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軍事迷休閒小棧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塔頂的鋼鐵鯊魚燉奶(冷眼看人生)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軍事迷休閒小棧】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國際局勢暨戰史討論區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反攻大陸 塵封50年曝光
 瀏覽41,354|回應242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貓喵XD

http://news.yam.com/udn/politics/200603/20060326399180.html
國光計畫揭密》反攻大陸 塵封50年曝光
聯合新聞網 記者高凌雲/台北報導 2006-03-26 14:59     

國光計畫10年 秘密動員207菁英

國防部公開塵封近半世紀的最高機密「國光計畫」,民國50年4月1日,軍方在偏僻的台北縣三峽地區成立「國光作業室」,動員三軍207位菁英秘密研擬對大陸進行軍事反攻的作戰計畫,歷經10年,終因客觀形勢不利,完成的26項作戰計畫從此靜靜地躺在軍方保密櫃裡。

國防部訪談17位參與國光計畫退役將領,編寫完成國光計畫口述歷史,公布反攻大陸秘辛。外界也首次得知,反攻大陸居然是透過挑釁中共開戰揭開序幕。


原本蔣中正研擬挑釁中共開戰

民國52年5月2日,蔣中正總統提出開戰指導,親自指示參謀研擬如何砲擊中共3到4天後,誘發中共砲戰,我方再向世界宣布中共挑釁,作為我行動藉口,接著是空軍反制作戰,數日後展開登陸戰。但蔣中正的指示在5月30日被國防部參謀推翻,經常被人評為乾綱獨斷的蔣中正,卻採納了參謀意見。

民國50年,軍方成立國光作業室,由朱元琮中將擔任主任,正式展開擬定反攻大陸的作戰計畫。國光計畫之前,曾經進行規模較小的凱旋計畫、中興計畫,都不如國光計畫具體與範圍廣泛。為了掩護國光計畫,軍方另外在台北縣新店碧潭成立「巨光計畫室」,研擬與美軍進行聯盟反攻作戰,藉以隱瞞美方我方預備進攻大陸的軍事意圖。


桃園模擬登陸演習 數十人溺斃

國光作業室下轄陸光(陸軍)、光明(海軍)、擎天(空軍)三個作業室。陸光下轄光華(登陸作戰)、成功(華南戰區)兩作業室。光明下轄啟明(63特遣隊)、曙明(64特遣隊)兩作業室。擎天下轄九霄(作戰司令部)、大勇(空降特遣)兩作業室,動員三軍菁英207人。

國光計畫含敵前登陸、敵後特戰、敵前襲擊、乘勢反攻、應援抗暴等五類26項作戰計畫,所有計畫都策畫到師的任務層級。民國54年6月24日左營桃子園外海實施模擬登陸演習,5輛LVT被浪打翻,造成數十人殉職,是國光計畫演習中傷亡最大的一次。


54年預備反攻 近200名官兵殉難

國光案在民國54年達到高潮,6月17日,蔣中正在陸軍官校召集國軍基層以上幹部,以官校歷史檢討會為名義進行精神講話,預備發動反攻,所有幹部都已預留遺囑,軍方同時選擇最適合登陸戰發起的D日。

8月6日,海軍劍門、章江軍艦執行海嘯一號任務,運送特戰人員,偵測大陸沿海我方實施國光計畫所需情報,遭中共魚雷艇伏擊沉沒,殉難官兵近200人,11月14日,一艘海軍永字號在烏坵被共軍擊沉。


8月海戰慘敗 計畫縮減終至裁撤

慘敗的海戰,讓蔣中正理解到喪失制海優勢,發動登陸戰至為困難,從此國光計畫規模逐年縮減。民國60年代後,國際局勢丕變,我國退出聯合國,反攻大陸難獲國際認同,民國61年7月20日裁撤併入國防部作戰次長室,至此,反攻大陸成為絕響。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204784
 回應文章 頁/共2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登陸打八路 歷史捉弄一待60年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4797594.shtml
登陸打八路 歷史捉弄一待60年

【聯合報╱本報記者汪莉絹】 2009.03.19 06:55 am

 

