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馬車夫面面觀
市長:單車巨蟹坐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馬車夫面面觀】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面面觀報紙社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98年》【中國時報╱社論】我們對馬總統推動司法改革寄予厚望
 瀏覽322|回應2推薦1

單車巨蟹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mioo

 馬總統日前偕司法院院長與法務部部長出席律師節慶祝大會,律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顧立雄律師批評檢調慣於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要求改善,並呼籲成立推動司法改革的常設委員會,繼續推動司法改革。馬英九回應司法改革需要推動,希望盡快完成法官法的立法程序,對於不適任的法官、檢察官形成壓力;關於偵審制度,馬提到自己的特別費案經驗,對於偵審過程,形成與在法務部長任內可為對照的特殊感受,知道其中應興應革之處。他強調筆錄的正確性,認為檢方應該採用法院使用的電腦螢幕逐字記錄,立即顯示,以提升偵審品質。這一場語在要害的對話,使得律師節的慶祝會不只具有儀式性的意義。

     最值得肯定的是,馬總統的致辭,顯示司法改革的追求,可以超越政黨政治。他指出台灣的民主發展,不只是要能定期選舉,更要以人權保障與司法獨立做為核心價值,才是賴以立國的基礎;台灣必須自我提升,達到符合自由主義要求的民主境界。以此做為進行司法改革的價值基礎,我們以為這一點藍綠陣營都應該欣然接受;司法改革從不必成為藍綠政黨角力的所在。

     馬總統習法出身,曾任法務部部長,不會不知道司法改革極其重要,不容蹉跎等待,也必有司法改革應從何處下手的專業認識。他是政治領袖,一方面懂得不能干預司法的權力界限,另一方面則又處於可以大力支持、成就司法改革的政治高度。司法改革的成敗,乃可引為評價馬政府執政成績最公平合理的指標之一。

     唯其如此,馬英九才會在全國律師面前強調時時告誡自己絕不濫用權力干預司法;他顯也知道,身為執政黨主席,能否在國會之中朝著正確方向加速推動司法改革立法,責無旁貸。

     就以馬總統主動提到的法官法來說,表面上似乎不乏共識,但是一項重要的政治障礙,其實來自於法務部檢察系統的本位主義,始終抗拒審檢性質不同、身分關係立法不容混淆的硬道理;提議以司法官法取代法官法的企圖,仍在模糊法官與檢察官的制度界限,使得法官法草案的立法進度受阻。法官法草案能不能擺脫「司法官」一詞背後審檢不分的錯誤觀念糾纏,讓法官與檢察官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分別受到法官法與檢察法不相混淆而恰如其職的規範,正是自由主義人權觀念不容放鬆的堅持。馬總統經過特別費案的洗禮,應深切瞭解檢察官與法官在制度上不能畫上等號,自該大力促成立法院中剋期通過法官法,早日實現審判系統汰腐換新的人事改革。

     司法改革的題目,當然不只是通過法官法一項而已。司法院曾提出多項司法組織立法修正草案,已在立法院中擱淺數年。國會在為總統的任期之中通過這些法案,也是繼續下一階段司法改革的重要關鍵,此事也關係到司法審判能否成為保障人權的最後防線,國民黨再不及時形成政策,全力支持,就要擔負妨礙司法改革的罪名,難以躲避司法改革勞而無功的政治責任。

     司法改革並不是全靠修法才有進展,行政措施的改進,也可以收效甚宏。偵查不公開原則的遵守,就是一例;又如馬總統呼籲改進偵審筆錄製造方式,在律師節會議中聽取簡報,了解引進即時逐字筆錄的新技術,看似枝微末節,卻是司法改革落實交互詰問制度,避免庭訊筆錄因為人為操縱而侵犯人權保障的重要環節,馬總統不肯放過技術細節,正是深諳司法改革穴道要害之故。如果北京法院已可以做到司法筆錄精確品質要求,台灣的法院或是檢調機關卻是自我設限,面有難色,那就很難相信我們已經盡到了應有的努力。即時逐字筆錄是提高司法法庭活動以及偵查程序公信力的捷徑作為,馬總統大力提倡其事,沒有理由拖延不做。

     司法改革是馬總統的專業強項,其秉持的理念正確,也沒有受到在野黨反對的理由,應該最易見到成效的施政重點,我們在此寄以厚望!

2009-09-10 /中國時報/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回應文章
98年》【中國時報╱政治新聞】看問題-馬政府更新版 得先找回信任
推薦2


單車巨蟹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拙拙
mioo

2009-09-10 /中國時報 /【楊舒媚】

     信任是民主政治的基礎。劉內閣最終落得個相見不如懷念,因為在總辭前,它只剩下不到了兩成的薄弱基礎。劉揆宣布辭職負責後,反而創下多災多難的劉內閣難得的高聲望,儘管反諷,卻是政治現實下的無奈。

     二○○一年,台大政治系教授胡佛主持的「東亞民主化與價值變遷:比較調查研究」計畫,顯示有將近七成的台灣民眾「不信任政黨」;六成五的人「不相信國會」;「不相信中央政府」的也高達近五成。胡佛計畫說出人民根本不信任政治人物的現實。

     這樣的心念,經過以貪腐收尾的一次政黨輪替;再經二次政黨輪替一年餘未見帶來希望的折磨,想也不用想,新的數字不會漂亮到哪裡。

     台灣人民其實並不苛刻,很多時候,不過是希望捷運準點到來;麥當勞不要用俗稱「砒霜」的砷油炸;天災地變時,官員現出他會完成他的工作的擔當。

     如此標準,說難不難,講簡單也不間單,重要的是要取得民眾的信任。信任有多重要?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勞勃.艾羅曾經將「信任」視為經濟活動中「必要的潤滑劑」(essential lubricant),他認為,公眾信任經常遭到背叛的國家,經濟實力也會受到嚴重打擊。

