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軍事迷休閒小棧
市長:Luke-Skywalker  副市長: 塔頂的鋼鐵鯊魚燉奶(冷眼看人生)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國際萬象【軍事迷休閒小棧】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國際陸軍戰力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軍用、商用與科學用機器人資訊
 瀏覽28,211|回應184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yam.com/afp/international/200802/20080227516125.html
魔鬼終結者成真?專家憂殺手機器人威脅人類
法新社╱陳昶佑 2008-02-27 22:05     

 
 
(法新社巴黎二十七日電)人工智慧高級專家今天告訴法新社,為了戰爭而研發的持槍機器人,越來越能夠自主行動,這種機械人可能輕易落入恐怖份子手中,而且或許有一天會引發機器人軍備競賽。

英國雪菲爾大學夏基教授今天前往英國皇家國防聯合研究所發表重要演說,他在演講前說:「它們對人類構成威脅。」

全球各地的戰場佈署許多聰明的機器,如機動榴彈發射器以及可發射飛彈的無人駕駛飛機,這些機器都可以搜索並鎖定目標,不需要人類的幫助。

美國在伊拉克戰場佈署四千多個軍用機器人,而無人駕駛飛機也飛行了數萬個飛行小時。

夏基說,美國去年夏天在伊拉克佈署首批三台武裝戰鬥機器人,配備大口徑機槍,由美國武器製造商佛斯特─米勒公司生產,由於相當成功,目前已接獲八十多份訂單。

到目前為止,還是常常需要人類用手按下按鈕,或是扣下扳機。

但夏基指出,「如果我們不小心,情況可能改觀」。

他說,軍方領袖「明白表示,他們希望盡快擁有能自主行動的機器人,因為它們比較具成本效益,可以打一場無風險的戰爭」。

以美國為主的數個國家,已投入大筆資金,研發可用於戰場的機器人戰士。

南韓與以色列都佈署武裝機器人擔任邊境守衛,中國、印度、俄羅斯與英國則加強使用軍用機器人。

根據美國國防部去年十二月公布的「二零零七至二零三二年無人系統路線圖」,華府計畫在二零一零年前花費四十億美元推動無人技術系統,總花費預計將增為兩百四十億美元。

全球未來研究所執行長科技創新專家坎頓預測,十年內美國就能佈署包含一百五十位士兵與兩千台機器人的特遣隊。

他夏基指出,恐怖份子如果使用這種裝置,會是很嚴重的問題。

落入不法之徒手中的機器人要進行逆向工程,並不是什麼難事,更能輕易取代自殺炸彈客,作為發動攻擊的武器選擇。他說:「我不知道為何到現在這種狀況還沒發生。」

但夏基說,更令人憂心的是,目前佈署的半自動軍用機器人進步成為完全獨立的殺人機器的可能性。

夏基說:「我研究人工智慧數十年,關於機器人決定終結人類的想法令我毛骨悚然。」

喬治亞州理工學院學者艾金與軍方密切合作研發機器人,他的看法是,機器人變成能夠自主行動將是漸進的。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2741651
 回應文章 頁/共1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民間科技上戰場 英大挑戰揭曉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4+112008082100336,00.html
民間科技上戰場 英大挑戰揭曉
2008-08-21 中國時報 【尹德瀚/綜合報導】

     由英國國防部主辦的「大挑戰」(Grand Challenge)比賽結果十九日揭曉,由「星星隊」(Team Stellar)獲得冠軍,未來英國軍方準備將這項大賽中開發的科技實際應用在戰場上,使用具有先進功能的機器人偵察敵情,最快可能在十八個月內付諸實現。

     為鼓勵無人偵察科技的研發,英國國防部兩年前斥資四百五十萬英鎊舉辦「大挑戰」比賽,經過淘汰之後,最後有十一隊參加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舉行的決賽,地點在英格蘭南部薩里斯伯瑞平原軍方訓練基地「Copehill Down」村舉行。

     無人偵察 迷你飛碟也上場

     軍方在隱蔽地點部署了重武器、狙擊手和土製爆裂裝置,參賽隊伍必須在一個小時內,利用他們所研發的偵搜機器人摸清村莊內軍力的部署狀況。為了爭得冠軍,十一隊各顯神通,連迷你飛碟都派上用場。

