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馬車夫面面觀
市長:單車巨蟹坐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馬車夫面面觀】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面面觀報紙社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98年》1202【中國時報╱社論】從杜拜危機 看國家治理與風險
 瀏覽831|回應8推薦1

單車巨蟹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mioo

2009-12-02 /中國時報 【本報訊】
     二○○八年下半年發生的全球金融海嘯,最引人矚目者,除歐美大型金融機構垮台外,就屬冰島、愛爾蘭及今日的杜拜這三個一度被視為「經濟發展典範」的國家,財政與經濟先後陷入崩潰邊緣。此一案例,值得各國政府深思檢討。

     人口只有五、六百萬的愛爾蘭,過去曾被稱為「歐洲的乞丐」,以農業為主,多年的貿易保護,讓愛爾蘭經濟衰弱;九○年代之前,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只有歐盟平均數的七成不到。但之後以低稅率、低價勞力成本、良好的地理位置,愛爾蘭快速成長。在進入廿一世紀前,愛爾蘭就成了世界第一的軟體出口國,人均GDP超越歐盟平均數之上,人均淨資產甚至成為全球第二名的富裕國家,「居爾特虎」之名就此打開。

     但繁榮後,吸引的大批外資有不少就流入房地產,愛爾蘭每年每千人平均增加廿棟新屋,是歐盟平均數四倍,但建築成本卻也在十年中增五倍。當金融風暴來襲時,這個經濟中七成仰賴出口、又有嚴重房地產泡沫的國家,立刻陷入危機─失業率達二位數、GDP大減一成、房屋建設驟減五成。

     冰島也有同樣的故事,十年前,這個以漁業為主、人口只有三十萬的國家,確立「快速發展金融業」的國家方針,使冰島的股市主力變成銀行系統,金融業在經濟中的比重高居全球首位。而這波「新金融中心」的榮景,卻是靠「龐式騙局」撐起。企業與個人不斷借錢進行投資與消費,以高利吸引鄰國資金進入,資金浪潮再推高經濟;然後再繼續借錢支應過去貸款的利息。海嘯一來,舉國崩潰,GDP只有一四○億歐元,政府接管的四大銀行債務卻超過千億歐元,連總統都為無法償債而心臟病發入院。

     「沙漠奇蹟」杜拜,為「走出另一條路」,近十年重金打造整個國家,希望成為中東的金融、觀光中心。強大的企圖心就此向全球吸金,一座座懾人的建物從平地拔起,造價多以百億美元計。如九百億美元打造新市鎮、六百億蓋主題樂園,還有全球聞名的世界最高樓杜拜塔、海港大樓、棕櫚人造島、帆船飯店、註定沒啥人搭的捷運…。全球景氣好、資金充裕時,杜拜猶可撐出金光閃閃的場面,一旦反轉,就陷入危機,泰半大型建設都面臨停擺命運。

     分析這三國的崛起與沉淪,有值得效法之處,但也有堪為殷鑑的地方。值得取法者,主要是這三國政府都在國家經濟仍低盪之際,找出本身經濟體在全球的定位,並以強而有力的政府施政、法令規章、稅制配合,乃至實際的資源與資金投入,劍及履及的付諸實施。

     這些作為,都曾為國家與人民,帶來成長、財富與希望,也大幅提升全球能見度。再以被稱為「金磚第五國」的印尼為例,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這隻「亞洲四虎」因內部政局混亂、貪腐成性、政府缺乏治理能力,讓經濟難以復原。但在蘇西洛當選總統後,國內政局大有改觀,反腐倡廉取得成果,加上蘇西洛本身清廉,經濟步入正常復甦軌道。近年更趁著原物料風潮,讓印尼的潛力為全球所注意,外資回流,創造出亮麗的經濟成果,成為「下一塊金磚」。國家治理優劣,對經濟體之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但這三國的繁華,終而在海嘯中崩潰,則是最值得借鏡之處。主因應該是缺乏風險意識,為了追求成長,寧可「與魔鬼交易」而犧牲穩健,靠太多熱錢、外資撐起榮景;太快把政府對金融市場該負的監管責任拋棄。套句經濟學家克魯曼的話,「愛爾蘭與冰島一樣,雙腳一蹦就跳入無人監管的新市場」。為求快,把「經濟奇蹟」建立在信用過度膨脹、銀行甚至整個國家的「以短支長」上,基礎虛浮。四小龍累積數十年的成果,他們卻想在短短十年內複製。

     對台灣而言,國內金融業的開放與自由程度較有限,因此從亞洲金融風暴到這次全球金融海嘯中,金融業受傷相對較輕;但,十多年來,政府治理─從行政效率低落、政策延續性不佳、到貪汙指數仍高等「國家治理」問題一直存在;十多年來,儘管全球產經環境已發生巨變,但政府仍未能找出台灣經濟與產業的最佳定位。凡此種種,均值得檢討改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24&aid=3713770
 回應文章
98年》1227【中國時報╱社論】「江陳會」的形式應與時俱進彈性調整
推薦1


