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707300105-1.aspx
擺脫大陸軍 共軍擴張海空軍成地區強權
發稿時間:2017/07/30 13:55
最新更新:2017/07/30 14:10
-中共軍改專題之一(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北京30日電)長年奉行「內陸防禦」、「大陸軍主義」戰略的中共解放軍,近10年來藉由大舉擴張海空軍,逐漸走出內陸、投向海洋。在周邊國家側目下,北京儼然掙脫島鏈的束縛,步向地區強權。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改裝自前蘇聯「瓦雅格」號的「遼寧號」航空母艦正式服役、第一艘自製的001A型航空母艦下水;以及「殲-20」戰鬥機、「運-20」大型運輸機等新機種的服役。
北京一名軍事專家曾表示,要說中共解放軍從建軍80年走向90年的最大成就為何,中國大陸大多數民眾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應該是遼寧號的下水及服役。因為這艘航艦不但是中國大陸史上第一艘航空母艦,也成為共軍逐漸跨出近海的戰略開端。
2011年8月10日,遼寧號從大連首度出海航行,並在2012年9月25日正式服役。近5年來,這艘航空母艦曾於2013、2016及今年三度通過台灣東西側的台灣海峽及太平洋。其中兩度前往南海演練,一次駛往香港供民眾登艦參觀,藉機宣揚「愛國主義」。
儘管是重大突破,但遼寧號畢竟仍是外國製造的1980年代產物,連中共軍方也只賦予它「科研試驗和訓練」的功能。北京野心勃勃地動手自造航空母艦,並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在今年4月26日讓第一艘航艦下水。
從建軍80年到90年這短短10年間,中共海軍就多出了2艘航空母艦。在北京眼中,航艦既是自認為大國的軍事威懾前沿,也是讓中共海軍突破島鏈,成為「藍水海軍」的戰略武裝。
擁有這2艘航艦,使遼寧號單獨承擔作戰、訓練及自身維修的壓力減輕,加上001A航艦沿用遼寧號的基本結構和布局,不但讓北京快速擁有「雙航艦」的格局,更能同時運用戰略壓力最大的東海與南海,對周邊國家形成壓力。但真正的戰鬥力,仍待驗證。
在空中,中共空軍近10年來幾乎是以美國為假想敵,將美國在日本、南韓及東南亞部署的軍力列為直接威脅源的情況下,傾力研發新型戰機。
其中,具有匿蹤(隱形)能力的殲-20戰機,北京自認是中共空軍至今最突出的發展成果,以及國家科技實力的展現。2011年首度試飛後,便成為全球軍事研究者的關注焦點,其中包括美國五角大廈。
根據已知資料,殲-20目前已進入少量生產階段,並已在2016年投入中共空軍服役。但中國大陸官方直到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才由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軍事頻道公開證實已經服役。
儘管如此,外界對殲-20的戰力,至今仍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分析,殲-20擁有第五代戰機的匿蹤技術、超音速巡航、高精度航空電子設備等特徵;但也有其他分析認為,殲-20的氣動布局並不佳,匿蹤效果並不完備,一旦與美軍的五代戰機F-22交戰,恐非對手。
除了殲-20這個空中打擊力量,運-20這個軍力投放力量的加入,也被視為中共空軍這10年來的重要成果之一。
共軍的空中運輸能力仍不突出,以至於缺乏快速投放大量軍力的能力。先前,共軍最大的運輸機是前蘇聯1980年代製造的伊留申-76(IL-76),除機齡老舊,載重能力僅屬中等,且耗油量大,航程受限。運-20即在這一需求下應運而生,頭兩架並在2016年7月7日服役。
根據資料,運-20最大載重有66噸,可搭載坦克等重型武品裝備。而在載重40噸下,最大航程為7800公里,遠高於IL-76的約5000公里。
不過,由於發動機研製進度落後,運-20目前使用的仍是IL-76的老舊發動機,與美軍運輸機相較,性能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間。但在戰略上,運-20至少已成為北京大規模投放遠程軍力的潛在載具。
擺脫大陸軍主義的中共解放軍,這10年來憑藉著雄厚的國防預算,接連在海空軍備研製上取得突破,使北京在突破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第一島鏈」的戰略大目標上,取得顯著成果,堪稱東亞一霸。
但相對地,中共解放軍的急速壯大,也為不願屈從於北京的亞太國家,帶來壓力與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