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海峽守望者
市長:電小旺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海峽守望者】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海峽守望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中華民國和風箏
 瀏覽796|回應10推薦1

edyvice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校長

作爲醫生,指出病人的病因所在,是負責。作爲觀察者,指出臺灣人的心結所在,也是負責。儘管這話可能不好聼,但是縂要有人說。做鄉願很容易,但是不是所有中國人都願意做鄉願。

有人說中華民國是聯係自己和中國的風箏綫,這就是心結。中國不在綫的另一端,而是整個天空。中華民國的風箏們,你們臆想的那根綫,拴在蔣介石手裏,而不是連在中國的血脈上。

風箏就應該飛翔在天空裏,中國人就該生活在中國這片天空裏。中華民國這根綫,連接的是統治集團的利益,是政權,是歷史,而非主權和未來。每個中國人,都不應因爲政權的變更而變幻了自己中國人的連接,也不應因爲歷史的心結而耽誤了自己的未來。無論PRC還是ROC,我們都是中國人。

中國人就該知道什麽是民族大義,對民族大義嘲笑的人沒資格自稱中國人,沒資格自稱統派。所以我說這種人是半吊子統派。什麽是中國人的民族大義,那就是不管我們内部如何有爭執和矛盾,在國家與民族利益面前,都要擱置,都要放在第二位。

中國的崛起不是大陸一家的事情,不是共產黨一家的事情,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責任和心願。臺灣人寧可維繫《與臺灣關係法》,也不願意擁抱大陸,讓那1300多顆飛彈變成自己的守護者而不是懸在頭上的殺器。這是天大的愚蠢。是中國人,就該知道不該用臺灣去牽制中國的崛起,讓大陸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去解決南海和東海問題,而不是為第七艦隊的到來而歡呼,而不是甘願做美國干預大陸的籌碼。

在臺灣,鮮有YST這樣真正清醒一些的人,鮮有敢說真話的人。以爲擁抱ROC就是統派,這是一廂情願、自我吹捧。

真正的統派是以大中國為自己的天空,政黨之爭、政權之爭,都是遮不住眼的浮雲。借ROC來擱置阻撓中國統一進程,在我看來,不過是愚蠢和居心叵測兩种而已,必居其一,別無他選。

在老蔣看來,49年沒有殉國、沒有逃台的國民黨統統是叛徒,但是這些敢于面對一個中國的人,無論是在功德林還是在朝鮮戰場上,卻是在下最爲佩服最有勇氣的中國人。

留在大陸的中華民國國民千千萬萬,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共產黨一家創造的,恰恰是和各位一樣曾經是中華民國國民的人共同創造的。有多少中國人在前一刻還是中華民國的子民,而在下一刻就成爲了新中國的建設者。在大陸的中國人不是共產黨的囚徒,而和共產黨一樣,都是這個國家的主人。大家是一條船上的人,風雨同舟。每個國家都要有自己的新生,排斥中華人民共和國,不過是某些臺灣人對新生與未來的逃避而已。

我支持承認中華民國,但是前提是它要成爲歷史。中華民國只有成爲歷史,才能恢復他應有的尊嚴,而不是小丑和野心傢的道具。愛中華民國,就讓他入土爲安,而不是繼續消費他已經殘缺不全的遺體,抱著棺材哭個沒完。

悲情太多,就是廉價的眼淚。國死不能復生,各位節哀。

與其做中華民國的風箏,不如做中國的飛鳥。一定要有根綫牽著才舒服,那是偏執。飛鳥翺翔于晴空,不需要任何綫的束縛。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8596&aid=2665600
引用者清單(1)
2008/01/19 00:35 【不平則鳴】 淺談民族主義
 回應文章
從歷史的角度看,的確可笑
    回應給: 叼根稻草看夕陽(saxphonewang) 推薦0


edyvice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中華民國才是中國史上最牛“釘子戶”,不服不行。

在下悲天憫人,偶爾也在臺灣說幾句臺灣人不喜歡聼的盛世危言,可是最後不是被臺灣網友說在下是極左青年,就是被大陸的民主同胞,精神黨員攻擊。

歷史會自我糾正,塵歸塵,土歸土。左也好,右也好,希望那道無形的墻崩塌的時候,大家可以一笑泯恩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8596&aid=2683303
突然觉得非常搞笑
推薦0


saxphonewang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台湾媒体是没水准没道德底线的媒体,他们以挑逗族群,人际恩怨,无限放大仇恨的吸金机构。看到余某祥呜呜低泣,偶差点没笑翻在地。谢长停,谢志伟 一个个鬼哭狼嚎。。。。。。

