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西與神聖女性信仰 ...陳韻琳...
在文藝復興時期,著重思想的藝術家們竭盡所能的模擬自然,因為他們相信自然之上有一個共通的法則,這個法則與永恆理念是相通的,至於模擬自然,需要的就是理性,而這種理性只有男子具有。最可以拿來作代表人物的就是兼通藝術與數學幾何的畫家法蘭契斯卡,他的畫作充滿準確的量測與清晰的幾何,其名作「天使報喜」,背後的走廊樑柱量測之準確清晰,使透視法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而女性在文藝復興時期,則是比擬為大自然。
於是男性畫家這種以理性觀看繪畫大自然、將自己置於大自然之外,所造成的二元對立,不僅使男性掌控大自然,也呈現出男女地位上的差異。
達文西卻是個例外。
單從文藝復興眾多畫家來比較,達文西的確在比例上畫了最多的女性肖像(留下的六幅肖像畫就有五幅是女性),而且繪畫風格絕不是遠距離的男性的理性觀看,而是近距離的認同式的感性觀看,每一個女子的臉部表情,都充滿著可以充分陳述心理的神秘描述。
文藝復興時期,女性地位是比男性低下的,女性被讚譽的絕對不是才華,而是沈靜溫柔賢淑,女性肖像畫遠比男性少太多,至於暗喻人間情愛的神話作品,女神往往充滿著性感的肉體情慾,畫家以男性的眼光,帶其他男性觀畫者,觀賞著女性的肉體情慾之美。
相較之下,達文西筆下的女性,不僅會被達文西以暗喻的方式(譬如月桂、棕櫚葉、鼬鼠等)指陳畫中女子的非凡才情與對男性的駕馭,而那些女子們,個個都是理性冷靜充滿思想而神秘的,甚至有著陽剛之氣,完全不讓任何觀畫男子感覺她們是男性的玩物、或者地位卑下低於男人。更不用說,達文西將他暈塗技法淋漓盡致完美無缺的發揮,全用在了「蒙娜麗莎」、「聖母、聖嬰和聖安妮」的晚期描繪女性的作品中。
此外,我們若是將達文西獨具特色的繪畫形式暈塗法,與達文西的女性繪畫內容並置來分析,會看出更多達文西對女性地位的高抬與尊重。
有不少文藝復興畫家,透過繪畫神話作品,將女神與大自然並比,並聖化了女性與大自然。譬如波提且利(Botticelli,1445-1510)的「維納斯的誕生」與「春」,正是女神與大自然透過許多象徵符號,交織成渾然一體的泛靈界樣貌。
而達文西與眾不同的是,他不只用暈塗法畫聖母,他也用暈塗法畫人世間的女性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或「聖母、聖嬰和聖安妮」背後神秘的暈塗法,絕對不是準確的量測與理性的觀看,這種形式絕對是流動、感性而神秘的。達文西放棄了男性高於女性的繪畫觀看,改採畫家與畫中人物彷彿渾然交織的繪畫形式,正意味著他對女性的認同與尊重。而「聖母、聖嬰和聖安妮」,也使達文西成為史上第一個繪出動態女性的畫家。
這種暈塗法構成的流動神秘感,也讓大自然一如女性一般的神秘莫測,絕不是精準理性的測量可以全盤理解掌控。所以與法蘭契斯卡相比,達文西跟他正好處在藝術形式的兩極。
當然,我們可以從達文西醫學解剖的筆記中得到映證,他在研究女體時,是推翻了「女性身體是墮落的」的觀點,將男女身體置於同樣的讓人驚嘆的地位上。(註四)
由這些達文西繪畫的研究可以發現,作者丹布朗處理這個精彩的懸疑偵探小說,導引著神聖女性的議題,而定名為「達文西密碼」,書名一樣是個雙關語,它既指涉懸疑的破解有賴羅浮宮的達文西畫作,也指涉真實世界中的達文西,的確是研究女性主義的人需要重視的畫家。
至於達文西畫作中暗示著聖杯位置、暗示著抹大拉的馬利亞,則是小說創作中為襯托主題而有的杜撰。
書中對抹大拉的馬利亞的詮釋,是根據「抹大拉的馬利亞的福音書」中幾句話的推衍而來,那幾句話描述了耶穌的門徒覺得耶穌喜歡馬利亞勝過他們,有些吃醋,而後推衍了耶穌其實娶了抹大拉的馬利亞,還生了孩子,只是被門徒與其後的教父們強力掩蓋掉了,千年來耶穌與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後裔因此倍遭逼迫。女主角蘇菲,正是後裔,她其實是公主。(這部分大量參考了Pierre Plantard的偽資料)
「達文西密碼」這本書不是文獻考古史料分析,它是本小說,所謂小說,就是杜撰、想像、虛構、真假摻雜,這些都是小說的特點。
抹大拉的馬利亞究竟是何許人呢?