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時期,一群台灣青年被國民政府徵募到大陸,與八路軍打仗;有人命喪沙場,活下來的,此後卻遠離家鄉、隱姓埋名,被埋沒在歷史洪流中,沒人知道他們的悲慘命運,也沒人記得他們的名字,他們叫做「台灣老兵」。

國民政府當年在台灣徵募多少青年到大陸打仗,坊間說法至少有一萬五千人,國防部記載的「身分確認台灣老兵」總人數僅兩千多人。年近八十的徐兆麟,就是其中一員,當年離家時,還不滿十五歲。

徐兆麟是大陸「台灣老兵返鄉協進會」會長,來自新竹竹東,在北京生活已經半輩子,他說起話來,依然有濃濃的客家腔。在北京家中,他與記者輕鬆笑談往事,往事如昨,他的笑中,藏著淚水。

徐兆麟回憶說,日本投降後,很多人都失業,他與父親天天去溪邊捉魚,維持生計。一天,兒時玩伴戴金河約他一起去當兵,說當兵可以學中文,有錢拿,而且當幾年兵後還有工作安排。於是,他就跟同鄉去桃園報名,到國軍二七九團通訊排報到。

到現在,他仍清楚地記得自己軍隊番號「一四○旅二七九團」。當年在基隆港上船,等離開台灣很遠了,才讓台灣兵到甲板,看到台灣變成一個小黑點,有人唱起歌,向故鄉告別,離別感傷的場面,他一輩子也忘不了。

徐兆麟搭船到上海,再從上海坐火車到徐州,步行好多天到山東金鄉參加國共內戰。一九四七年四月,在山東茨滿屯戰役,他被共軍「解放」,成為八路軍。

幾十年過去,徐兆麟從翩翩少年變成白髮老翁,因為當了「共產黨的官」,他的歸鄉路比其他台灣老兵更困難。

從台灣兵到共產黨幹部,徐兆麟的人生很難說幸或不幸。曾任大陸全國台聯會副會長的他,官級不低。文革時期,不少台灣老兵被打成「國民黨特務」、「台灣間諜」,被捕下獄,甚至有人受不了折磨,自我了結生命。

現任廣東省台聯會會長的徐進星,文革時曾被捕下獄兩年,天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因為每天有人被帶出去槍斃。徐兆麟說,文革時,他算是走運的人,沒被打成「台灣特務」,只是被批成「走資派」,被貼貼大字報。

在大陸落地生根的徐兆麟,在北京與妻子、兒女、孫子,過著平靜生活,但仍想念台灣。

雖然,台灣已開放滯留大陸的台灣老兵返台定居,並給予賠償金。為台灣老兵奔走十多年的徐兆麟,仍有心願未了。他說,在大陸還有一百多名老灣老兵,或因親屬不在人世,或因貧困,迄今無法返回台灣。他希望台灣有關部門能協助這些老兵,讓他們有生之年能回到台灣,落葉歸根。


【2009/03/19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337589
老兵求保命 亂世多改名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4797747.shtml
老兵求保命 亂世多改名

【聯合報╱記者賈寶楠、羅緗綸/連線報導】 2009.03.19 06:55 am

前言:因國共內戰,兩岸今年分隔一甲子,許多當年隨軍來台的少年兵,如今垂垂老矣;他們為避禍,隱姓埋名,或頂替身份苟全於亂世,多年後才認祖歸宗。本報記者連線採訪多名大時代的見證人,今天推出專題報導,他們的血淚故事,是滄桑亂世的寫照。


「名字、年齡都不重要,你們記得有我這個爹就好!」住在桃園縣的老兵賈惠深,廿三歲逃難時被迫頂替「張金德」名字來台;假名一用廿年,直到結婚前夕才改回本名,七十歲時才知道自己真實年齡。

賈惠深今年八十三歲,不久前肺炎住院,老友來看他,喊他「金德」,他露出笑容,為大家再說一遍當年改名、改齡故事。

他一直以為是民國十六年生,原任銀行出納,有天拉車送鈔遭共軍掃射,躲到山坳避難,陰錯陽差遭國軍強拉當兵。沒想到當天一名十九年生的文書士張金德走失,部隊擔心被追究,要他頂替,從此被迫變成年輕三歲的「張金德」。

