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軍事迷休閒小棧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塔頂的鋼鐵鯊魚燉奶(冷眼看人生)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軍事迷休閒小棧】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國際空中武力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新航太軍事科技新聞區
 瀏覽29,819|回應167推薦1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J I M**

http://mil.news.sina.com.cn/2008-01-03/0938479543.html
美空軍為B-2隱身轟炸機裝備MOP巨型鑽地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3日 09:38 中國航空信息網

  美國《空軍時報》2008年1月1日報導 駐密蘇里州Whiteman空軍基地的美國空軍509轟炸機聯隊於上週四宣佈,該基地的武器專家正在研究將重達30000磅(13620千克)的巨型鑽地彈(Massive Ordnance Penetrator,MOP)搭載在B-2“幽靈(Spirit)”隱身轟炸機的彈艙內。按照計畫,每架B-2轟炸機將可攜帶兩枚MOP,兩個彈艙內各一枚。據透露,為B-2轟炸機裝備MOP的計畫開始於2007年7月,在去年11月美國國會批准1000萬美元的經費後進展加快。

  MOP目前仍然處於測試中,該炸彈主要用於摧毀洞穴、坑道和掩體等地下隱蔽目標或經過加強的堅固目標,伊朗的核設施或基地組織的地下設施都屬於這一類目標。該型炸彈正式裝備後,將成為美國空軍武器庫中最大的炸彈,遠遠超過目前所裝備的21000磅(9534千克)的巨型空爆炸彈(Massive Ordnance Air Blast Bomb,MOAB)、15000磅(6810千克)的“daisy-cutter”炸彈以及5000磅(2270千克)的BLU-113/BLU-122等各型炸彈。(中國航空信息中心 陳黎)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2749844
 回應文章 頁/共17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傳俄對烏使用「炸彈之父」真空彈 威力如小型戰術核武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203010088.aspx
傳俄對烏使用「炸彈之父」真空彈 威力如小型戰術核武
2022/3/1 11:27(3/1 12:32 更新)

(中央社莫斯科28日綜合外電報導)烏克蘭駐美國大使瑪卡羅娃今天指控俄羅斯使用殺傷力驚人的「炸彈之父」,但白宮未證實。這類彈藥威力如同小型戰術核武,美軍當年在阿富汗反恐作戰時也曾動用過。

專家憂心忡忡表示,若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決定對烏克蘭使用有「炸彈之父」之稱的熱壓式武器(thermobaric weapons),戰情走向恐將有巨大的轉變。

這類熱壓式武器是現存戰爭武器中最殘酷者之一。

針對瑪卡羅娃(Oksana Markarova)的說法,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saki)稱她看到相關報告,但並未證實俄羅斯的確使用這種武器。她在記者會說:「如這是事實,那可能會是戰爭罪。」並稱國際組織會對此做出評估,拜登政府也會將此納入與俄方的對話。

俄羅斯駐美大使館並未對此做出回應。
烏克蘭駐美大使:俄羅斯投真空彈 欲造成嚴重破壞
●何謂熱壓式武器

這類彈藥又稱為空爆燃燒彈、真空彈、油氣彈或雲爆彈,可用在各種尺寸的武器,有專為近距離攻擊設計的火箭榴彈,也有可用飛機投放的大型彈藥。威力比傳統炸彈大上許多,燃燒時間也更長,因此會造成更大的破壞力。

這種彈藥爆炸時燃燒周遭空氣,產生致命衝擊波,並讓附近所有人把燃燒的空氣吸入肺部,進而產生嚴重傷害。
●運作方式

典型的空氣燃燒彈有1個獨立的燃料容器,和2個引爆裝置。

第1次引爆時,會讓燃料容器炸開,讓燃料和空氣中的氧氣混合,形成雲狀物。雲狀物會飄向四處,甚至進到建物。

第2次的爆炸會引燃到處充斥的雲狀物,導致巨大的衝擊波。
●歷史

美軍曾在越戰時期用過熱壓式武器,它清出大片叢林,好讓直升機降落,效果比凝固汽油彈更為強大。

美國在阿富汗反恐戰爭時,也曾將熱壓彈投擲在阿富汗的托拉波拉(Tora Bora)山區,以逼出據傳當時躲在當地洞穴裡的賓拉登(Osama bin Laden)。

俄羅斯也曾在20年前的車臣衝突中,使用過這種武器。
●威力

有報導稱蒲亭考慮動用的「空爆熱壓式增強型炸彈」(Aviation Thermobaric Bomb of Increased Power),最為人熟知的稱號就是「炸彈之父」,爆炸威力相當於44噸TNT炸藥,幾乎等同小型戰術核武,爆炸半徑可達300公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58646
烏克蘭駐美大使:俄羅斯投真空彈 欲造成嚴重破壞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203010018.aspx
烏克蘭駐美大使:俄羅斯投真空彈 欲造成嚴重破壞[影]
2022/3/1 07:58(3/1 12:14 更新)