     冠軍隊伍「星星隊」由克蘭夫得大學與企業界的研發人員共同組成,其偵察機器人包括一大一小的兩架無人駕駛偵察機和一輛迷你坦克;它們配備有精密的電子裝置,一旦輸入任務指示後,就能自行規劃行進路徑並自動迴避障礙。「星星隊」將其機器人團隊取名為「自動感測都會偵察戰術網絡」。

     都會偵搜 寄望機器人代勞

     星星隊先出動七公斤重的無人駕駛偵察機,它可以從高空觀察整個村莊,接著由一點八公斤重的小偵察機上場,它可以在村莊內各建築物之間穿梭飛行,同時不斷拍攝影像,最後出動迷你坦克進行細部偵察;所有資料都傳送回到後方一個控制站,經過彙整再判斷哪些位置最具威脅。

     這場大賽除了由「星星隊」勇奪冠軍之外,「群蜂隊」(Team Swarm)則獲頒「最佳創意獎」,該隊的偵察機器人團隊由八架無人駕駛直升機組成,每架直升機配備四片旋轉翼,但重量不到一公斤,且均裝有精密的攝影裝置,可以從被偵察對象的各個角度拍攝高解析度影像。

     英國軍方目前在進行偵搜任務時,已經使用「掠食者」或「沙漠之鷹」等無人駕駛飛機,但要執行仔細偵察任務時,還是要靠地面部隊。專研都會作戰的凱利少校說,他希望未來所有偵搜任務都能由偵察機器人代替兵員執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2992194
鼠腦機器人 可自我學習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ug/15/today-life2.htm
自由時報2008年8月15日

鼠腦機器人 可自我學習
〔編譯陳成良/法新社巴黎十三日電〕英國雷丁大學的科學家十三日展示一個由老鼠活腦組織控制的機器人,這項開創性的研究有助揭開人腦奧秘、探索自然智能和人工智慧之間逐漸模糊的界線,並有助科學家對抗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

擁十萬個老鼠活神經元

這個名為「戈登」(Gordon)的機器人,外觀類似好萊塢賣座電影「瓦力」片中那位為地球清垃圾的機器人主角,不過戈登的「大腦」擁有五萬到十萬個由人工培育出來的老鼠活神經元,可能是全球第一個完全由活體腦組織控制的機器人。

為「戈登」創造大腦的過程並不簡單,研究人員先從老鼠胚胎中取出專用神經細胞,浸在酵素中加以分離後,放到富含養分的培養基中,再將培養基放置於長寬均為八公分、由六十個電極組成的陣列上。這種「多電極陣列」(MEA)是活組織與機器的聯繫介面,並透過藍牙無線連接與其「身體」溝通。

「戈登」不受另外的人為或電腦操控,實驗開始不到二十四小時,神經細胞開始發出試探訊號,彼此聯繫,一週內就觀察到一些自發活動和像大腦一樣的行為,與正常鼠腦或人腦類似。

短期不會用人腦進行實驗

就某個程度而言,「戈登」有自我學習功能,例如當它撞牆時,會接受到感應器傳來的電流刺激,往後遇到類似情形時,它就會記住。

主持這項研究的沃維克教授指出,「戈登」身上可放置多個MEA「大腦」,使它具有多重性格。「有趣的是,某個大腦會比較活潑,另一個大腦會較不聽人使喚。」

基於道德倫理考量,科學家短期內不太可能使用人類神經元來進行相同實驗,不過沃維克推測,老鼠和人類智力上的差異,主要歸因於腦神經元的數量,而非性質差異。老鼠大腦由大約一萬個神經元構成,人腦則包含大約一千億個神經元。

沃維克認為,這種「鼠腦」機器人展示了「簡化版的人腦運作過程」,科學家可以任意觀察和控制腦神經活動的基本特徵,使用人腦並無法做到這一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2983898
鼠腦機器人 助抗腦退化病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1-apple.com.tw/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Sec_ID=3&ShowDate=20080815&IssueID=20080815&art_id=30858726&NewsType=1&SubSec=11
鼠腦機器人 助抗腦退化病
2008年08月15日蘋果日報

英國
【蔡筱雯╱綜合外電報導】英國科學家把老鼠腦細胞和機器人結合,打造罕見的鼠腦機器人,有助於研究腦細胞如何儲存記憶和學習,未來可用在治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與癲癇等疾病。
瑞丁大學實驗室從老鼠胚胎取出30萬個神經元,以酵素分離,再觀察其生長變化,培養皿下方放置的電極可測知細胞活動情形,分離的神經元24小時後自動連結在一起,7天後這些神經元繼續成長,有類似腦部活動的反應,學者讓這些腦細胞跟機器人「結合」,訓練腦細胞運作。