單車巨蟹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mioo

     第四次江陳會結束了。本次會議,因四大議題之一的兩岸租稅合作協議臨時生變,暫時無法簽署,給各方留下了不小的問號。除此之外,本次會議在討論下次江陳會議題時,雖已將ECFA正式列入其中,但與會的大陸高層官員對此卻附加說明,指下次會議不一定能簽訂ECFA協議,其簽訂時程取決於雙方協商進程,不能一廂情願。這樣的講法,又給各方帶來一個很大的「想像空間」。

     從這次江陳會的結果,來推演下次江陳會的情景,會預見到一個可能出現的尷尬狀況,那就是,如果兩岸雙方在未來幾個月內對ECFA的洽簽協商,進度不如人意,以致於,到下次江陳會前夕仍無法達成協議,無法將文本提上江陳會,那屆時江陳會要討論什麼議題?雖然本次江陳會所商定的下次會議議題,除ECFA外,還有一項「智慧財產權保護」,但是,若下次江陳會無法協商及簽署ECFA,則該次會議只能協商簽署智財權保護,必會引來社會對其之負面觀感。

     兩岸雙方耗費了龐大人力物力去舉行的江陳會,如果只協商簽署一項議題,那對社會實在不好交待。也許,主事單位可以臨時找出一批議題,來把議程填滿,但這種「為開會而開會」的「硬撐場面」做法,恐怕會招來社會更多的批評。

     明白地說,江陳會目前因議題安排已不若以往順暢,其實已走到全面彈性調整會議形式的節骨眼。未來似乎沒有必要再拘泥於「每半年舉行一次」、「輪流在兩地舉行」、「會議地點從首善之地走向其他城市」等場面性規劃,而應轉為「實用主義掛帥」。也就是,揚棄繁瑣的儀節,轉而鎖定實際問題的解決。因此,明年的江陳會,可以鎖定ECFA,也就是把會議時間,訂在ECFA完成全部準備工作之時。在這樣的安排下,ECFA若一月份完成準備,二月就可舉行江陳會,進行簽署。反之,若ECFA準備工作拖延到下半年,那下次江陳會就放到下半年舉行。無論如何,下次江陳會應該是專為簽署ECFA而開的,一登場就表示ECFA水到渠成了。如此必能得到社會的喝采。

     換言之,下次江陳會不必一定要循舊慣,即非在上半年內,近年中的五、六月舉行不可。除此之外,下次會議舉行地點之城市,也不必再花費心思去作政策性推敲及選擇,只要方便舒適安全就好。而更重要的是,那些煩瑣且勞師動眾的送往迎來、會見參訪、詞藻堆砌,未來能免則免之。如此會讓賓主雙方皆不勞累,民間的議論將減少,甚至反對派群眾也將少了面對面抗爭機會,使社會少一些動盪不安,不再因每次江陳會而造成「定期緊繃」。

     江陳會形式如此的調整,本質上是「與時俱進」,並不是過去的做法有何錯誤。過去一年半的兩岸關係,是處在「營造氣氛」的階段,雙方需要一連串的熱鬧與賓主盡歡場面,來加強彼此的心理融洽,作為未來充分達成共識以及建立互信的基礎。

     關於這方面,過去幾次江陳會確實已做出顯著的貢獻。兩岸關係之能平順地發展到現在的程度,其背後有江陳會的不小功績。只是,兩岸關係現在已經走過「互動氣氛導向」的階段,進入「實質議題導向」的境界。雙方之間將要面對一連串牽涉實質利益分配的議題,因而相互「折衝」的情況將比以前顯著增加。所以,兩岸雙方理當不必再耗費心力去營造「場面」,而應更專注於實質問題的妥善解決。

     這次江陳會中,兩岸租稅合作協議之觸礁,說明兩岸雙方實質利益分配問題已經凸顯出來了。這類問題的解決,不能靠鑼鼓喧天、歡聲笑語的場面,而有賴雙方權責單位週詳準備、坦誠溝通。那是一道深奧的「過程」,而非一個五彩繽紛的「場景」。

     而眾所關心的ECFA,無疑蘊涵著兩岸雙方間最大的實質利益分配因素,甚至牽涉兩方各自內部產業與產業間的利益安排。ECFA協議若能在明年簽署,則兩岸經貿合作的建構即告確立。如下次江陳會即是該項協議的簽署場合,則該會議的形象將更加耀眼。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24&aid=3758201
98年》1226【中國時報╱社論】玩法弄權終究不是民主政治的正道
推薦1


單車巨蟹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mioo

花蓮縣長傅崐萁當選縣長,隨即與妻子辦理離婚手續,三日後宣布由其「前妻」擔任副縣長;經內政部認定其為通謀虛偽之離婚,離婚無效,婚姻關係仍然存續,並有違反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的問題,須移由監察院依法課罰。內政部調查發現,傅崐萁的妻子於離婚後即將戶籍遷至婆家,與傅家為鄰,並共同育養子女,有違一般離婚的經驗法則,故做出明快的決定。傅崐萁旋亦宣布取消任命其妻為副縣長。一場政治鬧劇,暫時落幕,但已在台灣地方自治史上,又寫下一頁負面教材。