(中央社華盛頓28日綜合外電報導)烏克蘭駐美國大使今天向美國國會議員請求更多援助,說她的國家在抵擋俄羅斯的「殘酷戰爭」,還說俄羅斯今天在入侵的行動中使用了真空彈。

路透社報導,烏克蘭大使瑪卡羅娃(Oksana Markarova)與美國國會議員見面後說:「他們今天使用真空彈,這實際上是日內瓦公約所禁止的。俄羅斯試圖對烏克蘭造成嚴重破壞。」

她說,烏克蘭與美國總統拜登政府、美國國會積極合作,以取得更多武器與更嚴厲的制裁。

她會後告訴記者:「他們應該付出代價、慘重的代價。」

參與會議的民主黨聯邦眾議員薛曼(Brad Sherman)表示,烏方要求美國在烏克蘭上空設立禁飛區,但他認為此舉太過危險,可能會引發與俄羅斯的衝突。
真空彈是利用周圍空氣中的氧氣引發高溫爆炸,通常會產生比一般炸藥還長的衝擊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7158645
炸彈之母威力驚人 相當1.8萬磅黃色炸藥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international/20170414/20170414153628.html
炸彈之母威力驚人 相當1.8萬磅黃色炸藥
中央社-2017年04月14日 上午09:48

(中央社倫敦13日綜合外電報導)美軍今天在阿富汗投下號稱「炸彈之母」的最大型傳統炸彈GBU-43/B,此彈威力驚人,由1.8萬磅黃色炸藥(TNT)造成巨大爆震波,據說能向各方展延1英里,且為美軍首度用於實戰。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今天投擲的GBU-43/B大型空爆炸彈(Massive Ordnance Air Blast Bomb)縮寫「MOAB」,因而有縮寫同為「MOAB」炸彈之母(Mother Of All Bombs)的軍方統稱。

美軍今天用炸彈之母轟炸的目標,是伊斯蘭國(IS)在阿富汗東部的南加哈省(Nangarhar)亞珍地區(Achin)所使用的地道網絡。

MOAB既然是非核子武器,因此不需要美國總統批准即可動用。MOAB是一款由GPS導引的巨型武器,長30英尺(約9公尺)、重2萬1600磅(約9800公斤),由MC-130運輸機的貨艙門投放,並於即將觸地前引爆。

軍機投擲MOAB時,MOAB被放在一個小平台上,小平台由降落傘拖曳,投擲後炸彈從小平台滑翔降下,靠4片網格狀的尾翼穩定及控制方向。

MOAB的原理效果,是由1.8萬磅黃色炸藥(TNT)造成大規模的爆震波,據說可以向每個方向展延1英里。像MOAB這類武器的另一重要效果是心理上的,藉由強大爆炸威力加劇恐懼感。

炸彈的薄鋁外殼是經特別設計,讓爆炸半徑最大化。這種轟炸碉堡用的炸彈是設計用來摧毀地下設施與地道,美國是研發用來在入侵伊拉克時使用,據報一枚造價1600萬美元。MOAB於2003年首度測試,但直到今天前都未用於實戰。

不過,MOAB還不是美軍最重型的非核子炸彈。名為MOP的大型鑽地彈(Massive Ordnance Penetrator)是一款更重型的轟炸碉堡用炸彈,重達3萬磅(1萬3620公斤)。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617027
美英傳巨響 疑極光偵察機測試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life/20141203/20141203721685.html
美英傳巨響 疑極光偵察機測試
中央社-2014年12月03日 上午01:29

(中央社倫敦2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與英國上週末都傳聞空中發出轟隆隆的不明巨響,引發各種揣測,包括是否出自外星人,也有人推測是極機密的六倍音速未來型「極光」偵察機進行測試。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週末天空傳出的巨響,由英國的亞伯丁(Aberdeen)到德翁(Devon)都聽得到,甚至大西洋另一邊的美國紐約州也傳出有類似聲響。

倫敦南區一名女子錄下神秘巨響的聲音,一位專家認為,聽來像是出自「脈衝爆震發動機」。此說引發美國超音速「極光」(Aurora)間諜機在太西洋上空進行測試的陰謀論。

美國軍方據傳正在研發的這種偵察機極為機密,美國政府甚至不願承認有此代號「極光」的計畫。首次在媒體曝光是1989年,據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Martin)的SR-72型偵察機可能就脫胎於此,接替1998年退役的SR-71「黑鳥」(Blackbird)偵察機。

