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軍事迷休閒小棧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塔頂的鋼鐵鯊魚燉奶(冷眼看人生)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軍事迷休閒小棧】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軍武網友交流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國際科學學術研究話題
 瀏覽14,640|回應116推薦2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oO角兒
behappy

http://news.yam.com/afp/life/200804/20080418051860.html
蝴蝶效應揚名 渾沌理論之父羅倫茲辭世
法新社╱林治平 2008-04-18 06:20    


 
(法新社紐約十七日電)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今天宣布,被尊為「混沌理論」之父的美國氣象學家羅倫茲昨天因癌症過世,享壽九十歲。

麻省理工學院表示,擔任該校教授的羅倫茲率先發現氣象系統數學模型中的混沌現象,也就是在像氣象之類的動態系統中,小小的變化就「可能引發巨大而且經常是意料外的結果」。

羅倫茲一九九一年曾獲頒京都基礎科學獎,評選委員會盛讚他提出的這套理論具有開創性,是「牛頓以來對人類對自然觀點造成最大改變的事情之一」。

這項研究讓羅倫茲提出所謂的「蝴蝶效應」,也就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小變化,例如昆蟲鼓動翅膀,也許會導致可能相當重大的後果。

這個名詞出自他一九七二年的一份學術報告,題目是:「可預測性:巴西一隻蝴蝶鼓動翅膀,會在德州引發一場龍捲風嗎?」

麻省理工學院發布的聲明說,羅倫茲早期這項研究工作「標誌一個新研究領域的開啟,影響的不只是數學的領域,而幾乎及於科學的各個學門,如生物學、物理學和社會學。」

聲明又說:「有些科學家聲稱,二十世紀有三項科學革命將為後人難忘,分別是相對論、量子力學和混沌理論。」

http://news.yahoo.com/s/afp/20080417/sc_afp/ussciencelorenz_080417165749
Edward Lorenz, father of chaos theory, dies

Thu Apr 17, 12:57 PM ET

NEW YORK (AFP) - Edward Lorenz, a meteorologist who became the father of the modern field of chaos theory, died Wednesday of cancer in Massachusetts aged 90, MIT announced Thursday.

A professor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Lorenz was the first to identify chaotic behavior in the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weather systems, in which small differences in a dynamic system, like the weather, "could trigger vast and often unsuspected results," the university said.

A committee that awarded him the 1991 Kyoto prize for basic sciences wrote that Lorenz's groundbreaking theory represented "one of the most dramatic changes in mankind's view of nature since Sir Isaac Newton."

Lorenz's research led him to develop what became known as the "butterfly effect," the idea that an infinitesimally small alteration -- like the flapping of an insect's wings -- can lead to potentially monumental consequences.

The term stemmed from his 1972 academic paper "Predictability: Does the Flap of a Butterfly's Wings in Brazil Set off a Tornado in Texas?"

MIT said Lorenz's early work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a new field of study that impacted not just the field of mathematics but virtually every branch of science -- biological, physical and social."

"Some scientists have since asserted that the 20th century will be remembered for three scientific revolutions -- relativity, quantum mechanics and chaos," the statement said.

The original experiment that lead to Lorenz's groundbreaking theory was conducted in 1961, when he was using a numerical computer model to rerun a weather prediction.

When, as a shortcut on a number in the sequence, he entered the decimal .506 instead of entering the full .506127, the result was a completely different weather scenario.

Lorenz published his findings in a 1963 paper for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noting that "if the theory were correct, one flap of a seagull's wings could change the course of weather forever."

Later speeches and papers by Lorenz replaced the seagull with the more poetic butterfly.

Lorenz was working as a weather forecaster for the US Army Air Corps during World War II when he decided to pursue further study in meteorology.

But he wrote once that his interests in things mathematical and meteorological dated back much earlier, to his childhood.

"As a boy, I was always interested in doing things with numbers, and was also fascinated by changes in the weather," Lorenz once wrote in an autobiographical sketch.

His daughter told the New York Times that Lorenz was active in his field to the end of his life, in addition to also being vigorous and fit.

