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雙十
文.舒陽
光華雜誌1981年11月
為了慶祝建國七十年,中影公司和香港邵氏公司聯合雙方的財力與人力,共同拍攝「辛亥雙十」影片,首次將中華民國建國史上的關鍵事蹟——武昌起義,搬上銀幕。在各方的殷厚期望下,製片小組蒐集史實,訪問辛亥遺老,兼顧史實與戲劇性,如期完成這部表現建國艱辛與壯烈事蹟的影片。
以兩個小時的影片長度,想要詳加描繪辛亥史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當年參與辛亥革命的人士,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有接觸西洋文化較早的留學生,有清末的新軍,有清廷官吏,也有販伕走卒……,他們參與革命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如何能完整地表現出種種史實與其內蘊的精神,遂成為一大考驗。
然而,為要拍攝一部成功的影片,就必須設法在歷史的嚴肅性和戲劇的趣味性的雙重要求之下,找出一條適當的途徑。加以兩家合作的電影公司製片方針一向不同,既要保守中影公司刻劃史實的原則,又不能不顧邵氏公司看重市場的想法,所以製作上特別困難。
意義重大,敬謹拍攝
尤其這是一部有關開國史實的影片,製作上理應特別慎重。因而合作雙方在一開始選擇導演和編劇時,就經過再三的斟酌。多次協商的結果,他們決定將此重任託付給已有豐富導演經驗的丁善璽,和名作家小野(許遠)
丁善璽導過「碧血黃花」、「八百壯士」、「英烈千秋」等頗受好評的影片,對於歷史片已很有經驗。小野則寫過許多甚受歡迎的小說與散文,現已加入中影公司擔任編劇工作。
小野說,他編寫「辛亥雙十」劇本的基本原則,是儘量從當年的報章雜誌中,尋找各種有關的報導、評論、或對話,以刻劃革命先烈的感情、思想和心態,以及當時人民對革命的看法,進而表現出全民革命是如何漸次醞釀而成的。也就是以一連串的事實來闡發辛亥革命的精神,並不刻意捏造情節。他特別表示,過去國內電影界處理歷史片時,喜將主角過於神化,使得他們在劇中的言行,因過於神聖、偉大而不合乎人性;甚至採用種種違背常情的場面,來激發觀眾的情緒,觀眾在當時多半會很感動,但看完也就忘了。他希望「辛亥雙十」能突破這個窠臼,以平實、合乎人性的處理方式,來打動人心,讓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既要尊重史實,也要表現戲劇化的情節
丁善璽除了負責導演以外,也和小野一起編劇。他和小野的意見略有不同:小野著重在劇情、人物對話的合乎人情之常,而丁導演則較著重於戲劇性的發揮。他說,我不希望觀眾看到這部影片之後,感覺上與看一本歷史教科書一樣。因而我想要告訴觀眾的,不只是正史的細節,也包括關於革命烈士感情的描述,讓觀眾從中得到對整個事件的認知。因此他承認有些地方的處理比較戲劇化。
根據小野的劇本略加修改,丁善璽動用了四位副導演(據他說,這是國內拍攝一部電影動用副導演最多的一次),在五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這部影片,適時於十月間推出。其劇情概要如下:
清末武昌革命力量大抵分為兩派:一是文學社,以四十一標新軍蔣翊武、劉復基等人為首(當時湖北新軍素質居全國之冠,在學青年及許多留學生都加入其中,其中很多人是同盟會會員,他們投效軍中以為內應,這些人大多是文學社社員)。另一則是共進會,以幫會江湖義士孫武、鄧玉麟等為領導。