SR-71超音速偵察機的速度可達3.35馬赫,而據洛克希德馬丁表示,接替的機型可加速到6馬赫,也就是時速7349公里,是「協和號」(Concorde)超音速客機的三倍有餘,有些報導更宣稱極光偵察機的速度可達11.8馬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248899
波音雷射砲 可擊落飛彈無人機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life/20141008/20141008605022.html
波音雷射砲 可擊落飛彈無人機

中央社-2014年10月08日 下午20:45

(中央社台北8日電)美國航太及防衛集團波音公司(Boeing Co.)發展雷射武器已有相當歷史,目前正在測試可機動部署以擊落無人機與飛彈的一款雷射砲。

科技網站癮科技(Engadget)報導,波音最近一次測試這種高能雷射移動發射器(High Energy Laser Mobile Demonstrator, HELMD)是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在相當嚴峻的環境下完成,包括濃霧和颳風下雨,以證明即使是低功率版本的這種武器也能在海上發揮作用。

據波音公司表示,這種功率10瓩的雷射發射器表現超越所有目標,成功擊中約150個不同目標,包括無人機與60毫米口徑迫擊砲的砲彈。

「連線」網站(Wired)說,這種雷射武器的能量光束是由鋰離子電池提供電力,整組裝備僅需一具柴油發電機讓載運這項防禦武器的車輛移動。這表示基本上這種武器所面臨的唯一風險,是燃料耗盡,而不是彈藥用罄。

也許,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這款武器不是由開關與控制桿操控,而是由Xbox遙控器與筆記型電腦控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209861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完善翼身融合混合佈局概念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dsti.net/Information/News/87160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完善翼身融合混合佈局概念
2014-02-24
 

    [據美國《航空週刊》網站2014年2月18日報導]通常情況下,飛機性能驅動軍用飛機設計決策,能源消耗對飛機設計的影響是次要的。但隨著燃料成本的提高以及預算的減少,這種狀態正在發生轉變。能源正迅速成為限制飛機設計的關鍵約束,這可能重塑飛機設計觀念。


    目前,美國空軍努力降低燃料消耗,為此他們專注運輸機和空中加油機隊,因為運輸機和空中加油機每年消耗航空燃油占總量的三分之二。儘管近期飛機改型(如編隊飛行,翼梢小翼以及其他的減阻裝置)能夠降低燃油消耗,但這不是長遠之計。


    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 的RCEE (Revolutionary Configurations for Energy Efficiency)高能效顛覆性佈局專案表明:顯著降低燃油消耗將可能是飛機設計觀念的最大變化。


    RCEE專案的第1階段於2009 年11啟動,該階段的目標是下一代空中運輸隊的燃油消耗比現在降低90%(原文如此)。2011年啟動了RCEE專案的第二階段,該階段將持續到2015年,在這階段,各公司將研究特殊的飛機佈局來降低燃油消耗。


    在第一階段,波音公司提出了混合運輸編隊,這種編隊能達到燃油消耗減少90%的目標:有效載荷為20噸的全電絎架翼型設計;有效載荷為40噸的分散式推力混電設計;有效載荷為100噸的翼身融合混電設計。在第二階段,波音公司密切關注分散式推力、混合燃料推進設計。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了達到燃油消耗減少90%的目標,在第一階段對飛機佈局以及各種技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翼身融合混合佈局(HWB)可能對降低燃油消耗具有最大潛能。在第二階段,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進一步細化了HWB概念,HWB概念是翼身融合佈局和傳統佈局的結合,機體前部採用翼身融合佈局,這種佈局具有高效率的空氣動力和結構,後部採用機身加尾翼傳統佈局,這種佈局有利於運輸機的空運特別是空投。


    採用雙發的HWB佈局的飛機可以攜帶220000磅(100噸)的有效載荷(包括C-5運輸機可以運輸的所有特大貨物),起飛距離不到6500英尺(1981米),飛行距離可達3200海裏(5926公里)。由於HWB採用了新發動機,具有高效的空氣動力學和更輕的結構,與波音公司研製的C-17運輸機相比HWB佈局飛機將可以降低70%的燃油消耗。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航空工程師裏克•胡克說,“如今我們的技術已經成熟,我們可以製造出這種飛機並且經濟上可承受”。