明眼人都可看出,此事件的背後,是一種玩法弄權的政治算計。當事人因已遭法院判決違反證券交易法,恐於判刑確定後不能繼續擔任縣長,為將縣長寶座留由其妻代理,又為規避法律禁止公務員圖利配偶的規定,乃以表面上的離婚行為掩飾,再宣稱四年不支薪藉以顯示並無圖利行為,企圖免掉法律責任。這種滿口為選民服務,骨子裡卻將縣長公職納入家天下私相授受,以期把持權力不放的政治伎倆,不能不說是民主政治中極其不堪的行徑。

民主政治不能脫離法治做為控制權力的軌範。法律規定縣長不能由已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的罪犯擔任,有其制度設計上的正當性存在。政治人物買賣股票是一回事,違反證券交易法而被判有期徒刑是另一回事。違反證券交易法到達犯罪的程度,無論獲得多少選民選票的支持,依法不能擔任縣長,就是不能擔任縣長。總不能說政治人物要選縣長,法院就不能判決違反證交法有罪。不惜使用形式上假離婚的方法,讓自己的配偶擔任備胎縣長,視國家法律如無物,若還以為自己是投選民所好,這不是尊重選民,簡直是侮辱社會,也是踐踏地方自治,踐踏法治尊嚴的錯誤示範。

試想:政治人物若是明知未來可能遭司法判刑確定,為了戀棧公職,竟想出通謀虛偽離婚的下下之策,可見權力誘人之甚,連正常婚姻尊嚴都可視為政治工具;也足見把持政治權位背後,可能涉及了遠超過四年薪水而難以割捨的政治利益。政治人物權力薰心,只知黨派利益,敗壞政治道德,玩弄國法於股掌之上,一至於此,說是斯人不出,奈蒼生何,其誰能信?如果此種伎倆可以得逞,沒有輿論給予撻伐,那麼民主政治還有何誠實信用、守法守紀的政治風格可言?

政治人物不能欺罔選民,慣將所有的法律責任都看作政治鬥爭的產物,也不能將政治恩怨與司法程序混為一談。當事人將遵守法律看得一文不值,還要拿過去台東縣曾經出現的例子充做別人可以、我為何不行的說辭,其實是執迷不悟的政治愚行。台東縣的例子,已讓國民黨付出了可觀的政治代價,所有的政治領袖都應該引以為戒,如果還要東施效顰,甚至變本加厲,讓已經惡質的家族政治把持權力不放的風氣益發不可收拾,實在是不可原諒的政治錯誤。國民黨當初提名時壯士斷腕的決定,現在看來真是痛定思痛、懸崖勒馬的正確選擇。

為了民主政治的弊絕風清,我們以為社會絕不可再繼續姑息政客目空一切的囂張玩法;中央政府包括監察院應該繼續嚴格執行法律制裁,以扭轉民粹埋葬法治的頹勢與歪風。

畢竟,一位誠實愛鄉、奉公守法的政治人物,不會選擇通謀虛偽的離婚手段,做為規避法律制裁的策略。政客今天會循如此手段企圖逃免法律制裁,過去的行為會遭司法質疑構成不合法律的犯罪行為,似不令人意外;將來還會有什麼違法弄權的手段,也更令人擔心。我們以為,事已至此,政治人物如果屆時明知難逃司法制裁,真正該思考的課題,不該是找誰當代理人,而是能否勇於認錯,不僅也為花蓮留下一片政治淨土,也不辜負花蓮選民的付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24&aid=3756957
98年》1223【中國時報╱社論】正視問題開啟兩岸互補合作新契機
推薦1


單車巨蟹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mioo

     備受矚目的第四次江陳會,於昨天上午展開江、陳兩人的高峰會談,及下午完成相關的兩岸合作協議之簽署後,已算正式落幕。不過,相較於前面三次江陳會順利簽署多達九項合作協議,此次江陳會原預定簽署的四項合作協議,其中有關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議題的「兩岸租稅協議」,最後階段卻因為技術性的爭議無法克服,只能簽署「兩岸標準檢測及認驗合作」、「兩岸漁船船員勞務合作」、「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等三項協議文書。兩岸兩會恢復協商,出現這種議而未決的情形,誠然是前所未見,也引發各方不同的解讀看法,甚至擔心是否意謂兩岸兩會關係生變。而正因為這種變化動見觀瞻,我們覺得確有進一步探討之必要。

     首先,就「兩岸租稅協議」所指涉的內涵來看,原意在透過兩岸合作,一方面讓相關的稅務資料得以透明化,另方面則可據以避免出現雙重課稅的問題。此一問題如不予制度化解決,不只目前台商前往大陸投資經商,要同時向雙方政府繳稅形同一隻牛被剝兩層皮,而且也將不利於未來台灣引進陸資的政策需求。然而,這項看似對雙方有利雙贏的政策規劃,兩岸所以未能在最後階段達成協議簽署換文,其中很大部分的關鍵因素乃在於部分台商的反對。而其反對的主要理由,則是擔心一旦透過兩岸合作讓稅務資訊透明化後,則企業將不再有漏稅、逃稅或避稅的空間。

