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精神病院
市長:pc9656439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學校社團高中職【精神病院】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哲探討】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達文西密碼中呈現出來的幾種宗教態度…
 瀏覽1,665|回應0推薦0

Elisabeth Syu 依莉莎白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達文西密碼中呈現出來的幾種宗教態度 ~陳韻琳~

苦修式的宗教態度

首先是主業會(Opus Dei),作者先解釋跟主業會相關的事實部分:虔誠、肉體苦行,以及近年被懷疑有洗腦、強制等控制行為而引發爭議(這應當是民主自由時代,該團體仍要求嚴苛的紀律與聽命順服,所帶給人的困惑)。

「達文西密碼」書中描述:「主業會這個天主教社團由西班牙神父施禮華創立於1928年,提倡回歸保守的天主教徒價值觀,並鼓勵其成員在生活中犧牲….」(p037)這部分資料是真的。

其實主業會的宗教態度,正是一種苦修主義,它在天主教系統中有非常久遠的歷史。

苦修主義,來自希臘文askesis,字義是操練,它是指一套屬靈操練的系統,主要目的就是要除去撒但藉世界及肉身加諸信仰者的枷鎖。它有許多不同的形式,但共通原則就是貧窮、貞潔與順服,放棄世上、肉身的快樂,服從屬靈導師的引導,使靈魂日漸提升,進入與神同在的境地。

耶穌在曠野受40天試探,是苦修主義的榜樣,因此在耶穌時代就已流行苦修,起初苦修者選擇沙漠地區,但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在西元250年左右,有一群隱士住在埃及中部的山洞之中,並將苦修主義傳遍地中海一帶,領導人物是巴西流(Basil)與耶柔米(Jerome)。

早期因著羅馬帝國大肆迫害基督徒,苦修主義者多半選擇退隱遺世獨立,因此修士monk希臘字源原意是孤寂,不過當基督教國教化後,苦修也就包含了社會服務、宣教等內容。

儘管有很多信徒反對苦修,但苦修主義還是慢慢變成了「聖潔」的標準記號,教宗大貴格利(Gregory the Great)要求所有教士及羅馬教會都要實行苦修,到1123年亞特蘭第一次會議(First Lateran Council),已轉變成必須守獨身。

苦修主義原本是個人獨自進行的,但巴西流主張群體苦修,這就成為修道院的來源。中世紀最大的修道院系統,是本篤會(Benedict)。而後隨著幾百年下來的演變和發展,修道院距離原初的貧窮、貞潔與順服已太遙遠,因此又有很多修道院發起改革運動,這就是後來出現熙篤會(Cistercians)、道明會(Dominicans)、普利孟特瑞會(Premonstratensians)、方濟會(Franciscan Order)等的原因。

一般來說,修士的苦修包含個人性及群體性兩種。個人性的苦修要求嚴格的尊守紀律與自制操練,特別是針對肉體方面,因為他們認為與神相交的主要攔阻,就是在邪情私欲。群體性的苦修則特別重視禮儀(Liturgy),這是一種群體性的敬拜生活,包含音樂、禱告、聖禮等等。

至於「達文西密碼」一書中所提到的聖殿武士團(Knights Templars),這是在十字軍出現以後,所出現的一種軍事化的修道院組織,它成立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聖殿、朝聖徒、並攻擊回教徒;另一個修道院組織是聖約翰武士團(Knights of St. John),它又稱慈善武士團,是十字軍為保護病患而設。

天主教日漸腐敗、加上黑死病蔓延人口銳減,修道院也隨之式微了,很多改教者從修道院出走參與改教運動,馬丁路德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強烈主張傳統的修道生活是不足夠的,教會一定要改革才能復興靈性。

修道主義在經過改教運動的批判後,於啟蒙時代和二十世紀繼續遭逢激烈的批評,不僅他們的貞潔、貧窮、順服被懷疑,批評者也質疑他們的非人性化、與與世隔絕不合現代人的需要,因此苦修主義光榮的日子也就一去不返了。

這多少可看出來「達文西密碼」一書的作者會拿「主業會」來嘲諷的原因。

主角之一西拉繫苦修帶與鞭打自身的行為,其實是典型的苦修主義,這在天主教傳統中並不陌生。

不過,西拉的行為還混雜了個人不幸過去的苦毒怨憤、對自我徹底的否定、心靈扭曲、以及極端保守的基要派的觀念,因此他很容易被利用,以上帝之名進行迫害謀殺,他行兇後仍認為這是為了上帝的緣故、因此是聖潔的,這絕對不是苦修主義的觀念。

