署怎麼會放在內政部之下呢?這實在太奇怪啦!
這表示,我們的思維還是在海巡為治安的一環,目的在護漁,船艦功能在交通和漁業,即使觸及海洋資源維護,但別忘記最重要的海中有礦產,因此海的莫測高深,其國際性和專業性都不容忽視,如果不認識此,不知道需求,當然找不到海洋戰略的定位。
美國不同,它海岸線最長,但側重發展觀光休閒娛樂,原因之一是它並不缺乏物產,地大物博的國家,將海洋發展置於商業部下,但韓、澳都設部,台灣更應該設部統籌,理由很簡單,鄰國太近、資源爭奪太激烈,這與統獨無關,但我們心中都知,執行結果可能有關。
進一步說,二百海浬海域,十二海浬是主權範圍屬領海,但可能礁層就三百五十海浬,因此五十四萬平方公里海域,未必僅止於此,基點的測定將左右主權權利,這意謂這海域不是交該國「管理」,而是交其「專屬」,這是「專屬經濟海域」的意義。
再就法制面而言,一九八二年簽定海洋法公約,一九九四年生效,實則為一九五八年四項公約的整併,如果說世上有兩部憲法,其一應指聯合國憲章,它只提及民族自決與禁止使用武力,而海洋法公約,則有十七部分共三百廿條文,非僅專屬經濟海域而已。
包括群島國、區域探勘、武器部署、管理、利用、維護等,具高度專業性,法定了,就要有相應機制,表示政府要有洞察體會明白此重要性,設置專責機構以處理海洋法伴隨而生的問題。所以設部是早晚要走的方向,過去是「以海就陸」,現在是「以陸就海」也就是有土地,向外延伸,成為主權範圍、海域資源,釣魚台有太豐沛的石油資源,不是只有春曉油田而已,因此我們要不斷主張,絕不能放棄宣示。
春曉油田有一部分在我們兩百海浬經濟海域內,要不斷主張才有籌碼談,只要一個點向下吸取的油源說不定廣及本島周邊海域都可能。海巡署當然不是警察角色,而其處理的事務也絕非僅是國內,將是與第三國有關。
大力鼓吹設海洋部
周繼祥:新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是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開展國際政治競爭的舞台也是資源寶庫,同時是高新技術發展的領域,是沿海國家藍色國土擴張的社會發展最後空間,它並且是國家安全和能源爭奪的焦點。
未來發展趨勢,沿海國家更重視海洋發展策略,開發和利用海洋的活動日增,而爭奪資源日烈,海洋高科技將成新世紀科技熱點,海洋環保成為共同責任,而其事務朝綜合管理的方向加快進行。
目前的時點政院組織研修進程中,是個好時機。本人研究大陸,中共十一月廿五日成立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包括政府國家海洋局、解放軍總參謀部、教育部、財政部、交通部、部級的國家環保總局、自然科學基金會、國家社會局等,其主委是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由一位副部級首長協調各單位,這在我們過去陸委會開會時也見到過,層級較低組織卻要統籌全部,因此趁此中央政府組織改造之際,大力鼓吹設海洋部,或可免去未來發生類似情形。
重視海洋科技研發
陳陽益:過去六百年歷史,強大的國家都是海洋國家,陸域發展的多半步向敗亡。中國、印度、前蘇聯都是例子。
何以兩者差異成敗這麼大?首要原因是海洋國家取得海洋資源,其次是由此而增進經濟科技,我們過去因為無知,所以無政策,不懂才不重視。海下有石油礦物、海中有漁業、生物,而海水則有營養素,海上則是航運交通貿易。
我們要瞭解海洋,諾曼地登地時盟軍事前掌握海洋特性,又如海中內波,可以利用洋潮無聲息地接近某一據點,所以海洋有其特性,潛艇關掉引擎如果利用合適的洋流,就能接近陸地,又像日本貨輪航線必然繞經恆春一帶,原因是洋潮能讓航程既省油又省時,頗為經濟。
海洋科技的領域是專業,利用聲波技術,可以在國防、追蹤走私、探測船等,甚至飼料都可以利用海洋營養素發展健康食品、美容品等,國家應該重視這類科技研發和長期發展,以台灣珊瑚物種占全球珊瑚總類三分之二強,可見我們有非常良好的海洋資源,而海上養殖科技已發展成沈入海、避颱風的技術,相當領先,有此基礎,自然要擬訂更成熟周延海洋戰略與政策。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