    HWB研究特點是利用計算流體動力學(CFD)工具進行高度的氣動優化。最初巡航馬赫數為0.7的飛機,利用CFD進行外形優化後巡航速度可增加到0.81馬赫,並且跨聲速阻力可以減少45%。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估計,與C-17運輸機相比,HWB佈局飛機的空氣動力學效率要高出65%。與C-5運輸機相比,HWB佈局飛機空氣動力學效率要高30%,與波音787相比,HWB佈局飛機即使在低馬赫數下氣動效率要高出5%。


    飛機氣動效率高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翼身融合前機身提供了25%的升力,因為翼根弦外移可以在沒有增加機翼重量的前提下增加翼展並減少了阻力,可以改善氣動力沿翼展方向的分佈,展弦比可以從常規佈局的9增加到12。其次,後機身可確保HWB佈局飛機空運和空投與現有運輸機相容,這對BWB飛翼佈局來說是一個挑戰。為了能夠短距起降並且防止重心在空投時發生重心突變,飛翼佈局需要開發一種新的控制作動器和演算法,這將帶來風險和費用,雖然與飛翼佈局相比傳統T型尾翼會增加5%的誘導阻力,但可以提供魯棒控制並且可以避免開發新控制作動器和演算法所帶來的費用和風險。類似於C-5運輸機,HWB後機身設計可以在投放傘兵部隊時在門和舷梯周圍提供一個平穩的氣流流動區域,尾翼可以保持重心在20%平均氣動弦內,並且巡航時尾翼可以避免產生誘導阻力。


    HWB設計的不尋常之處是翼身融合機身前部有一個圓形的增壓機身。裝載在外部非增壓艙裏的貨物可以放在後斜板上通過傳送滾筒往前移,再通過機身側門進入外部貨倉。這就可以使得HWB佈局的增壓艙機身在貨倉體積相同的情況下比C-5運輸機機身更小、重量更輕。據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計算HWB佈局的結構比傳統設計輕18%。HWB佈局飛機的另一個非傳統特點是發動機安裝在機翼後緣上方。一直以來,飛機設計都避免採用這種安裝方式,因為這種安裝方式會在跨聲速時引起機翼不利干擾,但採用這種安裝方式的本田噴氣公務機很好的優化了這種設計。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對發動機安裝在機翼前緣,機翼後緣以及前機身位置時的巡航干擾阻力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發動機短艙安裝在機翼後緣有利於提高升阻比,不論什麼型號的發動機,發動機安裝在機翼後緣上方的空氣動力學效率要比翼下安裝的常規佈局高5%。


    目前大家公認的低油耗發動機有三款。第一款是GE公司目前可投入使用的GEnx發動機,第二款是2030可投入使用的羅羅公司的超級風扇概念發動機,第三款是2025年可投入使用的GE公司的開式轉子發動機。與C-17和C-5M運輸機的發動機相比,第一款、第二款和第三款發動機的燃油消耗率分別要低25%、30%、35%。據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計算,HWB佈局的飛機由於空氣動力學效率高以及品質輕,比C-17分別安裝GEnx發動機、超級風扇發動機、開式轉子發動機的燃油消耗要低70% 、75%、 80%。雖然GEnx發動機、超級風扇概念發動機、開式轉子發動機的直徑大小各異,但通過優化同一架飛機可以根據需要模組化安裝不同的發動機。


    分析表明發動機安裝在機翼後緣上方還有其他的好處。首先短艙前面長長的翼弦可以起到氣流導向器的作用,從而減少進氣道畸變以及阻擋發動機雜訊向地面傳播。其次發動機安裝在機翼後緣上方可以方便發動機的維修和拆卸,甚至可以在發動機短艙上安裝一個小尾翼。最後還有利於升力的產生,發動機吸入氣流可以為機翼提供很大的吸升力,類似於安裝在翼下的發動機噴出氣流打到下偏的襟翼上在翼下形成高壓區域,C-17運輸機就採用了這種方法。這可使最大升力係數增加15%。


    為了提供短距起降能力,類似於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的速度敏捷專案中研究的短距運輸機概念,過剩的燃油容積可以用來進行襟翼吹風產生環流控制。另外還可以像F-35向量噴管一樣,產生垂直升力。


    如果C-17按計劃在2033年開始退役,那麼美國空軍將要開始研究下一代戰略運輸機,因為C-17運輸機的研究歷時了21年。(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   張斌)

http://www.aviationweek.com/Article.aspx?id=/article-xml/AW_02_17_2014_p40-662419.xml
Lockheed Martin Refines Hybrid Wing-Body Airlifter Concept
By Graham Warwick
Source: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Share on emailEmailPrintShare: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Share on linkedinShare on stumbleuponShare on redditMore Sharing Services129text sizeAAA
February 17, 2014
Traditionally, performance drives military-aircraft design decisions and the energy implications of those choices are secondary. But as fuel costs eat into reduced budgets, the balance is shifting. Energy is fast becoming a critical constraint on operations, and the results could reshape aircraft design.

