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政治就是「在野黨」反對執政黨,並提出「替代方案」。蔡英文反對ECFA,提出「替代方案」;她正在研議的「十年政綱」,則更可視為國家政經路線全套足本的「替代方案」。
蔡英文為ECFA提出的替代方案是,「由世界走向中國」,並主張「讓關稅特別高的產業到大陸投資」等。不過,若要「由世界走向中國」,首先要「讓世界走進台灣」;倘不簽ECFA,如何增加「世界走進台灣」的誘因?至於主張「讓關稅特別高的產業到大陸投資」,此一路徑更十足是蔡英文自己所反對的「由中國走向世界」,甚至是「逼台商奔赴中國」。這樣的「替代方案」,非僅自相矛盾,而且不啻是自尋死路。
跳開ECFA的個案,蔡英文的「十年政綱」也嘗試為整體經濟政策路線提出「替代方案」。她說,台灣必須重新檢驗「經濟掛帥路線」;並質疑:「經濟發展造成了『世代不正義』。」「經濟成長還是不是我們唯一的發展目標?」
此一觀點,她在雙英辯論時即已提出。她說:「過去幾十年台灣經濟以出口為優先,台灣社會付出了很慘重的代價;例如國土破碎、鄉土景觀破壞、城鄉差距過大、水旱災交織等代價。」
蔡英文的主張可待商榷。經濟成長雖然未必是唯一目標,卻是任何國家社會最重要的目標。因而,「經濟掛帥」這類政治語言,並不足以推翻「經濟成長」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何況,經濟發展可能破壞生態,也可能形成「財富重分配」的問題;但經濟發展所產生的資源,卻也是用以改善生態,與利用租稅政策以平均財富的重要憑藉。再者,蔡英文只說,出口導向的經濟使台灣社會付出了「很慘重的代價」;但是,憑她這一句話,卻抹煞不了幾佔GDP七十%的出口經貿,長期以來皆是台灣安身立命的重要磐石。面對台灣當前經濟困境,倘若蔡英文提出的「替代方案」,竟是「否定經濟掛帥/質疑出口導向」,這種論調豈有說服力?
蔡英文的「十年政綱」,尚未端出在憲政定位及國家認同上的「替代方案」;但她迄至目前所提的「經濟替代方案」,顯然皆是以政治思考為主,亦即欲削足適履,以「經濟方案」配合「政治方案」。例如,她反對ECFA的主要理由,是欲避免「東亞成為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也欲避免「使美國弱化與邊緣化」。也許正因這樣的政治思考邏輯,使她認為「檢驗經濟掛帥路線/質疑出口導向經濟」,應當即可降低兩岸經貿依賴,進而擺脫中國的政治威脅。
這是比「何不食肉糜」還要離奇的國策主張。因為,正是由於有兩岸政治危機的顧慮,所以要強化台灣的經濟體質及出口貿易;否則,台灣的經濟倘若愈趨低迷,中國大陸在經濟上的磁吸效應必會愈嚴重,在政治關係上的威脅也會更難節制,且必將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也就是說,若以「為了降低兩岸經貿關係/所以要檢討經濟掛帥與出口導向」作為「替代方案」,非但不能以「經濟降溫」來解決政治問題,反而必將因「經濟失溫」而造成萬劫不復的政治災難。蔡英文真是智不及此,還是故作天真?
世局丕變,無論就「近利」及「遠利」言,台灣皆應「以經濟戰略支撐政治戰略」。過去十餘年,李扁二任政府,完全無法抑制兩岸經貿關係的紅火發展,卻又嚴重挫傷了實現「亞太營運中心」的機遇;這無論就「近利」或「遠利」言,就「經濟」或「政治」言,對台灣皆是難以彌償的損傷。
民進黨的路線是「以政治戰略扭曲經濟戰略」,因而才會出現這種「為降低兩岸關係/應檢驗經濟掛帥/質疑出口導向」的「替代方案」,離奇至極。試問:蔡英文的「經濟降溫/質疑出口」,有何「近利」,又有何「遠利」?
蔡英文的「十年政綱」,迄今仍在「外圍地帶」繞圈子;國人不知她對憲法定位及國家認同的主軸路線,將提出什麼「替代方案」?莫非要用「廢棄經濟掛帥/質疑出口導向」,來支撐其「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的「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