基要主義式的宗教態度

若撇開西拉心靈強烈的扭曲、對過往強烈的苦毒怨憤、對自我強烈的否定不談,西拉暗殺行動與聖潔信仰之間的密切關連,是屬於極端基要派的宗教態度。

不管是回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信仰群體中一定都有「基要派」(Fundamentalism)。由這個字詞出現於1920年代,足見它具體反映出現代化過程中對信仰造成的衝擊。基要派的特色就是保守,拒絕現代化,對信仰要求字面意義上的嚴格遵守,道德嚴謹;基要派對現代化過程中造成道德、傳統的毀壞攻擊不遺餘力,任何信仰者企圖跟現代文化對話、找到平衡點,會立刻被基要派斥為墮落的世俗化;因此基要主義者往往會對世界持分離主義的立場。

極端基要派,會偏激的為了維護信仰純正與嚴謹道德,不惜大動干戈,並將之視為以上帝之名而戰。

所以西拉殺人後,進行懺悔,並跟自己說:「今日所犯下的罪行,在目的上是神聖的,對抗神之敵人的戰爭行為,已經進行了數個世紀,罪行肯定會得赦。」

開放式的宗教態度

會出現基要派,相對而言,一定意味著有開放的信仰。開放帶出來的改變,往往會激起保守主義者的反彈。

西拉到底面對的是怎樣的衝擊,導致他得要激烈反彈呢?

自從教宗若望23 世在第二屆梵蒂岡公會議(1962-65)後,天主教就走出保守主義的框框,願意跟各種思想潮流、宗教信仰對話,若望23世說教會應「趕上現代」(Aggiornamento),而後一批新的天主教神學家產生了,並且成為二十世紀末期的神學巨人。這改變了天主教之前以極端保守、停滯不前而聞名的印象。

新的神學家們一方面對信仰忠誠,一方面努力的跟現代思想對話。

這種轉變,使天主教中堅持保守立場,視俗世思想為邪惡的、必須徹底拒斥的信徒們感到不安。

儘管教宗在「達文西密碼」中不曾出現,但是卻無所不在的成為書中主角之一、主業會會長艾林葛若薩的心理壓力:「利用樞機團內興起一股自由派浪潮之際,現在這名新教宗宣布他的使命就是『更新梵諦岡信條』,讓天主教教義趕上時代,邁入第三個千禧年。艾林葛若薩擔心,這表示新教宗果真傲慢的自以為可以改寫天主的律法,好讓那些認為天主教真正教義的規定在現代社會太過不便的人,能夠回心轉意。艾林葛若薩曾運用他所有的政治影響力,想說服教宗和他的顧問們:使教會的律法軟化不單是信仰不堅與懦弱,更是政治自殺。他提醒他們,上一次律法的調整(指的就是第二屆梵蒂岡公會議)造成了悽慘的後果,教會出席率如今降至史上最低點,教會現金枯竭,甚至沒有足夠的天主教神父來主持各地教堂。人們需要教會的規範和指引,而非溺愛和縱容。」(p.173)

這正是典型的基要派跟開放派的衝突交戰。

人文主義式的宗教態度

「達文西密碼」的作者透過偽資料「秘密檔案」,公布的錫安會成員:波提且利、達文西、牛頓、雨果係譜,蘊含什麼訊息?

在文化史上,這些人全數是持人文主義式信仰立場的人——他們更在意真實的人性在信仰中自然的呈現,爭取合乎人性的愛、公義、平等與自由。達文西儘管惶惑著信仰與科學的衝突,但他死前仍堅持按宗教儀式舉行喪禮並入墳;牛頓是個信仰忠貞的基督徒;雨果創作中充滿著對腐敗教會制度的反彈、與真實信仰中應呈現的入世思想——為愛為義為平等自由而戰。

我們從苦修主義歷史傳統的描述中,多少可看出苦修主義者對待世界的度,是傾向世界是惡、肉身是惡,因此要用盡力氣擺脫惡的勢力,讓自己清明與神同在,修道院的組織,尤其又讓信徒可以與世隔絕。因此苦修式信仰到了現代社會,很容易一轉變成分離的基要主義。