抹大拉的馬利亞是耶穌的妻子?
抹大拉的馬利亞,從聖經查考,在耶穌受難以前提到她的地方,是在路加福音八章2節,她因被鬼附非常的痛苦,耶穌治好了她,從此以後她就一路跟隨耶穌,成為門徒之一。從原文詳解,耶穌治癒馬利亞,是全人從精神到肉體的治癒,不能只指為從不道德到道德性的治癒。
在紀錄抹大拉的馬利亞之前,路加福音七章37-50節,記錄了一次女人拿香膏塗抹耶穌的腳的事件,香膏在當時是非常珍貴的物品,因此這次事件呈現了那個女子對耶穌的深愛。在這段,路加加上了「她是個罪人」的註解。
抹香膏的女人的事件紀錄,聖經中除了路加福音,還出現於馬太福音二十六章6-13節,馬可福音十四章3-9節,約翰福音十二章1-8節,這幾節仔細比對,會發現路加福音所記載的,不管是時間、地點、主題,都跟馬太、馬可、約翰記錄的時間地點不一樣。路加的重點是「愛與赦免」,後三者的重點是「這香膏是否枉費」。因此路加福音那個「有罪的女人」,是另一樁事件,既不是伯大尼的馬利亞(也就是馬大、拉撒路這個家庭),也不是抹大拉的馬利亞。而聖經沒有任何地方指陳抹大拉的馬利亞,就是那個有罪的女人。
針對這幾節比對,遠在早期教父的著作文獻中就有很多的爭論不同的說法,結果到中古時期的學者,不僅讓抹大拉的馬利亞竟然會變成有罪的女人的代名詞,甚至將伯大尼的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混為一談積非成是,並且變成文化產物,出現於繪畫作品中。
抹大拉的馬利亞根據幾卷福音書比對(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節、馬可福音十六章1節、約翰福音二十章1節),她與其他婦女一齊去耶穌墓前,可能是因為她更急切些,走的比較快,因此單獨到了墓前,她發現墳墓是空的,趕快回頭去找耶穌的門徒彼得約翰,再跟他們一齊到墓前。彼得約翰對墳墓是空的深感奇怪,又回去告訴其他門徒,而抹大拉的馬利亞仍留在墳墓那裡哭泣,就在此時,她單獨一人,復活的耶穌向她顯現,抹大拉的馬利亞立刻呼喊耶穌:「老師!」她一定是急著想觸碰耶穌,因此耶穌跟她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妳往我弟兄那裡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這句話意味著死裡復活的耶穌,跟門徒包括馬利亞之間已進入到另一種關係層次中,跟之前成為人的耶穌,已不再一樣了,而耶穌願意透過抹大拉的馬利亞告訴祂的門徒們,應當是認為抹大拉的馬利亞能夠很快的理解這種新關係。
很可以做個對照的是,耶穌升天見父後,再到門徒當中,卻是叫他的男性門徒多馬去觸碰祂的傷痕,理由是,多馬不信耶穌死裡復活。這種對照更顯出抹大拉的馬利亞在耶穌面前的獨特性,那是一種對於神人之間的信與愛的快速理解,是女性特質所獨具的。
從這些聖經記錄的確可以看出,耶穌是很鍾愛抹大拉的馬利亞的,但毫無「結成夫妻生兒育女」的暗示,也絕對無法如此衍伸。