卅八年十二月十二日搭最後撤退的軍機抵台灣,擔心大陸家人遭清算,不敢改回本名。直到五十八年結婚前夕,為讓日後孩子能認祖歸宗,回復本名「賈惠深」;但忘了更改出生年。

每次看平劇「四郎探母」,賈惠深都痛哭流涕,大陸家人以為他戰死,牌位都做好了。民國八十一年他接母親來台,一年後母親住不慣又搬回大陸;八十五年他回大陸探親,母親告訴他「你是民國十五年生」,這時他已七十歲。台灣家人才知道每次慶生歲數都不對,錯愕不已。三年前換新身分證,他仍登記十六年生,「我幾歲都沒關係,知道自己是誰、打哪來的就好。」

住在新竹縣的羅紹武,也有一段迫於時勢,隱姓埋名的日子。

民國七十六年開放大陸探親時,他已不在人世,家人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做「羅慎言」,回大陸尋親,大陸親人卻以「羅紹武」向台灣尋人,兩岸親人找得辛苦,沒有交集。多年後聯絡上,兒女才知往生的父親來台時改了名,年齡、學經歷則用叔叔的。

羅紹武老家是湖南大地主,民國三十八年國軍撤退,父親擔心遭清算,催他逃走。逃難途中被國民黨軍隊攔下,要他頂用別人姓名、年籍,讓部隊長官領軍餉。他見軍紀亂,趁演習時逃跑,到台灣後改名「羅慎言」。

他的四子羅綽綸說,猜測父親改名「慎言」,是因為當年「先逃共產黨,再逃國民黨」,時局亂,為了保命,時時提醒自己謹慎言行。

民國五十九年他任台鐵宜蘭運務段車長,鐵路局發布他升任站長,還未履新,竟意外跌倒腦溢血死亡。

羅綽綸說,父親隱姓埋名廿年,連身為子女的他們都不知情,父親自傳「壯志何日凌霄?」道盡了大時代亂局下小人物的悲涼境遇。

【2009/03/19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337585
清鄉21師返上海 遭台籍共軍殲滅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feb/27/today-p5-4.htm
自由時報2009年2月27日

清鄉21師返上海 遭台籍共軍殲滅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升溫,台灣行政長官公署陳儀急電蔣介石請求兵援,蔣介石立即動員整編廿一師,配給精良武器,緊急赴台平「亂」,廿一師駐防台灣僅五個月,受蔣介石政權之命,執行「清鄉」政策,血腥殘殺台灣菁英,造成台灣人民慘重傷亡。

廿一師同年八月被調回大陸投入國共內戰,在上海保衛戰,被中共解放軍第卅一軍殲滅,共軍第卅一軍中,包括不少原為陳儀來台接收部隊的七十軍、六十二軍的國軍士兵,這兩個軍駐台期間,曾招收不少台籍士兵,一九四六年調回大陸,在稍早國共戰役被共軍擊潰,殘存的士兵被整編入共軍卅一軍。

這段歷史後來常被理解為:來台鎮壓二二八事件的國軍廿一師,由於手段太殘暴,被由國軍變身為共軍的氣憤台籍士兵全殲!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陳翠蓮表示,這群在當時投入戰場的軍人,不幸面臨錯亂的歷史,流轉於不同政治勢力的軍隊裡。台灣歷經抗日、二二八事件與國民政府遷台,台灣人當過拉伕從軍的日本兵;抗日結束,投入國共內戰變身國軍,被俘後不得不成為共軍,一九五○年,又被中國派去參加韓戰,不得不與美軍交戰。

陳翠蓮說,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年期間,許多困惑的台灣人都想問:「台灣人到底是誰?我為誰而打仗,為誰犧牲?」時至今日,我們仍從許多顛沛流離、孤獨終老的老兵身上,看到台灣與中國兩岸複雜錯綜的歷史縮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332930
遺腹女憶父 憾無緣謀面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an/18/today-p7-2.htm
自由時報2009年1月18日

