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軍事迷休閒小棧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塔頂的鋼鐵鯊魚燉奶(冷眼看人生)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軍事迷休閒小棧】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國際局勢暨戰史討論區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布魯克林橋下 發現冷戰物資
 瀏覽5,823|回應12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4+112006032300077,00.html
2006.03.23  中國時報
布魯克林橋下 發現冷戰物資
黃建育/綜合報導


   美國紐約市政府運輸局員工上星期在布魯克林大橋進行例行結構檢查時,無意間在石造的橋基內一座又髒、又暗又潮濕的倉庫內發現大批美、蘇冷戰期間市政府囤積的民生必需品,其中包括大型金屬製水桶、醫療用品、藥物以及高卡洛里餅乾。這些餅乾多達三十五萬兩千包,原封不動放在防水金屬罐子裡,看來還能吃的樣子。

   一九五○、六○年代美蘇對抗巔峰期間,美國民防單位為防範蘇聯核彈襲擊在各地興建了不少防空及防核塵庇護所,並在裡頭大量屯放各種供應品。由這點也可看出美政府當時擔心核武大戰爆發的焦慮感。

   不過《紐約時報》報導,幾位歷史學者廿日指出,能在布魯克林橋下發現這些供應品意義著實不凡,因為裝著這些物品的瓦愣紙箱上所打印年代,例如一九五七年及一九六二年都相當有歷史意義。

   蘇聯在一九五七年十月早美國一步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潑尼克號」,而一九六二年美、蘇之間的「古巴危機」更把兩國推向核武大戰邊緣。

   耶魯大學歷史學者賈迪斯指出,隨著冷戰落幕這些庇護所已紛紛拆除,那些囤積的餅乾也早已發霉。因此,能發現保存如此完整的冷戰遺跡在「考古」上意義不尋常。賈迪斯表示,他記憶中近年來已找不到這種例子。

   三位市府官員廿日帶領新聞媒體參觀了這處倉庫( 參觀時大家還得小心翼翼,以避開地上的碎玻璃或掉落的木板 )。不過,市府官員為安全考量,特地叮嚀新聞媒體不得透露倉庫確實地點。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050841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改革推手碰到帝國野心家 戈巴契夫對蒲亭又愛又恨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208310403.aspx
改革推手碰到帝國野心家 戈巴契夫對蒲亭又愛又恨
2022/8/31 22:14(8/31 22:40 更新)

(中央社莫斯科31日綜合外電報導)在未流血情況下結束東西冷戰,但未能阻止蘇聯瓦解的前蘇聯改革派領袖戈巴契夫昨天辭世。戈巴契夫生前對於懷抱著俄羅斯帝國夢的現任總統蒲亭,看法始終反覆不定。

蒲亭(Vladimir Putin)掌權20多年來,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對他有愛也有恨,初期是接納,繼之拒斥,後來又再度擁抱他。一如上世紀80年代時戈巴契夫代表了蘇聯,如今蒲亭在西方眼中代表著俄羅斯。