腦細胞經藍牙傳訊息
腦細胞須以體溫保存,並未實際安裝在機器人身上,而是經由藍牙無線傳送或接收訊息,腦細胞活動時發送的電波可指揮機器人在固定區域內左右轉動,當機器人碰到牆壁時會傳送訊息給腦細胞,腦細胞從此學習經驗,下次碰壁時就讓機器人自動轉身,做對動作的機率約為80%。
參與研究的沃威克(Kevin Warwick)教授前天表示,該研究讓他們明白腦細胞如何記憶,也可探討如何利用化學物質抑制或刺激腦細胞,未來可擴大運用,讓健康的腦細胞「跳過」退化的腦神經,指揮腦部運作,有助治療腦神經退化症狀。基於倫理考量,目前學者並不考慮用人腦細胞進行實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2983897
有「腦」的機器人 誕生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udn.com/NEWS/WORLD/WOR4/4473176.shtml
有「腦」的機器人 誕生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法新社巴黎十三日電】 2008.08.15 03:49 am


全球第一個以生物活腦組織操控的機器人「戈登」(Gordon)十三日與世人見面。

英國瑞汀大學科學家利用在實驗室培養的老鼠神經縫合成「戈登」的腦部灰白質,全球第一個神經動力機器人誕生了。

研究人員說,他們的實驗探討天然智慧與人工智慧之間逐漸消失的界限,可望對了解腦部記憶和學習的基本建構有幫助。

瑞汀大學教授、「戈登」的主要設計人之一沃維克(Kevin Warwick )說:「我們的目的是了解生物的腦部如何儲存記憶。」

他說,觀察神經元在發出電脈衝時如何連結成網路,也許有助於科學家對抗攻擊腦部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像是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

他說:「如果我們能了解小小的模型腦如何運作,可能獲得很大的醫療效益。」

「戈登」看起來有點像賣座動畫電影主角、專門處理垃圾的機器人「瓦力」(Wall-E)。「戈登」腦內有五萬到十萬活躍的神經元。

科學家從老鼠胚胎取出神經元,泡在←裡,將神經元分離,再把經過特殊處理的神經元置於富營養的介質裡、排列在電極陣列中。「多電極陣列」做為活組織和機器人之間的介面,由腦傳送電脈衝帶動機器人的輪子,並接收由環境感應器傳回來的脈衝。

由於腦是活組織,必須置於溫度受到控制的特別容器內,經由藍芽無線電連結與它的「身體」溝通。「戈登」不受人類或電腦控制。

【2008/08/15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2983895
全球首部活腦機器人 有助對抗腦部退化疾病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yam.com/afp/healthy/200808/20080814128696.html
全球首部活腦機器人 有助對抗腦部退化疾病
法新社╱張仲琬 2008-08-14 08:50     
 
 
(法新社巴黎十三日電)來見見高登。它可能是全球第一個只靠生物腦組織操作的機器人。

英國瑞丁大學的科學家今天推出機器人高登。他的神經灰質由人工培植的老鼠神經元縫合而成、及提供動能。

首席研究人員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表示,這項開創性研究探究了生物腦與人工智慧間逐漸消失的界線,並可能揭開記憶與學習形成基礎的奧秘。

機器人主要設計者、瑞丁大學教授華瑞克表示:「這項目的是為了瞭解記憶儲存在生物腦中的實際過程」。

他說,觀察神經細胞在發送電子脈衝後與神經網絡結合的過程,或許有助科學家對抗破壞腦部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像是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症。

他說:「如果我們能瞭解這個微小模型腦的部分基本運作原理,也許會有很大的醫學效益。」


http://news.yahoo.com/s/afp/20080813/sc_afp/sciencehealthneurobiologybrainrobots_080813192214
A 'Frankenrobot' with a biological brain

by Marlowe Hood
Wed Aug 13, 3:22 PM ET

PARIS (AFP) - Meet Gordon, probably the world's first robot controlled exclusively by living brain tissue.
 
Stitched together from cultured rat neurons, Gordon's primitive grey matter was designed at 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 by scientists who unveiled the neuron-powered machine on Wednesday.

