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軍事迷休閒小棧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塔頂的鋼鐵鯊魚燉奶(冷眼看人生)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軍事迷休閒小棧】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國際陸軍戰力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軍用、商用與科學用機器人資訊
 瀏覽28,205|回應184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yam.com/afp/international/200802/20080227516125.html
魔鬼終結者成真?專家憂殺手機器人威脅人類
法新社╱陳昶佑 2008-02-27 22:05     

 
 
(法新社巴黎二十七日電)人工智慧高級專家今天告訴法新社,為了戰爭而研發的持槍機器人,越來越能夠自主行動,這種機械人可能輕易落入恐怖份子手中,而且或許有一天會引發機器人軍備競賽。

英國雪菲爾大學夏基教授今天前往英國皇家國防聯合研究所發表重要演說,他在演講前說:「它們對人類構成威脅。」

全球各地的戰場佈署許多聰明的機器,如機動榴彈發射器以及可發射飛彈的無人駕駛飛機,這些機器都可以搜索並鎖定目標,不需要人類的幫助。

美國在伊拉克戰場佈署四千多個軍用機器人,而無人駕駛飛機也飛行了數萬個飛行小時。

夏基說,美國去年夏天在伊拉克佈署首批三台武裝戰鬥機器人,配備大口徑機槍,由美國武器製造商佛斯特─米勒公司生產,由於相當成功,目前已接獲八十多份訂單。

到目前為止,還是常常需要人類用手按下按鈕,或是扣下扳機。

但夏基指出,「如果我們不小心,情況可能改觀」。

他說,軍方領袖「明白表示,他們希望盡快擁有能自主行動的機器人,因為它們比較具成本效益,可以打一場無風險的戰爭」。

以美國為主的數個國家,已投入大筆資金,研發可用於戰場的機器人戰士。

南韓與以色列都佈署武裝機器人擔任邊境守衛,中國、印度、俄羅斯與英國則加強使用軍用機器人。

根據美國國防部去年十二月公布的「二零零七至二零三二年無人系統路線圖」,華府計畫在二零一零年前花費四十億美元推動無人技術系統,總花費預計將增為兩百四十億美元。

全球未來研究所執行長科技創新專家坎頓預測,十年內美國就能佈署包含一百五十位士兵與兩千台機器人的特遣隊。

他夏基指出,恐怖份子如果使用這種裝置,會是很嚴重的問題。

落入不法之徒手中的機器人要進行逆向工程,並不是什麼難事,更能輕易取代自殺炸彈客,作為發動攻擊的武器選擇。他說:「我不知道為何到現在這種狀況還沒發生。」

但夏基說,更令人憂心的是,目前佈署的半自動軍用機器人進步成為完全獨立的殺人機器的可能性。

夏基說:「我研究人工智慧數十年,關於機器人決定終結人類的想法令我毛骨悚然。」

喬治亞州理工學院學者艾金與軍方密切合作研發機器人,他的看法是,機器人變成能夠自主行動將是漸進的。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2741651
 回應文章 頁/共1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美國陸軍測試“機器騾”以部署阿富汗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dsti.net/Information/News/69396
美國陸軍測試“機器騾”以部署阿富汗
2011-07-28
  [據防務系統網站2011年7月27日報導] 據有線雜誌危險房間欄目記者斯賓塞阿克曼報導,美國陸軍正在新墨西哥沙漠實驗測試了一種新型“機器騾”,如果測試成功,美軍計畫在今年秋季將其部署到阿富汗,幫助戰士拖運裝置和設備。
  這種班級任務支援系統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建造,並未採用古怪的設計,類似一些正在開發的機器騾,但會採用相當傳統的外觀設計,就好像一輛安裝了平臺的六輪車。
  “機器騾”可以拖運272千克(600磅)的裝備,並且能在行軍途中為戰士的電池組進行充電,通過使用雷射雷達確定其要跟隨的部隊。
  (工業和資訊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馮園園)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4681069
含羞草找靈感 變形金剛不是夢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221/19/2mr81.html
含羞草找靈感 變形金剛不是夢
 更新日期:2011/02/21 01:05 陳宜君
 