For now, the U.S. Air Force's efforts to cut fuel bills are focused on its transport and tanker fleet, which consumes two-thirds of the aviation fuel the service burns each year. While near-term retrofits—such as formation flying, winglets and other drag-reduction devices—can reduce the fuel consumption of existing aircraft, they will not provide the scale of savings sought in the long term.

The name of the Air Force Research Laboratory's (AFRL) Revolutionary Configurations for Energy Efficiency (RCEE) program says it all: Dramatic changes in aircraft design may be required to achieve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fuel consumption.

The goal of RCEE Phase 1, which ran from 2009-11, was to define a next-generation mobility fleet that would use 90% less fuel than today's transports and tankers. Under Phase 2, which began in 2011 and will run until 2015, companies are taking a closer look at specific configurations.

In Phase 1, Boeing defined a mixed fleet that met the 90% savings target: an all-electric truss-braced-wing design with 20-metric-ton payload; a 40-ton-payload distributed-thrust hybrid-electric design; and a 100-ton payload hybrid-electric blended wing-body (BWB). In Phase 2, the company is taking a closer look at the distributed-thrust, hybrid-propulsion design.

Lockheed Martin, meanwhile, studied a wide range of configurations and technologies in Phase 1 in search of the 90% goal, concluding a hybrid wing-body (HWB) offers the most potential. In Phase 2, the company is further refining the concept, which combines a blended wing and forebody for aerodynamic and structural efficiency with a conventional aft fuselage and tail for compatibility with current airlift missions, including airdrop.

The twin-engine HWB is designed to take off in less than 6,500 ft. and fly 3,200 nm carrying 220,000 lb. of payload, including all the outsize cargo now airlifted by the Lockheed C-5. Lockheed calculates the aircraft will burn 70% less fuel than the Boeing C-17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better aerodynamics, newer engines and lighter structures. “We use mature technologies to be affordable and could build it today,” says Rick Hooker, an aeronautical engineer at Lockheed Martin Aeronautics

The HWB study is marked by a high degree of aerodynamic optimization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tools not available when today's airlift fleet of C-17s and Lockheed C-130s and C-5s was designed. Starting with a cruise Mach number of 0.7 as originally lofted, extensive shape optimization using CFD increased cruise speed to Mach 0.81 and reduced transonic drag by 45%, says Lockheed aeronautical engineer Andrew Wick.

Lockheed estimates the aircraft is 65% more aerodynamically efficient than the C-17, which is penalized by its 1980s design and the requirement for short-takeoff-and-landing (STOL) capability. The HWB is 30% more efficient than a C-5, and Lockheed says it is even able to achieve an aerodynamic efficiency 5% better than the Boeing 787, albeit at a lower Mach number.

That efficiency comes from several sources. To start, the blended forward fuselage carries 25% of the lift and moves the wing roots outboard, extending span and reducing drag without increasing wing weight. The spanwise lift distribution is improved and wing aspect ratio increased to 12 for the weight of a conventional aspect-ratio 9 wing,

The aft fuselage, meanwhile, ensures the aircraft is compatible with current loading and airdrop operations—a challenge for pure flying-wing designs like the BWB, says Hooker. The conventional T tail incurs a 5% drag penalty relative to a pure BWB, but provides robust control and avoids the cost and risk of developing new control effectors and algorithms for a flying wing to enable STOL and manage the abrupt center-of-gravity (CG) shift when airdropping heavy loads.

The aft fuselage is designed to provide a smooth flow field around the aft paratroop doors and cargo ramp, similar to a C-5, says Hooker. The tail is sized to handle a CG range of 20% mean aerodynamic chord, the same as a C-5. And the aircraft is designed so the tail is not needed for trim in the cruise, avoiding a drag penalty.

An unusual aspect of the HWB design is that the blended forebody encloses a circular pressurized fuselage. Some cargo is carried in unpressurized outer bays—pallets are loaded via the rear ramp, moved forward on floor rollers, then sideways through fuselage doors and into the outer bays on ball mats. The result is a pressurized fuselage that is smaller and lighter than the C-5's despite the similar cargo capacity. Lockheed calculates the HWB's structure is 18% lighter than a conventional design.

Another unconventional element of the configuration is the engine location above the wing trailing edge. Over-wing nacelles have long been avoided in aircraft design because of adverse transonic interference with the wing, but careful optimization by Honda of the engine location on the HondaJet has given the configuration new credibility.