杨锦麟说这是民主自由可贵之处,

突然觉得非常搞笑,西方管新闻媒体,记者叫扒粪者,我看台湾媒体更进一步,可叫编导一条龙 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8596&aid=2682998
民心已失,国土不让
推薦1


saxphonewang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K書者

昨晚看了一下“小妹大”

各路口水人士,总结出一条“关键是台湾民族,是不是中华民族就各人心证了”

突然光火。

谁说“中华民国”没有亡。一群肖小,挂羊头卖猪肉。

想来极左路线是正确的,管它岛上口水若何,

大踏步准备武统收复山河才是正途。

民心已失,国土不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8596&aid=2682970
「沉屙論」
    回應給: edyvice(edyvice) 推薦0


炮弹归来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感謝市長的指點,「口頭上的砲彈縂好過炮管裏射出的砲彈」說得太好了,雖然我認為把這些「砲彈」射到真正的台獨或獨台分子那裏去更妙。

不過對於「沉屙論」的理解,我與市長稍有不同。在兩蔣時期,兩岸割裂未久,人民的親友情,民族情尚在,如果那時開始治療,只須解決高層領導人的疙瘩,兩岸便能水乳交融,所以只是病在腠理。可惜兩蔣的一念之差錯過了時機,到李扁相繼上任,教育改革,族群操弄,阻撓三通,兩岸的猜忌與隔閡與日俱深,而懷有民族感情和統一使命感的老人日漸凋零,可謂「病入腸胃」。至於近日,中國已成為臺灣的票房毒藥,國軍將變成扁家軍,臺面上競爭的,只有台獨,獨台兩個選項而已,稍不注意,就將面臨兩岸攤牌的局面,已是病入沉屙。所以我認為,此時應該攘外勝於安內,先解決台獨的問題,再商議民國的去留。而且,中華民國這個老字號雖已名存實亡,到底在海內外華人中還是具有相當影響力的。與其把它徹底砸爛,還不如收購過來資產重組,借此改善大陸與中共的形象。不知市長以為如何?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再答鴻飛兄
    回應給: 鴻飛冥冥(firefly77) 推薦0


edyvice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譬如人染沉屙,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髒調和,形體漸安,然後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

----------------------------------------

前段時間曾經重讀三國演義,對鴻飛兄摘錄這段印象深刻。所以另發一帖,專門做答。

在我看來,兩岸自49年以後分裂分治之狀態,如同“人染沉屙”,所以經貿發展、人員往來,如同“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

現在兩岸的經貿與文化交流日益繁榮,政治問題成爲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所以到了 “腑髒調和,形體漸安,然後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的階段。

只有徹底消除兩岸的政治藩籬,“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在兩岸融冰之前,無任何經濟文化交流之基礎,空談政治和解,則如“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 ”

現在看來,大陸的兩岸政策,僅本遵循這樣的循序漸進的方針。大凡要用猛藥的時候,都是解決難以自然消除的頑疾。雖然人體有自我修復的機能,但是人生苦短,有時用藥準確可以事半功倍,節約時間,沒必要拖太久。大陸官方重提正式結束内戰狀態,與民間對ROC存廢的爭論,在我看來,是一而二,二而一,原本是一回事,不過大家立足點不同,視野境界有差別罷了。

對中華民國的執著,是所謂臺灣統派的心結。而此心結不解,就給了台獨“風邪”入侵的空間。所以台獨易解,而中華民國不易解。若不消除此結,則台獨反復再生,足以證明此為治標不治本的方案。

在下以爲,中華民囯不宣佈台獨非法,則病在腠理,在皮膚上做保溼護理維持彈性,並不能解決問題。所謂臺灣統派,有相當多諱疾忌醫,明知問題所在而不去解決。

大陸容忍ROC存在,即等於縱容台獨。如醫生害怕病人喊痛而不肯下刀,等於對病灶放任不管,日後卻要病人為病情的惡化而付出更大代價與成本,以至於大傷筋骨。所謂長痛不如短痛,中華民囯的爭執,是短痛,兩岸不得不做的軍事攤牌才是長痛。

早治療,早康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8596&aid=2672371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回應給: 鴻飛冥冥(firefly77) 推薦0


edyvice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當前臺灣形勢錯綜複雜,何為急,何為緩,何為輕,何為重,我所疑惑不明者只在於此。願市長教我。