(法新社華盛頓20日電) 研究人員表示,拜仍在進行中的含羞草研究之賜,可能很快就會出現像鳥一樣擁有可彎曲翅膀的飛機,或是可隨意變換形狀的機器人。

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機械工程系教授王光偉(Kon-well Wang)指出,含羞草的葉子對於即使是最輕微的碰觸也會有所反應,這種現象可能成為具有可扭轉、彎曲、硬化,甚至自我修復等功能的新種結構體研發靈感。

王光偉昨天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年會上表示:「植物細胞和細胞壁具有的這種和其他特徵,給予我們初步靈感,可同時實現我們希望可調整結構體能同時具有的許多特色。」

他說:「水分進出植物細胞的滲透作用,讓這個現象變成可能。觸摸之類的刺激讓水分離開植物的某些細胞,植物就會收縮折疊。水分進入其他細胞,植物則會展開。這些只能透過顯微鏡看到的變化,讓植物得以做出較大規模的動作或改變形狀。」

含羞草是1種在某種程度上可自行做出人類肉眼能同步見到動作的植物。含羞草的「液壓系統」讓這種植物得以進行「感性運動」(nastic motion,受光線變化、觸碰或生理時鐘等機制刺激而產生的運動)。

他認為,觀察含羞草的感性運動,可當作設計具有特殊機制特性細胞的入門階。

另外,聽覺感應細胞是研發更精密科技的另一個自然界靈感來源。這種細胞幫助人類聽到聲音,並讓人類擁有種種偵查能力。

密西根大學機械工程學教授劉暢(譯音,ChangLiu)率領1支研究小組,製造人造毛髮細胞。

研究小組人員利用奈米科技創造這些人造細胞,顯著改善傳感器的敏銳度,同時進一步了解不同動物利用這些細胞的方式差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4525544
美軍穿戴式機器人 強化單兵作戰負重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gpwb.gov.tw/newsgpwb_2009/news.php?css=3&nid=164674&rtype=2
 2011/02/11   美軍穿戴式機器人 強化單兵作戰負重