戈巴契夫最終似乎還油然升起敬佩之意。2018年蒲亭當選第4個任期前夕,戈巴契夫說:「現在他是理應獲得人民愛戴的領袖。」

在經歷動盪的1990年代、宿敵葉爾欽(Boris Yeltsin)當政時期之後,戈巴契夫曾對在2000年首度當選俄羅斯總統的蒲亭寄予希望。

法新社報導,當時戈巴契夫形容蒲亭「明智、嚴肅、含蓄、有條不紊。我喜歡這樣的人」。

對戈巴契夫而言,蒲亭代表著一個機會,能帶給俄羅斯穩定和經濟成長,同時持續由他奠立的民主轉型過程。

甚至在2006年,當人權人士對於蒲亭統治下公民社會受到的嚴苛待遇日益關切之際,戈巴契夫還說:「那些對蒲亭獨裁傾向感到憂心的人都錯了。」

隨著時間的流轉,俄羅斯民主發展的希望破滅,戈巴契夫先是轉向含蓄的批評,接著不惜訴諸嚴詞攻擊。

2011年國會大選出現舞弊,加上蒲亭決定尋求史無前例的第三任期,更堅定了戈巴契夫的反對立場。

戈巴契夫支持抗議大選舞弊的示威行動,並在2013年砲轟蒲亭統治下的俄羅斯。

當時戈巴契夫說:「政治漸漸成了偽民主。所有權力都掌控在當局和總統手中。」

「經濟遭到壟斷,貪腐猖獗。」

外國媒體經常關注戈巴契夫的評論,他持有勇於反克里姆林宮媒體「新報」(Novaya Gazeta)的部分股權。在俄羅斯揮軍入侵烏克蘭後,新報已暫停出刊。

但對蒲亭來說,戈巴契夫頂多是眼中釘。

克里姆林宮對這位導致蘇聯瓦解前領袖的批評置若罔聞。蒲亭曾稱蘇聯瓦解是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悲劇。

當戈巴契夫痛批蒲亭尋求第三個總統任期的決定時,這位前蘇聯情報機構國家安全委員會 (KGB)頭子則以「自廢武功」反擊這位讓蘇聯解體的前領袖。

2014年,戈巴契夫反蒲亭立場出現轉變。儘管西方國家嚴詞譴責俄羅斯吞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他仍力挺莫斯科當局的行動。

戈巴契夫表示:「克里米亞屬於俄羅斯,至於要說不是,就讓別人來證明。」

2015年,戈巴契夫支持俄羅斯在敘利亞發動軍事行動以支持敘利亞總統阿塞德(Bashar al-Assad)。

而到了2018年,蒲亭尋求歷史性第4任期時,戈巴契夫說,「在詭譎的國際情勢下」,蒲亭正是俄羅斯亟需的領袖。

諷刺的是,戈巴契夫晚年支持的蒲亭並不把他看在眼裡,並推翻這位前蘇聯領袖致力達成的成就。

戈巴契夫為俄國的反對派和媒體自由開啟了一扇門,但在蒲亭統治下的俄羅斯卻被控迫害異議分子,打壓新聞自由。

戈巴契夫辭世後,蒲亭致哀時對他的成就著墨不多。

蒲亭在悼詞中寫道,戈巴契夫是「一位政治人物和政治家,對世界歷史的軌跡有重大的影響」,並「努力對緊迫的問題提供自己的解決之道」。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76681
戈巴契夫送走蘇聯帝國 受西方讚揚卻遭國人鄙視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208310094.aspx
戈巴契夫送走蘇聯帝國 受西方讚揚卻遭國人鄙視
2022/8/31 12:13(8/31 12:57 更新)

(中央社莫斯科30日綜合外電報導)前蘇聯領袖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引發蘇聯瓦解,讓東歐脫離蘇聯統治,改變了現代歷史進程,這讓他受到西方國家讚賞,卻也招致許多俄羅斯人鄙視。

戈巴契夫推動蘇聯的「開放」(glasnost)與「重建」(perestroika),但卻連帶掀起一股力量,最終導致蘇聯土崩瓦解,以及他自己的黯然下台。

在許多人擔憂冷戰可能永遠不會結束時,戈巴契夫因為支持自由與改革而受到西方的推崇。相形之下,他在國內成為許多俄羅斯人唾棄的對象,他們認為曾經強大輝煌的蘇聯帝國瓦解,是戈巴契夫一手造成的。

掌權時,戈巴契夫多數時候選擇和平而非對抗,他與德國總理柯爾(Helmut Kohl)和美國總統雷根( Ronald Reagan)等人建立密切關係,加速與西方關係融冰。