     其次的一個關鍵因素,則在於兩岸官方對於台商資格的認定有所歧異。台灣方面主張凡是台商前往大陸投資者,透過協議都應一律享有免於雙重課稅的優惠。但是由於台灣在過去一段時間,曾經明令禁止台商前往大陸投資,因此許多台商事實是透過第三地迂迴前進大陸投資設廠,而這些間接投資者由於是在第三地註冊,大陸方面對於其是否是台商,可以免除雙重課稅的優惠,認為這並不合乎國際慣例。而實務上,這一類型的台商所占比率極高,台灣方面基於為台商爭取優惠,自然主張應納入一體適用,以致一時之間難以達成協議。

     另外一個導致雙方協議未成的關鍵因素,則是針對即使雙方同意不要雙重課稅,但實務上課稅權歸於何方,以及稅課所得如何分配,這一部分由於涉及主權行使的問題,可以說是兩岸之間最為敏感難解的課題,雙方無法快速達成協議,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綜觀「兩岸稅務協議」觸礁的三個關鍵因素,由於性質各異,真要化解的確也難以立竿見影。譬如關於部分台商擔心稅務資訊透明而不再有逃漏的空間,這其實還涉到大陸的地方稅制法規有欠完備,過去亂分派、亂開徵、亂罰稅的事例所在多有,台商自然擔心一旦稅務資訊公開後,更將被予取予求。因此,要解決它,大陸方面的確也要加速確立依法課稅的機制,則從企業長久經營的角度來看,能夠簽署避免雙重課稅的協議,才能開啟雙方資金正常往來、相互投資的康莊大道。

     其次,要想解決對台商資格認定的問題,誠如前述,過去台商之所以要採迂迴的方式間接投資大陸,實在是當時特殊時空規範下的產物,某種意義上可算是眾多台商的「歷史共業」。而今,如果要讓這些間接投資者得以回歸正軌,台商願意主動配合由第三地遷回或直接在大陸登記註冊自然最好,如果因為茲事體大而做不到,兩岸兩會不妨實事求是,經由特殊的認證程序,讓那些本質為台商的間接投資企業也能納入適用「兩岸租稅協議」,相信將有助於一勞永逸化解此一歷史共業。

     最後,關於對兩岸間相互投資企業的課稅及分配權之爭議,原本可依國際慣例辦理。比較麻煩的是,兩岸在主權歸屬的認定上存有根本歧異,且也因其敏感與複雜性,兩岸兩會迄今採行的其實是避而不談。然而,碰到課稅此一國家主權行使行為,雙方終於無可迴避。從而,兩會暫時擱置,其實並非壞事。但擱置並不會解決問題,兩會就此不急於求成,卻還是要想出可以為雙方所接受的解決方案。如何解決爭議,考驗雙方的政治智慧,但如果連租稅協議這類的議題都無法達成協議,則今後要想推動軍事互信、和平協議等政治敏感度更高的協商,豈不是更要困頓難行。因此,「兩岸租稅協議」的觸礁,不妨視為兩岸兩會協商機制運作的檢討契機,讓雙方一起找到足以開啟更大開大闔兩岸交流互補合作的雙贏模式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24&aid=3750569
98年》1218【中國時報╱社論】馬政府別再讓枝節問題 壞了大事
推薦1


單車巨蟹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mioo

就任一年半多,馬政府許多重大政策,總是因為技術問題,干擾了議題本質,不但模糊焦點,甚至造成爭議。馬英九總統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言辭懇切、情理俱足地談他對兩岸發展的見解,卻因為一個「S」,釀出一堆無聊的爭議,就是最典型的例證。

兩岸關係糾葛複雜,恩怨情仇上溯四百年;台灣政治生態特殊,統獨兩端各持立論,反而讓「兩岸論述」汗牛充棟,凡有志競逐大位的政治領袖,無不得提出一套說法,並藉此做為號召群眾的核心。在藍綠統獨彼此無法說服的情況下,維持現狀反而成為最大公約數,要談統也是在遙遠不可測的未來,要談獨同樣寄託於不知能否實現的希望或夢想;有更多人認為,獨不必談,因為台灣的國家主權明確,統會是一個問題,因為還有太多人對統一這件事,心懷強烈憂懼。

馬總統這篇專訪,誠懇面對「台灣為什麼不想統一」這件事,他既是對美國媒體說,更重要是說給對岸聽:希望對岸必須理解、體會台灣人民真實的心聲。對中國大陸而言,統一是最重要的國家目標,時間可以放遠,目標絕對不能放棄。過去,台灣嫌中國不夠富裕、不夠開放;現在,中國改革開放還成為經濟崛起的大國,台灣還不肯統一,為什麼?馬英九含蓄的說,「我們(兩岸)還不夠了解彼此。」緊接著,他繼續詮釋,推動開放有助於促進中國經濟自由、乃至政治自由,現在是個歷史契機,「我想要塑造一種情況,讓雙方能夠…看看哪個制度對中國文化、對中國人民更好。」

馬英九這番話等於講白了,台灣需要的是民主政治!而中國大陸不論如何貼近市場經濟,終究距離民主政治還遠,從兩蔣時代就習慣基層選舉,李登輝時代更開放總統民選的台灣,已經經過兩次政黨輪替,再也不是過去那個以黨領政的威權國家,儘管立委能罵官、小民能嗆聲,吵吵鬧鬧,卻有著亂中有序的自由。民主在台灣,已經等同陽光、空氣與水,不可或缺。