"He was out hiking two and one-half weeks ago, Cheryl Lorenz told the daily, "and he finished a paper a week ago with a colleague."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2982720
 回應文章 頁/共1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核融合實驗 人造太陽有望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udn.com/NEWS/WORLD/WOR4/4664023.shtml
核融合實驗 人造太陽有望

【聯合報╱編譯高國珍/報導】 2008.12.29 03:23 am

 
美國科學家計畫明年春季展開核融合初步實驗,希望可以一解全球能源短缺之苦。

自愛因斯坦1905年提出相對論以來,科學家就期待以核融合製造大量能量。這道百年難題,科學家相信現在他們只差臨門一腳,即可複製太陽產生能量的方式,因此這項實驗被媒體譽為製造人工太陽。

英國每日電訊報27日報導,此計畫被稱為「國家點燃實驗設施」(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 NIF),其目標是產生超過攝氏1億度的高溫,將於明年春天執行。

該計畫將發射出的192束雷射光,實施地點將在一個如機場停機棚大的室內,務需先清掃至無塵狀態,以防干擾光束。雷射光將匯合成紫外線,射入一個中心為鋁、外層為水泥、約只稍大於針頭的球狀物中,10億分之一秒內集中產生的能量相當於全美發電量的1000倍,能生成約攝氏1億度的高溫。

實驗耗資12億英鎊(約580億台幣),預計在明春完成。如果成功,就是實現核融合生產幾乎無限且無汙染能源的第一步。

實驗前置作業花了11年,現在要調整鏡片到對的位置並瞄準雷射光,光是這個步驟可能就要耗時1年。

「國家點燃實驗設施」首席副總監威索夫(Jeff Wisoff)曾任太空人,他說:「每個人都熱切於想開始,但是我們要把每個零件都擺到正確的位置,否則開始也沒用。我曾在國際太空站上工作,但這個實驗是更大的挑戰。」

【2008/12/29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177097
達爾文進化論 遭控涉抄襲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1-apple.com.tw/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sec_id=3&NewsType=1&showdate=20081229&IssueID=20081229&art_id=31269850&SubSec=11
達爾文進化論 遭控涉抄襲
2008年12月29日蘋果日報

【蔡筱雯╱綜合外電報導】明年二月就是「進化論之父」達爾文(Charles Darwin)兩百歲冥誕,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將舉辦大型展覽。各界籌備紀念活動之際,卻有人指控達爾文剽竊,稱讓他留名青史的《物種起源》一書,論點並非原創。
其實達爾文疑似抄襲自然學者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論文,早在100多年前就引起爭議,在印尼研究生物的華萊士曾在1858年與達爾文通信分享觀點,兩人同年發表研究心得,達爾文當時只寫出簡短摘要,1859年才出版《物種起源》。
後來學術界認定兩人見解只是不謀而合,但達爾文提出物競天擇觀點,率先把物種進化證據集結成書,徹底改變世人想法,該由達爾文居功。

電腦軟體比對著作
但有人為華萊士抱不平,不久前華萊士基金會的代表律師邀請學者,運用防剽竊的電腦軟體,比對《物種起源》與華萊士論文,認為達爾文有剽竊之嫌。
律師將把比對結果交給國際法律語言學協會,由該會議判斷。英國不少學者認為剽竊之說極不恰當,曾為達爾文作傳的史學家摩爾表示,所謂分析比對「粗製濫造」,出面指控的人根本還不夠格研究達爾文:「你不會想讓水電工來幫忙報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177086
達爾文進化論 可能剽竊他人?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udn.com/NEWS/WORLD/WOR4/4664021.shtml
達爾文進化論 可能剽竊他人?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 2008.12.29 03:23 am

 
明年是進化論作者達爾文200歲冥誕,各界準備慶祝之際,質疑達爾文進化論是剽竊而來的聲浪也越來越高。專家以電腦軟體比對達爾文著作「物種起源」,初步發現該書某些重要概念確實出自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在「物種起源」出版前一年發表的論文。

