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軍事迷休閒小棧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塔頂的鋼鐵鯊魚燉奶(冷眼看人生)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軍事迷休閒小棧】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海岸/海洋巡防專區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統籌海洋事務 保障國家安全 應設強有力的海洋部
 瀏覽5,482|回應33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5123000034,00.html
2005.12.30  中國時報
統籌海洋事務 保障國家安全 應設強有力的海洋部
本報訊


   林聖芬:今天討論這個題目,我們知道台灣四面環海,而目前海巡署已經承擔超負荷任務,經濟海域等上位政策不明,無以整合,相應組織配套也無,則任務難成。目前政院組織法修正進行中,雖然部會總數已框限,但我們的因應與準備是否足夠,值得檢視。

   以下請從全球海洋事務趨勢看我國海洋發展契機、海洋事務專責機構設置對推動海洋事務的影響、海巡署在推動海洋事務與維護國家安全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和海巡署從捍衛海洋轉型為經營海洋的藍海策略,進行討論。

   許惠祐:海洋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所在,海洋國家與意識形態無關,過去戒嚴時期山禁、海禁,令國人對海洋意識不足,趁此政院組織改造之際正是重新思考的契機。

   海巡署在解嚴後被定位成查緝走私、偷渡,但如春曉油田、釣魚台、東南沙島我們有五十四萬平方公里海域都是巡防範圍,海巡署的下一步就教於各位。

   制定整套海洋戰略

   帥化民:討論此課題要跳脫來看,海洋事務與國家政策有關,本質上涉及三面向,國家利益、國際地位和國家政策;如果我們只望向內部不向外思索擴張,則與廿一世紀資源爭奪的大勢相悖,加拿大、澳洲甚至大陸,都擁有相當資源,兩伊戰爭、阿富汗等戰爭,其實就是油源爭奪,戰爭是一時,影響則久遠。

   我們常自認國際上被孤立,但如何發聲?過去烽火外交,頗有爭議,我們的地理位置就在這裡,如何運用有利強化主張,才是正事。

   國家政策如果明確,才能確立海巡署要不要升格、國家要不要拓展和投資這部分,例如釣魚台,政府迴避談,則漁權、領海權就免議,再如春曉油田,如果我們置身事外不置一詞,請問人家何以要分一杯羹給我們?南沙問題我們仍視而不見,見而不為,則如果介入?

   不介入、不去爭,將來就得向阿拉伯國家買一桶六十美元的石油,經濟競爭力大受影響。東沙島的觀光資源不輸馬爾地夫,我在國防部服務時就建議,不必部署軍力,只要開發成國際觀光點,自然不會打仗。

   因此國家戰略要確立,整套的海洋戰略不是海巡署單一,而是加入國防部等一起思考,就算水上兵力都撥過來,也養不起、沒必要,科技上可以通聯,所以基於國家利益,主權伸張,這不論統獨,我們都該有主張,只有如此,在東南、東北亞才能發聲立足。如果我們不知道目的為何就無法找到工具手段。

   應設部而非委員會

   羅志明:國人海洋意識不足,戒嚴時期框限海洋活動,但全島有一千六百公里環海,海洋教育卻嚴重缺乏。國小海洋有關課程只占二.六七%、中學占三.一五%、高中占四.六七%這對四面環海的我們來說是很大諷刺。

   歐洲國家有海權擴張的歷史,從小民眾就有航海教育和體驗,國人不僅教育偏向淺薄的海洋觀,國人對海洋事務部會成立與否,也不關心。

   台灣對推動海洋文化的經費也頗少,對陸地思維下的文藝活動反而過重。在民國四十年左右,我國漁業產值約十多億元,現在已經達到一千億元,鮪、魷魚的產量都是全球排在前位,從商機而言,就值得格外重視此議題,但觀全島,無一具國際視野的海洋公園,顯示國人相對落後的海洋資源使用觀。