遺腹女憶父 憾無緣謀面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張和平與林月華兩位太平輪遇難事件的遺腹女,想到一輩子未曾謀面的父親,仍難掩傷痛,尤其厭惡戰爭;在太平輪上出生的周舟,則選擇回到六十年前最先踏上台灣土地的基隆落腳。

張和平此生最大的心願,是邀集太平輪罹難者親友一同至當年太平輪沉沒的舟山群島海域,辦一場海上超渡法會,超渡父親及其他隨太平輪與建元輪相撞而沉沒的近千亡魂。

張和平與林月華昨天紅著眼眶,她們都有同樣的感傷,六十年來沒有父親,家人也不告訴她們是怎麼回事,活在戰爭的恐懼之下,林月華還是尋找太平輪紀錄片發表會現場,才看到父親的名字,她們厭惡戰爭、祈望「和平」。

在太平輪上出生的周舟,以大舟與舟山群島的「舟」為名,在國外從事藝術創作多年,返回台灣定居,首選就是她最先踏上土地的基隆港邊,也就是在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不遠處。

太平輪罹難家屬盼遷移紀念碑,希望由周舟設計,周舟希望拓下原于右任所題的碑文,在港邊設計親水地景藝術,以水流動的概念象徵民族遷徙,生生不息,突破紀念碑給人悲情聯想。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218418
太平輪船難60年 家屬盼訂大移民日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an/18/today-p7.htm
自由時報2009年1月18日

太平輪船難60年 家屬盼訂大移民日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民國卅八年上千民眾擠上由上海開往基隆的太平輪逃難,結果在舟山群島海域遭撞後沉沒,僅有卅六人獲救,近千人罹難。今年是太平輪遇難六十周年,十餘位罹難家屬與相關人士,昨天在基隆港東岸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前悼祭這段大時代的悲劇,家屬盼望將太平輪遇難日一月廿七日訂為「大移民紀念日」。

籲政府重視大時代移民苦難

太平輪之友成員與罹難家屬,昨天在海軍基隆後勤支援指揮部裡的「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舉行「太平輪遇難暨紀念大移民六十周年」紀念儀式。

他們選擇以音樂和鮮花來悼念這段歷史,沒有團體也沒有政治人物,出席紀念活動追思親友的包括張和平、林月華兩位遺腹女,在太平輪出生的周舟,生還者葛克的太太袁家姞,文學作家也是一八九五電影原著李喬也受邀參加。

希望在基隆港邊設紀念園區

家屬認為太平輪事件不光是家屬的苦難故事,更是大時代移民的苦難,希望政府重視這段歷史,將一月廿七日太平輪遇難日訂為「大移民日」,舉辦國家級的紀念活動。

此外,位在海軍基隆後勤支援指揮部管制區裡的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沒有罹難者姓名及其他文字敘述,家屬舉辦紀念活動也受限,家屬希望能夠在基隆港邊設紀念園區,請在太平輪出生的藝術家周舟設計藝術地景,面對著廣闊的海洋,讓民眾感受到它的生命力,成為一處公共藝術的紀念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218411
太平輪60周年 遺屬基隆悼念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3+112009011800151,00.html
太平輪60周年 遺屬基隆悼念
2009-01-18 中國時報 【張謙俊/基隆報導】

    一九四九年寒冷小年夜,一艘「太平輪」由上海載滿逃難人潮,度過台灣海峽黑水溝時發生船難,旅客一千多人罹難,僅卅六人幸運生還,這起被人遺忘的大時代悲慘事件,遺屬十七日在基隆港邊舉行六十周年紀念追悼會,盼政府正視歷史重建紀念碑,並將遇難當天一月廿七日訂為大移民日。

    基隆港邊有一座由于右任題字「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由於今年紀念日碰上春節,昨天有十餘位太平輪遇難遺屬相約到紀念碑前提前追悼。