星期泰晤士報報導,以專門的反抄襲軟體比對的初步結果顯示,1859 年出版的「物種起源」,部分最重要見解確實和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58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相符,尤其是適者生存這部分。印尼華萊士基金會理事人侯馬克律師預定明年7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法律語言學會」發表電腦比對結果。

華萊士曾在現在的印尼從事田野研究8年。他1858年曾寫信給達爾文,把自己初步發現的幾個生物演化見解告訴對方。兩人後來都向知名的「倫敦林奈學會」提出演化相關論文,達爾文僅提出兩項摘要,但華萊士提出的是完整文章。

達爾文1859年匆忙完成並出版「物種起源」,被抨擊說是要避免「被搶掉獨家」,但達爾文後來表示自己「未曾剽竊任何人」。

大多數主流科學家都站在達爾文這邊。牛津大學演化生物學者道金斯說,進化論是達爾文先想到的,但他「太傻」,沒有先發表論文。道金斯表示,說達爾文剽竊「很不得體」。

【2008/12/29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177076
細胞重組 今年最大科學突破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dec/20/today-int1.htm
自由時報2008年12月20日

細胞重組 今年最大科學突破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權威期刊「科學」公布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名單,奪冠的是透過病患自己的皮膚細胞進行細胞重組,以取得幾乎源源不絕的幹細胞,製造「客製化」細胞株的研究。

這些新細胞株將成為了解疾病如何發生與發展的主要工具,也可能成為測試新藥的幫手。「科學日報」網站報導說,科學家長久以來尋求這些細胞株及製造細胞株的技術,而此一研究成果提供理解諸如帕金森症與第一型糖尿病等疑難病症的工具,及有朝一日用病患自己的健康細胞治療自己的可能性,因此獲選榜首實至名歸。

「科學」期刊與其出版商、非營利科學社團AAAS選出的十項重大科學成就,刊登在該期刊十二月十九日發表的特輯中。新聞副主編庫茲說:「我們的首選—細胞重組,幾乎一夜之間開啟生物學新領域,帶來醫學進展救人性命的希望。」

兩年前,研究人員透過老鼠實驗,顯示將四個基因植入病患的皮膚細胞,可以抹去細胞的發展性「記憶」,最後成為帶有胚胎幹細胞性質的細胞,稱為誘導式多能性幹細胞(IPS)。一旦回復到原初的胚胎狀態,細胞就會被誘使成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細胞。

今年,科學家以此研究為基礎,發展出可觀的成果。日本京都大學與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團隊,分別從罹患各種疾病的病患身上取出細胞,並重組為幹細胞。這些疾病有許多都是難以或無法用動物實驗進行研究者,這使得用人類細胞株來研究更顯得迫切。

第三個研究團隊則跳過胚胎狀態,利用老鼠細胞,將稱為「外分泌細胞」的某種成熟胰臟細胞,直接轉化為另一種類型,稱為貝他(beta)細胞。

被改造的細胞能在實驗室成長與分裂,與無法在培養皿條件下存活的成人細胞不同,這些細胞屆時就會被誘使接受新身分。由於IPS細胞帶有患者的DNA,因此就算移植,也不會遭遇免疫系統排斥的風險。此外,創造IPS細胞不會直接涉及胚胎,因此對某些宗教團體來說更合乎倫理。

此外,「科學」期刊也提供科學家預測明年最夯的研究議題,包括植物基因體學、希格斯玻色子、海洋酸化及神經科學等。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157941
磁鐵骨牌連環撞「大強子」停擺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4+112008120800243,00.html
磁鐵骨牌連環撞「大強子」停擺
2008-12-08 中國時報 【楊明暐/綜合報導】
 
     位在瑞士靠近法國邊界地下深處的「大強子對撞機」(LHC)於九月間發生故障。「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五日表示,這部全世界最大的機器要到明年六月才能重新啟動。該中心並公布維修的「帳單」,總計需耗費約二千萬美元(約台幣六億七千萬元)。

     大強子對撞機於今年九月十日啟動,結果十九日便發生意外事故。CERN的調查報告證實,這起意外的原因是連接一二○○塊超導磁鐵之一的一具連接器發生電力故障,引發一塊磁鐵內的氦氣大量外洩,造成五十三塊超導磁鐵骨牌般碰撞受損。