而抹大拉的馬利亞成為有罪的女人的象徵,的確是中世紀學者混淆變造出來的,他們讓抹大拉的馬利亞在藝術史中徹底污名化,成為罪女的符號。
究其實,「達文西密碼」中利用偽文獻,將抹大拉的馬利亞變成耶穌的妻子,不僅要凸顯耶穌是聖人而不是神的觀點,更要凸顯抹大拉的馬利亞地位的尊貴,因為耶穌是透過這種神聖婚姻,才能成為完整的男人的:「男性在精神上是不完整的,除非他們擁有跟神聖女性結合的肉體經驗。」(p.355)
如筆者前述,將歷史文化變成絕對客觀的框架,讓一切人文科學納入此框架,一定會產生一切都是相對的、所謂的神其實是歷史文化的產物的觀點,當然在這觀點之下,耶穌只可能是聖人、不可能是神。作者在這裡再度善用達文西藝術作品的,用「最後晚餐」這幅畫來補充說明。(p.283)
這就是為什麼「達文西密碼」中會提到「諾斯底主義」。因為「諾斯底主義」,是耶穌死裡復活後,第一個倡導耶穌是人不是神的觀點的教派。(p.281)(註五)
諾斯底主義很明顯的和聖經中陳述出來的基督信仰差距非常的大,從一個信仰歷史文化的客觀性、視基督信仰為歷史文化產物的人而言,「諾斯底主義」和「基督教主義」當然沒有什麼差別,都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它們之間是等值的,因此不能諒解何以「聖經」中沒有納入「抹大拉馬利亞的福音書」;但從基督教信仰的立場,「抹大拉馬利亞的福音書」,是不可能納入聖經中的,這絕對不是因為歧視女性,而是基於篩選聖經的標準。(註六)
為何教會壓抑女性?
我在前文中有提到,「達文西密碼」會熱賣,當然隱含著它反應某種時代趨勢。很多研究當代文化趨勢的學者,都看出二十世紀後半期以來,有一股宗教復興的熱潮,這宗教復興的熱潮又以新興宗教的興起與流行,最為明顯。
「達文西密碼」中,至少呈現出苦修式信仰、基要主義式信仰、開放式信仰、 人文主義式信仰、秘教式信仰、歷史文化信仰、神聖女性(女神)信仰,而最後又以:「你看看四周,藝術、音樂和書籍裡都在述說她的故事,與日俱增。世局動盪,我們開始察覺到人類歷史的危機….以及自我毀滅的危機。我們開始感覺到有恢復神聖女性崇拜的必要。」(p.505)作結,意味著作者最終期待復興女神信仰。
女神信仰非常容易跟秘教式信仰結合,因為女性一向以來就有跟大自然結合、成為大地之母的連帶關係,這其實正是新興宗教的內容。(註七)
因此歸根就底,這部作品是部預設宗教立場的作品、也是女性主義作品,儘管它呈現了各種信仰方式,作者最終導引到新興宗教的女神崇拜,這可以說是女性主義的最強烈主張了,因為女性主義者一向以來就把父權文化關連到父神崇拜,也視父神信仰帶出來的文化體系為壓迫女性的元兇,因此徹底的否認聖經。
說到這裡,我們又要回到諾斯底主義了。因為以聖經中紀錄的耶穌對女性的言行,相較於當時代歧視女性視女性為奴的文化,耶穌根本就是個女性的解放者,在他的言行中沒有任何貶損女性的含意,他跟女性的關係也打破了當時的羅馬歧視女性的文化,何以教會到後來會出現貶抑女性的文化呢?
