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最近對兩岸洽簽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明言「大陸可以讓利」。溫家寶「讓利說」一出,立即讓兩岸簽署ECFA的可能性升溫,政府積極推動在本月展開第二次正式協商,台股也以大漲表達期待之意。
然而,這個在教育部國語辭典找不到的「讓利」一詞,從中共官方陸續釋出的訊息來看,其代表的意義可能非我方所想像,ECFA協商要慎防面子、裡子俱失的狀況。
在溫家寶「讓利說」之前,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月12日到福建漳州探望台商時,已先釋放ECFA協商會照顧台灣同胞、特別是台灣農民利益的善意;2月27日,溫家寶在新華網與網民互動時講得更白,表示考慮兩岸經濟規模的差異,為了照顧台灣中小企業、廣大基層民眾,特別是農民,大陸可以讓利。之後,中共全國政協會議3月2日開幕,發言人趙啟正強調,「讓利要讓得更慷慨一點」,但至於怎麼讓,則是「由相關事業、部會衡酌」;3月4日,江陳會主角之一的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說,兩岸應會在5、6月間簽署ECFA,至於如何體現「讓利」,也是模糊的「雙方都有各自的關注」,要由兩岸專家商談。
另一關鍵的解釋來自國台辦主任王毅,他以「平等互利、合情合理、釋放善意,好事辦好」闡釋「讓利」。但要怎麼做,王毅希望外界給兩岸談判小組一些空間,讓他們好好商談。
綜合上述中共高層說法,大致看出彼岸確將簽署經合協議列為對台工作的優先項目,也由此衍生「讓利說」;但其讓利範圍可能僅限於台灣農民,以回應馬英九總統一開始為ECFA定調的「兩不」:不擴大開放大陸農產品來台、不開放大陸勞工來台,以利馬總統爭取台灣民眾對ECFA的認同。至於非農業項目的協商,如工業產品立即減免關稅項目、金融服務業優於WTO(世界貿易組織)的市場准入規範等早期收穫清單,恐怕仍準用「平等互利、合情合理」的精神。因此,大陸如何讓利、台灣又怎麼還利,就還有得談,「讓利」究竟是ECFA的助力還是阻力,也在未定之天。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也深知其義;北京「讓利說」一出,市場出現「台灣占便宜」的原始衝動是自然反應,但只要稍稍深思就不難理解,北京欲以經濟利益拉攏台灣民心或套住馬政府的政治意圖,台灣要展現平等,就不可能「有來無往」;那麼,台灣要如何「有來有往」,就真的是一項大考驗了。
現今ECFA予民眾最深的疑慮,就是政治換經濟,這意謂馬政府要用更多的心思及更大、更具體的行動釋疑;但更現實的問題是,如果彼岸對於台灣限制大陸農產品輸入的歧視待遇不計較,那是否意謂台灣相對須在上千項工業產品的開放上,不能有太多的堅持、保留,甚至還須更開放?如果我方無法在工業產品開放上滿足彼岸需求,台灣又將如何要求對方提供優惠的金融准入條件?還是只好自我限縮早期收穫清單?這環環相扣之間,牽涉的是不同產業利益,政府也不可能同時滿足,協商難度之高由此可知。
因此,讓利說只是讓兩岸ECFA協商不致一開始就因敏感的農業問題而卡住,但不代表台灣既能守住我們不想放的,又能拿到所有我們想要的;相反的狀況可能是,大陸做足了讓利台灣的面子,又在市場開放的實質談判上拿到想要的裡子。發生這種狀況的機率應是不高,唯其前提是政府要有清楚的談判策略,保持彈性,不要為簽而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