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yam.com/cna/entertain/201204/20120403618020.html
海祭慰亡靈 真相盼大白
中央社╱中央社 2012-04-03 16:11
東方鐵達尼號沉船之謎系列報導(五)(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3日電)長天傳播製作「驚濤.太平輪」紀錄片時,帶領生還者和罹難者家屬到63年前沉船地點舉行海祭,撫慰了海上亡魂。雖然影片解開若干謎團,長天仍期盼最後真相終有大白的一天。
「百年遷徙系列三部曲」第3部曲「驚濤.太平輪」4日晚間9時在中天新聞台播出第3集。
片中進一步探討沉船原因指出,查閱太平輪歷次貨運噸數紀錄表法定安全總載重量為2050噸,太平輪最後一趟行程僅載重1409頓,即使加上後來的600噸鋼條載重量共2009噸,還是在可承載範圍內,而且太平輪之前的載重也曾多次高於這趟。
擁有25年船長資歷,更是國際化學品協會唯一一名擁有特殊船舶檢查官資格的華人陳煥誠,以此反駁超載是肇禍主因。至於超速和抄截徑的說法,陳煥誠也以他的專業指出,太平輪的速度「和老爺車一樣慢」;而所謂的抄捷徑也不成立。
如果太平輪撞船的原凶,不是因為超載、超速或抄捷徑,那麼,關鍵何在?
從生還者和船工的證詞中,意外發現太平輪和建元輪兩船的三副,在事發時都不在崗位上。也就是說,管理出現了問題。陳煥誠說,這是相當大的疏失。而廚工張順來的筆錄為尋找太平輪撞船的原因,露出了一道曙光。只是,張順來後來竟在法庭上翻供,群情譁然。
到底是張順來先前信口開河,要將撞船責任歸咎給船公司,還是他遇上了什麼不可告人的壓力?製作單位仍需進一步釐清。
有人不幸上了這艘死亡之船,也有人逃過一劫。當年中央銀行上海總局人事處出納系長蔣民奇原定負責押運央行檔案到台灣。看著央行為他準備的船票,經過掙扎,他最終放棄了這趟任務。他的兒子蔣豫生坦承,蔣民奇覺得未來沒有前途,而不願前往台灣。
也有人因為愛情,躲過這場災難。住在台北的孫克勉未婚夫王作彬原本與她同搭太平輪,上船時看到擁擠溼悶的3等艙,擔心她身體無法負荷航程顛簸,臨時決定放棄船票。
孫克勉的兒子─外交部駐澳洲代表處副代表王慶康說,「如果當年父母親搭上太平輪,我們就可能不在這人世間了」。
對於國際知名鑑定專家李昌鈺而言,這場船難更是不可承受之痛。他的父親李浩民因為年節心繫家人,透過關係買到船票,趕著回家與家人團聚。「幸運」搭上了船,但也「不幸」成為波臣。
李昌鈺在節目中紅著眼框表示,「這事故改變了我的一生」。船難後,李家喪失經濟支柱。李昌鈺的母親李王岸佛獨自拉拔13個小孩長大,令人敬佩的是,13名子女都擁有博士學位,在各領域都有卓越的貢獻。
李昌鈺並說,「如果父親還在,我也許念普通的大學,不會去念警官學校」。苦難是祝福的出口,李昌鈺因為讀警校,反成了當今國際知名鑑定專家。
但也有家屬備感絕望,住在台南善化的孫全堂說,父親孫孟民遇難後,祖父親看到家裡老的老、小的小,難過地自裁而死;媽媽若不是為了妹妹,也痛苦得活不下去。
而1名罹難者的離去,很可能影響著一個世代。南京音樂學院校長、知名的抗戰作曲家吳伯超致力幼兒音樂教育,也成了太平輪的一縷冤魂。他因為時局混亂,,而到台灣考察遷校事宜。他和李浩民一樣,因為心急如焚,買了黑市船票,一去不復返。
前台灣交響樂團團長陳澄雄說,「如果吳伯超安抵台灣,台灣的音樂教育可能會提早十年落實」。
長天傳播在製播過程中,成立「太平輪紀念協會」,2010年5月帶著兩岸三地生還者和罹難者家屬共23人,來到浙江白節山海域舉行海祭,安撫上千個漂流在海上的亡靈,撫慰了上萬親人心碎的記憶。其中,最年輕的徐瑞娣66歲,父親是太平輪船員;最年長的是現年93高齡的生還者葉倫明。
4歲失去媽媽的黃似蘭對著大海說,「媽媽,您安息吧!」對母親永遠的思念,給了黃似蘭努力的勇氣。如今黃似蘭已是澳門著名的婦科專門醫師。
而與親友10人同行,1人死裡逃生的王兆蘭則是喊著:「大姐對不起小妹,我沒有拉好妳,把妳放掉了!」
海祭是他們長達一甲子,魂牽夢縈的盼望。生還者見證了太平輪的苦難,罹難者家屬也再次找到重新出發的力量。
吳伯超的女兒─台灣鋼琴家吳漪曼說,「戰爭太殘忍了,我們應該告訴全世界,要尊重人權和自由民主的信仰」。李昌鈺更期盼,太平輪事件能帶給後人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