--------------------------------

鴻飛兄過謙,在下不敢指教,只談一點看法。

兩岸之形勢,可緩可急,波異雲詭。戰略面可急的事情,戰術面卻緩和。反之戰術面急迫的態勢,戰略面卻緩和。兩岸發展之本質,經貿與文化交流是一面,政治與軍事博弈是另一面,互為表裏。

就博弈而言,如同兵家相爭,詭道也。如果兩岸和平為主軸,中共又何必重提結束内戰狀態?鴻飛兄來自大陸,想來一定清楚,内戰狀態之表述,其背後所蘊含之意圖。

在下既不是囯台辦的智囊,也不是國防部的參謀,自然無法知道大陸高層的對台政策究竟何為緩急輕重。但在下以爲,人民之交往,並無一定之規。兩岸局勢不會因爲我等對中華民國態度之緩和而好轉,亦不會因爲兩岸人民唇槍舌劍而惡化,決定走向的,是國際閒的角力與實力消長,是兩岸政治精英的認知。

就政治角力而言,人民強硬,當局才有進退的籌碼。如人民要求緩和,當局只有妥協退讓。如違逆此道,對於執政者必然是自找麻煩。

兩岸網友在ROC的爭執,不過是大陸民衆要求急統情緒的宣洩。如能理解到這背後的深意,就應理解,這口頭上的砲彈縂好過炮管裏射出的砲彈。

倘若兩岸因爲ROC的存廢問題而起爭執,乃至於重回到内戰狀態,只要不刀兵相見,也未必不是好事。

歷史自然有其走勢,並非我等可以主導,所以在下以爲鴻飛兄沒必要一定執著於輕重緩急。站在各自戰壕裏,當然是槍口互指。但是停戰協議簽訂,還是骨肉兄弟。大家不過是普通民衆,當面拍桌子,轉身談生意,大把賺錢,大口喝酒,言論自由,快意恩仇而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8596&aid=2672273
MUST read & bookmark for ALL Chinese
推薦0


ivanpang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努力加油, 喚醒中國人的靈魂及風骨.

中國失土收復聯盟
www.centralnation.com

黃花崗歷史文化擷萃
www.huanghuagang.org/index_big5.ht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8596&aid=2671789
對症下藥
    回應給: edyvice(edyvice) 推薦0


炮弹归来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市長所言甚是!風箏線遲早是要剪斷,讓鳥兒飛向天空的. 然而臺灣不止有馬英九和陳水扁為代表的兩種多數派別(他們在聯網中各有代表城市),例如YST的天下就是少數中的少數。各派有各派的具體情況,不可一概而論。

行醫用藥,時機,部位,分量都要精確掌握,否則效果就可能南轅北轍。諸葛亮舌戰群儒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譬如人染沉屙,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髒調和,形體漸安,然後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

當前臺灣形勢錯綜複雜,何為急,何為緩,何為輕,何為重,我所疑惑不明者只在於此。願市長教我。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歷史是流動的長河
    回應給: 鴻飛冥冥(firefly77) 推薦0


edyvice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研究政治問題和歷史問題,且不可刻舟求劍,歷史不會簡單輪回,也不會靜止不動。

現在的兩岸局勢和國際環境,已經與49年時完全不同,也與金門炮戰時完全不同。馬英九和陳水扁不是蔣介石父子那樣的民族主義者,如果大陸仍然以過去的思維來處理臺灣問題,恐怕兩岸永遠都不可能取得進展。

鴻飛兄睿智理性,當然知道宋慶齡與金門炮戰背後的意義。但是在下要指出的是:打向金門的是政治砲彈,目的在於提醒對岸,要注意一個中國的默契。但是這種砲彈還是要死人的。

今天我們重提中華民國的存與亡,在美國上下其手,台獨勢力試圖鋌而走險的今天,何嘗不是另一種政治砲彈,提醒對岸一個中國才是兩岸的默契。

金門的炸彈提醒的是老蔣,炸死的卻是前綫的軍人。今天大陸網友以中華民國的質疑,雖然爭辯的對象不過是臺灣網友,但是人民希望提醒的何嘗不是對岸的當政者?

我要重申的是,刻舟求劍是政治觀察者最應避免的錯誤,在歷史的長河上行駛,尤其要保持清醒。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8596&aid=2671207
請教市長
    回應給: edyvice(edyvice) 推薦0


炮弹归来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新中國成立後,宋慶齡先生曾多次請求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什麼中央始終不批准,直到她臨逝世之前才通過呢?
大陸早就有奪取金門,馬祖的實力,為什麼只打兩炮就完事呢?
市長比我聰明的多,應該明白其中的道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