這麼漂亮的專訪,很奇特的,總統府未發任何新聞稿。國內媒體引據的是《華爾街日報》出刊後的報導,馬英九的關鍵用語,「兩岸能否如大陸期待的統一,得看未來十年的情勢發展。」總統多麼謹慎地強調了是「大陸期待」而非「台灣期待」的統一,結果,卻被在野黨痛批,指責馬英九心目中就是「終極統一」,更嘲諷總統英文文法有點差。馬英九接受國際媒體訪問的一番用心,全部被淹沒在這些枝節的批評與嘲諷之中。

總統接受外媒訪問,出現報導與原意有落差,早不是第一次了。問題是:為什麼相同的狀況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過去輿論即曾建議,喜歡講英文、英文其實很不差的馬英九,以總統身分接受國際媒體訪問時,實在沒必要全程使用英文,做為中華民國總統,又在國內接受訪問,使用本國語言,既不失禮,更顯元首之尊,這是元首對自己代表國家的最大敬重和信仰,最重要的,避免外媒在採訪到寫譯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誤讀。

其次,總統接受國際媒體訪問,是代表國家對外發言,談話代表的是中華民國而非總統個人,總統府職責上應該發出新聞稿,這是對國家人民負責。總統每一次對外發言,都有義務和責任對人民公開,否則人民如何監督?如何知道總統之言是否符合國家人民利益?不要說兩蔣時代如此,李登輝時代、陳水扁時代都是如此,獨獨馬英九,不曉得是什麼特殊考量或儉樸到莫名其妙的個性,讓總統府人事精簡到一個程度,問題是,再精簡總得用一、二個翻譯官吧?馬英九自己是總統翻譯官出身,總該知道這個工作有多重要吧?總統府沒人譯寫新聞稿,新聞局職司國際宣傳,也可交待新聞局辦理啊。

馬英九跟在蔣經國身邊起家,學也該學到一點皮毛,不用國語受訪、不發新聞稿,是技術問題,卻也反映出更重要的問題:馬英九到底知不知道國際媒體專訪的重要性?總統府知不知道不為總統訪談發出新聞稿,致令總統之言遭到誤解,已經有虧職守?總統府必須認知,總統訪談的新聞稿,既是官定文本,也將是歷史紀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24&aid=3741443
98年》1216【中國時報╱社論】想重回執政 民進黨不能迴避的事
推薦1


單車巨蟹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mioo

     經過三合一選舉,民進黨回到四成五的得票率高點,也確定走出谷底,但就像民進黨有識之士所言,這次選舉只是穩住了基本盤,民進黨將來要走穩重回執政之路,則該黨領導人是否能掌握契機、讓民進黨正常化,才是關鍵。

     和去年大敗的美國共和黨比起來,歷經扁案貪瀆、極端民粹的民進黨,照理說,崩壞程度應該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由於民進黨的剛性政黨屬性,因此只要選對領導人,某個程度而言就可掌握、主導黨的方向,比較不會讓黨淪於邊緣極端而至於崩潰。例如,當美國名嘴林博叫囂痛批「假共和黨」、而共和黨大老噤聲不言時,至少台灣的綠營支持者,可以選擇聽從相對溫和的蔡英文;再如,當共和黨竟然考慮要以意識形態的純度、來篩選共和黨員時,至少民進黨已改掉惡名昭彰的排藍條款選舉民調。

     當然,如共和黨前副總統參選人裴琳這些極端的行徑,說穿了不過是選舉策略,形同共和黨的「天王戰」,同樣的,面對明年的五都選舉及二○一二的總統大選,民進黨的天王之戰方興未艾,但是,對當前民進黨領導人有利的是,由於二○○八年的慘敗,再加上這次選舉的小勝,都讓蔡英文領導的黨中央,更可以團結為訴求、來約束民進黨的天王。因此,只要蔡英文不重蹈覆轍,讓自己也陷入紛爭,民進黨的二○一二應不致重演二○○八的內部爭戰。

     只是,優勢不見得就是優點,民進黨要重回執政,有幾件事是不能迴避的。

     首先,這次選舉號稱是「沒有陳水扁的選舉」,除了民進黨候選人不敢再扛扁旗外,關鍵的因素在於,任何選舉都是對執政黨的公投,因此選民投票的考量,在於表達對馬政府的不滿,但這並不表示民進黨對扁案已經過關,事實上,各項民調顯示,國民黨支持度仍高過民進黨,選民仍未全然信賴民進黨可以進行清廉改革。

     民進黨要重返執政的第二個關鍵,無可諱言的就是獨立選民或中間選民是否支持,過去幾次選舉,民進黨領導人不相信中間選民,因此刻意採取極端對立的策略,來動員綠營投票,但觀察這次三合一選舉,過去藍大於綠的桃園縣,最具指標性,民進黨這次拿到還不錯的四成五得票率,相對的,投票率卻從二○○五的六成五大跌到今年的五成三多,可以合理推論的是,這少掉的十五萬票,應是對國民黨不滿的淺藍及中間選民,足見,這些立場較中間的選民,並非任何政黨的囊中物,要爭取他們的支持,政黨必須展現執政能力。