Their groundbreaking experiments explore the vanishing boundary betwee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uld shed light on the fundamental building blocks of memory and learning, one of the lead researchers told AFP.

"The purpose is to figure out how memories are actually stored in a biological brain," said Kevin Warwick,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 and one of the robot's principle architects.

Observing how the nerve cells cohere into a network as they fire off electrical impulses, he said, may also help scientists comb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that attack the brain such as Alzheimer's and Parkinson's.

"If we can understand some of the basics of what is going on in our little model brain, it could have enormous medical spinoffs," he said.

Looking a bit like the garbage-compacting hero of the blockbuster animation "Wall-E", Gordon has a brain composed of 50,000 to 100,000 active neurons.

Once removed from rat foetuses and disentangled from each other with an enzyme bath, the specialised nerve cells are laid out in a nutrient-rich medium across an eight-by-eight centimetre (five-by-five inch) array of 60 electrodes.

This "multi-electrode array" (MEA) serves as the interface between living tissue and machine, with the brain sending electrical impulses to drive the wheels of the robots, and receiving impulses delivered by sensors reacting to the environment.

Because the brain is living tissue, it must be housed in a special temperature-controlled unit -- it communicates with its "body" via a Bluetooth radio link.

The robot has no additional control from a human or computer.

From the very start, the neurons get busy. "Within about 24 hours, they start sending out feelers to each other and making connections," said Warwick.

"Within a week we get some spontaneous firings and brain-like activity" similar to what happens in a normal rat -- or human -- brain, he added.

But without external stimulation, the brain will wither and die within a couple of months.

"Now we are looking at how best to teach it to behave in certain ways," explained Warwick.

To some extent, Gordon learns by itself. When it hits a wall, for example, it gets a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rom the robot's sensors. As it confronts similar situations, it learns by habit.

To help this process along, the researchers also use different chemicals to reinforce or inhibit the neural pathways that light up during particular actions.

Gordon, in fact, ha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 several MEA "brains" that the scientists can dock into the robot.

"It's quite funny -- you ge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rains," said Warwick. "This one is a bit boisterous and active, while we know another is not going to do what we want it to."

Mainly for ethical reasons, it is unlikely that researchers at Reading or the handful of laboratories around the world exploring the same terrain will be using human neurons any time soon in the same kind of experiments.

But rats brain cells are not a bad stand-in: much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odent and human intelligence, speculates Warwick, could be attributed to quantity not quality.

Rats brains are composed of about one million neurons, the specialised cells that relay information across the brain via chemicals called neurotransmitters.

Humans have 100 billion.

"This is a simplified version of what goes on in the human brain where we can look -- and control -- the basic features in the way that we want. In a human brain, you can't really do that," he said.

For colleague Ben Whalley, one of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facing scientists today is how to link the activity of individual neurons with the overwhelmingly complex behaviour of whole organisms.

"The project gives u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look at something which may exhibit complex behaviours, but still remain closely tied to the activity of individual neurons," he said.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2982266
CHRYSOR無人車 可作攻擊武器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gpwb.gov.tw/news.php?css=2&rtype=2&nid=50972
CHRYSOR無人車 可作攻擊武器   2008/08/09
 為使有生力量在戰場上面臨的風險降到最小,中共近年來積極開發各種無人平台。根據中共軍事媒體報導,集合官方與德國技術的一家國際合資企業,研發出多種「無人車」,其中「CHRYSOR」無人車(如圖),地面最大載重可達六百八十公斤,在更換任務模塊後,還可以作為營救車、核生化偵察車、自主運輸車、通信中繼車,甚至於攻擊武器使用。 該報導說,大陸技術基礎薄弱、研究工作起步較晚,在特種傳感、視覺導航等理論與技術,仍與一些國家有較大差距。
 報導指出,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北京華北光學儀器公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系統總體部、德國RoboWatch公司等多家單位共同出資組建的「馳意無人數字感知技術有限公司」,研發出「MOSRO」、「ASENDRO EOD」、「ASENDROSCOUT」、「OFRO」、等因應不同環境需求的多功能無人車,可做為巡邏、排爆、偵查等用途。其中,「CHRYSOR」是該公司最「大」的產品,長2.92公尺,寬1.64公尺,高1.92公尺(巡視探頭頂高),淨重950公斤,地面最大載重為680公斤,水上最大載重為300公斤。
 報導說,「CHRYSOR」的底部車身採用高密度聚乙烯材料,抽真空整體制成船形,耐酸、耐腐蝕,適用於-40℃到50℃之間。發動機功率31馬力(22.79千瓦),使用鏈條將動力從變速箱傳遞到八個車輪。公路最大行駛速度達每小時四十五公里,水中達每小時四公里,最大爬坡度大於三十七度,最大抗側翻角大於四十度,可越過0.4公尺高的垂直障礙、一公尺寬的壕溝。在一般路面上可以持續工作十二小時。車身中部有一台車載人工智能電腦,其運算速度相當於數台高性能商用電腦。它還能安裝煙霧探測儀、聲響探測儀、震動探測儀、運動物體探測儀等多種偵察儀器。(記者鄭德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2975709
12屆世界盃機器人賽 台灣隊獲跳舞賽冠軍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yam.com/cna/garden/200808/20080807995392.html
12屆世界盃機器人賽 台灣隊獲跳舞賽冠軍
中央社╱中央社 2008-08-07 17:53
    