英國首相佘契爾(Margaret Thatcher)曾說出傳頌一時的名言:「我喜歡戈巴契夫先生。我們可以一起做生意。」

但在他1985年至1991年執政時期,他放寬的限制措施愈多,就愈容易遭到精力旺盛、迅速竄起的共產黨明日之星葉爾欽(Boris Yeltsin)邊緣化。

到了蘇聯解體時,戈巴契夫的地位已變得無足輕重。

過去數十年來,年老體衰的戈巴契夫與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建立起一段曖昧不明的關係,在俄羅斯因烏克蘭與西方再度陷入對峙時,力挺前國家安全委員會(KGB)特務出身的蒲亭,但也批評他讓俄羅斯的民主倒退。

戈巴契夫1931年3月2日出生於俄羅斯南部斯塔夫羅波爾地區(Stavropol)的一個務農家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艱困時期與獨裁者史達林(Joseph Stalin)高壓統治下長大。戈巴契夫的祖父遭史達林政權整肅,被判進入勞改營服刑9年。

童年時期,戈巴契夫聰明又勤奮。16歲時,他因為協助收割創紀錄的莊稼,獲頒勞動紅旗勳章(Red Banner of Labour);1950年,他進入夢寐以求的莫斯科國立大學(Moscow State University)攻讀法律。

5年後,這位充滿雄心壯志的畢業生與他的妻子賴莎(Raisa)回到家鄉斯塔夫羅波爾發展,在共產黨內平步青雲,1979年以49歲之齡成為政治局(Politburo)最年輕的成員。

他在1985年出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治理這個全球最大國家與第2強權。當年54歲的戈巴契夫滿懷嶄新思想,與先前掌控克里姆林宮食古不化的理論家形成鮮明對比。

他的外交政策抉擇為世界秩序帶來巨變。戈巴契夫簽訂一系列裁軍協議,化解美蘇核子對峙狀態,並自阿富汗撤出蘇聯軍隊,也鬆綁對東歐衛星國領導階層的控制。

在國內,他的重建與開放政策引發了劇烈改變。有數以千計的政治犯獲釋,其中包括科學家暨異議人士沙卡洛夫(Andrei Sakharov)。

然而,戈巴契夫的執政生涯並非一帆風順。1985年,他試圖打擊國人酗酒惡習的措施後來證明是場災難,導致國家預算大幅縮減,讓這位蘇聯領袖遭嗜酒的俄羅斯人厭惡。

他在國內鼓勵走向自由,導致有多個民族的蘇聯帝國迅速解體。

從波羅的海三國到高加索山脈與中亞,接二連三的獨立運動與民族間衝突,動搖了看似無往不勝的蘇聯主宰結構;同時,開放政策掀起一波波揭發蘇聯黑暗時期的運動。

1989年,東歐國家紛紛推翻他們的共產政府、柏林圍牆倒塌。

1990年,戈巴契夫當選第一任也是最後一任蘇聯總統,但不到幾個月,必須對抗共產黨強硬派成員掀起的反叛浪潮。

1991年8月,蘇聯政府內部高層官員企圖發動政變,但葉爾欽決定全面抵抗而成為國家英雄,戈巴契夫則是遭軟禁在遠在克里米亞半島的度假勝地。

不久之後,蘇聯消失在歷史洪流中,戈巴契夫的地位也蕩然無存。

在辭去蘇聯總統職位25週年前夕,戈巴契夫2016年12月在官方報紙「俄羅斯日報」(Rossiyskaya Gazeta)刊出的投書中承認他對蘇聯解體負有責任。

他寫道:「但我問心無愧。我透過政治手段捍衛蘇聯直到最後一刻。」

在國內,戈巴契夫在政壇遭厭棄,因此這位199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展開國際巡迴演講之旅,支持環保理念,並為他的戈巴契夫基金會(Gorbachev Foundation)舉辦募款活動,包括替必勝客(Pizza Hut)拍電視廣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76627
戈巴契夫病逝享耆壽91歲 帶蘇聯步入民主政治和平結束冷戰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208310007.aspx
戈巴契夫病逝享耆壽91歲 帶蘇聯步入民主政治和平結束冷戰
2022/8/31 05:07(8/31 10:13 更新)

