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佈施
◎佈施的好處就是化煩惱為菩提。
因為在慈悲的當下便是天心的作用
沒有一點業識的染著與觸動,
所以才說:
『常懷佈施心,斷卻貪、癡、嗔』
因為給予而富足,這是一種美妙的感受。
徒要知道,佈施的心沒有任何雜質才是真擁有
◎先講財施,
你能夠對錢財看的輕淡,夠用就好
把它拿出來做道場事業、慈善事業、開荒辦道,救眾生出苦海淵,
那不是很好嗎?但是,你們捨得嗎?
◎再來法施,
你們每個人都會講道。
天沒有道,沒辦法清澈;
地沒有道,沒辦法負載;
人沒有道,沒辦法靈光。
道,是萬靈的真主宰。
過去,道降君王,現在,道降百姓
所以要有感恩的心,用實際行動去度化眾生,這才是最大的法施。
◎無畏施呢,
去除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便是無畏施。
比如說,你能察言觀色,伺機而行
哪裡有紙屑,及時撿起;
哪裡髒了,自動擦拭;
哪個人身體不好了,趕快主動關懷
哪個人沒吃飯,主動下碗麵給他吃,這就是無畏施。
◎道是無形無相的,
要修無形無相的很難,修有形有相的比較簡單。
就像看得到的佈施比較容易做,看不到的心念卻不容易修,
所以才說要以無為之心來了透有所作為的心。
※第二戒律
◎咱們要把自律的心帶回家庭生活,真正做到應盡的責任,
不管在聖事、凡事都要自我要求,才能夠合乎中道。
在培德的過程中,一定要戒除自滿和傲惰的心,
要以謙和的風度和慎行的態度要求自己、歷練自己,
因為要進步,就要不斷反求諸己,
持戒,守恆,才能邁向康莊大道。
生命,要有種自我要求的堅毅精神
不讓自己有一絲的橫越不軌,這就是斷除惡業的刀斧。
如此奉行不渝,必能圓滿人生。
不要認為佛規是一種拘束,因為人有很多無明的盲點,
所以才借著外在的要求來警惕自己的行為,
從遵守到自然,這是一條必經的路。
徒啊!
改毛病去脾氣不是口訣,是行動的指標,所以要持戒守恆。
一個懂得持戒的人必有聖賢之格,
為什麼這麼說呢?
考查古聖先賢,都是先從自律著手,之後才談修行。
要知道,越懂得自律的人,越能得到法喜與自在。
因為這些不再是所謂的束縛,而是生命的自然流露。
◎一念差池作惡多端,一念心善終身奉行。
所以,掌握這一念很重要,
徒的心猿意馬外放,要如何收束?就是要持戒。
先學不越矩半分,之後才能來去從容。
◎持戒是最好的保護傘,也是遠離諸惡的門戶。
用戒律來糾正惡念惡習,
用戒律來彰顯正心正行,
不要怕戒規的多少,能持戒的人才有機會踏上聖賢路。
※第三精進
◎要想跳得高,就必須先屈身,再用力往下踩。
要想成功,必須有接受失敗的勇氣。
徒啊!
每種經驗都是一種成就,不是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嗎?
唯有不成不止的毅力與信念,不停的學習,才能得到新的成績。
如果道理說不清,那是因為你的道學還不夠充實。
事情交給你辦,你就是辦不通,這就表示,你的才能還不足,
所以還是要繼續謙虛的學習。
◎懂得上進的人就會不斷自我教育,積極主動的學習與參辦。
一個沒有進取心的人,生命就顯得無力,因此說「君子上達」
一個君子,他懂得自我精進,不斷往上提升。
◎身為講師的,對於講課的主題與宗旨要很清楚。
如果不清楚,又學的不夠精,懂得不通透,
講起課來就沒有意涵,聽的人也沒有感覺。
所以,你們想要講道理給眾生明瞭,自己就要先下功夫,
認真鑽研與體會,把所學的實踐在生活中,
講起課來才能與眾生心心相印。
◎我們現在救人渡人,
要像大水一樣沖向萬尺的山谷,
毫不猶豫,這叫做勇。
一般人慷慨就義從容,從容取義難
我們通常都是在無事的時候太閒散
有事的時候就驚慌,以致失去許多精進的機會。
人要學而不厭,才可達到真正的智
不但要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還要教不倦。
因此,度人、成全人這件事,
要有不倦怠的熱忱,才能激發出內在真正的仁德,
對眾生永遠有一種捨與慈愛的心。
你自身做的好,人家就佩服你,
德行足了,妙智慧就開啟,
毛病脾氣一日一日的減少,這才叫做有進步。
※第四忍辱
◎水不拒各種的污穢,就像君子的教化與包容,能夠洗淨不潔的東西。
徒兒要做苦海與極樂世界一座橋樑去接引一切有緣眾生。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是一樣,要時刻刻搭起良好人際關係的橋樑
常說好話,互相忍讓,才能廣結善緣。
一件好事的成就,需經過不斷的忍耐,才能步上成功之路。
切忌一時的不耐煩而斷送成佛的路
切記眾生慧命都在你們慈愛下成就,所以,要耐勞耐煩。
也借著這些不如意來提升自己的心靈與眼界。
◎徒啊,待人放的寬,生活不憂煩,為對方多想點。
在人與人的相處中,若太計較對錯,彼此會很辛苦,也不會有好處。
因此,同修在一起學習,就是要借事來成長,
首先調整自己的心態,而不是等待別人來配合你,如此才能一起共事。
◎修行要有善於化解的心懷,而不是一味的忍。
人因為受了五蘊六根的擾煩,很容易掉入對待的漩渦,
勞傷憂鬱,惱火百般燒,怎能不病呢?