這種信仰態度在交通不方便、傳染病蔓延、教育不普及、文化不容易交流的中古世紀,不會碰到多少困難,但一旦文藝復興時期開始以後,信仰就會跟社會文化呈現割裂二分狀態。

文藝復興時期開始以後,教會一直扮演著「文化裁決者」的角色,裁決標準依賴著「聖經」,但聖經主題是處理人神關係的,它對各個不同時代的信仰實踐,僅只提出原則,需要教會在不同時代根據這些原則,重新做出符合當時代的詮釋。教會從「守獨身便是聖潔的記號」的觀念來看待文化,當然是極端保守的,因此科學家屢屢遭逢「異端」的裁判,伽利略、哥白尼都是有名的公案。

因此在當時的文化人,往往跟教會的保守主義持對立的態度,他們相信新知與信仰可以並行不悖,並且努力的在文化界帶出思想革命,企圖找到信仰與文化的平衡點。我們可以說,他們是人文主義式的宗教態度。若是說馬丁路德、加爾文是在進行教會內的革新,則這些人文主義者是在宗教裁判世界中,爭取人文思想的自由。

這些人文主義者從政治社會到藝術文學、哲學科學,所在多有,從文藝復興時期一直承繼到現代;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尼采宣布「上帝已死」,看到人文主義在二十世紀的窘迫——當信仰與文化再度失衡,信仰徹底失勢以後,二十世紀的人文主義者會走上什麼路?

人文主義式的宗教態度,一樣會經驗到信仰中的神秘體驗——個人與上帝之間非常親密獨特的關係建立,這種親密關係任何信仰者都可能在祈禱中經歷——

但絕不表示他們如「達文西密碼」中所述的,一定就是神秘宗教(Mystery Religion)的成員。

密教式的宗教態度

「達文西密碼」中描述出來的錫安會係譜與宗教儀式,是屬於神秘宗教。它和天主教基督教中絕大部分信徒都會經歷到的「神秘體驗」,並不一樣。

神秘宗教(Mystery Religion)原指古代希臘一些具有秘密儀式、又不許信徒外洩的宗教,後來也指著埃及和亞洲具有相同性質的宗教,當然,這些神秘宗教隨著歷史發展文化融合,中世紀以後也會參雜進天主教的元素,所以會有諸如「黑色馬利亞」等的膜拜對象。

人們會有神秘宗教的渴求,其一是因為正式公開的宗教,總是會陷入公式化的僵化儀式中,使信仰者不得滿足;其二是神秘宗教透過秘密的儀式和教義、以及外人不得隨便加入、必須有會友的引薦、並經歷指定的入教儀式才能成為教友的方式,讓參與者感受到自我的獨特、與盟誓的親密向心力,這對參與者是很大的自我認同。

舉希臘羅馬時代的神秘宗教為例,他們稱入教者為「奧秘者」,引導他入教的為「奧秘教師」,教內有「啟迪聖事者」,和「持火炬者」。而造成一個奧秘群體的,還有好些重要的元素,像一起享用的飯餐、舞蹈、儀節,特別是入教禮,這些都能增強向心力。

神秘宗教很多儀式可溯源到原始民族的宗教儀式,不過差別是在原始民族這些儀式是整個部落一齊參加的,對他們而言並不那麼神秘,是傳統文化的一部份,而神秘宗教取用這些儀式後,因為秘而不宣不對外公開的舉行,就變得很神秘。

天主教基督教信仰中的若干儀式,跟神秘宗教很相似,這是因為羅馬的神秘宗教發展到最高峰的第三世紀,基督教信仰基於被逼害也必須秘密聚會,因此很多儀式,有蠻多相似性。

但它們之間最大的差別是,天主教基督教所有的儀式都指向曾出現於歷史中的耶穌基督,而神秘宗教的儀式所指向的神,非常多元,包括各種神話人物、自然界、星體與大地等等。「達文西密碼」中提到的各類事物諸如玫瑰、撲克牌、聖杯、拱心石、男性女性符號、五芒星、塔羅牌等等,都是神秘宗教的元素。

「達文西密碼」中的歷史文化信仰

再來要介紹的就是兩位男性主角蘭登與提賓。他們談起聖杯、占星學、五芒星、塔羅牌、或透過性的神聖結合與神相通等等的神秘宗教,神采飛揚容光煥發,(讓正在懸疑緊張情緒中的讀者深感岔題)當真讓人感覺他們篤信著某種神聖宗教,但是蘭登在某次對話中跟蘇菲說:「世界上所有的信仰都是建立在捏造出來的謊言上,這就是信仰的定義。….」

他們又是屬於哪一種信仰呢?

