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在我們生活周遭中,常常會有許多令我們看不慣的地方,往往我們會跳出來理直氣壯的指正對方,但我們在那當下都被我們的正義沖昏頭,我們常忘了去思考或多觀察對方行為背後的動機,所以才有許多誤會和笑話產生。
記得有次,老師跟我們大家說過一則小故事:「在公車上的博愛座,通常都留給老幼弱婦孺的。在正值上班、上課的巔峰,車子擠滿了人,擁擠得像沙丁魚似的,突然,一位大腹便便的孕婦上了車,熱心的乘客急忙發揮愛心想找出位子。此時,一位大嗓門的阿婆瞄到一位女學生坐在博愛座上,卻沒有讓位的意思,熱心的阿婆當然拉開嗓門指責這位學生如此沒教養,霎那間,全車的人都盯著那女孩看,雖然女孩面有愧色,卻還是不起,人群中有人發現女孩的腳,打著厚厚的石膏,突然一片鴉雀無聲,車子還是繼續開只留下尷尬的阿婆和不知所措的乘客。」
在學校,我們從書本上或是師長那,學習到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也許有些人會拿出來「複習」,而我卻沒有這種的勇氣,也可以說我怕去錯怪別人。常常看到有些人犯錯,而我卻把話放在心裡,我也很羨慕那些能說服別人教導別人的人,我很佩服那些人,有這種能力和技巧能去教導他人,真是讓我自嘆弗如。
指責別人的行為,我們常認為站在理字上,就能義正嚴詞的去修正別人,卻很少想過,要是誤會別人呢?就像前一則小故事一樣,成了那位尷尬的阿婆呢!所以當我們在面對別人的過失時,都要秉持著停、看、聽,這樣我們才能更理性的處理問題,處事也才能更圓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