   當大陸海測船頻頻探勘我近海水文,其噸位超出我海巡艦艇,試問如果要求海巡署「硬起來」,因此,裝備不提升難以言保護資源。

   再就海洋產業人口來說,船員也不足。多數是船東為本國籍,漁工是大陸或東南亞國家,海上喋血之外,大陸漁工不能上岸,只能當海上難民,海上人權也是相對落後。這是跨部會問題,目前中央組織基準法對組織改造定為十五部六會,傾向籌組海洋事務委員會,如此定位則只有協調功能,難收事權統一之功,海洋事務無決斷權,就不能劍及履及,我強烈主張應設強有力的部會而不是委員會。

   海巡署隸屬待商榷

   陳荔彤:談到教育對海洋認知不夠,我要補充政策面部分,要知道海洋是國家主權的行使的舞台,十二海浬領海,接著就是公海,船隻一出海,遇到外國船艦,就是涉及主權,是動態的互動,所以,海巡署怎麼會放在內政部之下呢?這實在太奇怪啦!

   這表示,我們的思維還是在海巡為治安的一環,目的在護漁,船艦功能在交通和漁業,即使觸及海洋資源維護,但別忘記最重要的海中有礦產,因此海的莫測高深,其國際性和專業性都不容忽視,如果不認識此,不知道需求,當然找不到海洋戰略的定位。

   美國不同,它海岸線最長,但側重發展觀光休閒娛樂,原因之一是它並不缺乏物產,地大物博的國家,將海洋發展置於商業部下,但韓、澳都設部,台灣更應該設部統籌,理由很簡單,鄰國太近、資源爭奪太激烈,這與統獨無關,但我們心中都知,執行結果可能有關。

   進一步說,二百海浬海域,十二海浬是主權範圍屬領海,但可能礁層就三百五十海浬,因此五十四萬平方公里海域,未必僅止於此,基點的測定將左右主權權利,這意謂這海域不是交該國「管理」,而是交其「專屬」,這是「專屬經濟海域」的意義。

   再就法制面而言,一九八二年簽定海洋法公約,一九九四年生效,實則為一九五八年四項公約的整併,如果說世上有兩部憲法,其一應指聯合國憲章,它只提及民族自決與禁止使用武力,而海洋法公約,則有十七部分共三百廿條文,非僅專屬經濟海域而已。

   包括群島國、區域探勘、武器部署、管理、利用、維護等,具高度專業性,法定了,就要有相應機制,表示政府要有洞察體會明白此重要性,設置專責機構以處理海洋法伴隨而生的問題。所以設部是早晚要走的方向,過去是「以海就陸」,現在是「以陸就海」也就是有土地,向外延伸,成為主權範圍、海域資源,釣魚台有太豐沛的石油資源,不是只有春曉油田而已,因此我們要不斷主張,絕不能放棄宣示。

   春曉油田有一部分在我們兩百海浬經濟海域內,要不斷主張才有籌碼談,只要一個點向下吸取的油源說不定廣及本島周邊海域都可能。海巡署當然不是警察角色,而其處理的事務也絕非僅是國內,將是與第三國有關。

   大力鼓吹設海洋部

   周繼祥:新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是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開展國際政治競爭的舞台也是資源寶庫,同時是高新技術發展的領域,是沿海國家藍色國土擴張的社會發展最後空間,它並且是國家安全和能源爭奪的焦點。

   未來發展趨勢,沿海國家更重視海洋發展策略,開發和利用海洋的活動日增,而爭奪資源日烈,海洋高科技將成新世紀科技熱點,海洋環保成為共同責任,而其事務朝綜合管理的方向加快進行。

   目前的時點政院組織研修進程中,是個好時機。本人研究大陸,中共十一月廿五日成立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包括政府國家海洋局、解放軍總參謀部、教育部、財政部、交通部、部級的國家環保總局、自然科學基金會、國家社會局等,其主委是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由一位副部級首長協調各單位,這在我們過去陸委會開會時也見到過,層級較低組織卻要統籌全部,因此趁此中央政府組織改造之際,大力鼓吹設海洋部,或可免去未來發生類似情形。