     以扁政府八年為例,核四停建就是重挫人民信任的第一張骨牌;以政治與選舉的思考主軸的扁政府,無法創造一個穩定的政策環境,讓信任直如天方夜譚,遑論最後鬧出扁家弊案,扁政府非崩盤不可。

     從扁政府到馬政府,政府治理能力未見好轉。但馬政府和扁政府不同的是,貪汙的扁政府俱往矣,不貪汙的馬政府卻還有人們不以一次定生死的機會,人們願意相信政府能力不足,只要找對人就能創造能力。

     吳敦義組閣兩天之內拍板定調,內閣無縫接軌,創下先例,在人事安排上,展現難得的效率,毫不拖泥帶水,基本上,也是體會民意沒這耐性再等吳內閣緩步就位。連藍營立委都直言,「沒有蜜月期。」

     馬政府更新為二.○版,最重要的工作是找回信任的力量。只有人們覺得他們靠得住,且不認為不舒服,才不會再度收回信任,馬政權也才有走下一步的可能。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9224&aid=3607496
98年》【工商時報╱社論】提振台灣經濟是新內閣當前首要之務
推薦1


單車巨蟹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mioo

    世界經濟論壇(WEF)於前天發佈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的排名在連續滑落4年後,終於又見回升,並且挺進至全球第12,再度超越韓國。這項競爭力問卷調查是於今年春天進行的,競爭力評比大幅提升5名為歷年罕見,對於將在今天總辭的劉內閣,也算是一個遲來的肯定。但從其他各項指標觀察,台灣經濟力量持續跌落的現實擺在眼前,也是今天就職的吳內閣不容迴避的課題。

 台灣今年的競爭力排名雖然大幅提升,但仍在10名之外,與過去名列前茅已不可同日而語。雖然競爭力評估未必全然客觀,無需錙珠計較,但是大體而言,仍能做為台灣經濟步伐調整的參考。事實上,台灣這些年來競爭力的滑落早已彰顯在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出口規模、大陸市場占有率、就業及薪資各項指標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就以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而言,十年前還有27.7%,但是去年已降至18.6%,連我們最引以為傲的電子業附加價值率,在這十年間也由30.1%降至22.3%,遠遠落後於美、日、韓等工業國家。台灣近年來政府對產業發展一直陷於極大的迷思,就是過度迷信高科技產業對經濟的帶動效果,於是傾國家資源支持這個產業。但由於台灣始終未能掌握科技產業的核心技術,在技術仰人鼻息,年年支付大筆權利金的情況下,附加價值率遂如江河日下,終至台灣徒然擁有高科技之名,卻無高競爭力之實。

   這個情況非僅呈現在生產面,更已顯現在出口競爭力上。台灣1993年的出口規模851億美元,仍高於南韓的822億美元,但今年上半年台灣出口規模855億美元,僅是南韓出口規模1,661億美元的53.2%。不過十來年,台灣出口規模竟可以由遙遙領先而至遠遠落後,這豈非是政府的產業政策出了大問題?

    台灣在兩岸貿易上向來具有地利之便,得天獨厚,在大陸進口市場占有率長期以來僅次於日本而居第2。這個優勢一直維持到2004年,2005年為韓國超越,而今年又被美國趕上。台灣如今在大陸進口市場排名已落至4,這項數據再度證明連台灣最具主場優勢的領域,如今也已時不我予。

     總體經濟環環相扣,生產不佳,出口就不行,受此牽連,民眾所得下滑,進而商業活動蕭條,如此循環終將使得經濟社會難以跳脫低迷的局面。台灣自2000年以來即落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依歷年「受雇員工薪資調查」可以發現,去年台灣民眾的平均薪資每月41,142元,竟比1999年的水準還低,台灣民眾的薪資十年來非僅停滯而已,而是下滑,這是近50年來未有之情況。往前推個十年,也就是1990年至1999年,台灣民眾薪資由31,393元提升至41,417元,整整增加了1萬元;再往前推個十年,1981年到1990年,台灣民眾的薪資是由15,997元升至31,393元,十年間更增加了1萬5千元。追昔撫今,民眾對政府施政的日益不滿,內閣動輒得咎,豈偶然哉?

     台灣經濟競爭力的下滑已不是遠在天邊的抽象問題,而是已經實際到許多民眾所得無著、就業無路的地步。多少碩、博士淪為街頭的小販,多少懷抱理想的青年長期失業;朝有倖進之臣,野有抑鬱之士,終非國家之福,非僅使經濟競爭力滑落,也終必為台灣社會帶來更大的不安。看看受失業波及的家庭人口已達140萬人的空前水準,能不使人憂心嗎?

     我們歷數這些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的問題,是要提醒即將就任的吳內閣,台灣當前雖是多事之秋,在社會望治心切下,民意難免過激,做為國家最高行政首長,必須拿出宏圖遠略,政策絕不能僅以短期的選戰為考量,而必須構思國家長遠的發展才行。而當前台灣面臨最迫切問題,又以提振經濟、增加就業機會為最。從台灣的生產、出口、所得持續下滑的走勢看來,若不在產業、外貿(洽簽自由貿易協定)及人力政策上大破大立,台灣很難在全球化競爭中立足,而吳內閣不消多久恐又將在排山倒海的民怨中遭遇險峻的考驗。

     「狂風中只有雄鷹,激流中沒有浮萍」,不論在全球經濟競爭的激流中,或在變幻莫測的民主政治裡,起落浮沉之理盡在不言中。至盼吳內閣接續劉內閣帶領台灣走出金融海嘯的低谷後,也能如雄鷹一般,引領台灣經濟展翅高飛。

2009-09-10 /工商時報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