(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七日電)青少年機器人世界盃公開賽」 (RoboCupJunior)台灣代表隊獲佳績,新竹實驗中學小學部林柏廷組成的「綠巨人」隊獲小學組跳舞機器人冠軍;另外台北縣中和市自強國小升六年級的劉品辰等組成的「一路發」隊、台北市仁愛國中升三年級陳衍誠等組成Soccer隊分獲小學及中學足球機器人亞軍。

RCJ台灣代表團老師宋德震指出,這次台灣學生表現優秀,台灣在跳舞機器人部分,以傳統中國特色「老鼠娶親」為主題,學生和抬驕的機器人共舞,非常討喜;另外足球機器人部分,今年主要是因防守機器人回防速度慢,讓對方得分,因而只獲亞軍,這部分將於明年參賽前特別加強。

第十二屆機器人世界盃比賽今年七月中旬在中國蘇州展開,總共有三十五個國家,超過千位選手參與;台灣選手今年表現出色,分別獲得冠、亞軍佳績。

宋德震說,台灣選手自2002年參加比賽,成績愈來愈好。今年台灣代表隊更上一層樓,除了獲得小學組跳舞機器人冠軍外,更榮獲中小組足球機器人賽的亞軍,在預賽和決賽過程中,擊敗日本和中國的隊伍,雙雙打入最後的決賽,證明台灣的孩子在機器人和程式設計上展現潛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2973793
軍用鋼鐵人動力外骨骼發展現況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gpwb.gov.tw/news.php?css=2&rtype=2&nid=50543
軍用鋼鐵人動力外骨骼發展現況   2008/08/04
 ◎雲 陽
外骨骼的概念與應用從生物的論點出發,事實上外骨骼(Exoskeleton)其實存在已久,昆蟲或蝦、蟹等生物正是外骨骼的最佳證例。若依此觀念衍義,也可將歐洲中古時代全身穿著厚重盔甲的重裝甲騎士定義為外骨骼的應用,不過這種應用著重的是防護力的提升,對於使用者的力量和速度卻是完全負面的影響。三機構進行研發
現今軍事科技所要達成的外骨骼應用,主要是以提升力量和耐力為主。為達到此一目的,施以動力輔助推動成為必要手段,但是使用輔助動力卻可能陷入推力∕重量比超低的窘境;以美國在一九六○年代末期曾發展的Hardiman為例,雖然通用電機公司對該項計畫寄予厚望,但直到一九七○年為止,也僅造出一具像綠巨人浩克手臂的原形試作品,而且雖然可以輕易舉起七百五十磅(約三百四十公斤)的重物,但全套系統卻有七百五十公斤重!至於所有嘗試輔助行走的設計,結果走起來都只能像肌肉失序的雙腳不停原地踏步,於是Hardiman計畫就被束之高閣。
在醫療復健方面的應用之外,美國軍方當然從未放棄外骨骼在軍事的目的。自一九九五年起,在美國陸軍Natick步兵研究中心的外骨骼研究不曾間斷,到了二○○○年,有鑑於相關技術日漸成熟,美國國防先進計畫研究署於是展開一項耗資七千五百萬美元,為期七年的增進人類體能外骨骼計畫,資助SARCOS公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橡樹嶺國家研究室等三個機構進行研究與設計,期望所獲致的成果能早日應用於未來戰鬥系統(FCS)計畫中的未來武力戰士(FFW ﹣Future Force Warrior)。
動力系統待突破
橡樹嶺國家研究室雖然並未實際開發外骨骼機器人的成品,但該機構所進行專業學術可行性評估,可說是研究動力外骨骼機器人的最佳參考依據報告。依照其在二○○七年九月的評估報告已指出,鑑於當時科技水準,確實已足以開發一套完整的外骨骼機器人,但若要能實際部署甚至派赴戰場,則首先使用的動力能源就必須有更進一步的突破發展,尤其是配合人類肢體動作的動力外骨骼,也和人類相似,在靜止時和動作時兩者消耗的能源差異極大,所以更加迫切需要充足的能源和有效的能源管理。