兩派人士因組成份子不同,思想觀念歧異,互難相容。同盟會中部總會決定派遣革命元老譚人鳳、居正前往說合,使兩派人士團結一致,俟機起義。但說合工作並未成功。
起義之前,好事多磨
後四川掀起保路風潮,總督瑞澄與統制張彪調派四十一標新軍火速前往川境,使原本蔣翊武策劃的革命行動受阻。同時,革命黨員余七拋擲炸彈暗殺瑞澄失敗。一連串的事件促使孫武決心與蔣翊武聯合,以免遭到張彪個別擊破。
蔣翊武因被調離,團結一致的革命黨員公推孫武為起義領導人,決定農曆八月十八日晚上舉事。
起義前,孫武在漢口俄租界製造炸彈,不慎引起爆炸,俄警馳至,所有黨員名單及武器均被搜走,余七走避不及被捕,革命行動再一次遭受打擊。
爆炸事件之後,蔣翊武從岳州趕回,使革命力量恢復元氣。但是發難前夜,清廷接獲密報,大肆搜捕革命黨人,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三人先後被捕,不但使原先的計畫再度受挫,也使三位同志在起義前犧牲了。
「辛亥三烈士」受刑的同時,彭楚藩的妻子余氏跳樓殉夫,楊宏勝的幼子狂喊抗議……,革命的火種,也因烈士們的犧牲,將原本只求安身立命的廣大群眾點燃了。
新軍工程八營熊秉坤得知三烈士的壯烈犧牲,化悲憤為力量,趁機取槍射擊排長,這是開國首義的第一槍。
裡應外和,革命於焉成功
鄧玉麟兄妹歷盡千辛萬苦,協助徐萬年將四門大砲拖上蛇山,砲轟湖廣總督府。總督府附近的民眾也自動燒燬房屋,讓蛇山上的革命黨人得以對準目標。革命軍終於在農曆八月廿日佔領武昌城。
武昌光復後,各省同志紛紛響應,中華民國於焉誕生。
片中所出現的革命黨人甚多,有的真有其人(例如辛亥三烈士),有的則集數人的故事於一身。每個人物都具有代表性,充分表現出全民革命的歷史精神。但出場人物太多,欲表達的事件也太多,片長兩小時又嫌短,因此有未能提綱挈領與以簡馭繁的缺點。
然而,片中人物多,未始不是個高明的生意眼,可以增加這部影片的號召力,讓觀眾感覺演員陣容十分堅強。許多港台紅星都參加演出,例如:狄龍、王道、爾冬陞、劉德凱、王復室、徐明、柯俊雄等。
片中只有兩位女星的戲稍多,一是彭楚藩的妻子余氏,由林鳳嬌飾演;一是鄧玉麟的妹妹荷英,由劉皓怡飾演。林鳳嬌演活了那位遵行我國傳統三從四德的嫻淑女性;而劉皓怡也恰如其分地表現了荷英的江湖義氣。
爆破場面,逼真壯觀
本片的另一特點,是場面非常壯觀,有清宮的豪華場面,也有戰爭的壯烈場面。其中戰爭場面因有軍方助陣,處理得浩大逼真,尤以武昌起義一幕更令人震撼。
為了讓武昌起義這個歷史鏡頭重現,製片小組至少花了新台幣六百萬元,在台中後里七星崗上,搭建了一座氣勢雄偉的「湖廣總督府」,並動用九個爆破小組,五分鐘內將之化為灰燼。
爆破時,十二架攝影機同時作業,拍攝人員和戰馬在火海塵煙中奔跑、穿梭、和廝殺的情形。
丁導演說,這次爆破創下了一個紀錄,就是這是國內電影界在最短的時間內,花掉佈景費最多的一次,平均每分鐘達一百二十萬元。其他創紀錄的還有:同時動用最多架攝影機、啟用最多真實爆炸物、出動最多的戰馬等等。
國內以中國近代史為題材的影片很多,像「秋瑾」、「大湖英烈」、「碧血黃花」等,每一部都受到相當的好評。「辛亥雙十」是描述武昌起義的第一部電影,它的價值有待觀眾的評論和時間的考驗。然而,能將這關鍵性的革命事蹟搬上銀幕,並以電影語言來闡述它的意義,呈現在享受革命成果的現代人面前,意義是十分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