從表層來看,他們信仰的是歷史與文化。

這種信仰相信真正的客觀精神是在於歷史文化,歷史與文化可以顯示出一切,宗教只是歷史文化的一部份,人與其精神創見才是真正的主體。沒有所謂的超越性宗教,宗教體驗是有相對性的,受歷史條件限制與特定符號、象徵系統表達自身,各宗教間也有相對性,各自用自己的特殊用語表達相同泉源。

持此立場的學者,基於對歷史文化的熱愛,不管是研究原始宗教或基督教的神話傳說故事,都沈浸其中樂此不疲,但他們一定會排除基督教信仰中的神蹟與特殊啟示,因此對耶穌的看法,儘管絕對相信祂崇高的人格,認為祂是精神與道德的導師,但是卻會否定耶穌神性的那一面。

當然也因為熱愛各種原始宗教、傳說、神話故事,因此很能接受這些宗教文化中蘊含的神秘主義傾向,並將神秘主義中的儀式與符號象徵神聖化。

類似蘭登提賓,但是是真實人物、二十世紀著名學者恩斯特‧卡西勒(Ernest Cassirer1874-1945),在其所著的「人論」(An Essay on Man)中,最能表現出這樣的思想:「整體來說,人類文化可稱之為人類自我解放的進展過程,語言、藝術、宗教、科學都是這種過程中的不同方向,人從所有這些方面中,發現且證實了一種新生的力量——建立他自己一個理想世界的力量。」約翰‧麥奎利(John Macquarrie)整理卡西勒這類的「歷史文化之成為客觀精神」的論述,說他們的觀點會認為:「宗教與科學一樣,跟語言、神話、藝術等等同是屬於多種多樣的文化生命中的一種因素,每一種因素,都具有它自己特殊的象徵形式,但是所有這些因素,都以它們的象徵把原來的經驗系統化了,然後它適應為人的精神生活。」因此這派學者們非常喜歡研究符號象徵、語言文字。

瞭解了這種信仰後,我們便可以理解「達文西密碼」中如下這段描述:

蘭登說:「世界上所有的信仰都是建立在捏造出來的謊言上,這就是信仰的定義。接受那些我們想像中是真實的、卻無法證明的事情。每種宗教都得透過隱喻、寓言、還有誇張的故事描述神,從早期的埃及人到現在的主日學,隱喻能幫助我們的心靈去處理那些我們無法處理的事情,當我們開始完全相信我們自己的隱喻時,麻煩就出現了。…. 我是個歷史學家,我反對毀掉文獻,我會樂見宗教學者有更多資料去思考耶穌基督的另一種生活。」

但是他卻又矛盾的表示,他無法公布會徹底毀掉基督教信仰的文獻:「《聖經》代表著這個星球上千百萬人的基本指標….如果你發現你能否認基督教信仰中那些神聖故事的文獻,我們應該這麼做嗎?….至於那些真正瞭解信仰的人,都曉得這些故事是隱喻。」

當蘇菲強調反正這些信仰是假的,蘭登則回答:「不會比一個數學解碼者只因為有助於自己破解密碼,就相信虛數『i』的存在更假的了。」(p.390)

對蘭登而言,信仰真偽並不重要,理解那些反映著歷史文化的符號象徵隱喻,才是最重要的。

神聖女性信仰

儘管信仰歷史文化是真正的客觀精神,用它來框住一切科學的人文的藝術的宗教的思想,但隨著歷史文化的進程,還是會有不同的關注焦點。「達文西密碼」透過解碼、雙關語、變位字謎,逐步帶讀者進入「聖杯」這個關鍵事物,最後把焦點落在神聖女性的概念上,並在最後跟蘇菲說,就算聖杯與抹大拉馬利亞的文獻沒有公布,「你看看四周,藝術、音樂和書籍裡都在述說她的故事,與日俱增。世局動盪,我們開始察覺到人類歷史的危機….以及自我毀滅的危機。我們開始感覺到有恢復神聖女性崇拜的必要。」(p.505)意味著,客觀的歷史文化進程,現在已到了「神聖女性崇拜」的階段。

也就是說,「達文西密碼」這本懸疑偵探似的小說,在客觀的歷史文化框架下,本質上是個女性主義議題的小說,再也沒有比女神崇拜更支持女性主義的了。作者非常機智的將聖杯與抹大拉的馬利亞做出符號性的關連,而其他的象徵符號諸如玫瑰、撲克牌、聖杯、男性女性符號、五芒星、塔羅牌….,也全都指向神聖女性的主題。

而我覺得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將畫家達文西變成支持神聖女性的象徵符號,可見作家丹布朗對藝術家與其作品真的有做過專研,的確,達文西經常成為女性主義者專研的文藝復興時期畫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8539&aid=257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