就電能而言,燃料電池會是極具前景的技術,另外超級電容器(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電雙層電容器)也同樣有很大的潛力;然而另一方面,內燃機雖然會有噪音和燃料易燃性的顧慮,但仍有不容忽視的優點而未必會被淘汰,因為其大功率特性與較高的馬力重量比相當適合外骨骼機器人的動力需求,而且小型柴油引擎和燃氣渦輪的發展也一直在持續進步。
其次,致動器是第二項關鍵的技術,由於必須使外骨骼結構跟上(甚至些許超前)人類的動作,並且還要能承擔重負荷,所以液壓式致動器仍是目前最佳選擇,但是液壓機械的管路和液壓油不僅可能成為防護弱點,也可能會是後勤的夢魘,因此以壓電(Pizeoelectric)或磁致伸縮(Magnetostrictive)材料製成的致動器不但值得投資研發,也會更適合戰場環境。
下肢極限外骨骼較簡潔
BLEEX(Berkeley Lower Extremities Exoskeleton)則顯得較為簡潔,只有以下半身結構為主,穿著者的負荷是掛在腰部的支架,這是設計者的取向不同,而非使用科技層次的差異。和SARCOS的工程師相比,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學者對於系統的動力能源有全然不同的見解,他們的設計使用的以汽油為燃料的小型引擎!安裝後背腰間的兩馬力小引擎除了帶動油壓幫浦產生一千磅∕平方吋的壓力,驅動BLEEX 1的致動器外,還帶動發電機以提供四十個感應器及相關電子設備等所需電力,內載的四分之一加侖燃油足以供應全套系統約十五分鐘的高強度運作。
在二○○四年三月展示的第一代BLEEX重一百磅,在性能展示時,穿著者背負著七十磅的背包,加上系統本身的一百磅重量,而行動感覺卻只有五磅的重量,其速度是每秒兩步,約等於每秒六呎。而在二○○五年現身的第二代BLEEX 2則減輕到只有第一代的三分之一重,但卻能提高穿著者的負荷到二百磅,並且行進速度也更快,另外還提供改用電動能源或甚至油電複合動力的設計選項。設計工程師Homayoon Kazerooni認為使用汽油的考量在其能提供最充分的能源密度,而且將來若是軍方採用的話,就可使用現成的JP-4這類效率更佳的軍用燃油。
日本亦不落人後
在太平洋彼岸的對手│全世界最熱中機器人產業的國家是日本,從卡通、漫畫、小說、玩具一直到工業,甚至醫療器材,日本人都不會放棄引入使用機器人的想法。所以,外骨骼機器人的概念會在日本出現,也算是不足為奇,而且事實上,日本甚至早已進入商業化階段!由筑波大學教授山海嘉之在二○○四年六月創立的Cyberdyne公司(「湊巧」和電影「魔鬼終結者2」中拾獲機器人殘肢而啟發新技術的公司同名),於二○○五年日本愛知的世界博覽會上推出該公司的第五代混合協助肢體(HAL 5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2970167
機器人愛抱抱 心如「小鹿亂撞」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1-apple.com.tw/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Sec_ID=3&ShowDate=20080731&IssueID=20080731&art_id=30805679&NewsType=1&SubSec=11
機器人愛抱抱 心如「小鹿亂撞」
2008年07月31日蘋果日報

英國
【蔡筱雯╱綜合外電報導】好萊塢電影似乎預言了機器人的新發展,《A.I.人工智慧》中有感情的機器人,和《關鍵報告》中像蜘蛛般的追蹤機器人,都出現在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最近舉辦的機器人特展。