    這樁已有一甲子歷史的時代悲劇,雖然國際知名鑑識專家李昌鈺博士父親和南京音樂學院院長吳伯超等人都是罹難者,卻因兩岸特殊政治關係,一直被「遺忘」,直至二○○五年民進黨中央黨部和一家電視台拍攝「尋找太平輪」紀錄片,這段歷史才在兩岸三地引起回響。

    太平輪之友會發起人楊長鎮說,一九四九年大移民潮,猶如北美洲紀念五月花號,建議政府將太平輪遇難日,象徵性訂為國定「大移民紀念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218403
解放軍一江山島登陸作戰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江山島登陸作戰是解放軍在建國後於1955年1月18日實施的小規模登陸作戰,雖然規模不大,但是一次具有現代化戰爭特徵的三軍諸兵種聯合作戰,這在解放軍軍戰史上尚屬首次。

戰前雙方態勢(注:守島一方的國民黨軍通稱為國軍。在那裡沒有任何政治色彩。)在大陸全部解放後,國軍退守台澎金馬諸島的同時還占據著浙江沿海的大陳島為中心的一些島嶼,在這些島嶼上國軍部置了1個師(國軍46師,全部美械。)又6個突擊大隊,建立了大陳防衛司令部,司令長官是劉廉一(國軍67軍中將軍長),並經常保持8-12艘戰艦在近海游弋,總兵力達2萬餘人。而一江山島由南江島和北江島組成,其距離大陸13海里,(距離解放軍控制的頭門山島5海里)東南距離大陳島7。5海里。是大陳諸島的重要的門戶和據點,該島面積1。7平方公里,經過國軍幾年的苦心經營已構成了永久和半永久性工事為骨幹的防禦體系,全島共築有3道防禦陣地,明暗築壘154個,平均每平方公里配置有火炮2門機槍2挺,在各個高地的反斜面上構築有反射火力點,(偽裝極為巧妙)陣地前沿有多層鐵絲網和地雷陣,戰時還可以得到大陳駐軍的炮火支援。

主陣地是北江島的203高地。整個一江山島都不利於登陸作戰,海岸大都是懸崖陡壁,攀登困難,易守難攻。擔任其守備的是“一江山地區司令部”所屬的第4突擊大隊,第2突擊大隊4中隊和一個炮兵中隊,共計1000餘人,司令長官是1954年度國軍克難英雄王生明上校。

解放軍為了實現國家的統一,保衛社會主義建設,根據中央軍委1954年7月發出的訓令,由華東軍區統一指揮於1954年8月24日正式組建了浙東前線指揮部,張愛萍任司令員,浙東前指下屬3個軍種指揮所----空軍指揮所(聶鳳智為司令員)下屬第20轟炸機師,第11強擊機師,第3,12,29殲擊機師,獨立第1,2偵察機團,海航第1,2,4師部分兵力,共計各型飛機200餘架。------海軍指揮所(彭德清為司令員)下屬華東軍區海軍第6艦隊,魚雷艇大隊,登陸運輸船艇各一部分。-----登陸指揮所(20軍副軍長黃朝天為司令員)下屬20軍60師。浙東前指並於1955年1月4日建立了解放軍第一個三軍聯合後勤部(浙江軍區後勤部部長周桂生任司令員)其包辦共軍這次戰役的所有後勤工作。解放軍首選一江山島,是因為解放軍這次是首次三軍協同作戰,故要謹慎一點,務必全勝!