(中央社莫斯科30日綜合外電報導)俄羅斯新聞社引述醫院官員的話報導,在未流血情況下結束冷戰,但未能阻止蘇聯瓦解的前蘇聯領袖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今晚在久病之後病逝,享耆壽91歲。戈巴契夫將葬在莫斯科墓園,與1999年去世的妻子賴莎(Raisa)比鄰。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培斯科夫(Dmitry Peskov)告訴國際傳真社(Interfax),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對戈巴契夫的死表達深切哀悼。
和平終結冷戰 戈巴契夫離世全球哀悼致意

蘇聯於1991年12月25日宣告解體,戈巴契夫辭去蘇聯總統,他率先帶動改革風潮,改變了世界秩序,但卻也喪失其控制權。

這位克里姆林宮領袖終於被他一手主導的改革風潮吞沒,不過,他將名留青史,成為20世紀最偉大政治領袖之一。

戈巴契夫在執政不到7年時間內,即領導這個世界最大的國家從共產主義步入民主政治,結束40多年來的東–西方冷戰。

不過,他卻未能駕馭橫掃舊政治體制,摧毀這個超級大國的那股力量。烏克蘭共和國1991年12月1日的公民投票表決支持脫離蘇聯獨立,粉碎了他維持一個自由共和國聯邦的夢想。

失去聯邦之後,戈巴契夫的聲望也煙消雲散,隨著11個共和國合組獨立國家國協,戈巴契夫發覺,他不但喪失權力,也沒有工作。

由於經常遭到他一手提拔,後來卻變成對手的俄羅斯第一任總統葉爾欽的奚落,戈巴契夫終於在電視上宣布辭職。

這位身材矮壯,前額有明顯胎記的政治人物,改變了全球數以億計人的生活,武器競賽得以停止,超級強國在開發中國家所進行的無數「代理戰爭」,也因而告一段落。

戈巴契夫最明顯的標幟是他所揭櫫的「重建」政策。在他所提拔的自由派與改革派人士敦促下,他於1985年3月上台後,即大力推動此一政策。

接下來6年9個月,蘇聯經歷了自從1920年代共黨掌權以來最大的變化,除了二次大戰之外,蘇聯在其他任何時期的變化都無出其右。

重建政策在這個一般人民只知道沙皇專制制度與共黨集權制度的國家,引進自由選舉的政府以及其他民主措施,終於使這個國家步上分崩離析之路。

重建政策同時也意味結束數十年來的共黨計劃經濟,在該經濟體制下,莫斯科擬訂計劃,嚴密控制所有經濟活動。

然而,由於邁向自由市場經濟的努力時斷時續,導致蘇聯陷入經濟衰退,物品短缺以及通貨膨脹接踵而至。

儘管戈巴契夫魄力十足,但是耐力不夠,無法堅持到底,等待他所播下的經濟改革種子開花結果。

就某個程度而言,戈巴契夫被他所受的馬克斯–列寧主義思想教育所害,這種教育教他以唯物論的眼光去觀察這個世界。

戈巴契夫從未完全掌握民族主義的力量與熱情,他在克里姆林宮當政期間,民族主義的力量促使蘇聯開始分裂。

經濟崩潰破壞了戈巴契夫早期的聲望,民主化剝奪了他的指揮權,蘇聯各共和國獨立自主的強烈意願,更使得他完全無立足之地。

自從1980年代末期以來,蘇聯的權力開始從戈巴契夫手中溜走,轉移至葉爾欽與其他共和國領袖手中。8月流產政變更加速了此一過程。

發動政變的8人都是戈巴契夫親自指派的高幹,其中包括其副總統與總理。

從那時起,制止政變的英雄葉爾欽即明顯的掌握了蘇聯的最高權力。戈巴契夫只是在其對手的恩賜下,勉強保住其地位而已。

葉爾欽的俄羅斯政府一個接一個接掌蘇聯中央政府各機構,其他共和國政府則擷取俄羅斯挑剩的其他大部份機關。

戈巴契夫除了名義上還指揮不容忽視的武裝部隊之外,已經一無所有。

然而,戈巴契夫在海外仍然是個英雄。德國人感謝他促成兩德統一,東歐人感謝他促成他們原先共黨政權的瓦解,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感謝他降低了核子毀滅的威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76616
蘇聯秘密鈾礦計畫遺毒 中亞國家與輻射災難賽跑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11060004.aspx
蘇聯秘密鈾礦計畫遺毒 中亞國家與輻射災難賽跑
最新更新:2019/11/06 07:56