Peter Brown 在「The Body and Society—Men,Women and Sexual Renunciation in Early Christianity」一書中,透過文化歷史研究,指出女性地位低落跟諾斯底 主義滲入基督教信仰是有關的。(註八)
儘管尼西亞會議中教父們竭力阻擋諾斯底主義,但諾斯底主義靈肉二元論還是進到了基督教信仰中。在耶穌的教訓中,人的墮落是全人、從靈到肉的墮落,拯救也是全人的拯救;當人被救恩拯救,神國就已經在人心中生發,全新的生命已經開始。
諾斯底主義滲入後,教會界開始視肉身為惡、視世界為惡,靈肉二元對立之下,苦修主義、與世隔絕的修道院應運而生,性成為罪惡,而女人會引誘男人,所以是墮落的,婚姻是次等人的選擇。當然可以想見,最後守獨身會成為貞潔的象徵,處女成為聖女。
新教改革者包括馬丁路德,很多人從修道院走出,改革內容之一,就是廢棄守獨身即是持守聖潔的觀點,他們鼓勵婚姻,這最重大的意義就是將靈肉二元對立觀點放棄了,這使現世真實的人生包括婚姻,都可以彰顯聖潔。這就是為什麼新教與天主教相較之下,新教顯得開放的多。
基督教女性主義的回應
過往壓迫女性的教會文化,教會非但不該否認,而且得要正視,並透過女性主義神學來矯正。
現在在基督教當中,已出現很多的女性主義神學家,他們在研究中坦承教會文化長久以對女性的壓抑、將女性視為次等,這些神學家們重新從女性的角度來審視聖經、詮釋聖經,從聖經四福音中耶穌的言行,找到耶穌解放婦女的例子。
以新教神學家E.M.Wendel為例,他在其作品「女性主義神學景觀」中,是以耶穌和核心來建構女性主義神學的,包括耶穌如何看待女性,女性用怎樣的女性特質跟耶穌建立愛的關係,Agape之愛中的女性特點,耶穌的女性特質,以及「因信稱義」對女性自愛應當會產生的影響。Wendel還用中古以來的聖像學研究,來看信徒心中上帝與耶穌的女性特質。(註九)
也就是說,在基督教女性主義神學家的神學研究中,是不需要透過否認聖經、將耶穌降低成為人、或以抹大拉馬利亞女性譜系、或以大地之母來塑造女神;反而是重返耶穌言行,以女性視野重新詮釋耶穌、並找到耶穌的「母性性格」來重新定位女性跟男性的關係。
人類的墮落,是男與女一齊的墮落,墮落導致男性轄制女性、女性戀慕男性;男性得終生勞力糊口、女性得受生育之苦,這種墮落是男與女一齊發生,因此,拯救也是一齊發生的。在耶穌救恩的新創造底下,男與女的關係被更新了,男人要用耶穌捨己之愛愛自己的妻子,妻子對丈夫不再是為奴的懼怕,而是神聖盟約中的敬重。
正因為這種新創造完全翻轉被咒詛的舊文化,所以耶穌是以死終結過去,以復活帶出全新的開始,這正是救恩的含意、也是以耶穌為男女關係的核心的含意。 (註十)
註四、參考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Norma Broude&Mary.D.Garrarde共同編輯)之 ch3:達文西Mary.D.Garrard遠流1998
註五、關於諾斯底主義
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出現於一世紀末二世紀初,希臘文字義是「知識」,這字的意思,說明了它的特性,他是一個哲學系統,建基在希臘哲學之上,是徹底的二元論,他們強調物質是惡的,靈魂是善的,靈界與物界處在永恆的對抗之中。正因此,最偉大的神是不可能創造這個世界的,所以在他們的哲學系統裡,建立了一系列的愛安(Aeons),這字的意思是「發出物」,它們是從至高的神發出來的,至於至高的神,則是完全的靈體。至於舊約所提的是藉由上帝而造,表明上帝是次等的神。
因為這種觀點,也就影響了他們對耶穌的看法,人既然是物質,就是惡的,身為善靈,就不可能以肉身在世上生活,因此耶穌不曾為人,一直是靈,只是以肉身顯現一下,並透過這種顯現上十字架。這種說法被稱為「幻影說」。另一種說法則是,上十字架的耶穌並不是神,而是人,基督曾以鴿子的形式降臨在耶穌這個人身上,但是在耶穌被定十字架之前,就已離他而去。