     執政能力、不以意識形態治國,正是民進黨能否重回執政的最關鍵因素,民進黨八年執政,一直無法擺脫意識形態的陰影,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核四停建爭議,民進黨執政八年,一直抱持僵固的反核理念,不但造成行政立法衝突、市場失去信心,更嚴重的是,民進黨執政八年無法擬出一套可行的能源政策,當全球暖化日漸嚴重之際,號稱重視環保的民進黨,竟然在二○○七年油價高漲時,讓油價涷漲,違反世界節能減碳趨勢

     扁政府時代的極獨,則是另一個意識形態治國的例子,從陳水扁上台時的四不一沒有、二○○五年時的「台灣獨立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到二○○八年的推動極獨公投,民進黨一直無法就中華民國的實質獨立地位,找出一套內外皆可行的論述,結果是,台獨目標成了扁操縱政治、選舉的工具,極端的意識形態,也造就了極端的機會主義。

     事實上,即使是已走出谷底的民進黨,也並未脫離意識形態治國的瓶頸,就以兩岸簽署ECFA為例,民進黨在各地宣傳,ECFA將造成台灣資金外流、重傷農業,但是,對出口佔GDP百分之六十的台灣而言,明年一月東協加一的經貿協定生效後,無法減免關稅的台灣出口,將如何找尋出路,民進黨卻從未思考要如何因應。

     意識形態治國,是運動型政黨普遍的問題,一九九七年工黨要重返執政前,布萊爾特地修改有如圖騰的國營化黨綱,爭取中間選民,工黨因此才能連續四次大勝;蔡英文既有魄力要提出民進黨的十年政策綱領,則她是否能效法當年的布萊爾,提出務實的政策,則不但關乎民進黨是否執政,也是民進黨是否能成為正常化政黨的關鍵。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24&aid=3737961
98年》1210【中國時報╱社論】王金平早該生氣了
推薦1


單車巨蟹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mioo

     為了選舉與美牛爭議,立法院癱瘓逾月,好脾氣的立法院長王金平終於按捺不住發飆痛批,「民進黨團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為所欲為」,立法院長期以來社會形象不佳,就是因為議事太無效能,讓民主政治裡最重要的國家運轉機制嚴重遲滯,王金平該生氣,而且,應該早點生氣。

     民主社會的問題是必須調和不同意見,所以效率差;民主社會的好處是,不論意見差距多大,找不到解決的辦法,也找得到妥協的對策,豈能如現在的立法院,一言不合就癱瘓。過去,核四興建有再大爭議,還是大打一架才議事癱瘓;核四停建有再大齟齬,總統罷免案提不出來,就得讓立法院繼續運轉。身為國會議員,人民納稅點滴積累讓立委們行有車、住有房、身著衣裝、食在五星、出入有風,身負法案、預算與重大政策審查重責,放任一個美牛爭議,別說打架了,連討論都沒有,就癱瘓全部議事,此等行徑只能用四個字形容:尸位素餐。

     王金平久任國會議長,素以調和鼎鼐見長,能協調他絕不用強制手段,避免選舉前釀成朝野重大爭端,不處理也就算了,哪有選舉都結束了,還放任立法院繼續空轉的道理?民進黨立委總數不過廿七席,看看選後第一次院會的場景,民進黨立委既沒罷占主席台,也沒鎖住議長出入門,聚眾閒坐議場,就能讓院會癱瘓一天,這真叫台灣民主之奇景!

     最奇怪的是,九十多位國民黨立委到哪兒去了?國民黨沒動員就沒人來,議場內小貓兩三隻,院長若要表決處理,不用想都知道案子肯定過不了。國民黨立委不也一樣月領薪水、津貼、助理費嗎?每天九點準時出現在立法院,不是開記者會就是接受電子媒體隨機訪問,不是虧總統就是罵主席,偏偏就是不肯正常出席會議,這不是很奇怪嗎?如果出席開會這麼困難,為什麼拚了命要競選立委呢?

     王金平怒飆民進黨,有道理,但也不要忘了占有國會席次最大多數的國民黨該負的責任!立法院癱瘓固是在野黨的杯葛戰術,沒事都要反對,身為執政黨總要有點能耐,擺平爭議吧!對全國民眾來說,他們不必費心了解立法院的議事規則,一人反對就得交付協商,交付協商就能一拖半年,他們只會問一個問題:九十多席國民黨立委為什麼不能順利推動政策與法案?