(中央社吉爾吉斯邁盧蘇5日綜合外電報導)吉爾吉斯邁盧蘇鎮在蘇聯時期有神祕稱號:Mailbox 200,是一項鈾礦秘密開發計畫執行地。如今城鎮蕭條,鄰近地質不穩處還有數座鈾尾礦堆隨時可能傾塌,汙染環境。

這些鈾尾礦堆(鈾殘渣堆)重達數萬噸,只消一次天然災害,水流沖刷或山體滑坡,就有可能汙染人口達1400萬且橫跨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和塔吉克接壤地帶的費爾干納盆地(Ferghana valley)飲用水。

根據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這些接連遭蘇聯和吉爾吉斯政府忽略數十年的鈾尾礦堆必須盡快強化,以避免災難。為此,它們正為此籌募資金。

吉爾吉斯環境研究員卡立莫夫(Bolotbek Karimov)指出:「費爾干納盆地有1400萬居民。一旦發生天然災害,流水可能會將鈾尾礦沖刷入納倫河(Naryn),造成整個盆地的災難。」

邁盧蘇鎮(Mailuu-Suu)創建於1946年,隸屬蘇聯一項秘密鈾計畫,當時代號為Mailbox 200,開採鈾礦的大多是「政治不正確」囚犯,包括德裔人士和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投降被定罪的前紅軍官兵。

直至1968年採礦作業在當地終止,邁盧蘇鎮已堆積超過200萬立方公尺鈾尾礦。它們後來被草草埋在邁盧蘇河沿岸山坡。

納倫河流經費爾干納盆地,此為中亞地區人口最稠密的其中一個地帶。1958年,在豪雨和地震加乘作用下,邁盧蘇鎮其中一座尾礦壩崩塌,釋出數萬噸放射性廢棄物。

路透社報導,蘇聯政府從未就此事故發表詳細災損評估報告,但環保倡議人士指出,外洩的放射性物質不僅毒害人類、牲畜和魚類,也汙染下游稻田。

只消看看邁盧蘇鎮約2萬名居民的遭遇,就能想像一旦尾礦被侵蝕或沖刷入流經費爾干納盆地的河流會發生什麼事:鎮民罹患癌症比率高出全國平均值50%;唐氏症等先天性疾病較全國其他地區普遍,且幾乎每個人都有甲狀腺疾病。

與此同時,一些居民仍無視警告,持續在埋有尾礦的土地上放牧,且相關區域的帶刺鐵絲網早在數十年前就被破壞、放倒。

研究員托伊區耶夫(Rakhmanbek Toichuyev)指出:「我們曾建議居民搬遷,但他們拒絕。家園畢竟是家園。」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表示,為強化或搬遷邁盧蘇鎮鈾尾礦堆並清除其他有害物質,需籌募約3000萬歐元經費。此外,為在蘇聯時期也有鈾礦場運作的鄰國塔吉克進行類似清除工作,必需另外籌募4000萬歐元經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6641536
第3次大戰沒爆發多虧他 蘇聯軍官辭世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709190187-1.aspx
第3次大戰沒爆發多虧他 蘇聯軍官辭世

發稿時間:2017/09/19 14:39
最新更新:2017/09/19 14:39

(中央社紐約18日綜合外電報導)前蘇聯陸軍中校彼卓夫5月辭世,享壽77,媒體直至今天才有報導。人們或已淡忘,若非彼卓夫沉著判斷,冷戰期間,美蘇可能免不了擦槍走火,導致核戰、甚至第3次世界大戰爆發。