這就是心氣內損,形神外散,不懂得化,不懂得解,也不懂得回避。
還沒學會圓通處事,寬容待人,才會苦苦相逼。
徒兒要學習遇事化事的能力,
能化就有路,才有足夠的智仁勇去匡正十方諸緣。
◎因為氣不過,所以受傷,因為忍不住,所以痛苦,
這樣的輪迴,徒兒們每天不知要上演幾回。
要知道,世間一切的有情無情都是歷練的好機會,
但是,如果沒有一點忍辱的功夫,就會出現很多風險,
尤其在這末後時期,很多共業成熟,每個人生活在躁亂與不安的恐懼中
如今鼓勵徒兒們回來佛堂學習,就是希望借由真理的教化,
來安頓大家的身、心、靈,以免陷入共業中。
◎有很多事並不是走到了盡頭,
沒有轉彎的餘地,而是到該轉彎的時候了。
轉彎,不再一味使用過去經驗模式,
而是先忍一下,冷靜下來,再換個方式去為他人著想,
待心氣平穩之後,便會看到轉機。
常常發脾氣的人常與災厄為伍,因為他常有惡氣竄流,
祥瑞之神就很難登門造訪,才會苦厄不斷,
因此,要常做「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這三件事。
※第五禪定
◎禪定就是清靜。
現代人思慮多,煩惱多,想法多。
因為有這麼駁雜的心,才衍生各種疾病。
徒啊!
每天得給自己一些時間靜思、沉澱,別讓你的一生只有忙碌與空轉。
禪定也是一種面對,當你願意面對所有事情的時候,
你的情緒不在,問題也就不存在。
你只是一個空,空可以映物,可以包容一切,所以禪定也叫平常心。
聖賢因為有平常心,在他們生活中的大小事裏,常能將萬境化為一境。
◎徒啊!
要明白心念的根本來源,專心致志地修行,
體察自己是如實修行?還是在湊熱鬧,敷衍了事?
因為專心致志也是一種禪修,
而祖師所傳三寶心法便是制心一處,達到不亂不忙的上乘法寶。
現在的人,心頭老是掛一事,
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寧,全過的苦悶、難耐。
為什麼呢?
因為他的生命著了相,以致生活失了序。
如今既然來學道、修道了,就要懂得修回正確的思想,
安頓苦悶的身心,改毛病去脾氣,才會感覺身心輕鬆,精神清爽。
這個修行才算是入了門,禪定才是得了竅。
◎專注才能成事
一顆心都不安定了,方向當然搖擺不定,
尤其是你們這些身為前賢的人,更要讓自己的心隨遇而安,
也唯有定、靜、安之後,才會生法妙智慧,不致以盲引盲,
這艘白陽法船才不會搖搖晃晃。
所以,修道必須有良好的禪定功夫
不但在待人處事上把持得住方寸,在共事中也能圓融地應對。
禪定不是坐在那裏都不動,心中卻雜思不斷,
禪定是一種安然的開展,因為有安穩的心,
故有透視天地事物的智慧,就能遇事不亂、不急、不慌。
◎咱們修辦道不揣測天時,也不妄議形象,只有老實修行。
入相迷相心情易動盪,不離不入隨喜自安詳。
一念動,則六賊興波作浪,自家真人迷失方向,入了魔障。
常持誦真言也是一種禪定的方法。
因為現今世局紛亂,人心容易起伏,常在一不留意中就迷惘無助,
所以才要借著持誦真言,來達到安心定神的作用。
※第六般若
◎智慧不是憑空而來,而是當你率出本性自然去做產生的
生命充滿了變數,歷練過的生命就像本百科全書,記載著無數智慧的結晶。
有人在變數中成長,也有人在變數中退卻,
能不懼千錘百煉的人,便能創造源源不斷的智慧。
咱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關照本心,能識自本心,才有機會達本還源。
此時的智慧並不是世俗所謂的聰明
法無定法,咱們要空其心,才懂得活潑玲瓏之道,
發現自己經常用善於分別的人心,
而不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智慧,所以才會有錯誤的判斷。
◎毅力好比是火,理智好比是水,
如果火沒有水來止住,就會更猛烈,最終燒人焚物。
所以咱們做事要多用理智,而非盡用頑強的毅力。
不要埋怨環境的不順遂,只有遍嘗世間味,才有機會開智慧
也因為痛過,才懂得不再往苦裏鑽,懂得轉換立場與角度。
咱們只要用真誠、禮敬的心去面對每一種境界,
便能行遍世間路,萬難也無怨。
Linda Hsu
板橋區 【達德親子讀經班】( 親子讀經班 )
板橋區 【海山國小讀經班】( 親子讀經班 )
樹林區 【大同國小讀經班】( 晨讀經典班 / 親子讀經班 ) Facebook 社團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26949820736808/?bookmark_t=group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