Lockheed studied cruise interference drag with engines mounted in several locations—under and over the wing leading edge, over the trailing edge and on the aft fuselage—and generated more than 15,000 Navier-Stokes CFD solu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unting the nacelles over the inboard trailing edge improved lift-to-drag ratio, regardless of engine type, for an aerodynamic benefit of up to 5% over a conventional under-wing location.

Three potential powerpla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General Electric's GEnx is available today, providing a 25% reduction in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sfc) over the C-17 and C-5M engines. Rolls-Royce's conceptual Ultra Fan has a 30% lower sfc and could be available by 2030. Third is a GE open rotor that could be available after 2025 with a 35% lower sfc. Combined with the improved aerodynamic efficiency and lighter weight, lower sfc results in the HWB burning 70% less fuel than a C-17 with GEnx engines, 75% with Ultra Fans and 80% with open rotors, Lockheed calculates.

Interestingly, despite diameters ranging from the GEnx's 11.8 ft. to an open rotor's 21 ft., “the wing optimized out to the same shape for all three engines,” says Wick. “The same wing for all three allows the engine installation to be modular. We could build it today and it would be designed to be able to be reengined.”

Analysis showed the over-wing installation offers other benefits, he says. The long wing chord ahead of the nacelle acts as a flow straightener to reduce inlet distortion and also shields fan noise from the ground. The overhang from the trailing edge means the engine is still accessible for maintenance and removal. And a smaller tail is possible with over-wing engines, says Hooker.

There is a powered-lift benefit from placing the engine nacelles over the trailing edge of the wing. “The inlet flow provides a large amount of suction lift on the wing,” says Hooker. This has a similar effect to the high-pressure area generated by under-wing engines blowing over deflected flaps, as happens in the C-17, and allows the over-wing engines to achieve a similar 15% increase in maximum lift coefficient.

To provide STOL capability, excess fuel volume could be traded for flap blowing to create a circulation-control wing, as in the STOL airlifter concept developed by Lockheed for AFRL's Speed Agile program. Another possibility is deflecting thrust downward, using flaps aft of the engine, core flow vectoring with an F-35B-style swiveling nozzle, or rotating the engines when the flaps deploy, “so they go along for the ride,” Hooker says.

Although RCEE is just a study effort, the Air Force will have to begin work on its next strategic airlifter in the near future if the C-17 is to be retired as planned starting in 2033. Noting it took 21 years to field the C-17, Hooker says ,“We need to start today to avoid a future gap.”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058786
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對微波武器感興趣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dsti.net/Information/News/84388
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對微波武器感興趣
2013-09-13
    [據美國航宇日報2013年9月5日報導]在關於美國空軍定向能研發的一份國防研究委員會(NRC)的研究報告中,揭示了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有意快速部署一種高功率微波(HPM)電子對抗武器。

    該報告總結了今年2月至4月期間召開的三次討論會,沒有談到預算削減的問題,但提供了幾項空軍已經在實施的定向能武器研發專案的細節。


    其中包括“SuperChamp”項目——一項提議為“電子對抗HPM先進導彈專案(Champ)”的後繼項目,為期3年、耗資7000萬美元Champ聯合技術概念演示驗證專案在2012年10月進行了武器樣機的飛行試驗,引起了巨大反響。試驗期間,波音公司研發的導彈按照預定線路飛過猶他州試驗訓練靶場上空並釋放了高功率脈衝衝擊波,使得幾處目標的電子設備失效。


    根據NRC的報告,太平洋司令部科技顧問Ken Bruner在專題研討會上稱“飛行試驗結果甚至好于原先的地面試驗……,HPM成功激發,有效載荷工作正常”。


    Bruner指出,目標電子系統的失效效果大多數是暫時的,但報告稱:“但對於那樣的賽博領域影響巨大,因為這迫使其在給定的時間段內必須關閉和重啟系統”。


    很多研討會的參與者都將Champ視為一種定向能武器,具有明確定義的作戰概念:非動能電子對抗,“後續具備快速啟動能力的目標,以及具備對抗能力目標,可能就是作戰的物件”,該報告指出。


    由雷神公司研發的HPM載荷(先進電子對抗源)被用於由Sandia國家實驗室研發的脈衝功率系統。再次作戰的充電時間為數十秒量級,報告指出。


    Bruner在專題討論會上指出,太平洋司令部對試驗Champ用於對抗大型艦船電子系統高度感興趣,並支持將其形成武器的快速採辦項目,後者將用於改型的AGM-129巡航導彈。


    但報告指出,多名參與討論人員指出該快速採辦提供的是一種攻擊型能力而不是戰役級作戰。


    據空軍作戰司令部(ACC)首席科學家Janet Fender稱,ACC司令Mike Hostage將軍已經指出Champ應列為作戰部隊優先考慮選項,“ACC應繼續推進其生產型”。報告中沒有詳細說明第二種選項。