一江山島登陸的戰役進程

在解放軍浙東前指成立後,中國空海軍立即進入爭奪戰場制空制海權的戰鬥,通過一系列的空中海上出擊,解放軍在戰區已經控制了制海空權,在中國空海軍出擊時,中國陸軍20軍60師秘密集結在象山灣加緊演練登陸戰法,並在形似一江山島的大小貓山島組織了3次營級規模的三軍協同作戰演習,在戰略意圖的掩蓋上作到了擾敵注意,使敵人始終未能發覺解放軍已在為登陸一江山島做準備。在1955年1月16日中午,張愛萍在數次詢問了有關情況(尤其是天氣狀況)後最終下令解放軍於18日開始對一江山島進行登陸作戰,中國空軍於18日凌晨4:10準時出動,掩護中國陸軍20軍60師在頭門島,高島的登艦啟航的準備。8:00正,中國空軍開始對一江山和大陳島的國軍進行第一次火力準備,兩個島上的防禦工事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在8:15分中國空軍的第2次突襲開始了,這次主要對北江島進行打擊,在中國地面炮兵部隊的協同轟擊下,一江山島被淹沒在硝煙之中。12:15分中國登陸部隊分別從高島,頭門島,雀兒磯啟航,在40多艘作戰艦艇的掩護下,70多艘登陸船艇運載著5000餘人向著一江山島挺進,在炮艇和護衛艇的幫助下,在解放軍臨時突擊裝在民用船上的火箭炮的直接支援下,中國登陸部隊於14:20分開始搶灘登陸,經過31分鐘的灘頭苦戰,中國登陸部隊--60師178團,180團分別占據了北江島和南江島的灘頭陣地。隨後在第2批上島部隊支援和空軍攻擊機部隊的掩護下共軍乘勝突擊,於18日17:30分占領了全島,並於19日2:00結束了所有戰鬥。此役國軍519陣亡,被俘567人,損失各種火炮26門,輕重機槍87挺,各種長短槍348支,火箭筒27支,炮彈8900發,子彈11萬發。

二、戰役評介

解放軍一江山島登陸戰是解放軍歷史上第一次三軍協同作戰,此戰後,大陳島的國軍就直接暴露在我們火炮打擊範圍以內,迫使國軍從浙東諸島回撤至台澎金馬。

在戰役意圖的掩蓋上,解放軍嚴守機密,致使國軍無法判斷解放軍的主攻方向。但是中國參戰部隊總兵力為10800人,直接登陸的有3600人,由於當時中國陸軍各分隊尚未裝備戰場火力壓制武器,所以只能依靠空軍的YIL---10攻擊機和海軍艦炮的支援來奪取灘頭陣地和核心堡壘地區,在空軍和海軍火力不能及時提供支援時,我們陸軍分隊就只能靠身體去拼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華東軍區在1954年10月16日把中國陸軍20軍60師師屬防化連改編為解放軍歷史上第一個噴火連,就是這個連,在登陸作戰中,使用從各地搜集來到27部日制100型噴火器,配合步兵分隊燒毀國軍地堡45個,約占島上永久和半永久工事數量的1/3,還燒毀國軍火力點20多個,國軍200餘人陣亡,約占國軍傷亡總數的1/5。這說明,共軍步兵分隊的攻堅能力不是很強,加上中共登陸部隊第一批上島部隊人數過大,隊形不能展開,在爭奪灘頭的戰鬥中遭國軍殺傷過大,(此役,共軍傷1027人,亡393人。)空軍部隊的問題主要是,在作戰中,對航線的選擇和戰術運用上不夠靈活,致使中共機被擊傷19架,炸彈的引信選擇不當,命中率不高(只有35。9)

海軍部隊的防空意識能力不強,在19日國軍空軍對頭門島中國海軍駐錨地的報復性突擊時被擊沉一艘登陸艦。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218309
一江山戰役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江山戰役

一江山戰役是國民政府轉進台灣之後的重要戰役之一,「一江山陣亡將士紀念碑」,於45年9月由代理嘉義縣縣長金輅立碑。

一江山犧牲的七百二十名國軍官兵,這個數字或許也沒有古寧頭、八二三等戰役令人印象深刻;但數字會說話,一江山其實只是個寸草不生的大岩石,在僅有一點二平方公里的小島上,島的中間還被海水一分為二,因此被稱為一江山。在戰役第一天,共軍對這彈丸之地發射了五萬一千餘發砲彈,並投下五百磅炸彈五百餘枚,平均每一平方公尺落彈達十七發之多,再加上三萬比一千的攻守兵力,從這些數字上來看,一江山守軍必定是將戰力發揮至極限,才有當時如此輝煌的戰果。

