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yam.com/cna/life/200902/20090222126893.html
眷村文化漸消逝 眷戶懷念昔日濃郁人情味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2-22 13:31
(中央社記者陳守國高雄縣22日電)「小毛吃飯囉!」曾是高雄縣鳳山市工協新村眷戶的趙淑貞,非常懷念這種呼喊聲;她表示,眷村散發濃郁的人情味,大家相互扶持、重倫理,擊敗了物質的缺乏,宛如大家庭。
電視連續劇「光陰的故事」描述眷村生活點滴,引發年長民眾對眷村生活的懷念。
高縣鳳山市工協新村擁有工協、海光、貿協、海豐、莒光近10處眷村,涵蓋陸、海、後勤及憲兵等軍種軍眷,但隨著眷村改建,眷戶陸續遷移到附近的「中山新城」、「建國新城」,工協眷村改建基地也在去年動工興建,明年完成後,簡陋、狹窄的低矮眷村將消失。
53歲的趙淑貞舉家4年前與其他眷戶搬遷到「中山新城」,環境乾淨,空間寬敞,高雄捷運橘線就在社區前方,但總覺得少了人情味,也沒有大家庭的感覺,大家有了距離。
她表示,以前眷村鄰居都搬遷到新城內,每棟大樓每層兩間、四間住戶,居住環境很好,但出入搭乘電梯後進入房屋,鐵門關上,自成一個天地。
談到眷村生活,趙淑貞精神就來了,她表示,當年的生活環境克難、艱苦,但朋友多,住的很快樂;連棟低矮的眷村房舍、狹窄的巷弄讓人的感情匯聚一起。
工協新村眷戶的空間只有一間臥房、一間客廳,眷戶戲稱是「一間半」,趙淑貞與父母、5個兄弟姊妹就窩在小空間內,隨著小孩長大,只好加蓋,但空間還是擁擠。
「王媽媽好」、「李媽媽好」,趙淑貞表示,這是當年大家上下學時,從家中到學校經過各眷戶前一定聽到的問候聲,小孩子遇到長輩一定要問好,大人、小孩也因此拉近距離,眷村生活融洽。
「眷村有人出事,左鄰右舍一定分擔或協助」,趙淑貞表示,當年有位陳媽媽過世,先生是海軍士官,遺留5個「小蘿蔔頭」,由鄰居照顧,分別到鄰居吃飯,直到孩子可照顧自己,真是不分你家、我家。
現在小孩與鄰居有距離感,也較沒有倫理觀念,讓趙淑貞感慨不已。
住處空間狹窄,又沒有電視,眷戶有空就往戶外跑,窄巷、樹下、自治會廣場是大人聊天、小孩玩耍的場所。現在小孩只懂得玩電腦,趙淑貞表示,當年,他們玩紙牌「尪仔標」、踼罐子、木頭人、跳房子等,大夥一起玩,真是快樂,也培養無法磨滅的情感。
隨著眷村「竹籬笆」散落,在工協新村居住到10歲才搬遷的高縣眷村發展協會理事長、縣議員劉德林很憂心,於是結合眷村第二代發起眷村文化節活動,今年進入第3年,希望喚起大家重視眷村遺留的文化與精神,進而發揚並讓社會更和諧。
眷村文化節除由老一輩眷村民眾展示眷村餐飲、日用品,也展示老照片,希望勾起大家回憶、認識眷村文化,劉德林希望這項活動能結合各地文化,讓社會更和諧、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