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9-02/18/content_10837359.htm
英法等國軍事專家分析核潛艇相撞原因
2009年02月18日 07:27:51 來源:新華網
英法兩艘載有核導彈的核潛艇相撞事件披露後,兩國國內要求展開全面調查的呼聲高漲。
相互視為“盟軍”、各自配備先進聲吶係統的兩艘核潛艇,為何在茫茫大西洋中,將“幾百萬分之一”的相撞幾率化為現實?英法等國軍事專家從技術和安全體係角度給出了部分解釋。
聲吶缺陷
相撞事件剛一傳出,外界最先產生疑問的是潛艇用于探測周邊物體的聲吶係統為何同時不起作用,讓兩艘核潛艇“靜悄悄地”發生碰撞。
美國福克斯電視臺援引軍事專家約翰·派克的話報道,聲吶係統有“主動聲吶”和“被動聲吶”之分。“主動聲吶”相當于“黑暗中的閃光燈”,通過自身發出的光波探測海底物體,“被動聲吶”則在自身不發出任何信號的情況下探測。
由于“主動聲吶”容易暴露目標,需要長時間自我隱藏的核潛艇往往使用“被動聲吶”。不過,這又帶來了新安全隱患,即在潛艇與前方物體處于近距離時,“被動聲吶”的探測準確性將打折扣。
英國核潛艇問題專家約翰·拉奇認為,核潛艇執行海底巡邏任務過程中,需要盡可能隱藏自己,因此可能通過關閉艇上盡可能多的設備而減少運行產生噪音,其中就包括關閉聲吶。
“他們關閉能夠關掉的所有設備,以橡膠外罩覆蓋艇身,以吸收噪聲,”拉奇說,“但可能面臨的危險是,‘如果他們聽不見你,你也聽不見他們’。”
這一分析似乎可以解釋相撞事件披露前的一段小插曲。《泰晤士報》報道,2月6日,即事件發生幾天後,法國海軍證實核潛艇在返航時“可能與海底集裝箱”發生相撞。直到數天後與英國海軍交流信息時,法方才得知撞上了核潛艇。
英國《衛報》甚至調侃道:“(相撞事件)傳遞出的好消息是,它證明英國核潛艇確實難以探測;壞消息是‘前衛’號太難以探測了,以至于在大西洋和法國潛艇撞上。”
體制差別
除了技術因素外,一些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事專家將相撞部分歸因于法國與英國所屬的不同安全體係。
英國一名潛艇前指揮官告訴美國《時代》周刊,為避免盟友之間的軍艦和潛艇發生相撞,北約組織正沿用一種基于情報共享的交通控制係統,隨時提醒成員國艦只注意任務區域內可能存在的盟友艦只。
不過,由于法國並非北約成員國,沒有義務報告己方核潛艇運行位置,北約的“海上軍事交警”角色在這次相撞事件中難以起到“交通預警”作用。
“這一係統為美國、英國、挪威、荷蘭和加拿大服務,”擔任“前衛”級核潛艇指揮官至2006年的朱利安·弗格森說,“如果你希望進入某人所影響的區域,你就得告訴他們你準備做什麼,但如果你不屬于北約框架,你沒有必要這麼做。”
法國海軍發言人熱羅姆·埃呂蘭接受《時代》周刊採訪時證實,相撞發生前,法國沒有將核潛艇位置通報北約,因為“法國將自己核武庫視為防禦能力的最關鍵部分”。
弗格森說,英法兩國過去10多年的多次軍事磋商均談及有關核武器與核政策的信息交流,但溝通依然不夠,尚不清楚雙方是否提及共享核潛艇位置。
“相撞的現實證明,兩個盟友有必要開展更多交流,”軍事專家漢斯·克裏斯滕森說。
後果可怕
相撞事件發生後,英法兩國軍方在聲明中以“非常低速”、“接觸”等措詞予以描述,試圖淡化事件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不過,兩國國內要求展開調查的呼聲高漲。
英國《獨立報》報道,英國“前衛”號與法國“凱旋”號核潛艇相撞時各攜帶16枚洲際彈道導彈,爆炸威力可達廣島原子彈的1248倍。雖然軍方稱核導彈安全沒有受到影響,但相撞事件還是讓外界感到後怕。
爭取核裁軍運動主席凱特·赫德森認為,英法核潛艇相撞是“最高級別的核噩夢”,也是冷戰結束以來的第一次核潛艇相撞事件。
“兩艘均載有核武器的潛艇相撞,(理論上)可能釋放出巨量放射物質,將數十個核彈頭散落在海底,”赫德森說。
此外,兩艘潛艇體長接近兩個足球場、高度相當于3層樓。英國核潛艇問題專家拉奇說,這種體型的潛艇即使以“非常低速”發生碰撞,那也屬于“大衝撞”。 (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