    雷神公司的Peter Duselis稱,提議改進的有效載荷能提供更高效的輻射功率、消除或簡化子系統,並能對目標發動多次脈衝攻擊。“提議的雙脈衝選項,脈衝將達10毫秒”。


    Duselis稱,目前的HPM源需要一個真空泵來維持系統,真空狀態對於使用壽命非常關鍵。該系統的真空狀態能保持一年,然後需要24小時抽真空使其達到工作壓力。一個改進的軟體就能使Champ使用B-52載機的功率。


    報告稱,“超級Champ”(SuperChamp)作為Champ的後繼專案,其近期目標是將其電子對抗能力拓展至作戰相關距離;中期和遠期的目標是利用其他平臺從更遠距離實施頻率捷變的電子對抗和賽博/電子影響作戰。(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   王傳勝)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5010095
德研發雷射砲 專轟無人機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life/20130109/20130109126579.html
德研發雷射砲 專轟無人機
中央社-2013年01月09日 下午17:34

(中央社台北9日電)德國萊茵金屬防務公司已建造1門雷射加農砲,能擊落在空中飛行的無人機。

「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報導,此一高能雷射武器可擊中在1英里外高速飛行的無人機。

萊茵金屬防務公司(Rheinmetall Defence)展示了這個輸出功率50千瓦的武器及相關雷達與光學系統,藉此系統能同時追蹤2架飛行秒速50公尺的無人機,並予以摧毀。

Singularity Hub網站報導,這種雷射砲可以追蹤無人機到最遠3公里以外距離,還可穿透超過1英里遠的鋼梁。

此外雷射砲能穿透15毫米厚的鋼板,並且擊落拋射秒速50公尺、厚達82毫米的鋼球,鋼球是用來模擬迫擊炮彈。

萊茵金屬防務表示,已在刮風、下雨和降雪時做過測試,並計畫將雷射砲架設到TM170裝甲車上。

這種雷射砲同時能和35毫米口徑的轉輪加農砲結合使用,以擴大用途和殺傷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4911470
美國空軍STOL 運輸機研究專案宣告終結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dsti.net/Information/News/76188
美國空軍STOL 運輸機研究專案宣告終結
2012-06-15
[美國《航宇日報》2012年6月13日報導]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宣佈,一項為期7年的開發隱身短距起降(STOL)運輸機研究專案宣告終結,未能轉入研製專案,不過該項研究可能為五角大樓在能量效率方面的研究提供幫助。
AFRL速度敏捷(Speed Agile)概念驗證項目旨在消除如波音YC-14、麥道YC-15等以往STOL運輸機設計的不足,即在犧牲巡航效率的基礎上獲得短距起降能力。YC-14、YC-15未能進入採辦,因為它們不具備多工能力。AFRL空中機動技術主管Barth Schenk稱:“我們希望驗證具備較高速巡航和低速STOL的技術。短距起降需要高動力,如果能有效使用,該高動力可以轉化成更大靈活性、多工能力等。”

速度敏捷專案意於驗證空客A400M級加油機/運輸機概念,該機滿足70節(36米/秒)低速飛行、低於2000英尺(610米)起飛場長載重6.5萬磅、以超過馬赫數0.8進行巡航、氣動效率高於波音C-17並接近民機。

速度敏捷專案設計採用隱身外形和內埋發動機。AFRL項目經理Cale Zeune稱,關鍵所在是希望依靠民用發動機技術獲得空軍作戰需要的能力,為此需要採用混合升力系統,這主要有2種方式:一種是依靠主發動機排氣,另一種是依賴主升力面,從而獲得不同速度時的效率。

速度敏捷兩種設計概念使用了環流控制機翼(CCW)系統,外翼帶有向內吹襟翼。內部構造上,波音設計使用了上表面吹風,發動機排氣從槽式噴嘴向機翼後緣和偏轉襟翼排出,以增加低速時的升力。洛?馬公司的設計使用了自有專利的轉向/彈射噴口,可使發動機排氣直接後排產生推力,或以彈射/增強模式實現排氣向下偏轉,使氣流增強從而改善低速時的升力和推力。

波音設計于2009年利用縮比5%的模型進行了低速試驗,並用3%的縮比模型在NASA蘭利國家跨聲速風洞(NTF)中進行了高速試驗。洛?馬公司的設計於2011年進行了試驗,分別利用5%的半翼展模型在NTF內完成了高速試驗,利用縮比23%的採用了2台威廉姆斯FJ44渦扇發動機的模型在NASA艾姆斯中心的國家全尺寸風洞(NFSAC)中完成了低速試驗。