「紐約時報」報導,1983年9月26日清晨,44歲的蘇聯防空部隊(Soviet Air Defense Forces)中校彼卓夫(Stanislav Petrov)正在莫斯科市郊的秘密指揮中心塞普可夫-15(Serpukhov-15)值班,注意監控在美國上空的蘇聯預警衛星。

突然間,電腦警報聲大作,警告5枚義勇兵(Minuteman)洲際彈道飛彈已從美國基地發射。

彼卓夫後來回憶:「有15秒的時間,我們都處於驚慌狀態。」「我們必須判斷,『接下來怎麼辦?』」

當時冷戰方熾,3個星期前,蘇聯才擊落飛經領空的大韓航空(Korean Air Lines)班機,機上269人全數喪命。時任美國總統的雷根不聽呼籲,拒絕凍結軍備競賽,還說蘇聯是「邪惡帝國」。蘇聯領導人安德羅波夫(Yuri V. Andropov)則是天天擔心美國會打過來。

彼卓夫是決策鏈極為關鍵的環節。根據決策順序,他報告預警系統總部的上級後,上級上報軍方參謀本部,參謀本部接著再和安德羅波夫討論,要不要以牙還牙。

彼卓夫一邊盯著閃爍的電子地圖和螢幕,一邊一手拿電話,一手拿對講機,以便隨時接收不斷湧入的情報。苦思5分鐘後,他判定系統顯示的可能是假警報。

彼卓夫後來解釋,當時有「50-50」的機率,但因為他不信任預警系統,於是根據發射的飛彈相對算少來判斷,做出大膽的結論。

分析此事的歷史學家認為,多虧了彼卓夫冷靜分析,一場大難才得以倖免。

看著眼前的電腦警報從「發射」轉為「飛彈攻擊」,還強調警報的可靠性是「最高級」,彼卓夫必須當機立斷。在發射和飛彈引爆之間,他大概只有25分鐘的時間決斷。

他後來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沒有規定說,我們通報有攻擊來襲之前,能有多少時間判斷,但我們知道,每耽擱一秒,寶貴的時間就少一秒,蘇聯軍方和政界高層需要第一時間得知消息。」

「我唯一要做的就是拿起電話,打到高層指揮官的專線,但我根本動也動不了,就好像坐在熱油鍋上。」

指揮中心的氣氛越來越緊張,看到200多對眼睛都盯著他,彼卓夫終於做出了結論,向上通報這是系統故障,誤觸警報。

彼得羅夫說,他是憑藉過去的訓練和直覺,做出這個判斷。他受過的訓練告訴他,美國人若是發動核戰,第一波攻擊,必定會鋪天蓋地而來。

「人們開戰時,不會只用5枚飛彈開頭。」

彼卓夫表示,當時蘇聯為了回應美國的類似系統,匆促讓預警系統上路,他知道系統不會百分之百可靠。而衛星顯然誤以為太陽在雲上的反射是飛彈發射,才會觸動警報,電腦程式理應過濾這類資訊卻沒有作用,程式後來還得重寫。

確認是假警報後,上級先是稱讚彼卓夫冷靜,但調查後卻又說他沒在工作日誌上記錄事情經過,反而記他申誡。

彼卓夫1939年生於海參崴,父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戰鬥機機師,母親是護士。1984年退休後沒沒無聞的他,直到退役蘇聯飛彈防衛司令官沃丁斯夫(Gen. Yuriy V. Votintsev)在1998年出版的回憶錄中提及這段歷史,彼卓夫的角色才漸漸為人所知。

彼卓夫的貢獻沒得到同胞認同,卻贏得了敵人肯定,2006年他到美國領取世界公民總會(Association of World Citizens)獎項,2013年獲頒德勒斯登和平獎(Dresden Peace Prize)。

