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208310094.aspx
戈巴契夫送走蘇聯帝國 受西方讚揚卻遭國人鄙視
2022/8/31 12:13(8/31 12:57 更新)
(中央社莫斯科30日綜合外電報導)前蘇聯領袖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引發蘇聯瓦解,讓東歐脫離蘇聯統治,改變了現代歷史進程,這讓他受到西方國家讚賞,卻也招致許多俄羅斯人鄙視。
戈巴契夫推動蘇聯的「開放」(glasnost)與「重建」(perestroika),但卻連帶掀起一股力量,最終導致蘇聯土崩瓦解,以及他自己的黯然下台。
在許多人擔憂冷戰可能永遠不會結束時,戈巴契夫因為支持自由與改革而受到西方的推崇。相形之下,他在國內成為許多俄羅斯人唾棄的對象,他們認為曾經強大輝煌的蘇聯帝國瓦解,是戈巴契夫一手造成的。
掌權時,戈巴契夫多數時候選擇和平而非對抗,他與德國總理柯爾(Helmut Kohl)和美國總統雷根( Ronald Reagan)等人建立密切關係,加速與西方關係融冰。
英國首相佘契爾(Margaret Thatcher)曾說出傳頌一時的名言:「我喜歡戈巴契夫先生。我們可以一起做生意。」
但在他1985年至1991年執政時期,他放寬的限制措施愈多,就愈容易遭到精力旺盛、迅速竄起的共產黨明日之星葉爾欽(Boris Yeltsin)邊緣化。
到了蘇聯解體時,戈巴契夫的地位已變得無足輕重。
過去數十年來,年老體衰的戈巴契夫與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建立起一段曖昧不明的關係,在俄羅斯因烏克蘭與西方再度陷入對峙時,力挺前國家安全委員會(KGB)特務出身的蒲亭,但也批評他讓俄羅斯的民主倒退。
戈巴契夫1931年3月2日出生於俄羅斯南部斯塔夫羅波爾地區(Stavropol)的一個務農家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艱困時期與獨裁者史達林(Joseph Stalin)高壓統治下長大。戈巴契夫的祖父遭史達林政權整肅,被判進入勞改營服刑9年。
童年時期,戈巴契夫聰明又勤奮。16歲時,他因為協助收割創紀錄的莊稼,獲頒勞動紅旗勳章(Red Banner of Labour);1950年,他進入夢寐以求的莫斯科國立大學(Moscow State University)攻讀法律。
5年後,這位充滿雄心壯志的畢業生與他的妻子賴莎(Raisa)回到家鄉斯塔夫羅波爾發展,在共產黨內平步青雲,1979年以49歲之齡成為政治局(Politburo)最年輕的成員。
他在1985年出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治理這個全球最大國家與第2強權。當年54歲的戈巴契夫滿懷嶄新思想,與先前掌控克里姆林宮食古不化的理論家形成鮮明對比。
他的外交政策抉擇為世界秩序帶來巨變。戈巴契夫簽訂一系列裁軍協議,化解美蘇核子對峙狀態,並自阿富汗撤出蘇聯軍隊,也鬆綁對東歐衛星國領導階層的控制。
在國內,他的重建與開放政策引發了劇烈改變。有數以千計的政治犯獲釋,其中包括科學家暨異議人士沙卡洛夫(Andrei Sakharov)。
然而,戈巴契夫的執政生涯並非一帆風順。1985年,他試圖打擊國人酗酒惡習的措施後來證明是場災難,導致國家預算大幅縮減,讓這位蘇聯領袖遭嗜酒的俄羅斯人厭惡。
他在國內鼓勵走向自由,導致有多個民族的蘇聯帝國迅速解體。
從波羅的海三國到高加索山脈與中亞,接二連三的獨立運動與民族間衝突,動搖了看似無往不勝的蘇聯主宰結構;同時,開放政策掀起一波波揭發蘇聯黑暗時期的運動。
1989年,東歐國家紛紛推翻他們的共產政府、柏林圍牆倒塌。
1990年,戈巴契夫當選第一任也是最後一任蘇聯總統,但不到幾個月,必須對抗共產黨強硬派成員掀起的反叛浪潮。
1991年8月,蘇聯政府內部高層官員企圖發動政變,但葉爾欽決定全面抵抗而成為國家英雄,戈巴契夫則是遭軟禁在遠在克里米亞半島的度假勝地。
不久之後,蘇聯消失在歷史洪流中,戈巴契夫的地位也蕩然無存。
在辭去蘇聯總統職位25週年前夕,戈巴契夫2016年12月在官方報紙「俄羅斯日報」(Rossiyskaya Gazeta)刊出的投書中承認他對蘇聯解體負有責任。
他寫道:「但我問心無愧。我透過政治手段捍衛蘇聯直到最後一刻。」
在國內,戈巴契夫在政壇遭厭棄,因此這位199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展開國際巡迴演講之旅,支持環保理念,並為他的戈巴契夫基金會(Gorbachev Foundation)舉辦募款活動,包括替必勝客(Pizza Hut)拍電視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