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yam.com/cna/international/201008/20100812059182.html
桂河大橋戰俘家書 紙短情長
中央社╱中央社 2010-08-12 22:16
(中央社台北12日電)大多數情書都是充斥著華麗詞藻,表達著綿綿情意,但對在家倚門盼望的妻子和幼兒而言,戰俘威廉斯(Harry Williams)的片言隻字就代表著整個世界。
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威廉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兵俘虜後,被迫在惡名昭彰的桂河大橋(Bridge on the River Kwai)工作,唯一能與妻子艾希 (Elsie)保持連繫的途徑,就是透過日軍重重審查的明信片和電報。
第一封信,在1943年,僅是簡單寫著:「我是戰俘,狀況可,健康,勿憂,問候大家。」
報導說,比起以後日軍同意送出的訊息,第一封的表達可說是相當豐富。威廉斯後來能做的,就是從眾多詞句中,設法選擇極少數能表達「我很健康」的意思就夠了。
威廉斯太太保存著丈夫的每一信件。10日,在英格蘭西北部波爾頓(Bolton)自宅,夫婦兩人慶祝結婚70週年紀念日時,威廉斯太太展示了所有信件。
她和現年已92歲的丈夫,是在少年時期相識,兩人結婚僅9個月,1941年,當年23歲的威廉斯就奉召前往新加坡參加對日戰爭。
在那年的12月,日本轟炸珍珠港之後,威廉斯成為戰俘,和其他6萬名盟軍戰俘以及18萬名亞洲勞工,為日本人興建緬甸鐵路。
報導說,由於日本人的殘酷對待,在工作中喪生的人數超過10萬人,死因包括力竭而死、營養不良和飢餓。
結婚時年僅19歲的威廉斯太太,在丈夫出國後不久,生下兩人的第一個孩子羅依(Roy),並且開始擔心最糟的事情可能發生,因為幾乎有3個月的時間,她沒有丈夫的任何訊息。
直到收到丈夫第一張手寫的簡單明信片時,她才鬆了口氣。
威廉斯在戰俘營的3年半時間裡,僅靠著偶而的簡短書信和妻子保持聯繫。他於1945年10月獲釋。
他的妻子在收到一張明信片後,才知道丈夫已經自由。明信片上寫著:「抵達南安普敦(Southampton),預期不久後返家。」
威廉斯太太說:「我真不敢相信,高興的不得了。你從不放棄希望,是因為你不能,我必須一直活在希望中。」
她說:「我一個月只能獲准送25個字給丈夫,25個字能說什麼?我只能說我們的孩子OK和我們很好。」
她表示,在德國,戰俘可以寫很多回家,但日本人不允許。
威廉斯第一次見到兒子時,兒子已經4歲。夫婦兩人隨後有了第2個孩子。如今兩人膝下又增加了8名孫子女和曾孫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