儘管如此,彼卓夫總覺得自己做的事不值一提,就像他在描述這段歷史的2014年紀錄片「世界存亡一指間」(The Man Who Saved the World)中所說:「我只是剛好在對的時間,出現在對的位置上而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707010
美軍冷戰廢棄物 格陵蘭要丹麥負責清除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international/20161127/20161127990892.html
美軍冷戰廢棄物 格陵蘭要丹麥負責清除
中央社-2016年11月27日 下午19:00

(中央社哥本哈根27日綜合外電報導)格陵蘭呼籲丹麥政府清除當地1座廢棄的冰下飛彈基地和其他美國軍事設施;冷戰結束後,這些座落於丹麥的設施因無人聞問逐漸鏽蝕。

美聯社報導,根據1951年簽署的協議,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國丹麥允許美國在前自治領地格陵蘭建造33座基地與雷達站,然而協議並未明確規定清理的責任歸屬。

格陵蘭領導人如今已厭倦枯等,呼籲丹麥清除美軍留下的垃圾,包括在巨大冰蓋下從未完工的核子飛彈發射場「世紀營」(Camp Century)。

格陵蘭外交事務首長奎奧基茨克(Vittus Qujaukitsoq)說:「除非丹麥與美國曾就世紀營達成其他協議,否則丹麥將肩負調查及清理的唯一責任。」

美國1959至60年在格陵蘭西北部興建世紀營,理論上是用於測試冰蓋下的興建技術,然而真正的計畫實屬高度機密,也就是建造1座射程可達蘇聯的隱密彈道飛彈發射場。

根據8月公布的1項國際研究,由於冰蓋開始壓迫世紀營,美軍1966年放棄這項計畫,同時移走1座可供應熱氣與電力的可攜式核反應爐,「哥本哈根郵報」(The Copenhagen Post)報導,現場仍留有大量汙染物,留下大約20萬公升的柴油與汙水。

科學家警告,如果全球暖化導致冰蓋逐漸消融,這些廢棄物可能浮出水面,進而汙染環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559372
美軍廢棄設施具放射風險 格陵蘭不耐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tw.news.yahoo.com/美軍廢棄設施具放射風險-格陵蘭不耐-024627300.html
..美軍廢棄設施具放射風險 格陵蘭不耐
路透社 – 2016年10月18日 上午10:46
(路透哥本哈根17日電)格陵蘭政府今天敦促美國和丹麥清理當地30處廢棄的冷戰時期美軍設施,並表示已對設施可能留存放射性和化學物質未獲清理失去耐性。

在丹麥統治下擁有高度自治權的格陵蘭認為,哥本哈根對國境內廢棄美軍設施難辭其咎。

格陵蘭政府聲明:「格陵蘭有逾30處廢棄美軍設施,當地廢棄物質對環境和健康的影響不明。」

聲明說:「受限於諸多情況,已等待污染者清理或支付清理費用超過70年的格陵蘭,對丹麥政府晦澀的回應態度,正在失去耐性。」

格陵蘭議會已提出1項預定下月採行的解決之道,將要求其政府確保「美國和丹麥不可再延宕,保證逾30處不同美軍設施獲得清理。」

科學研究報告8月指出,全球暖化未來數十年可能導致儲存在「世紀軍營」(Camp Century)的放射性廢棄物露出。那是1959年在格陵蘭冰蓋興建的軍營,現已廢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546873
英冷戰時期防空洞 eBay售得逾2萬英鎊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309/19/21q03.html
英冷戰時期防空洞 eBay售得逾2萬英鎊
 更新日期:2010/03/09 13:20 李威翰
 