   重視海洋科技研發

   陳陽益:過去六百年歷史,強大的國家都是海洋國家,陸域發展的多半步向敗亡。中國、印度、前蘇聯都是例子。

   何以兩者差異成敗這麼大?首要原因是海洋國家取得海洋資源,其次是由此而增進經濟科技,我們過去因為無知,所以無政策,不懂才不重視。海下有石油礦物、海中有漁業、生物,而海水則有營養素,海上則是航運交通貿易。

   我們要瞭解海洋,諾曼地登地時盟軍事前掌握海洋特性,又如海中內波,可以利用洋潮無聲息地接近某一據點,所以海洋有其特性,潛艇關掉引擎如果利用合適的洋流,就能接近陸地,又像日本貨輪航線必然繞經恆春一帶,原因是洋潮能讓航程既省油又省時,頗為經濟。

   海洋科技的領域是專業,利用聲波技術,可以在國防、追蹤走私、探測船等,甚至飼料都可以利用海洋營養素發展健康食品、美容品等,國家應該重視這類科技研發和長期發展,以台灣珊瑚物種占全球珊瑚總類三分之二強,可見我們有非常良好的海洋資源,而海上養殖科技已發展成沈入海、避颱風的技術,相當領先,有此基礎,自然要擬訂更成熟周延海洋戰略與政策。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364684
 回應文章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落實總統政見 行政院規劃成立海洋委員會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politics/200902/20090218978214.html
落實總統政見 行政院規劃成立海洋委員會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2-18 20:23

(中央社記者李淑華台北18日電)為落實總統馬英九選舉政見,考試委員蔡良文轉述指出,行政院已規劃成立「海洋委員會」,專責管理海洋資源等問題,最快可望於今年成立,未來也不排除提升為「海洋部」。

考試院考試委員今天下午參訪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與研考會主委江宜樺座談,雙方就強化跨院協力夥伴關係、提升國家競爭力、行政院組織再造等議題,進行意見交流。

會後,蔡良文接受訪問時表示,由於台灣為海島,應該有一個統籌管理海洋的專責單位,同時也是為了落實馬總統在競選期間的政見,行政院已經規劃成立「海洋委員會」。

考試委員蔡璧煌接受訪問時轉述指出,研考會主委江宜樺在會中表示,如果海洋委員會成立6至8年後,運作成功的話,不排除提升為「海洋部」。

對於海洋委員會的成立,蔡璧煌表示,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已規劃成立,研考會希望本會期送交立法院審查,一旦通過,最快希望今年內成立。

另外,有關行政院組織再造,蔡璧煌轉述指出,為精簡組織,未來部會將從現行的37個減少至28個。

這次參訪活動,由蔡良文擔任召集人,參加人員包括:考試委員邱聰智、蔡璧煌、吳泰成、邊裕淵、李慧梅、李雅榮、胡幼圃、陳皎眉、何寄澎、黃俊英、高明見、李選、林雅鋒、歐育誠、浦忠成、考選部長楊朝祥、考試院秘書長林水吉等人。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364692
呂秀蓮:期望海洋事務部早日成立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yam.com/cna/life/200601/20060119088406.html
呂秀蓮:期望海洋事務部早日成立

(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縣十九日電)副總統呂秀蓮今天在宜蘭,主持校閱由海巡署舉辦的「北部地區巡防艦艇性能展示暨特勤演練」時表示,政府一向主張海洋立國,希望立法院下個會期能早日通過成立海洋事務部,提昇海巡署與漁業署的編制、裝備與預算,強化我國海權。
 
海巡署上午在蘇澳港舉辦「北部地區巡防艦艇性能展示暨特勤演練」,邀請呂秀蓮前往主持校閱,現場也安排十四艘大小巡邏艇,展示海上各種高難度的特勤操作與性能。

校閱典禮完畢後,呂秀蓮與漁民團體代表共同登上海巡署南投艦,繞行龜山島一周,並於艦上聽取海巡署護漁工作及我國海域安全簡報。

呂秀蓮表示,台灣四周環海,我們應該要重視海洋對國家生存的重要性。面對中國、菲律賓及日本不斷向外伸張海權,政府向來一直主張「海洋立國」的目標,不能再只是口號,希望立法院下個會期能通過成立海洋事務部,讓海巡單位有效升級,並提昇海巡署與漁業署的編制、裝備、人員與預算,強化我國海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364690
落實海洋政策 產官學高度共識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A12/專題           2005/12/30
落實海洋政策 產官學高度共識

