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馬車夫面面觀
市長:單車巨蟹坐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馬車夫面面觀】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面面觀知識份子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99年6月》陸以正:美中霸權輪替 沒那麼快
 瀏覽460|回應2推薦1

單車巨蟹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mioo

人人都說,中國正迅速崛起,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經不保。只要看亞、非、拉美與大洋洲各國,不論元首或總理,紛紛到北京輸誠納款,就怕巴結不上的模樣。而胡錦濤、溫家寶出訪外國,所至之處,萬人空巷,爭睹中國領導人風采,便是最佳證明。

沒錯,自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美國獨佔六十餘年的世界霸權,受華爾街金融風暴拖累,開始逐漸消逝,至今將滿三年。坦白而言,華府只能責怪自己。從前任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自承政策錯誤,到現任財長蓋納(Timothy Geithner)在國會裏被進步派(Progressives)議員炮轟,都證明美國獨霸世界的地位,正在迅速流失。

悲觀的人說,美國多少年來,國內消費遠超過國民生產毛額;寅吃卯糧,現在是結算總帳的時間了。不同意的人則指出,美國2008年的GDP仍比日本高三倍,比大陸高四倍,不應該驟爾就下結論。

其實除前述外,還有兩項不便明說的理由。其一,美國軍事力量仍是全球第一,足可確保霸權,無人敢攖其鋒。其二,美元仍是唯一世界性通貨,只要德州沃斯堡(Fort Worth, Texas)的印鈔廠不停工作,不怕世界任何角落的人,不買點美鈔來壓箱底,以備不時之需。

有這些原因,美國朝野對經濟復甦的信心雖然略有動搖,但此刻預言將被中國取代,還嫌太早。說得更明白些,即使美國面臨種種困難,難再支撐最大霸權的場面,中國真能整碗端走,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強權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要從兩方面去探討,而軍事力量不在其列。第一是社會結構,第二則是政治制度對經濟活動的干擾。大陸飛躍式的經濟發展,確實製造出許多問題,最嚴重的就是貧富懸殊更加突出。最近有項統計,在中國要躋身新富之列,必須跨越的門檻,高達人民幣一億元。而有多少人夠資格成為千萬富豪呢?答案是已有八十七萬五千人了。

鄧小平開始搞改革開放之時,自稱大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卅年後,這番自相矛盾,理論上也講不通的話,很少再提。今天不論中國共產黨如何花言巧語,大陸實行的就是不折不扣的資本主義,因而對馬、列兩人詬病的資本主義種種弊端,也不分良窳,無可避免地照單全收。

僅只「走資本主義路線」,倒也罷了。問題出在國家所有權力,都集中在中南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九名常委手中。各級政府領導,都要乖乖聽命,否則立遭撤換。近來上海和北京的房屋市場,被溫州幫炒房炒得過熱了,常委會一聲令下,房價馬上跌掉三成。正因為政令必能貫徹,才能每次都平息民怨,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台灣沒有這樣的機制,也不敢想像如此高的行政效率。美國人有個自我嘲諷的笑話說:世界上最浪費、最緩慢、最沒有效率的制度,就是美式民主;問題在其他的政治制度比它更糟。儘管世人以為美國霸權已與經濟衰退同樣隨風而去,恐怕還需等待一些時間。(作者為退休外交官)

【2010/06/17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24&aid=4014634
 回應文章
99年6月》陳國祥---兩岸關係劃時代 兩黨政治分水嶺
推薦1


單車巨蟹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mioo

2010-06-25 /中國時報
     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不僅是兩岸關係愈益緊密的劃時代發展,不僅是台灣經貿導入區域整合及國際連結的分水嶺;更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基本路線、政黨形象與支持群眾愈益判然分明的劃時代發展,更是兩個主要政黨發展命運興衰榮枯的分水嶺。通過新時代的這個起點之後,兩黨在兩岸關係的前進或倒退、對外關係的開放或閉塞、政企關係的協調或對峙、行事風格的精細或粗獷、基本群眾社會屬性的分野,都將更歧異、更分明、更定性,由此而對兩黨競爭態勢產生的影響也將從根本上改變台灣的政治版圖。

     兩岸簽訂ECFA是順應國際貿易自由化、區域整合板塊化、雙邊協議普及化的大趨勢,維護並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的必要舉措。其能順利推進且所獲優惠大於預期,當然是拜中共當局經濟「讓利」以遂長遠政治利益之政策所賜。如今既能因得道獲助,而將利益極大化、衝擊極小化、時程緩步化,實已展現馬英九領導下的政府洞察時代趨勢、引領產業發展壯大、奠立台灣經濟發展基業的器識、格局與能耐,終能在不能再拖的時間,做了不能不做的事。

     簽訂ECFA的良性經濟效應,伴隨兩岸簽訂的其他協議以及營利事業所得稅調降等措施,將逐步顯現出來,且其效應將愈來愈強、受益者越來越多、輻射範圍越來越大,因此必將使兩岸之間各層面關係愈加犬牙交錯密不可分,對台灣內部經濟、社會與政治的影響也將既深且巨。堅決全面性反對ECFA的民進黨,如果真的為此發動「十年抗戰」,與目前執政的國民黨對峙周旋到底,則將構成今後朝野政黨長時期對抗的主軸。如果民進黨重新執政,且如蔡英文主席所說發動公投予以廢除。那麼,在這場尖銳、深刻、全面的對抗過程中,兩黨勢必在兩岸關係發展上清楚呈現一方積極推進、交流合作緊密、果實豐富碩大;而另一方強烈反對、極力干擾抵制、血汗匯流成河。兩黨之間政策與路線的歧異必然聚焦於此,政治攻防與拉鋸的軸線自此展開,民心向背的關鍵性決定因素也將牽繫於此。