一江山雖是不毛小島,作戰規模也不算很大,但所留給後代的經驗教訓卻意義深遠。首先,海島防衛在本質上為陸、海、空三軍聯合的守勢作戰,守軍若能擁有制空、制海權,攻者在集中裝載及海上航行時,必將遭受防者的先期攻擊或攔截,戰力嚴重折損而缺乏勝算,甚至可能無法發起作戰;反之,若攻者能掌握海、空優勢,則海島地面守軍將陷於孤立,情況極為不利。

一江山戰役共軍因擁有局部空優,享有行動自由,先以海、空聯合攻擊削弱我海軍實力,奪得大陳附近制海權,復集中絕對優勢兩棲進攻兵力來犯一江山。戰鬥關鍵時刻,又藉空優之便,出動機群輪炸大陳,斷我海上增援,孤立戰場,使國軍無從挽回一江山的陷落。所以,不論是從理論或是實際經驗的角度觀察,島嶼防衛作戰想要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全力爭取制空、制海權,這也正是國軍建軍規劃一直以制空、制海、國土防衛為先後順序的原因。

除軍事實力及部署上的因素,島嶼防禦能否成功、官兵是否有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更是關鍵因素。島嶼防禦本質上為缺乏海、空支援及以弱敵強的獨立作戰,守軍官兵心理上極易陷入孤立而恐懼的不平衡狀態,欲使任務成功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使官兵了解「退此一步即無死所」及「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堅定有我無敵信心,鼓舞高昂戰志,激勵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才能有成功希望。

海島攻防,雙方皆屬背水一戰,防者固然退此一步即無死所,兩棲進犯之敵,不但補給與增援不易,且受海上運動顛簸所造成之疲憊與心理恐懼影響,精神也同樣處於脆弱狀態,「勝利通常屬於能首先挫敗敵人士氣的一方」,「精神力為物質力的必備條件,務須先處理好精神力」。因此,島嶼防禦特別應激勵「同島一命、自力更生、堅持到底、死裡求生」的信念。在部隊處於極大危險時,戰場恐懼的想法總是最強的。然而,從一江山作戰結果觀之,我守備部隊千餘人,在面對敵人持續海、空轟擊及五倍以上強大兵力進攻的極不利狀況下,沒有任何一人畏戰,更沒有任何一人投降事敵,不單是王生明負傷不退,堅持到最後彈藥用盡才自戕殉國,全體官兵更團結一致孤軍奮戰三日之久,直到全部壯烈成仁而後已;一江山先烈們如此頑強的抗敵意志,堪為全體國軍官兵學習典範。

這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慘烈戰役是共軍與國軍的地面決戰,中共陸海空三軍首次聯合作戰,先後準備3年、偵察3年,並延後3次,直到民國44年1月才發動攻擊,卻遭一江山全體守軍寧死不退的強烈抵抗,且因一江山烈士堅強固守,使中共犯臺圖謀,不得不重新估量,因而維持臺海半世紀的穩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218295
太平輪歷史悲劇一甲子 遺腹女憶父心有憾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life/200901/20090117855211.html
太平輪歷史悲劇一甲子 遺腹女憶父心有憾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1-17 18:17
  
(中央社記者卞金峰基隆市17日電)1949年小年夜,千餘名民眾搭船來台卻發生船難,近1000人罹難,僅36人獲救,當時兩名罹難者遺腹女今年已60歲,其中一人還取名「和平」,希望世界不要再有戰爭。

1949年初國共戰火未熄,國民政府遷台,當時海上經歷一場短暫且密集的大遷徙,當年1月27日小年夜,上千名旅客擠上由上海開往基隆的太平輪,由於人員及貨物嚴重超載,加上夜間航行,與基隆出發的建元輪在舟山群島海域相撞後沉沒。

當時太平輪僅36名乘客獲救,其餘近1000人皆不幸罹難,包括刑事鑑定專家李昌鈺的父親及當時南京音樂學院院長吳伯超。

「尋找太平輪」紀錄片2005年問世,這段歷史才漸受關注,且在兩岸三地引起許多迴響,目前一名80多歲的生還老先生獨居香港。

讓人動容的則是兩名罹難者的遺腹女,其中一人為林月華,另一人為張和平,她們都近60歲,談到父親罹難過往,還是難過到一直掉淚。張和平說,她的名字是長輩取的,就是希望要和平,國家不要再有戰爭。

