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作者SANJYSAN
嚴格來說,沒錯。
彈道導彈當然可以拿來打航母,而且成功率很高,只要上面裝了顆百萬噸級核彈頭的話就成。
美國會不會怕?要不要防?當然會怕,當然要防。道理非常簡單,中國都已經放話說要美帝小心我會用核彈轟炸洛杉磯了,相比起來丟個核彈打個航母不過是區區的飯後甜點。2000km的距離不過是DF-21十五分鐘的飛行時間,只要使用百萬噸級彈頭,確實有很大機會摧毀航母。並且如果是要使用高空核爆的EMP的話,躲都躲不掉。
面對這種情況,老美當然要發展NTW、SM3這些能在高空攔截SRBM/MRBM的武器系統。對於高空目標予以截殺。
至於想要用非核彈以外的方法來打航母,要做當然也不是是可以,多用一點飛彈,比如幾百上千發去試看能不能矇到就成。基本上這就像每天買彩券,哪天走了狗運的話就可以中獎。
而對於這一類威脅,老美不是沒有應變方法,而是沒有「新的」應變方法。這種東西直接叫神盾打SM-2去攔就好了。事實上以這種彈道攻擊航母的武器可還真不少,前蘇聯在60~80年代的一票重型超長程ASM全都是這麼幹的,首先爬升到10~15萬呎的高度再俯衝,一方面讓雷達有最大偵察距離,一方面可以把射程拉到極限,最後俯衝還可以來個超音速攻擊,而且上面裝的還是核子彈頭。
事實上,幾乎所有老毛子超音速衝壓飛彈都有這種彈道飛行模式。即使是SS-N-22這種最新型掠海衝壓飛彈,也有彈道飛行模式可供選用。因為這可以把射程增加50%~100%。因此在看這類飛彈的射程資料時,就得注意其資料後面是否有列出他的飛行模式。許多資料都是魚目混珠,把彈道模式的射程當作最大射程。確實這是飛彈的實際最大射程,必然比全程掠海的射程還要遠,而且高上很多。但使用這種飛行模式,飛彈並未有攻擊優勢,老美的神盾+SM-2組合的設計正是來對抗這類目標的,敲下這種東西一點問題都沒有。
ps:雄三也有彈道飛行模式,此時他的射程約比全程掠海時增加66%。
比較大的問題是,射程1000km以上的飛彈終端速度一般大於6馬赫,這就比較難以攔截。幸運的是,目前這類高速系統打固定目標尚可,要打高速機動目標如航母則一點機會都沒有,即使有再好的CEP都沒用。原因非常簡單,即使SRBM/MRBM能有10米甚至1米的超精度好了,但是飛彈飛行要15分鐘,而最初的大群飛彈發射必然會被老美的早期預警衛星偵知,在數分鐘內就能確定其大致落點並發出警報,而接到警報的航艦戰鬥群必定會立即執行緊急轉向。轉向後艦隊只要以30kt的速度航行10分鐘,就可以讓來襲飛彈面對大約9km的目標偏差。而這種目標偏差值只有核子彈頭的威力可以彌補,飛彈本身的CEP再高也無濟於事。
由以上的陳述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問題不在於飛彈打的準不準,而在於航艦會跑。故彈道飛彈打航艦的問題和固有CEP一點關係都沒有。唯一的需求是要能有末端導向能力(光有末端機動能力是不夠的),核彈頭以外的的飛彈若沒有末端導向的能力,則跟廢物差不多,反而CEP超大的傢伙(比如說CEP達到9km的廢柴)還有可能走狗屎運矇到目標。
然而若彈道飛彈要進行末端導向,則就必須進行減速,通常必須減到四馬赫以下,雷達/IR尋標器才能正常運作。而在飛彈從高速(6~10馬赫)減到低速(3~4馬赫)的時候彈道處於快速變動狀態,這時它確實是一個非常不好攔截的目標。但是當他速度降低,穩定在3~4馬赫之間,開啟終端尋標器進行搜尋的階段(一般而言此時它距離目標要在40~60km之間,高度約為20~30km--以潘興二為例),以及其後的鎖定歸向階段(到命中目標約需40~60秒),這枚飛彈就只是一個單純的高速空中目標,這和80年代的俄式超大型超音速俯衝ASM沒有多少差別。不要說較新型的長程飛彈如SM-2/愛國者,就連鷹式改都可以輕易擊落這種目標。這時反而速度比較低,但卻會視威脅情況閃躲的MiG-25比較難打些。
因此老美艦隊面對這一類的彈道飛彈攻擊時,對於中短程的飛彈都直接用SM-2去攔截,對於彈道通過艦隊上空(而不是以艦隊為終點)的長程的高速彈道飛彈才需要動用SM-3。
當然,老美也在發展較新較有效的攔截方式,比如說光束兵器之類的系統....
以上就是美國對於「彈道飛彈打航母」的認知。
比較奇特但不令人驚訝的是一般大陸人對於「彈道飛彈打航母」戰術本身的認知和美帝完全不同。他們似乎假設美帝毫無飛彈早期預警能力,外加航艦本身不會移動,然後他們再用大量的CEP50~15m的飛彈去打,以此預期能夠有相當數量的命中彈。事實上,這是來自於彈道飛彈攻擊陸上固定目標的錯誤認知,並且在這種條件是錯誤與不適合的。事實上,這也是一個認知前提導致推論與結果錯誤的例子。
再強調一次,彈道飛彈打航母和CEP無關,只和是否具有終端導向能力有關。而需要運用終端導向能力又使彈道飛彈必須放棄最大的優勢,也就是他的高速,使其變成一種非常容易擊落的目標。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