 
◎ 寧博
綠巨人浩克的故事源自於美國暢銷漫畫,當然也是科幻電影與電影影集的最愛,力大無窮又可傷口自癒的浩克,在美國自私將領緝拿的過程中成就其英雄角色。現實生活中浩克尚未出現,但在國防領域中已經出現類似的大力士科技,不過它並非透過基因改造而成,只是運用機械與軟體科技。美國陸軍一直在尋求解決部隊擔負更多裝備重量的問題,這項需求帶動美國國防先進研究計畫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的外骨骼計畫。具有動力的外骨骼計畫簡單地說就是穿戴式機器人,可以在惡劣環境下,諸如戰場中協助與保護穿戴者作戰,也可在建築物倒塌現場擔任救災任務。
外骨骼計畫再起
美國陸軍曾在一九六○年代委託奇異公司開發外骨骼機器人,外號硬頂人(Hardiman),可以舉重一一○公斤,但操作只有四十五公斤而已,不過整部機器卻高達六八○公斤重,非常不實際且無法應用而告吹。
近年來,美國陸軍與陸戰隊發現士兵背負過重裝備會造成多骨骼性傷害導致戰力減退,特別是在阿富汗高山地形中攜帶全部裝備運動,長時間來說很難不對士兵的身體造成影響。因此,軍方的外骨骼計畫又重新再起,DARPA這項稱為人體表現強化之外骨骼計畫,目的即在發展出能在於作戰環境下增加士兵的速度、力量與持久性的裝備和機器,這項計畫起自二○○○年起至二○○九年終,終於有了成果,此一搬運重物的計畫也是DARPA費時多年在尋求解答的一項方案,不過對於目前開發這項外骨骼計畫的洛馬與雷神公司兩支團隊而言,其最大的挑戰在於此機器必須能提供便利的操作與安全的動力。
這兩支團隊都是與小型專業公司結盟以發展可量產的產品,包括洛馬公司與柏克萊生化科技公司(Berkeley Bionics)合作;雷神公司則與沙科士公司(Sarcos)合作。洛馬公司的計畫稱為人體通用負重運載機,其字首組成為HULC,中文諧音亦為浩克;雷神公司的計畫則稱為XOS。
目前士兵作戰時最多攜帶或穿戴六十公斤重戰鬥裝備,相較於此,洛馬的浩克系統可以承載至多九十一公斤,並以每小時十六公里移動。
運用時間達四十八小時
浩克是由在士兵背負機器的腰部具有四顆鋰鐵電池所驅動,運用時間長達四十八小時。整具浩克系統是摺疊在包裹中,展開後士兵就像穿褲子般,踏入靴墊,再將大腿、腰部與肩部綁緊。靴內的感測器會將感覺傳至機器的微電腦,透過液壓系統強化放大穿戴者的運動。
整個系統的彈性允許士兵可以跑、跳、跪、走和爬,甚至蹲著走。如果穿著它會妨礙其他動作,也可以在三十秒左右脫下來、迅速排除障礙。未來浩克可與防彈背心或多個感測器結合,提供士兵在作戰時較佳的環境警覺。此外,洛馬公司也在探索應用於工業與醫療的外骨骼設計。
XOS可承載九十一公斤
雷神公司的XOS目前是以纜線連結方式,從外部獲得動力來源,如丙烷、氫氣、汽油甚至柴油,再利用伺服閥控制液壓系統,配合感測器與微處理器,使得XOS可以迅速偵測到身體關節的動作,決定應有的動作,如同洛馬公司的浩克也是可以承載九十一公斤,對穿戴者也是感覺約為四公斤。雷神公司希望能發展自我發電的動力系統,以提供穿戴者在休息時能儲存電力。
XOS擁有最大的動力重量比或是扭力重量比,其動力來源有兩種選擇,包括電力驅動與內燃機纜線連結驅動,不過,雷神公司希望將來能製成動力背包方式,給與穿戴者更大的行動便利。
對於雷神公司XOS而言,第一代著眼於研究人因工程,第二代XOS 2將著重於動力與使用性,未來第三代XOS 3則是製成機械盔甲系統,更能變為具有成本效益的產品。XOS 3將可阻絕沙塵與雨水,是由模組化鋁合金或複合材料製成,遮避現有露出外面的液壓管路。
對美國陸軍而言,新世代的XOS可以用於戰鬥、攜帶重裝備,甚至背負傷兵,而且未來戰士搭配防彈裝甲會更具有機動力及具防護力,在戰場上橫衝直撞,就如同電影中的「浩克」或是「鋼鐵人」一般,深具負重作戰能力。
(作者/資深軍事專欄作家、圖片/洛馬公司網站)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4499635
小體積加履帶 機器人利救援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garden/201101/20110124499581.html
小體積加履帶 機器人利救援
    
中央社╱中央社 2011-01-24 14:31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4日電)災區搶救十萬火急,但受限於倒塌建物,常使搶救不易。台北科技大學研發的救援機器人體積輕巧,可進入狹小空間,履帶型設計能克服崎嶇不平的地形,幫助機器人深入災區救援。

台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葉賜旭和機電整合研究所學生鄭善韋、陳俊傑組成的研究團隊,經過3年研發完成新型救援機器人的設計。機器人採用「履帶串結型」設計,遇到落差過大的階梯或瓦礫堆都可輕鬆跨越,目前這項發明正申請台灣專利。

葉賜旭指出,災害現場建物極不穩定,搜救工作常得靠重型機具、救難犬或救難人員冒生命危險進行。目前災區使用的輪型救援機器人,以4輪單機移動為主,遇複雜地形,移動就受限制,同時輪子要夠大才有足夠扭力跨越障礙,但這樣一來體積就會變大,難以深入災區。