     報告宣稱,改進釋放氣體的壓力閥,就能避免類似意外重演。壓力閥照理應釋出外洩的氦氣,但氦氣遽然增加,壓力閥來不及反應,遽增的氦氣推倒其中一塊磁鐵,這塊磁鐵接著撞及前方另一塊磁鐵,造成其移位。最後,造成五十三塊磁鐵連環碰撞受損。除了改進壓力閥,報告也建議設置能偵測氦氣外洩的早期預警系統。

     大強子對撞器安裝在日內瓦郊區地下一百公尺處一座廿七公里長的隧道內,是用來模擬宇宙大爆炸後的狀況。進行對撞實驗時,兩道質子束以反方向進入加速管,在電流和磁力的導引下環繞加速,能量可達七兆電子伏特(Tev),撞擊時則會產生十四兆電子伏特能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135439
最新研究:污染扭曲演化 雄性族群岌岌可危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computer/200812/20081208358424.html
最新研究:污染扭曲演化 雄性族群岌岌可危 
中央社╱中央社 2008-12-08 01:09
    
(中央社台北7日電)最新科學研究証實,雄性的確是較弱勢族群,各種污染正扭曲演化,損害雄性生殖器官和繁衍後代的能力。

據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全球各地令人吃驚的科學研究結果在在顯示,雄性族群岌岌可危,勢必會對人類和野生動植物帶來難以估量的後果。

報導表示,明天將公布的一項迄今最廣泛研究報告將會顯示,一大堆常見化學品,正促使各種脊椎動物的雄性|從魚類到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類動物|不斷雌性化。

報導指稱,支持此論的部分全球頂尖科學家表示,這是人類的「紅色警訊」,顯示演化本身正遭到干擾。這份報告出爐的時機,對英國內閣首長尤其敏感。英國將於10日領銜反對擬議中的歐洲聯盟新殺蟲劑管制規範。許多殺蟲劑已証明具有「性別扭轉」效應。

在此之前,最新美國研究也顯示,懷孕期間暴露在廣泛化學品下的婦女,產下的新生兒擁有較小陰莖和女性化生殖器官。

曾任化學品健康效應政府顧問的研究報告作者賴恩茲(Gwynne Lyons)表示,「這項研究顯示,最基本的雄性器官正面臨威脅」。

野生動植物和人類近年來暴露在超過10萬種新化學品下,歐盟執行委員會坦承,其中99%未適當規範,85%甚至缺乏適當安全資訊。

其中許多已被証明是「內分泌干擾素」(endocrinedisrupter)或「性別扭曲素」(gender-benders),因為它們會干擾荷爾蒙。這些化學品包括可塑劑鄰苯二甲酸鹽(Phthalates),廣泛使用在食品包裝材、化妝品和嬰兒爽身粉等。

此外,家具和電器防燃劑以及如今已遭禁用的多氯聯苯(PCBs),仍廣泛污染食物和環境,許多眾多殺蟲劑亦然。

由慈善團體「CHEMTrust」發表的這份報告,取材自全球各地超過250項科學研究,指出對各物種造成的影響,這些物種包括從北極熊、南非平原大羚羊、深海鯨魚以及翱翔天際的獵鷹和老鷹等。

研究報告結論指出,「環境中的化學品一直影響脊椎動物所有主要物種的雄性族群」。

文中警告說:「如今眾多雄性脊椎動物的雌性化正普遍發生,所有脊椎動物都擁有類似的性荷爾蒙受體,這是在演化中保存下來的,因而觀察其中一個物種,或許就能用來強調污染問題對其他特定脊椎動物的嚴重性,包括人類在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135331
歐洲故障大型強子對撞機 延至明夏恢復運轉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computer/200812/20081206287883.html
歐洲故障大型強子對撞機 延至明夏恢復運轉 
中央社╱中央社 2008-12-06 04:22
     
(中央社記者周盈成日內瓦5日專電)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今天宣布,9月啟動後不久就損壞停擺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明年夏天才能再恢復運轉,比之前預估的春天更延後。