     可以預見,國民黨當局為了證明兩岸簽訂ECFA及其他協議確實於國於民有大利,勢必更加發揮其精細的政治功夫,與對岸協商兩岸交流合作關係深刻化、廣泛化,並且在內部的政策法規與施政作為上,不斷將兩岸緊密交流合作的配套性措施完善化;相對的,民進黨必定祭出愈益強烈、暴烈而多樣的反制手段。由此,兩黨的政治風格將因朝野之分、防備與攻擊之別、正向與負向之差、順勢順取與逆勢反制之異,而使精細與粗獷的本原性區隔變得更為鮮明。

     不僅如此。以ECFA為主軸的兩岸交流合作,原本就大體依其支持國民黨或民進黨的政治態度,而有不同的立場,未來隨著兩岸交流合作日益擴大,效應日益顯性化,受益者與受害者日益分別出來;以及朝野政黨聚焦於此核心議題的爭鬥日益尖銳化,雙方的支持群眾將會逐漸固定下來,而且態度益趨強烈、深固。就支持或反對的群體而言,我們從國、民兩黨基本群眾的社會屬性分辨,同時從兩岸交流合作的效應關聯者推估,除了兩黨固有的支持者之外,未來會更加支持國民黨和兩岸交流合作的群體,應是比較屬於大中型企業主、各類專業人士、國際及兩岸連結密切者、都會性格強者。反對者則多屬相對屬性及其他類別者。至於各自支持群眾的多寡,則將隨兩岸交流合作所產生效應的良善與否而增減推移。

     我期望朝野政黨,應毋我毋固,順應時勢與民意,與時俱進,善自調整;更重要的是,國家第一,人民最大,絕勿因固守政黨既有立場而昧於客觀現實,或者為了切割選票而刻意激化對立。畢竟,台灣是我們今生以至後代生之所繫、死之所歸的處所,能不好好愛之、惜之、護之? (作者為中央通訊社常務監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24&aid=4024779
99年6月》高希均:台灣的最新民意:維持現狀
推薦1


單車巨蟹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mioo

近月走訪了美國西岸與大陸華中地區。一個超強的美國,有主宰全球的雄心,但已有它的疲憊;一個興起的中國,有快速成長的驕傲,但也有它調整的艱辛。一個民主轉型與經濟轉型中的台灣,面對美國與大陸,既需要前者的武器,又需要後者的市場。台灣苦無能力表示強硬,也沒有退路可以妥協。經過兩年的低調努力,馬政府對美國證明他是可以被信賴的;對大陸證明他的兩岸政策是可以走向雙贏的。

太平洋兩岸都高興地看到:台灣海峽終於風平浪靜。

像我們在中日戰亂中成長的一代,對戰火有刻骨銘心的體認。它造成家破與人亡,它造成國崩與土裂。在烽火之下,個人與家庭的夢想、社會與國家的藍圖全化為烏有。因此在我的認知中,總統最大的責任就是在國家尊嚴下追求和平與確保和平。

五月底在史丹佛大學「美、中、台三邊關係」的討論會上,我提出了《遠見》雜誌民調中心在兩岸關係與購買美國武器上,台灣人民的最新看法。

當美國與中國在主導世界情勢時,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台灣變成「麻煩製造者」,增加他們之間的摩擦。此刻的美國內有巨債與失業,外有北韓挑釁、伊阿戰爭等,太需要中國大陸明的支持與暗的幫助,怎能容忍台灣海峽再現緊張?

當前兩岸之間與美、中、台三邊之間的「最佳狀況」就是相安無事;就是馬總統的「不統、不獨、不武」;就是九二共識下的一中各表(及一中不表);就是兩岸增加交流,增加互信,增加共識;就是讓美國至少表面上退居幕後。

《遠見》五月中做的民調正顯示台灣的民意已變成了這股穩定的力量。我引證了台灣人民對「兩岸維持現狀」的數據:

(1)四二‧五%維持現狀;二六‧二%贊成獨立,十二‧四%永久維持現狀,一○‧五%贊成統一。

廣義地說,五成五贊成現狀,二成六贊成獨立。

(2)如果有「維持現狀不統不獨三十年」的公投:六二‧六%贊成維持現狀,十七‧七%反對維持現狀,十七‧八%不表意見,一‧八%不投票。

(3)那一黨,國民黨或民進黨,較能照顧台灣整體利益與兩岸和平?四五‧三%國民黨較能,廿九‧九%民進黨較能,十九‧二%未答。

沒有人能低估美國政府在兩岸之間所扮演的角色。台灣的民意反映出:

(4)購買美國較佳防禦性武器之必要性:五三%贊成購買,三○‧六%反對購買,十六‧四%未答。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兩岸關係改善,較一年前贊成購買武器者,反增五個百分點。這顯示:即使維持現狀,民眾認為仍要以武力做後盾;因此盼望中的「和平紅利」是否變成幻覺?

《遠見》民調最重要的發現是:近三分之二的民眾贊成維持現狀。這是當前兩岸與三邊關係穩定的根源,也符合美、中、台的共同利益。只要能「維持現狀」,台灣才能在沒有戰爭威脅下,尋求個人的幸福與國家的發展。

(作者為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2010/06/23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24&aid=402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