葉賜旭表示,台科大研究團隊所研發的救援機器人體積小,並採用和挖土機原理相同的履帶設計,可有效克服地形限制,為解決馬達小的問題,串聯3個單節履帶型機器人,這樣既能有效提升跨越障礙的能力,體積增加也有限,因此仍可進入狹小的危樓或災區救援。

葉賜旭說,未來打算加裝生命或影像偵測器,救援機器人可進入火災現場,幫忙傳送畫面,遇土石流或危樓時,也可先偵測地形或搜尋生還者,減低救難風險;此外,還打算簡化機器人內部空間,多出的空間可運送食物和水給受困者,再者體積變小,也便於爬進縫隙。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4445931
研發機器魚 日探海底資源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computer/201010/20101015550476.html
研發機器魚 日探海底資源
    
中央社╱中央社 2010-10-15 12:03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15日專電)耽心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日本政府已積極研擬對策,包括考慮加速研發探鑽海底資源用的自動控制裝置,這種裝置就像一尾「機器魚」,研發經費約需新台幣3億多元。

日本「朝日新聞」報導,為了探勘海底的稀土類和稀有金屬等蘊藏 ,日本文部科學省將研發探勘用的自動控制裝置。從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提供的完成模擬圖來看,能自動潛航的探勘海底資源機器宛如一尾魚。

報導說,文部科學大臣高木義明有意加速研發自動機器裝置,並計劃在本期國會的修正預算中編列研發經費。

去年9月日本政權輪替,在預算重新調整時,原本研發探勘海底資源自動裝置的預算被砍,計畫中斷,但近日因中日發生釣魚台撞船事件,中國有阻礙稀土出口到日本的情況,所以研發探鑽資源機器一事再度受到重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4222901
清雲科大擦窗機器人 主婦幫手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garden/201009/20100929923009.html
清雲科大擦窗機器人 主婦幫手
  
中央社╱中央社 2010-09-29 18:00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9日電)教學卓越計畫激發學生創意。清雲科技大學今天發表的機器人,可以垂直掃窗和清洗牆面,幫助婆婆媽媽省力;高雄餐旅大學則展示網路銷售佳的自製健康爆米花,備受矚目。

教育部今天舉辦「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教學卓越計畫聯合成果發表會」,多所學校發表研發成果。

清雲科大校長李大偉表示,教卓計畫使學校有更多經費能夠運用,教師帶領學生研發出新技術,參加比賽得獎,學生都變得很有信心。

清雲科大研發出「阿法GOGO!掃窗機器人」,是利用微電腦主機控制2個馬達,可由程式操控機器人垂直擦玻璃;清雲科大碩二學生黃聖富說,機器人能把玻璃擦得很乾淨,可以幫婆婆媽媽們省不少力氣。

高雄餐旅大學自製沒有反式脂肪的爆米花,可以存放1星期,在網路上非常受歡迎;高雄餐旅大學還輔導在地漁民研發出黃金蝦XO醬,提高在地漁貨的產值,外銷到大陸與美國。

聖約翰科技大學研發出「創意光罩」,利用雙層玻璃中的霧來降低室內溫度,濃霧可以阻擋太陽輻射熱,同時具有窗簾的功能,可大量減少室內的冷氣使用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4196681
日殘疾人有夢 穿機器人裝旅行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917/19/2d77u.html
日殘疾人有夢 穿機器人裝旅行
 更新日期:2010/09/17 00:50 張曉雯
 
(法新社東京16日電) 一名無法走路的日本冒險家說,他打算明年拋開輪椅,在尖端機器人裝的協助下,一路走上法國一處中世紀世界遺產景點。

48歲的內田靖史(Seiji Uchida),27年前因為一場車禍喪失走路能力,他說,他一直都夢想要拜訪諾曼第(Normandy)一座多岩小島上,風景如畫的聖米歇爾山(Mont Saint-Michel)修道院。

現在,在他明年夏天的任務中,他希望能透過機器人裝的協助,完成這項挑戰。這種機器人裝叫作「混合輔助肢體」(Hybrid Assistive Limb),像個附加於身體外的骨骼,可增強穿戴人的腿部肌力。

