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4 /中國時報 【本報訊】
馬英九總統表示將提升政府自由貿易協定(FTA)小組層級,由他本人親自領軍,這是過去少見的作法,充分傳達出一個國家領導人的積極意志,值得喝采。
總統的政治高度居全國之最,回顧過去,由總統親自領軍的組織,都有特別重要的實質及象徵意義,例如國統會、文化總會,但類似案例屈指可數,因為以總統之尊來擔綱召集非同小可,其動作本身就是一個強烈的政治姿態,宣示國家將全力推動這項政策,而且務求取得成果。因此,馬英九宣布把政府FTA小組拉高到總統層級,是以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全部政治重量來背書,也是他自己對全民的一個政治承諾。由此看來,顯然在兩岸簽署ECFA之後,馬政府下一個全力推動的目標將是FTA。
台灣過去一直尋求與其他國家簽署FTA,但進展有限,至今只和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等五個中美洲國家完成簽署。問題主要還是卡在政治─也就是中國的反對。台灣的主要貿易夥伴都不是邦交國,過去要洽簽FTA時,往往對方會顧忌中國的反對。之前和非邦交國談FTA進度最好的是新加坡,但最後是在台灣的名稱問題上卡住而停擺至今。
同一個市場,其他國家產品進入不需關稅,台灣產品進入卻要加上關稅,價格競爭力及獲利當然大受影響。這也是為什麼,我國積極爭取多年,終於能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當時希望藉著WTO的平台,一舉翻越各國貿易障礙,但杜哈回合進展停滯,許多國家於是回歸雙邊及集團化的FTA。至今全球已經簽了二百六十六個FTA,今年一月一日起東南亞國協與中國的「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區上路,規模僅次於歐洲聯盟與北美自由貿易區。兩年後,日本與南韓還會加入,形成「東協加三」的格局。
當然,FTA不是萬靈丹,哪些產業要開放、哪些要保護,都需要相當的磋商過程,簽了也不見得保證讓貿易突飛猛進,但在這個自由貿易區塊紛紛成形的時代,沒有它,可能會失去很多機會。因此不少人擔心,台灣如果不能盡快尋求進入自貿集團的管道,很可能會在全球競爭中落入邊緣地位。
兩岸簽署ECFA固然有助貨品、資金、技術的流通,但民眾也希望台灣在改善兩岸關係後,能進一步加強國際化,而不是被吸納到中國經濟體系裡,逐漸失去自主性,離國際社會也愈來愈遠,這會讓民眾的不安全感增強。如果政府能與其他國家簽署FTA,當然有助於開拓更多貿易商機,此外還可以產生平衡效果,一方面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一方面也化解民眾的不安。
過去中國強烈反對台灣與非邦交國簽署FTA,認為簽署FTA是對國家主權地位的一種肯定,因此在兩岸簽署ECFA之後,中國是不是繼續阻擋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將是民眾評量中國對台善意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接下來對馬政府的期待。很多國家都表示樂意與台灣簽署FTA,前提是中國並不反對,換句話說,這道障礙若能撤除,台灣對外簽署FTA的進度有可能大幅加快。
其實,近年來台灣已試圖循WTO模式處理。當年台灣以台澎金馬關稅領域(簡稱中華台北)加入WTO、亞洲經合會議(APEC)等組織,就是一種務實的變通作法。用這個名稱模式,可以讓主權地位問題多些模糊空間,增加台灣被接納的機會。這不是我們最喜歡的完美模式,卻是要參與國際社會目前最可行的方案。
事實上,中國與台灣都是WTO的會員,台灣如果用WTO模式來與非邦交國簽署FTA,既符合WTO的決議,也不違背這些國家並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外交立場,同樣是WTO會員的中國,實在不需要再強硬反對。
中國國台辦主任王毅日前表示,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對大家都有好處」,態度相當正面。我們希望這意味著中國對台灣願意釋出更多善意,在「外交休兵」、台灣獲邀出席世界衛生組織年會、兩岸加強交流及簽署ECFA之後,中國還能放手不再干擾台灣對外簽署FTA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