她說,自己相當討厭戰爭,父親就是因為戰爭要遷移到台灣而罹難,當時多少家庭破碎,從小家人為了不影響她的成長,都不提這些事,直到4年前紀錄片問世,讓她更清楚這段歷史。她希望有一天能搭船至東海,進行海上超渡法會,讓一甲子前的亡魂能安息。

在太平輪出事前,搭太平輪抵台的孫木山(孫十八)表示,這艘原本載貨的船不但超載,還像盆子在海上晃,他們是糊里糊塗地上船,糊里糊塗地來台灣,能活著是相當幸運。

他說,戰爭只能切斷壞制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太平輪移民船難是國家的歷史共業,政府應該重視。有導演將把這個事件拍攝成電影及電視,讓大家更深入了解這段歷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216712
徐蚌會戰60年 超越國共終結民族悲劇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udn.com/NEWS/OPINION/X1/4682742.shtml
徐蚌會戰60年 超越國共終結民族悲劇
 
【聯合報╱陳履安/前監察院長(台北市)】 2009.01.12 02:29 am
 
 
白雲蒼狗,徐蚌會戰(對岸稱為淮海戰役)結束已六十年。往事不堪回首,如今事過一甲子,照老祖宗的說法,也該是由剝而復,兩岸徹底結束內戰的時候了。

這場內戰,夙稱國共對戰,其實從今日看,毋寧稱為民族的悲劇,而不僅是國共內戰;這一點,台籍同胞當有切身感受。台灣在割讓予日本五十年後,回復為中華民國不及兩年,即在不識國共為何物下被推入內戰,數萬青年驟然跨海化作炮灰,倖存一部分人滯留大陸迄今,還有人以其醫療、科技專長而改披紅軍戎衣,事跡彷若近日上映電影「集結號」之情節。我近年走訪大陸各地,獲遇此類鄉親及其後裔甚多,每每唏噓不已。另一方面,益加悼念歿於內戰的一切亡靈,也為退守台灣的外省籍老兵抱屈其無辜的一生。要之,兩黨相爭已成歷史,但留下的人間創傷猶待撫平。

現在國共平台正在架構第三次和解,兩岸心裡的內戰仍未結束,當年決戰徐蚌的壕溝位移於台灣海峽。晚近六十年,兩岸各自堅壁高疊,雖於一九八○年代有所鬆動,而隔閡已然造成,因之出現很弔詭的現象:肇事的國共兩黨握手了,但是兩岸依然不得言歡。雖說現狀長期處於不戰,但是不和究屬不祥。實際上,心理的內戰仍在持續中,只是從國共之戰化為統獨之爭,這不是民族內戰,是什麼?難道我們還準備再上演一場民族悲劇?

這一濫殤國共鬥爭的民族悲劇可說很無謂,當年徐蚌會戰不共戴天的兩黨於今付諸一笑,眼下是觥籌交錯,席不暇暖;則不曾與中國大陸或中共有何過節的台灣人民,又何必承接國民黨的敵情意識,甚而發揚蹈厲呢?誠然,兩岸存在理念、制度與作為的諸多差異,但在世界大同的今日,只要不互以異族相視,不把差異擴大為矛盾,大可對話溝通,存異求同,共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努力。徐蚌會戰一甲子的教訓告訴我們:戰爭只會加深仇恨,惡化問題,只有和平才是圖生存、謀幸福的不二法門。

我做為兩代國民黨人,對於這一段走岔的歷史滿心悲懺,願盡一己棉薄,從化解兩岸積怨的根源做起,超越國共,榮辱一體,直接面對清黨、剿共以及內戰等萬千往生者的英靈。更祈願原與大陸無冤無仇的台灣生民以昔日黨人傾軋乃至戰亂為戒,大家長存善念,在新的一甲子,建立善的循環,爭取和平永久扎根於斯土斯民。

【2009/01/12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207150
頁/共2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