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4+112007100300494,00.html
中國時報 2007.10.03
霍伯斯坦 燃起了韓戰的硝煙
林博文
9月25日傍晚,曼哈頓西41街《紐約時報》,新大樓地下室〈時報中心〉會議廳舉行前紐時記者大衛.霍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的新書發表會,書名是《最寒冷的冬天:美國和韓戰》(The Coldest Winte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這是一場很特別的集會,作者已在今年4月23日死於加州的一場車禍,車禍前5天才把書稿交給出版社。
霍伯斯坦的友人把新書發表會改成「一個記者的遺緒:大衛.霍伯斯坦研討會」,專門談論這位因採訪越戰(1962年至1963年)而獲得普立茲獎的傑出記者的貢獻,從他的韓戰新著切入,論及越戰和伊拉克戰爭。
研討會由前紐時外交記者兼外交專欄作家雷斯利.吉爾布(Leslie H.Gelb)主持,另外請5位韓戰與伊戰專家與會,他們都認識霍伯斯坦。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7歲的女作家兼政論家法蘭西絲.費茲吉羅(Frances Fitzgerald),她的父親代斯蒙.費茲吉羅是中情局老特工,1950年代初專門負責訓練一批反共救國軍潛赴(或空投)中國大陸進行破壞和顛覆活動,與台灣關係密切的李潔明,即是他的老部屬。法蘭西絲.費茲吉羅在1972年出版的《湖之火:越南人和美國人在越南》,曾獲普立茲獎及國家書卷獎,日前仍常在左翼雜誌《國家》發表文章。
研討會那一天,可容納500人的會議廳座無虛席(門票一張25美元),參加者以中老年人居多,老太太不少,她們都刻意打扮,好像是要參加派對,有幾位老先生或手持拐杖或坐輪椅,由此可見霍伯斯坦的號召以及美國讀書風氣之盛。會後招待葡萄酒和各種豆類小吃,會議廳門口有Borders書店的小攤位,全賣霍伯斯坦的著作。
霍氏花了10年時間斷斷續續撰寫《最寒冷的冬天》,他說他寫了21本書,最喜歡的就是這一本。沒想到《最寒冷的冬天》竟成為他的告別作,許多人把這本書和霍氏的成名作《出類拔萃的一群》(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相提並論。
除了紐時這場研討會,霍伯斯坦的好友將在一個月內到全美各地義務代打,幫他宣傳新書。這些好友都是美國媒體和文壇的名家,如《華盛頓郵報》的伍華德、《紐約客》周刊的調查採訪記者西摩.赫許、前紐時專欄作家安娜.孔德蘭、女作家瓊安.狄狄昂以及前NBA名將比爾.華頓。
50多年來,有關韓戰的著作多如天上繁星,而且不少佳作,霍伯斯坦的長處是能夠把韓戰的時代背景勾勒得很詳盡,既能描繪出一幅大畫面,又能把一些外交細節和戰鬥場面刻劃得栩栩如生。霍氏花了不少篇幅敘述蔣介石撤守台灣前後的中國政局與中美關係,亦寫了很多以《時代》周刊創辦人亨利.魯斯為主的親蔣「中國遊說團」左右美國政治的內幕。
霍伯斯坦對麥克阿瑟將軍的自大傲慢和其無能到極點的首席情報官查爾斯.韋樂比(Charles Willoughby)著墨甚多。麥帥和韋樂比誤判中共絕不會亦不敢介入韓戰的災難性大錯,改變了戰爭的走向與結局。
霍氏引用新出爐的機密文件說,中共「抗美援朝志願軍」集結鴨綠江之前,台灣當局即已掌握中共將介入韓戰的情報,當時國民黨在大陸仍有特工。最先知道中共動員軍隊的是在鐵路部門潛伏的國民黨特工,他們把消息傳回台灣,而在中共軍隊臥底的國民黨特工也證實中共將打韓戰。
霍氏說,台灣當局和台灣駐美大使館全面封鎖中共將介入韓戰的消息,因蔣介石政府最希望中共參戰後與美國打起來,而大有利於台灣。果然,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韓戰從1950年打到1953年,戰爭結束時,艾森豪總統曾表示美國絕不會在亞洲再打一場地面戰爭,結果越戰發生了,兩場教訓還不夠,伊拉克戰爭又上演了。韓戰號稱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現在,霍伯斯坦把這場戰爭帶回到大家的視野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