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紫涵
《論語》季氏篇第十一章
孔子曰:
「『見善如不及,
見不善如探湯。』
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
『隱居以求其志,
行義以達其道。』
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譯】
孔子說:
「古人云:
『有一種人
是見到別人的行善及好事
就好像追趕什麼似的
努力地前進唯恐趕不上人家
見到別人的不善處
就像試摸滾燙的水一樣
即時縮回
唯恐避開不夠快似的。』
我曾親眼看過這種人
也聽過這種話!
古人又說:
『有一種人當天下紛亂的時候
就能隱居起來
以求聖賢之志
當天下太平的時候
就能力行正道之義
以達成契應大道的宏展。』
那我只聽人說過這樣的話
但還未曾見過這樣的人!」
本章是孔子希望
能見到德業兼全的人
孔子說明能見到好人好事
便能見賢思齊
就像追趕什麽似的
使進善必益,柔以時升
如昔日得一善的顏淵
似一以貫之的曾參之賢也
這是感通那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
有為者,亦若是。」
(孟子)的抱負
亦如大學一書所謂的
契入「止於至善」之境域
又說「見不善如探湯」
此漢孔安國引曰:
「探湯喻去惡疾也」
似昔日的閔子騫之辟也
是比喻見壞人壞事
皆能透視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
的戒慎恐懼,迅速避開
本章孔子第二論
古人,當天下紛亂的時候
就隱居起來以躬求聖賢之道理
以求成全自己的心志
就能力行正義
以達成道之宏願
蓋惟昔日伊尹、太公之流
可以當之,此正與孟子所謂的
「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之義相通也
如此
「隱居以求其志
行義以達其道」
則能會通那
「國有道,其足以興;
國無道,其默足以容。」
的反躬自省與行乎大義之自明
所以孔子才說是
聞其語矣,但未見其人
是以意在勉人難為而能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