受驚嚇身體會發抖
由西英格蘭大學學者集體研發的「心」機器人(Heart Robot)喜歡被人擁抱,還會察言觀色。它的外型像綿羊玩偶,取名叫「心」是因為它左側胸腔有個小洞,可以清楚看到心臟反應,興奮時心跳加快,紅光閃耀;若對它大吼大叫,它會嚇得身體發抖,猛眨眼皮;對它溫柔擁抱,它會慢慢平靜下來,還會緊握人類的手,肚皮還會隨呼吸緩緩起伏。
發明人之一麥戈蘭表示,半玩偶、半機器的「心」,能撫慰人的情緒,他表示人類研發機器人初期偏重實用功能,但逐漸賦予機器更多的人類特質,跟人類互動更密切。
目前已有玩具具備類似功能,例如:電子小恐龍Pleo,而未來的機器人將更有感情,可以陪伴獨居老人或撫慰醫院的病患,機器人將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機器。

蜘蛛機器人可監錄
另外展場中還有外型像隻蜘蛛的機器人iC Hexapod,以六隻金屬腳撐起身體,而頭部安裝的攝影機則可取代監視錄影機,追蹤人類動作,全程拍攝下來,也是一個能跟人類互動的實用發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2965605
「有心」機器人 會跟人類搏感情
推薦0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4+112008073100401,00.html
「有心」機器人 會跟人類搏感情
2008-07-31 中國時報 【鍾玉玨/綜合卅日外電報導】
 
     機器人幫人類做事不稀奇,但機器人可以跟人類感情交流,這就厲害了。智慧型機器人「有心小子」(Heart Robot)能做表情,能根據人的動作有不同反應,對於充滿愛意的擁抱,會放鬆四肢、低垂眼簾,反之若你用力晃它或對它大吼大叫,它會做出驚嚇的表情,心跳也跟著加速。

     「有心小子」係由英國西英格蘭大學布里斯托分校研製,目前參加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舉辦的「感情機器人」特展,喜怒哀樂的表情一掃冷冰冰機器人的印象。

     「有心小子」的外觀則介於電影《ET.外星人》與《魔戒》半人半魔的主角「咕嚕」(Gollum)之間。「有心小子」體型不大,身體外部包了一層白布,體內放了一個會跳動的紅色按鈕(代表心臟),腹部會上下呼吸,另外也安裝了能對動作、聲音、碰觸做出反應的感應器。

     「有心小子」臉上有兩個眼睛,嘴巴用小小符號畫龍點睛替代,另外有一對尖尖的的耳朵。根據一位參觀者描述,要是對「有心小子」粗手粗腳,它的肌肉會緊繃、十指會收緊、驚恐地眨眼。「有心小子」也會辨識音量,若對它大吼大叫,它心跳會加速,但是對它冷言冷語,倒是沒啥反應。

     一旦「有心小子」和擁抱者混熟,會放鬆四肢,心跳也會減速,眼皮沒戒心地上下眨動。但它無法單獨站立,需要靠設計者大衛.麥高蘭雙手支撐,因此每次和人互動,感覺像是3人同行。

     麥高蘭幫「有心小子」創造出喜怒哀樂表情,讓它得以和人類互動。麥高蘭深信,未來的機器人,不論是玩具、家用電腦或是醫院看護病患的監視器,均須和人類互動搏感情。

     他說:「關鍵就在界面。若對電腦咆哮,但電腦毫無反應,這界面一無是處。」但他也擔心,未來電腦若完全知道主人對它的不滿與抱怨,不知是否會記仇,並伺機挾怨報復。

     另外一個像人類的機器人「六腳蜘蛛」(Hexapod)也參加了科博館的「感情機器人特展」,它會追蹤人類的面部表情,只要和它對望的時間夠久,機器人會把和人互動時視線追蹤到的資料下載存檔,再把資料投射於電漿螢幕。

     特展時間剛好碰上迪士尼動畫《瓦力》(Wall-E)上映,倫敦科博館希望藉此機會顛覆孩童對機器人的刻板印象,刺激小孩對科學的興趣。主辦人之一凱芙說:「機器人有情緒以及個性,這不再只是科幻小說的劇情,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機器人變得越來越聰明,甚至可和人類互動,這股趨勢也引發了道德與倫理方面的疑慮。但科博館表示,讓小孩近距離接觸機器人,應可刺激他們思考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的感情交流與依賴。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63&aid=2965595
頁/共1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