靠電池供電的混合輔助肢體,主要功能是協助老人移動和從事體力勞動,並協助醫院看護抬起病患,這種機器人裝可偵測肌肉脈衝,支撐使用者的身體動作。

內田靖史說,聖米歇爾山有條陡峭又狹窄的小徑,可通往修道院與堡壘,他想要拜訪這座崎嶇的小島,「證明殘障人士可以不用依賴升降機之類的設備,也能參訪世界歷史景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4177096
勞動力不足 日盼研發機器工人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916/19/2d4n7.html
勞動力不足 日盼研發機器工人
 更新日期:2010/09/16 00:50
 
(法新社日本築波15日電) 工作場所以機器替代人力的研究今天又向前邁進一步,因為日本研究人員推出最新模型,希望有助未來產生人形僕役機器工人。

製造商川田工業(Kawada Industries)和日本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IST),希望這款機器人是朝打造機械工人邁進了一步,以緩解隨日本高齡化而來的勞工短缺問題。

川田工業的機器人系統主管金平(NoriyukiKanehira)在發表藍白HRP-4機器人的記者會上表示:「我們是以偏瘦但肌肉發達的田徑運動員形象,來設計工作機器人。」

這個近10年系列「運動員」型機器人的最新款,係從會神氣活現走秀、唱卡拉OK的女樣模型HRP-4C升級而來,其設計在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可取代人類,進行重複體力勞動工作的機器人。

研發人員的聯合聲明說:「這是日本的迫切任務,在21世紀初開發能夠進行簡單、重複工作的機器人…以彌補一個少子化及迅速高齡化國家的勞動力。」

這款身高151公分的機器人,根據語音指令展示單腳站立、扭腰、擺姿勢、走動,還會移動頭部追尋目標。

製造商說,HRP-4的關節號稱比前款模型更能自由移動,並且可以使用一系列個別開發的軟體程式。

川田工業和AIST將從明年1月開始,向日本海內外大學和研究機構販售這款機器人。

這款號稱「低成本」的機器人,每具售價2600萬日圓(30萬6000美元),製造商希望1年能售出3至5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4175687
機器人會說謊 恐潛藏危機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yam.com/cna/computer/201009/20100911236120.html
機器人會說謊 恐潛藏危機
  
中央社╱中央社 2010-09-11 22:23

(中央社台北11日電)在電影「機械公敵」(I, Robot)中,原本受人類信賴的機器人,後來反過來欺騙傷害人類,這種情節未來有可能成真,因為美國軍方研究人員研發了會說謊的機器人。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研究人員聲稱,有個新程式可讓機器人偵測出另一個機器人是否容易受騙,然後利用對方容易上當的特性來對它說謊。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Technology)科學家表示,這種機器人可以用相同方法來欺騙人類。

機器人已可拆卸炸彈,以及把受傷的軍人帶離危險地區,如今這項突破可能會帶來軍事上的進步。

科學家說,機器人對於說謊概念的體悟,能讓它們避免被抓到。但也有專家擔憂,這種科技可能會破壞大眾對機器人的印象,還可能會出現危險的發展,像是能用於追捕與賭博的機器人。

研究人員告訴「每日郵報」(Daily Mail):「機器人科學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要取得大眾信任,如果機器人會說謊,那真的就是個問題。」

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實驗,據信是第一個關於機器人說謊的詳盡測驗。研究團隊研發了電腦演算法,讓機器人能「決定」是否要對一個人或是另一個機器人說謊,並傳授機器人最不容易被發現的計謀。

研究人員說,會說謊的機器人在未來相當重要,尤其是用於軍事上。

在戰場上,擁有說謊能力的機器人能成功躲避並誤導敵人,以保護自己與重要資訊。

研究的作者之一、工程師華格納(Alan Wagner)說:「大部分的社交機器人可能很少使用謊言,但在機器人的互動工具中,這是個重要的工具,因為就結果來看,體認到有說謊必要的機器人,會比沒有體認到有說謊必要的機器人更占有優勢。」