由耶穌的觀點,隨即影響到他們對「拯救」的看法。罪惡來自於無知、缺乏知識,救恩,是得到知識,救恩只秘傳給非常少的人,一旦他們被啟悟,死時就會脫離肉身禁錮,以靈與神合一。
基於知識包含對自我真性情的認知,因此有些諾斯底主義者會鼓勵信徒放任犯罪以獲得真知,這些放任中當然涵蓋了性的淫蕩。
但這種觀點會跟諾斯底主義中肉身是罪的觀點互衝。因此更多諾斯底主義者對性與婚姻採取苦修態度,他們主張盡量不要生兒育女,以免製造更多被黑暗勢力囚禁的靈魂,女人被造是罪惡的淵藪,因此他們企盼有朝一日女人全被改變成為男人。
儘管存有這種觀點,但從文獻中考證,諾斯底主義中,女信徒在他們很多派別中都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十九世紀在埃及發現了諾斯底古經文,當中便有「(抹大拉的)馬利亞福音書」。這些經書後來被稱為那哈馬迪(Nag Hammadi)圖書館,事實上它們非常多元,性質可分為「非基督教諾斯底主義」、「基督教諾斯底主義」、「非諾斯底主義」等類思想,內容並不統一,相當紛亂。
註六、聖經的篩選原則是這樣的:
新約經卷的被認定為正統,最重要的關鍵是在寫書的作者。新約作者幾乎都是耶穌在世時,跟隨耶穌的門徒,他們不僅於耶穌死裡復活之後,分別記錄下來記憶猶新的耶穌言行,以及他們在耶穌升天之後,按耶穌吩咐傳福音的過程,同時也繼續透過跟基督徒們書信往返,傳遞耶穌的教導。至於作者保羅,他是個曾經迫害基督徒、卻因路上大光照耀聽見耶穌跟他說話,而歸順基督的人,他因為具有深厚學識,因此能在書信中不斷將耶穌的教導,歸納成清晰明確的教義;也因為他不停的傳福音建立教會,跟信徒通信,因此記錄下來很多新起教會信徒之間的言行以及困擾。
這些經卷於西元100年時已全數寫完,經過長達300年教父們的考證、討論、爭辯並對照各卷思想,終於形成今日之新約聖經。因此教父們所做的,不是外加這些經卷的權威,而是經過詳細勘查考證後,認定並保存這些因作者而確立下來的權威。
次經是西元前第三世紀到西元後第一世紀期間寫成的書卷,共有十四卷(或因分法不同變成十五卷),這些書卷反映了新約和舊約之間這四百年間的猶太人歷史和傳統,大部分次經都被天主教接納並常引用,但不列入聖經之中,主要原因是昆蘭死海古卷中所發現的次經,與其他數以百計書籍對照後,發現這些次經只能被證實為當時的流行著作,而且這些次經書卷作者並未自稱「受神默示而寫」,甚至還特別否認自己是受神默示而寫(馬克比書上九:27)。
註七、60年代以後興起的新興宗教,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重視靈覺經驗,包括異夢異象、預知、超感覺能力、能感覺得到靈異體諸如鬼、亡靈等。第二個特點是善於結合各種原始宗教民間宗教中的神靈與觀念,以及幽浮外星人、網路等新科技玄想。第三個特點是視大自然包括山水大地皆有神靈。第四個特點就是用一種哲學思考統合如上所有的特點,將之貫穿為一個整體,那個哲學思考就是One。我們多少可以看見新興宗教中有西方新伯拉圖主義、泛靈論、以及東方宗教的影子,這是60年代以後對現代化、科學發展的幻滅感,以及尼采以降神死哲學導致的人文主義思潮的同途末路,因而生發出來的一種宗教復興運動。
註八、The Body and Society—Men,Women and Sexual Renunciation in Early Christianity Peter Brow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9
註九、「女性主義神學景觀」E.M.Wendel 香港三聯1994
註十、本文其他參考書籍
1. 二十世紀宗教思潮John Macquarrie桂冠1992
2.當代神學辭典 楊牧谷主編 校園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