速度敏捷專案基本已完成。低速和高速試驗達到了所有目標。Schenk稱:“下一個目標是,將所有成果綜合,利用風洞資料今年秋天開展人在環(pilot-in-the-loop)仿真。”該項仿真試驗計畫今秋在懷特-派特森空軍基地進行。

速度敏捷驗證專案即將支援的用於替換C-130的美國防部聯合未來戰場運輸機概念成為了2013財年預算削減的目標,不過AFRL相信流動控制研究工作仍將繼續下去。(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 吳蔚)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4835695
生物燃料公司在化學品市場找到新生機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dsti.net/Information/News/72867
生物燃料公司在化學品市場找到新生機
2011-12-12
    [據美國The Wall Street Journal網站的ENERGY版 2011年12月05日報導]

當眾多先進的生物燃料公司為替代石油而創造具有經濟性的產品時,一些公司發現同時銷售其產品的替代場所:專業的化學品市場。
    這些公司用藻類、木材碎料和其他非食物原料來生產油料,回避了吞沒用玉米生產乙醇(即酒精)的製造者的食物與燃料相爭的爭論。
    象Solazyme公司(Solazyme Inc)、藍火可再生公司(Blue Fire Renewables Inc)和Gevo公司(Gevo Inc)這樣的一些公司,使用它們自己的技術為化學公司創造個人護理產品和未加工的材料,
    一些公司說策略就是無風險。當藻類油料和其他的可再生物質在化學市場代表著更高的價格時,交易趨向於包括針對專門買家而特製的小批次的產品。作為對照,燃料市場潛在著更大的商機,因為美國到2015年需要55億加侖的先進生物燃料加入到國家的燃料供應中。
    擔心的是尋找到快速收入點,生物燃料的生產者可能被陷入到了低成長的市場當中。將燃料提供給用戶,大規模的生產大約要後推5年。

已知的交易
    Solazyme公司,改進分泌油料的藻類,期望能夠由其技術生錢。
    有些人認為生物化學是條幫助制油之路,公司不想路太多和耗費的年頭太長。

Solazyme Inc.
    2003年開始後數年,Solazyme認識到藻類油料能夠代替護膚產品、食品補充和工業化學品中發現的成份。雖然公司充分知道交易複雜,公司將其油料拓展到非燃料用途市場,
    如果你為化妝品製造成份,它體積小利潤高。至於燃料,如果你要滿足規格和成本,你必須大量的出售你所製造的產品。
    Solazyme有協議在J.C. Penney公司銷售其基於藻類的護膚項目,供應Unilever用於生產肥皂和營養品的油料。Solazyme還同意出售達5億加侖的藻類油給Dow Chemical公司,用於加工成工業用途的熱交換用的液體。
    公司拒絕透露有多少有價值的合同,但表示在專業化學品市場其油料可獲得每加侖14美元的好處,是藻類基燃料價格的3倍多。

放眼燃料
    藍火可再生公司,與此同時,也在遭受著成長引發的身份危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南部城市阿納翰,公司有座中等規模的提煉廠,將廢物原料轉變成糖,然後加工成燃料。
    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藍火公司將作為其終級產品的未加工原料銷售其糖給化學公司。開始需求量低,但到2009年中期增加。
    公司人員說糖的需求一個接一個。生意的增加使公司有了利潤,最後在2009年末乾脆改名不叫藍火乙醇,這反映出非燃料市場的成長。
   專業化學市場銷售的收入幫助了藍火,在美國密西西比州富爾頓的提煉廠年商業規模的產量是2000萬加侖,投資者開始留意資金問題。10月份,中國的華電集團同意在富爾頓投資工廠,並有可能投資增加在美國和中國建廠。
    公司的CEO說:“當你有了更高的收益流時,你可證明對於投資者而言投入建廠和設施的風險是正常的。”
    Gevo公司,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英格伍德,利用特殊設計的酵母將糖轉化成異丁醇,一種溶劑,能夠代替汽油和噴氣燃料。Gevo將產品作為燃料銷售,估計每加侖能得到3美元,相比之在化學市場上每加侖能賣到4.5美元。
    Gevo稱專業的化學品市場幫助它將投入升到1億美元用到商業規模的建設,實現的能力是年生產異丁醇1800萬加侖,部分資金2800萬美元用於翻新明尼蘇達州Luverne處的一家舊的乙醇工廠。
    可再生公司的優勢是能夠銷售其產品到化學市場,能力成長然後是燃料產量成長。(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  胡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4758896
頁/共17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