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WEF)於前天發佈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的排名在連續滑落4年後,終於又見回升,並且挺進至全球第12,再度超越韓國。這項競爭力問卷調查是於今年春天進行的,競爭力評比大幅提升5名為歷年罕見,對於將在今天總辭的劉內閣,也算是一個遲來的肯定。但從其他各項指標觀察,台灣經濟力量持續跌落的現實擺在眼前,也是今天就職的吳內閣不容迴避的課題。 台灣今年的競爭力排名雖然大幅提升,但仍在10名之外,與過去名列前茅已不可同日而語。雖然競爭力評估未必全然客觀,無需錙珠計較,但是大體而言,仍能做為台灣經濟步伐調整的參考。事實上,台灣這些年來競爭力的滑落早已彰顯在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出口規模、大陸市場占有率、就業及薪資各項指標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就以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而言,十年前還有27.7%,但是去年已降至18.6%,連我們最引以為傲的電子業附加價值率,在這十年間也由30.1%降至22.3%,遠遠落後於美、日、韓等工業國家。台灣近年來政府對產業發展一直陷於極大的迷思,就是過度迷信高科技產業對經濟的帶動效果,於是傾國家資源支持這個產業。但由於台灣始終未能掌握科技產業的核心技術,在技術仰人鼻息,年年支付大筆權利金的情況下,附加價值率遂如江河日下,終至台灣徒然擁有高科技之名,卻無高競爭力之實。
這個情況非僅呈現在生產面,更已顯現在出口競爭力上。台灣1993年的出口規模851億美元,仍高於南韓的822億美元,但今年上半年台灣出口規模855億美元,僅是南韓出口規模1,661億美元的53.2%。不過十來年,台灣出口規模竟可以由遙遙領先而至遠遠落後,這豈非是政府的產業政策出了大問題?
台灣在兩岸貿易上向來具有地利之便,得天獨厚,在大陸進口市場占有率長期以來僅次於日本而居第2。這個優勢一直維持到2004年,2005年為韓國超越,而今年又被美國趕上。台灣如今在大陸進口市場排名已落至4,這項數據再度證明連台灣最具主場優勢的領域,如今也已時不我予。
總體經濟環環相扣,生產不佳,出口就不行,受此牽連,民眾所得下滑,進而商業活動蕭條,如此循環終將使得經濟社會難以跳脫低迷的局面。台灣自2000年以來即落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依歷年「受雇員工薪資調查」可以發現,去年台灣民眾的平均薪資每月41,142元,竟比1999年的水準還低,台灣民眾的薪資十年來非僅停滯而已,而是下滑,這是近50年來未有之情況。往前推個十年,也就是1990年至1999年,台灣民眾薪資由31,393元提升至41,417元,整整增加了1萬元;再往前推個十年,1981年到1990年,台灣民眾的薪資是由15,997元升至31,393元,十年間更增加了1萬5千元。追昔撫今,民眾對政府施政的日益不滿,內閣動輒得咎,豈偶然哉?
台灣經濟競爭力的下滑已不是遠在天邊的抽象問題,而是已經實際到許多民眾所得無著、就業無路的地步。多少碩、博士淪為街頭的小販,多少懷抱理想的青年長期失業;朝有倖進之臣,野有抑鬱之士,終非國家之福,非僅使經濟競爭力滑落,也終必為台灣社會帶來更大的不安。看看受失業波及的家庭人口已達140萬人的空前水準,能不使人憂心嗎?
我們歷數這些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的問題,是要提醒即將就任的吳內閣,台灣當前雖是多事之秋,在社會望治心切下,民意難免過激,做為國家最高行政首長,必須拿出宏圖遠略,政策絕不能僅以短期的選戰為考量,而必須構思國家長遠的發展才行。而當前台灣面臨最迫切問題,又以提振經濟、增加就業機會為最。從台灣的生產、出口、所得持續下滑的走勢看來,若不在產業、外貿(洽簽自由貿易協定)及人力政策上大破大立,台灣很難在全球化競爭中立足,而吳內閣不消多久恐又將在排山倒海的民怨中遭遇險峻的考驗。
「狂風中只有雄鷹,激流中沒有浮萍」,不論在全球經濟競爭的激流中,或在變幻莫測的民主政治裡,起落浮沉之理盡在不言中。至盼吳內閣接續劉內閣帶領台灣走出金融海嘯的低谷後,也能如雄鷹一般,引領台灣經濟展翅高飛。
2009-09-10 /工商時報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