在今天發布的新聞稿中,CERN秘書長埃馬爾(Robert Aymar)說:「CERN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在合理範圍內盡早提供實驗的對撞資料,而這將是在2009年夏天。」

LHC位在日內瓦郊區瑞士與法國邊界地下27公里長的環形隧道中,能把質子或鉛離子在真空管道內加速到接近光速,讓它們在四具偵測器內迎面對撞,科學家希望藉著偵測對撞後的現象,了解宇宙起源之謎。

CERN表示,最新報告證實了先前的診斷,事故原因是兩組電磁鐵間的電力連結故障,導致機件損壞,低溫的液態氦洩漏到隧道中。LHC在9月10日啟動,19日即發生這起事故。

CERN指出,經詳細調查,工程師已找出預防類似事件再發生的方法,並設計新的保護系統。

為此,有53組電磁鐵必須拆卸下來清理或修復,這項工作已在進行中,目前預估磁鐵的重新安裝要到明年3月底才能完成,而系統再度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並準備好進行測試,預計要到6月底。

9月事故發生後數天,CERN曾表示預計LHC在明年春可恢復運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132897
想像變身別人?瑞典科學家創造交換身體幻覺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afp/healthy/200812/20081204227971.html
想像變身別人?瑞典科學家創造交換身體幻覺  
法新社╱簡長盛 2008-12-04 09:50     
 
 
(法新社斯德哥爾摩3日電)瑞典醫科大學斯德哥爾摩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今天說,神經科學家已成功的讓實驗對象將別人的身體感知為自己的身體。

研究所在一項聲明中說:「在其中一項實驗中,實驗對象與其他人交換身體,並且在沒有打破幻覺情況下與他們自己握手。」

領導這項研究計畫的艾爾森(Henrik Ehrsson)說:「這項實驗顯示改變頭腦對自身形體的感知是多麼的容易。」

他說:「經由操縱知覺印象,不僅可以騙過自己離開身體,也可以進入別人的身體。」

在一項實驗中,一具人體模型的頭部被裝上的兩架攝影機,這兩架攝影機與實驗對象眼睛前面的兩個小型螢幕相連,讓他們可以看到假人「所見」。

研究所解釋:「當假人的攝影機眼睛和實驗對象的頭往下看時,雖然正常時實驗對象看到是他或她自己的身體,但這次是看到假人的身體。」

當一名科學家用兩支棍子接觸真人和假人的肚子時,就創造了交換身體的幻覺。實驗對象隨後可能見到假人的肚子被觸及,同時也覺得,不是看到,他或她自己的肚子也有相同的感覺。

研究所說:「因此,實驗對象就產生了假人的身體是他自己身體的強烈感覺。」


http://news.yahoo.com/s/afp/20081203/hl_afp/swedenhealthresearch_081203165736;_ylt=ArUrcXrDWBz6tE53KNLVZOiJOrgF
Swedish scientists 'create body-swapping illusion'

Wed Dec 3, 11:57 am ET

STOCKHOLM (AFP) – Neuroscientists in Sweden have succeeded in making subjects perceive the body of another person as their own, the Swedish medical university Karolinska Institute said on Wednesday.

"In one of the experiments, subjects swapped bodies with other people and shook hands with themselves without the illusion being broken," the institute said in a statement.

"This shows how easy it is to change the brain's perception of the physical self," Henrik Ehrsson who led the project said.

"By manipulating sensory impressions, it's possible to fool the self not only out of its body but into other bodies too," he said.

In one experiment, the head of a mannequin was equipped with two cameras connected to two small screens placed in front of the subjects' eyes so they saw what the dummy "saw".

"When the dummy's camera eyes and the subject's head were directed downwards, the subject saw the dummy's body where he or she would normally have seen his or her own body," the institute explained.

The illusion of body-swapping was created when a scientist touched the stomach of both with two sticks. The subject could then see that the mannequin's stomach was being touched while feeling, but not seeing, a similar sensation on his or her own stomach.

"As a result, the subject developed a powerful sensation that the mannequin's body was his or her own," it said.

In another experiment the camera was mounted onto the head of another person.