【時報】
  林聖芬:政府與國人對海洋事務無知,使海洋政策變成聊備一格,這次與會的產官學人士都對成立海洋事務部擁有高度共識,那麼如何能夠有好的海洋政策?進而落實在執行層面?

  管理海洋亟需專責機構

  許惠祐:當前台灣國人的海洋意識不足,長期以來沒有海洋政策,站在關鍵位置卻無法發揮關鍵力量,春曉油田淪落到日本手上,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大陸當局介入。台灣雖是個海島,只有「海鮮文化」,並沒有「海洋文化」。以海巡署為例,現在沒有空中救援設備,海洋 現在處在片斷管理的局面,財政部管燈塔、漁業署管漁業、內政部管海岸領土,沒有整體的海洋政策,海洋事務變成邊緣業務。

  從行政院指派低階官員來參與相關的海洋事務會議,就可看出政府並不重視海洋事務,雖然行政院設有海洋事務委員會,海巡署擔任幕僚機構,但權責仍分散在各個部會,有友人對我說「你就是管臭水溝裡的事務」。

  海洋不單是經濟、治安議題,而是國家發展、國家安全戰略的問題,限定在查緝、走私、偷渡範圍實在太可惜,海巡署也在推動轉型。三大核心任務:海域執法、海事服務、海洋事務。我方若要掌握海域情資,需要一個「強而有力」海洋事務的專責機構,不只是從事協調而已。

  多培養海洋法專業人才

  帥化民:這次會議可喚起海洋跟我國人之間的關係,因為社會大眾多不去思考這個問題。事實上小國也可參與國際法,衝突、談判、妥協才會有獲得,不積極參與如何獲得一杯羹,如果一天到晚只會搞選舉,沒有熟悉國際法、熟悉國際遊戲規則,也不培養海洋法的專業人才,怎麼伸張自己的海洋勢力?

  現在兩岸關係陷入僵局,不戰不降不守不和,在國力建軍、海洋目標需有整體規畫,台灣卻完全依賴外貿或高科技,不重視海域的經濟利益。台灣高科技產業已發展到極限,海上資源不去擴張,海上國際互動不參與,我們到底在作什麼?台灣未來何處去?我們的生存條件是什麼?為何曾經有人如火如荼推動海洋公路,最後卻沒有下文?我們可把英國北海油田對英國經濟的數據找出來,來分析台灣南北兩大油田資源對我經濟發展的影響,有思考就有機會。

  還有國防安全方面的問題,我們對於外太空都認識太多,對海底這塊內太空卻還不了解,應學習美國為針對海參葳附近海域,查清楚當地水文環境。台灣對東海岸這塊後山還不清楚,不要只會搞選舉,沒有軍力戰略思考,台灣如今只會往後走,不會向前走。

  設部才能統合落實政策

  羅志明:我不贊成設立海洋委員會,應當成立「海洋部」或「海洋 事務部」,才能真正執行、統合、落實政策,現在國家考試並沒有海洋類別,沒解決考訓用合一,特別壓抑海洋人才的成長空間,政府只能濫用海洋專業人才。台灣北部有海洋大學、南部有海洋科技大學,也有海洋學院,但學生畢業都沒有出路。

  台灣漁船數量之多,某種程度上已侵佔外國的領海,但當前我國的 海洋政策總體規畫沒有目標、沒有評比、沒有漁業、海洋政策,無法發展出國際海洋城市的外交,太平洋沿岸海洋會議從未成形。

  國內需有個海洋產業司,四周環海的台灣對海洋產業卻沒有獎勵政策,只有高科技的兩兆雙星產業,這些最終會被大陸取代,未來需要發展海洋產業。其次是海洋事務單位的層級太低,未來相關職等必須提升,把文化、教育、科技各領域統合起來。

