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yam.com/cna/life/200912/20091213895044.html
遷台老兵一生飄搖 認定家在高雄
中央社╱中央社 2009-12-13 14:22
1949一甲子落地生根在高雄系列專題2(中央社記者曾依璇高雄13日電)歷史的偶然,使萬千人在1949年,從對岸來到台灣。60年後,當小島上還有人執意區分本土、外省,對很多遷徙者來說,故鄉業已模糊,所謂家,早已是歌哭於斯一甲子的台灣土地。
1934年生的朱學恕,才剛脫離童年,就離了家,當「流亡學生」,隻身一人渡海來台。
左營將官眷村裡,安靜的只有風吹過樹葉的聲音,年近八旬的朱學恕,說起話來仍然洪亮,只是問話得大聲點,不時要拉回老上校艦長脫疆的思緒。
朱學恕出身江蘇泰興,家裡是地主,曾是中共清鬥目標。當時,學長們說要抵抗日本人,他跟著起鬨,不知怎的就被中共指為地下組織份子,「100多個15、16歲的同學中,很多都被槍斃了」。因為害怕,他在14歲那年離家「流亡」。
那一天,朱學恕被嫂子在母親面前訴說不是,也被哥哥教訓一番,一氣之下跑出家門。母親由於裹著小腳無法追遠,只好坐在街心哭。
年輕的朱學恕從此沒有回家,展開流亡生活,他不知道母親坐在街心哭的那一幕,竟是此生最後一面。
朱學恕流亡以後,奔往蘇州。他回憶,火車擠得要命,很多難民攀著火車,途中不知摔死了不少人。
在蘇州,朱學恕遇上國軍招募新兵。招募員問要當什麼兵種,他由於一路上沒人照顧、挨餓受凍,因此回答「當什麼兵都沒關係,只要能吃跟你一樣的飯,跟你穿一樣的衣服就行」。
為了當兵,年紀太小的朱學恕,甚至改了身分證,加了兩歲才如願。一直到上海快要丟了,朱學恕乘船來台,那年是1949。
這一別,再回家鄉,恍如隔世。90年代,朱學恕回江蘇探親,才知道多年來接到以為是母親寫的信,原來都是哥哥模仿母親語氣寫出來的,母親早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營養不良而死。
留在家鄉的哥哥說,母親死前一直叫著朱學恕的名字,要他快回家。朱學恕說,他的人生一直都是一個人,年輕時流亡,中間在海上任艦長,後來妻子過世,又回到寂寞生活。
少年來台,今已華髮。問朱學恕何謂家鄉,他說,所謂鄉愁不過是對家人和山水風景的思念牽絆,母親既已過世,「家在哪裡?我會說是高雄」。
少年離家,動亂時代何其多。本名蕭超群的蕭颯也有著同樣的際遇。蕭颯原籍湖南湘鄉,八二三砲戰、舟山大撤退等近代重要戰役,幾乎無役不與。他不到17歲就當了兵,真槍實彈地與中共對峙。
17歲,還是個半大不小的少年,問他在戰場上害怕嗎?蕭颯說,「槍不響會怕,槍一響就沒有怕的餘地,向前、撤退,只是聽命行事」。
蕭颯到了台灣,取得教職、結婚生子,多年後回鄉,也才知道母親早就不在人世。
問起蕭颯筆名源由,臥病的老兵說,「蕭是風,颯是雨,我的人生就是在風雨飄搖中度過的」。
他說,雖然還是常想起童年抓螃蟹的小河、採野果的山林,但他覺得待了幾十年的台灣很好,「我已在這裡扎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