     藍委們每天譏諷總統兼黨主席馬英九能力不足,卻沒看見他們正是造成馬政府效能不彰、馬總統威望下滑的主因之一,因為政府想推動的政策、法案,泰半卡在立法院動彈不得,國民黨立委也沒有強勢主導國會議事的動機和能量。

     就以美牛風波為例,基於回應民意的需求,藍委提出修法案,黨政協調另提比較符合行政院意志的版本,民進黨抗爭並公布其手機電話,就讓藍委退縮撤簽,如果國民黨立委議事戰鬥力不過如此,馬政府還想推動什麼政策呢?連解決美牛爭議的食品衛生管理法的修法案都推動不了,誰會相信歧見更多的兩岸各種協議能順利通過立法院備查或審查?莫怪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對馬政府要依既定時程簽署兩岸經貿架構協議如此不樂觀。

     衛生署開放美牛進口,風波延燒快兩個月,朝野立委同仇敵愾要做維護國人健康的先鋒,講得口沫橫飛,天天當名嘴罵政府者有之、呼應公投連署者有之、立刻行動提出修法案者有之,可笑的是,這些舉措除了讓立委貌似很關心國民健康之外,完全沒有實際作用,還是當初北市府發動的業者自我控管發揮了效果,迄今沒有一家登記申請進口,換言之,不必立委講得天花亂墜卻一事無成,國人自會為自己的健康把關。試問:如果每一樁政策或法案,立法院都採取癱瘓策略,立法院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三合一選舉結束,朝野對輸贏各有解讀,但是,不論誰輸誰贏,只要立法院空轉的畫面一再重演,當民眾刻板印象形成:民進黨只會杯葛、國民黨就是無能,朝野兩黨沒有人會是勝利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24&aid=3726480
98年》1206【中國時報╱社論】執政者沒有怠惰驕傲的權力
推薦1


單車巨蟹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mioo

2009-12-06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執政者沒有驕傲的權力!三合一選舉開票結果一如預期,藍歸藍、綠歸綠,國民黨穩住了黨內分裂的新竹縣,卻沒守住花蓮縣;民進黨力拚奪回宜蘭縣,一掃二○○八政黨再輪替的敗選陰霾。儘管選前宜蘭縣就是藍綠論輸贏的指標,但不論成敗,無關國民黨執政基礎。對藍綠而言,這場選舉最重要的意義,只有一句話:戮力經營者,終究會得到民意的回報。

     對比過去歷次縣市長選舉,這場選戰幾乎沒有政見可言,遑論政策議題,藍綠候選人大打天王牌,打的是二○○八總統大選的後續戰,打的是二○一二總統大選的前哨戰。但是,從選舉過程和結果來看,民進黨勝選四縣市,雲林、屏東和嘉義縣,靠的非但不是綠天王的光環,相反的,都是靠這些現任縣市長的執政口碑,至於宜蘭縣,本來就是民進黨長年固守的地盤,四年前,困於扁政府貪瀆弊案層出不窮,讓國民黨挾掃貪除弊、政黨再輪替的旺盛氣勢,在綠大於藍的選民結構中脫穎而出。

     可惜的是,突破廿四年在野困境的國民黨縣長呂國華四年經營,不能說不用心,但在若干地方議題上,始終未能真正融合地方民意,從宣布童玩節停辦開始,呂國華和地方人士間的爭端不斷,即使另行舉辦蘭雨節,卻始終得不到多數民意的肯定,也讓馬英九以總統兼黨主席,密集輔選十次,都沒能喚回已經轉向的民心。

     相對於宜蘭的經驗,國民黨在多數原執政縣市幾乎風雨無波,爭取連任者多輕輕鬆鬆順利當選。全新投入選局者,除花蓮和新竹兩縣因自家人鬩牆,讓自行參選卻標榜「正藍旗」的傅崐萁當選;新竹縣則盤勢明確,儘管現任縣長鄭永金無視黨紀,另行支持候選人,並請來多位前任跨黨派的縣市長跨刀助選,依舊徒勞而無功,因為新竹選民選擇相信國民黨執政,不論執政者是誰。

     有人選得艱困,有人選得風光,一定都有理由,大環境可能有利有弊,但是,既為縣市長選舉,就不是全國性選舉,地方議題與人心必然佔有相當大的因素。扁政府執政八年,上層因素從大利到大弊,就是有若干縣市屹立不搖,為什麼?因為執政縣市長夠用心,扁好、扁壞都撼動不了基層民意對他的支持,雲林縣長蘇治芬就是一例。同樣的,馬政府上台,上層因素從絕對有利到相對不利,還是有若干縣市長靠自己的經營,贏得民意同聲讚許,苗栗縣長劉政鴻和嘉義市長黃敏惠可為其中代表,他們執掌這麼小的縣市,無視權力核心的各種政治鬥爭,死心塌地的為民服務,有沒有馬英九的合照與站台,根本不重要,因為在地方第一線為民服務的就是他們,他們不但不必靠總統牌,反而是維繫馬政權的中堅部隊。

     至於民進黨在這次十七個縣市長選舉,只拿下四席,對曾經創下「以地方包圍中央」佳績的民進黨而言,其實難謂「大贏」,但是,能在二○○八政權更迭、與扁案烏雲中撥出一片青天,再拓一席對民進黨意義深厚的宜蘭縣,當然是非常重要進展。

     尤其是,今年選舉的十七個縣市,許多都屬民進黨插足不了的「藍區」,民進黨連黨內提名都困難重重,民進黨卻依舊鼓足拚勁,大舉徵召,投入四十到五十歲左右的青壯輩,這群第一次被丟進選舉戰場的候選人,用創意包裝選舉,即使選情沒得拚,還是選得開開心心,開票結果,即使敗選,成績都不差,這一點委實值得國民黨借鏡和學習。