  全國漁港有兩百四十七個漁港,漁村沒落,政府要統整成為漁村,漁港變成休閒觀光,所幸還有海洋生物博物館,不然就笑掉人家大牙。更嚴重的是,海洋中古蹟都沒人保護,這些資產其實多得不得了,海底廟竟然沒人管,未來應統合到海洋部。

  行政院將改造成十五部六會,現在變成海洋部與科技部二擇一,海洋部目前居於劣勢,能否敗部復活相當關鍵。我全力支持成立海洋部,因為海洋資源是國土延伸,這次政府改造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海洋立國必須付諸實踐

  陳荔彤:陳總統、呂副總統都講過海洋立國,這是要付諸實踐,不是喊爽的,需要認識海洋的偉大,地球七分之一是陸地,七分之六是 海洋,台灣四面環海,緊鄰中共、日本、菲律賓,與國際社會有重要接觸。交通部負責交通規畫、內政部負責海岸管理,如果能將海洋管理提升,把斷頭式管理的事權集中,成為一個海洋部,才能真正重視、利用、親近海洋。政策與法律相輔相成,政策演繹、法律歸納,從 海洋學形成政策,使海洋政策與法律緊密結合,投入經費要夠。

  對於釣魚台問題,呼籲政府要不斷主張釣魚台的主權歸屬是未定的,美國只是把行政管轄權轉換給日方,立法、司法權並未轉換。未來 海洋部要嚴格執法,不是李登輝所說,釣魚台是日本的。

  帥化民:如果採取適當合法手段,否則國家不能建立,台灣缺少內聚力,內部自己人打得糊里糊塗,外部發生什麼都不管,迴避到最後沒有國家意識,應當強烈提出釣魚台是我主權的主張。

  只有海洋綱領卻無規畫

  周繼祥:關於海洋事務,不禁想起知名作家龍應台那本《面對大海的時候》,反省為何台灣的海洋意識這麼薄弱,令人印象深刻。其實我國不是沒有海洋政策,兩年多在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有海洋綱領,與中國大陸根本沒法兒比,問題是我方只有綱領,沒有行動策略、規畫,我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海洋立法很重要,現在台灣還很缺乏。不像中國大陸的「海域使用管理法」很有意思,民眾使用海域資源前還要付費給政府,算是有償使用;事實上,海域是綜合性管理,不是片斷式,如果不趁台灣這次政府改造的機會成立海洋部,更待何時。

  台灣在海洋科技研發層面也很薄弱,不像中共當局成立「極地研究」將勢力伸向南極。除了海巡署長許惠祐的故鄉南投沒有靠海以外,其他縣市都有靠海,不過各縣市都沒有海洋事務單位,使台灣的海洋 文化相對貧乏,只辦過一次海洋年,未來還需進一步來推動。

  善用台灣海洋資源優勢

  陳陽益:我曾經是海洋大學第一名畢業,竟然找不到工作,只能報考成大水利所,真是情何以堪。國科會分配給海洋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僅百分之一‧二,太過稀少了。我當區域計畫委員會時,內政部每五年重新通盤討論,十大目標的第一大就是成立海洋國家,委員會中都有環境、自然、都市等專家,就是沒有一位是學海洋出身的,令人惋惜。

  台灣擁有海洋資源的優勢,台灣夏天有南方海流,東北角有風力技術,黑潮、台灣海底地形,應該保護資源發展產業。台灣也是海上交通要塞,也是水產養殖的高科技狂,領先日本,可惜都是民間做,政府沒有做。台灣的海洋產殖佔整體海域面積的比例,是世界第二,僅次於日本,如果沒有成立海洋事務部,沒有專責單位,如何向老百姓和下一代子孫交代?

  許惠祐:與會人士的共識是消除偏安,要實際經營海洋,減少片斷管理的政策。現在海巡署已在轉型中,未來還需更多科技、文化、產業人才,這只是個基礎工作,還要寄望未來的海洋事務部。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364686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