(法新社倫敦8日電) 英國一座冷戰時期躲避核彈的防空洞,今天在拍賣網站電子海灣(eBay)上售得逾2萬英鎊(3萬美元)。

這座在英格蘭中部德比什爾(Derbyshire)皮克區的地下防空洞,4日起以500英鎊起標拍賣,不過超過40次的出價使價格飛漲。

防空洞1959年啟用,曾供皇家觀察軍(RoyalObserver Corps)使用,這個主要由志工組成的民防組織,負責通報核彈攻擊與輻射塵。

根據賣家,防空洞位於皮克區高處,有360度視野。

防空洞建於農田下方15英尺,有1間化學廁所、觀察室和2個通風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897503
英國冷戰時期核子碉堡上網賣 喊價近4萬美元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301/19/218ir.html
英國冷戰時期核子碉堡上網賣 喊價近4萬美元
 更新日期:2010/03/01 13:35 何世煌
 
(法新社倫敦28日電) 英國冷戰時期的核子碉堡被放上拍賣網站eBay出售,競拍買家到今天已經將價格推升到2萬7000多英鎊(3萬歐元,4萬美元)。

該網站上刊登的廣告寫道:「擁有一部分冷戰歷史的罕有機會」,「位置絕妙、視野壯觀。位於一小塊地內的專屬核子碉堡,附帶許多原始設備」。

25日公佈以500英鎊起標之後,這座地下庇護所的競標戰愈來愈激烈,不到3天上漲50多倍。

經過67人次競標,這個位於地底約3公尺的核子碉堡今天深夜的價格站上2萬7424英鎊。

這座15公尺見方的碉堡1959年啟用,使用者為皇家觀測隊(Royal Observer Corps),1991年之前都還能使用,直到蘇聯解體才除役。這是民防組織,主要由志工組成,負責通報核子攻擊與輻射落塵。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886739
50年前此時  美蘇「廚房大辯論」扭轉世界史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724/19/1notf.html
50年前此時  美蘇「廚房大辯論」扭轉世界史
 更新日期:2009/07/24 15:50 簡長盛
 
(法新社莫斯科23日電) 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時期最激烈的衝突之一發生在50年前的7月,但衝突地點不在非洲或亞洲,而是在美國家庭廚具展示間。

這起所謂的「廚房辯論」在1959年7月24日爆發,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和當時的美國副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突然就各自國家的經濟制度優劣點展開即席辯論。

當時兩人身邊擺滿洗衣機、瓦斯爐和其他美國消費性產品,他們就在這座廚具展示間展開辯論。這些消費產品是送到莫斯科來參加「美國國家展」(AmericanNational Exhibition)。這項展覽讓許多俄羅斯人首度得以一窺資本主義西方國家人民的生活。

  半世紀後,參觀過的人回憶這次展覽如何改變他們的生活,以及這個展覽向窮困的蘇聯人民透露美國人生活確實富足的這項事實,如何重創共產主義的基礎。

前蘇聯文化部官員伊凡尼恩(Eduard Ivanian)1959年協助這次展覽得以在莫斯科舉行。他說:「那項展覽令人震撼。」

  這場著名的「廚房辯論」是在「美國國家展」開幕當天發生,尼克森和赫魯雪夫在記者、助理和翻譯人員的簇擁下從電視攝影棚開始辯論,一直延燒到廚具展示間。

後來擔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森擔任導覽並儘量展現外交風度,但赫魯雪夫卻冷嘲熱諷,而且堅稱蘇聯製的家電用品和美國製一樣好。

根據美國報紙後來刊出的評論,當時尼克森說:「我來向你展示這間廚房,我們加州的民宅都是這個樣子。」

赫魯雪夫說:「我們也有這些東西。」但事實上,當時大多數的蘇聯家庭甚至連電冰箱都沒有。

尼克森又指著洗碗機說:「這是我們最新型的洗碗機。這種洗碗機一次生產數千個,可以直接裝設在屋子內。在美國,我們希望讓婦女的生活變得更輕鬆一些。」

赫魯雪夫反駁說:「你們對待婦女的那種資本主義態度,共產主義是不會這樣做的。」

這項辯論點出蘇聯控制式經濟的缺點,這個缺點最終慢慢侵蝕蘇聯共產政權,而讓它在1991年崩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541400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