     雙英第一次在選舉戰場上交鋒,從選舉結果來看,或許不宜這麼快一言斷定是小英拚過小馬,或者馬英九光環褪色,但不論如何,執政者就是箭靶子,就得承擔民意的好惡喜怒,馬政府靠著馬英九一人的清廉形象執政,顯然是不夠的。從中央到地方,人民需要的是與民同悲欣的執政者,需要的是永遠跑在人民之前感受人民之痛的執政者,需要的是在人民面前謙遜低頭的執政者,選票讓執政者沒有怠惰與驕傲的空間,這就是民主的真諦。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24&aid=3719796
98年》1203【中國時報╱社論】堅持求真 才能享受最大的新聞自由
推薦1


單車巨蟹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mioo

2009-12-03 /中國時報 【本報訊】
繼壹傳媒「動新聞」違反新聞倫理事件之後,自由時報以合成照片放在頭版責備總統車隊行進方式擾民的報導手法,也引起了輿論的重視。在總統府指出合成照片中的路段並無路肩,拍攝的車隊也是前總統而非現任總統的車隊之後,自由時報依舊悍然聲言早已註明是合成照片,更拒絕道歉。針對此一嚴重違反新聞倫理的做法與態度,我們很想表達幾點看法。

與壹傳媒以動畫模擬新聞場景的方式充做新聞報導一樣,自由時報以明知不實的照片張冠李戴,充做「新聞事實」加以報導。不論是為了渲染有害青少年身心的情色暴力,還是為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都是乖違新聞倫理的惡劣例證。用合成照片,而且是以惡意扭曲的手法合成照片,當做報紙頭版報導的不實渲染,不是只以加上「合成」照片字樣即可掩飾卸責的。

新聞學上針對以含沙射影的手法製作的文字或圖片,一直都有清楚的專業倫理界限,自由時報這則合成照片報導,已遠達超過含沙射影的程度,簡直是明目張膽的造假,遭到揭穿時還想以早已承認造假的說詞為造假脫罪!試問:如果不是為了欺騙讀者,為什麼要將此則造假的報導放上頭條?愚人節也不能這樣過,低估讀者的智慧,莫此為甚!

壹傳媒看到引起社會公憤,懂得經由關係報紙出面道歉,至少接受了什麼是媒體同業該共信共守的倫理界限,自由時報呢?讓社會彷彿看到一個被捉的騙子,大言不慚的說我早就告訴你們我是騙子了,你們還要受騙,我為什麼要道歉?

讀者對於媒體報導新聞,最起碼的要求是以求真的態度傳達真實的報導。每日新聞千條萬條,媒體不能擔保沒有錯誤,甚至不能擔保樣樣都經過仔細查證,但是媒體必須向閱聽大眾擔保「新聞報導」是媒體有理由確信為真實的消息,而不是媒體明知為不實的照片,卻用標明為合成的照片就可加以刊登,這叫做蓄意欺瞞讀者,因為讀者仍然會期待新聞裡的照片,報導的就是真實景況。

這一項最低標準的新聞倫理要求,通用於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所有新聞媒體,新聞媒體如果連這一點也做不到,被揭發了還不肯認錯,就是失格,就是自甘墮落。

媒體與媒體之間,存在著競爭關係,閱聽大眾都耳聰目明,看得清楚。為了競爭爭取讀者注目,一個媒體使用蓄意欺瞞的手法誤導閱聽人,其他的媒體只有兩個選擇,一個選擇是一起踐踏新聞倫理,跟著以虛假不實但聳人聽聞的報導競相欺瞞閱聽人,那將是惡性競爭帶來的集體墮落;另一選擇則是站出來聲討踐踏新聞倫理的同業,不但拒絕同流合污,而且告訴閱聽人什麼該是新聞媒體有所不為的地方,這樣才能從良性競爭帶來市場環境提昇,與閱聽消費者權益的確保。我們希望媒體同業,都能共勉自持,不容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對於這起事件當事人的反應,我們也願給予應有的肯定。這次被合成照片、虛擬報導傷害的是政府,而且是政府的代表人總統及其所屬人員。換了以前,譬如是戒嚴時期,如果出現這樣蓄意栽贓式的報導,恐怕不知要有多少人遭到處分;就算換了十年以前,也一定是司法訴訟相向,而且動輒是以刑事訴訟伺候。這次的報導出來,總統府的反應則只是以公開的方式澄清,用證據說明合成照片的背後隱藏著如何不堪的造假真相,既未以政府公權力相威脅,也未宣稱訴諸司法追訴,而只是要求道歉,靜待社會公評。壹傳媒事件之中,聲言興訟的,也不是政府,而是後來自承理虧、自動罷訟的媒體。台灣一路走來,在新聞倫理事件的處置上,真是展現了令人值得驕傲的進步。在別的場合,我們不會鬆懈對政府的監督與批評;在這件事上,我們必須對相關單位的理性反應給予肯定。

新聞倫理,首先需要媒體人、新聞同業共同責善呵護,必能營造出不須政府法律干涉制裁的新聞自由環境。惡意弄假不是新聞,以求真的態度報導新聞,才能享受最大的新聞自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24&aid=371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