When this person and the subject, who was wearing glasses that showed what the camera was showing, turned toward each other to shake hands, the subject perceived the camera-wearer's body as his or her own.

The illusion worked even if the people were of opposite genders, but it was not possible to fool a person into believing he or she was an object such as a chair.

The research could be of practical use in virtual reality applications and robot technology, the institute said, as well as other fields.

"We can raise questions about how we perceive ourselves and how we think about belonging to a certain group. Maybe we can try to combat prejudice. The technology could also be used with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 medicine and for games," Ehrsson said.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130553
華裔陶哲軒 美年輕一代最聰明科學家榜首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garden/200811/20081127947961.html
華裔陶哲軒 美年輕一代最聰明科學家榜首 
中央社╱中央社 2008-11-27 04:07
     
(中央社記者褚盧生洛杉磯26日專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系辦公室,今天洋溢一片歡欣心情。年方33歲的華裔教授陶哲軒,獲美國最新出版的「發現」雜誌評選為美國年輕一代最聰明科學家的榜首。

這裡提到的年輕一代指的是40歲以下,「發現」(Discover)雜誌一共從中評選出20位最聰明科學家。多年來被學術界譽為數學天才的陶哲軒(Terence Tao)高居榜首;另一名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Institute Technology)的華裔副教授楊昌輝(Changhuei Yang,又譯為楊長輝),名列第10。

來自香港移民家庭的陶哲軒,由於智商高達220以上,8歲即破例進入中學就讀,20歲獲得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博士學位,24歲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延攬為最年輕的教授。

現年33歲的陶哲軒,已經擁有的成就包括科學界公認為數學諾貝爾獎的費爾茲獎章(Fields Medal),並於今年稍早膺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United Satets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

排名第10的楊昌輝,現年36歲,是來自新加坡的華裔,1997年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攻讀物理,獲得博士學位後應聘到加州理工學院擔任電子與生物工程學副教授,專長是晶片技術與微流體技術結合,能製造出超小型顯微鏡,供醫學研究使用。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120319
哥白尼之墓 在波蘭教堂下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nov/22/today-int4.htm
自由時報2008年11月22日

哥白尼之墓 在波蘭教堂下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波蘭和瑞典的研究人員根據DNA鑑定,確認現代天文學之父哥白尼的遺骸,解開了數百年來有關哥白尼葬身之處的謎團,他就長眠在波蘭一座教堂之下。

波蘭普圖斯克考古與人類學研究所主任加索斯基二十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根據哥白尼頭骨進行的臉部樣貌重建和DNA比對,證實埋在波蘭弗勞恩堡天主教堂下的骨骸,就是這名提出太陽為宇宙中心之說激怒教會、撼動全球的天文學家。

加索斯基的團隊二○○五年在該座教堂側邊一座祭壇下方發現一具骨骸,其中頭骨缺了下顎,用電腦進行臉部樣貌重建後,發現與現存的哥白尼自畫像非常相似,包括斷掉的鼻骨、左眼上方一道刀疤與畫像中臉上的疤痕吻合,而且經鑑定這具骨骸為七十歲男性,也符合哥白尼西元一五四三年過世時年齡。

接下來由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基因專家艾倫鑑定骨骸的脊椎骨、一顆牙齒和腿骨DNA,並與兩撮從一本哥白尼擁有的書中取得的毛髮比對也吻合,艾倫說:「我們收集到四撮毛髮,其中兩撮與這具骨骸出自同一人。」研究團隊據此證實,弗勞恩堡教堂下發現的該具遺骸就是哥白尼的。

據信哥白尼死後一直被埋在他生前服務的十四世紀弗勞恩堡教堂,但是墓碑未刻其名,確切位置也一直成謎。加索斯基團隊是受當地教會委託於二○○四年開始研究哥白尼之墓。

同時也是神職人員、數學家的哥白尼,在其十六世紀所寫「天體運動假說」中提出太陽為宇宙中心,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理論,推翻過去的「地心說」認知,也撼動教會威權。但是其完整理論直到他死後才發表,對伽利略、牛頓等後世科學家有深遠影響。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3113722
頁/共1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