為了要安撫恐慌的災民,或是取得他們的合作,搜救機器人可能需要欺騙人類。

研究結果發表於線上的「社會機器人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obotics)。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4168469
AUVSI:海軍陸戰隊繼續機器騾子研究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dsti.net/Information/News/61716
AUVSI:海軍陸戰隊繼續機器騾子研究
2010-09-02

[據英國《飛行國際》網站2010年8月27日報導]從2003年開始,美國軍隊一直在努力開發一種貨運機器人“騾子”,以與地面部隊一起投入巡邏和投入戰鬥。五角大樓已投入數百萬美元用於一系列以各種推進技術為特徵的騾子設計――從傳統輪式和履帶式到鉸接關節式和蛇形分段滑行式,多種多樣。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XM1217,作為美國陸軍2000億美元未來作戰系統(FCS)技術包的組成部分,是被放棄設計方案中最顯眼的一個。XM1217-或者被稱為多功能多用途/後勤和裝備運輸車(MULE),基於用戶設計,六輪底盤,將能夠運輸重達一噸的貨物跟蹤GPS指定航路點。三個備選騾子方案中的兩個――用於佈雷(fighting mines)和貨運――在未來作戰系統計畫因耗費巨大被取消時而放棄,只保留一個提供重火力而不是用於載重的武裝版本。

這使得美國海軍陸戰隊成為此概念的唯一主要支持者。為避免重犯陸軍在XM1217和其他設計上預算和執行錯誤,海軍陸戰隊強調採用尖端技術(但經過全面測試)軟體和感測器的自動化部件貨架產品。成果最終將可能被作為正式型號版本的雛形,但必須經過徹底改進。海軍陸戰隊首席機器人專家布倫特•阿紮雷利表示,當前的目標是“通過試驗驗證技術”。

海軍陸戰隊地面無人支援代理(GUSS)騾子(由海軍陸戰隊作戰實驗室、佛吉尼亞TORC技術公司和佛吉尼亞理工學院的學生從去年開始共同設計)於7月份在夏威夷增強連隊行動(Enhanced Company Operation)有限目標試驗4(LOE4)進行了首次大型試驗。GUSS所有四個原型參加了實際訓練。

“在我看來,我們做的很好,收集了大量資料”,並且GUSS表現出色,阿紮雷利表示。GUSS計畫改進感測器和自主系統並將在未來兩年內參加更多海軍陸戰隊試驗。(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 朱家強 )


http://www.flightglobal.com/articles/2010/08/27/346718/auvsi-marines-continue-robotic-mule-research.html
DATE:27/08/10
SOURCE:Flight Daily News
AUVSI: Marines continue robotic mule research
By
 
Since 2003, the US military has struggled to develop a cargo-carrying robotic "mule" meant to accompany ground troops on foot patrols and into combat. The Pentagon has invested millions of dollars in a range of mule designs featuring a wide range of propulsion technologies - everything from traditional wheels and tracks to articulated legs and snake-like segments capable of "slithering."

Lockheed Martin's XM1217, part of the Army's $200 billion Future Combat Systems suite of technologies, was the most prominent of the abandoned designs. The XM1217 - otherwise known as the Multifunction Utility/Logistics and Equipment vehicle (MULE), based on a custom-designed, six-wheeled chassis, would have hauled up to a ton of cargo while following GPS waypoints. Two of three MULE variants - the ones aimed at fighting mines and carrying cargo - were dropped when the Future Combat Systems program was canceled due to its high cost, leaving an armed version aimed at providing heavy firepower, not carrying heavy burdens.

SEND IN THE MARINES

That leaves the US Marine Corps as the concept's only major champion. To avoid repeating the Army's budgetary and operational mistakes with the XM1217 and other designs, the Marines are emphasizing off-the-shelf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mbined with cutting edge - but thoroughly tested - software and sensors. The resulting vehicle might eventually form the basis of a production version, but only after a thorough wringing out. The immediate goal is to "showcase the technology through experimentation," Brent Azzarelli, the Marines' chief roboticist said.

The Marines' Ground Unmanned Support Surrogate (GUSS) mule - jointly designed by the Corps' Warfighting Lab, Virginia-based tech firm TORC Technologies and students at Virginia Tech beginning last year - was given its first big test at the Enhanced Company Operation, Limited Objective Experiment 4 in Hawaii in July. All four GUSS prototypes participated in realistic training events.

"In my opinion, we did real well, we collected a lot of data," and GUSS performed well, Azzarelli says. GUSS is scheduled for improvements to its sensors and autonomy systems and will take part in further Marine Corps experiments over the next couple of years.

The Warfighting Lab, headquartered in Quantico, Virginia, says GUSS "seeks to reduce the dependence of dispersed ground combat elements on external resupply, provide a means to reduce the loads carried by Marines and provide an immediate means for casualty evacuation. The robotic aspects of GUSS enable these functions with no additional manpower and reduced exposure of Marines to lethal enemy actions."

"In short," the release continued, "GUSS lightens the load." But it must do so on some of the world's toughest terrain and in austere conditions, all without costing too much. Otherwise, GUSS could soon join previous mules in the scrap heap of abandoned robot designs.

"We tried not to reinvent the wheel," Azzarelli said. All of GUSS' major components originated from outside the program. The base vehicle is a stock MZ700 6x6 utility vehicle from Polaris. TORC provides all the black boxes from its line of modular automation kits. The algorithms come from Virginia Tech's third-place entry in the 2007 Urban Challenge robot race hosted by the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TORC and Virginia Tech were a package deal (TORC was founded by university alums). In designing its Urban Challenge racer, Virginia Tech purposefully used TORC black boxes - "so that the technology developed around Urban Challenge could be commercialized quickly," says Alfred Wicks, a Virginia Tech professor working on GUSS.

Wicks' students handled the integration work. "To convert this to an autonomous vehicle, there were a number of modifications," Patrick Currier, a Virginia Tech Ph.D. student, says. "We installed computers, installed a number of sensors to allow the vehicle to operate autonomously and send video back to its operator. We installed a number of cargo-carrying racks, converted it to drive-by-wire, added actuators to the throttle, gear shift and brakes."

ANIMAL BEHAVIOUR

"For the conversion, we did it such that a human operator can get in the vehicle and take over control," Currier added. But most of GUSS' missions are autonomous or remotely operated, project officer Capt. Adorjan Ferenczy explains. "We want to conduct dismounted and mounted ops, point-to-point resupply, casevac, reconnaissance, tele-operations and operation by a live driver."

For interfacing with its human masters, GUSS comes with two options, according to TORC's Andrew Culhane. "The two input devices are a Mac-based [control unit] for mission planning using typical mil-standard symbols for checkpoints, rally points and objectives, and a handheld waypoint device operated as a follow-me device and navigation beacon."

Autonomous operation based on advance mission planning will represent GUSS' basic mode. Compared with previous mule systems, GUSS is more flexible and intelligent in its autonomy. This represents the Marines' effort to address the Army's concern that previous mules weren't "appropriate" for modern battlefields.

Just a few years ago, many ground robots could operate only in environments that were "very structured," Culhane says. They were "highly dependent on GPS and flat surfaces."

"GUSS is designed not be reliant on GPS or roads," Culhane continues. "It uses lidar for determining terrain features and obstacles and, based on the selected mission, if it knows it needs to progress towards the Marines, it will look for the most traversable path to get to the Marines, not relying on high-accuracy GPS, instead utilizing traversability to determine a path from point A to point B."

At the moment, GUSS is equipped only with electro-optical sensors, Azzarelli says. "After LOE4, if we go into development, in fiscal year '11 we will improve perception and add a nighttime infrared camera."

The Warfighting Lab is betting that improved autonomy and the cost savings resulting from off-the-shelf components will justify GUSS' continued development beyond this summer's experiment. "Today, there is not formal program of record requirement for this type of capability," Azzarelli said. "We're hoping to influence requirements generation to provide a capability in the Marine Corps."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4153092
頁/共1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