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小紫涵的異想世界
市長:小紫涵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小紫涵的異想世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休息菩薩慈訓 專欄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立志、發心、了愿』 / 不休息菩薩慈語
2020/09/08 14:27 瀏覽4,483|回應0推薦1

小紫涵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小紫涵

今天我藉這個機會跟你們講幾句話,勉勵勉勵,

我所講的話是借用這一次在東南亞開懺悔班,

老師結合為我們出的妙訓:

第一個懺悔班的妙訓是立志、

第二個懺悔班老師鼓勵是發心、

第三個懺悔班老師鼓勵的是了愿。

尤其這一次在東南亞開的兩班法會,

合在一起有『五常』之訓中訓,

這篇是空前⋯⋯未有的,

五常是仁義禮智信,這篇很妙,也很漂亮。

第一是立志!

我們修道辦道應該立志做天下第一等人,

既然你想做天下第一等人,就要立天下第一等志

讀書人讀了那麼多的書,為的是什麼呢?

為了明理、明白做人的道理、明白一切的事理。

世上眾生芸芸,大多沒偉大志向。

只能說有一點志氣而已,

求今生今世要出人頭地、富貴功名利祿、

自有的環境、自有的天下、妻子兒女。

他立的志氣就在這兒講求,

所以最大也不過做大官、發大財,

也不過是享受一世的榮華而已。

像這種志向就是成功的話,

也只是他自己或兒女享受而已,

對整個世界、社會,眾生是沒有大的裨益;

那麼我們既然求了道,而且對道具有信心,

我們須立什麼志向?

就是救世救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志向,

將來才能有大的成就,總要有理想、有目標,

不可糊里糊塗渡過一生草草了事,

糊里糊塗為了吃、為了享受。

理學家張載曾講過: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句話雖很漂亮,但做來卻頗不簡單。

在天地之間立一個中心,要怎麼立?

不依靠著道,我們怎麼可以做中心,

中心就是樞紐、運轉、領導,

所以只有老師師母傳道,

才可以在天地之間立一個中心,

做一個樞紐、運轉,

為一般的眾生立一個歸向,

領導他們怎麼立命,

只有天命才可以領導眾生,

所以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只有靠老師師母的天命,

除了這個以外,恐怕行不通,

像釋迦牟尼佛也說過:

『眾生無邊誓願渡、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都是佛家修行的目標、志向及理想

而我們現在既然求了道,想要修道辦道,

就願學佛、學聖人那種心志、那種理想,

幫助師尊師母救世救人大開普渡,

因為現在我們是入世法,

所以老師說過:

『有事建功易,無事建功難。』

修道並不是消極的,真正辦道人更應該積極。

我們自己的人格高尚為第一,

第二要有精神,第三要有地位、身份及立場,

我們如果是出世法,地位就不需要了,

入世法不能沒有地位,所以此時此刻,

當學生要好好讀書,出校門要立志

好好創事業、做一個經理、做一個董事長、

做一個教育界的教授、做一個領導階級,

到那個時候我們有影響力,

可以帶動很多人一起修道辦道了!

再說要達到聖賢救世救人的境界,

惟有辦道,靠師尊師母天命

才可以發揮我們的志向,發揮我們的理想,

所以修道辦道要立大志,要做大事,要做大人。

第二是發心!

發什麼心?

修道辦道要學佛、要發菩提心。

一心向道、求真道之心、

求正覺之心,這就是所謂『菩提心』。

我們知識份子應該發菩提心。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今天老道親、新道親都在場,

新道親應發菩提心去渡化人,

老道親、講師、壇主

則應進一步發比菩提心還要大的心

也就是佛所發的心!無量心!

所謂『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

第一是『慈無量心』

慈就是仁德心,也就是無緣大慈,

不分親疏遠近,都一視同仁,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不分你我。

慈無量心分為兩種:

對別人~

給別人快樂,

使人身心很滿足、很快樂、很喜歡

不對一般人起懊惱。

讓他們修道辦道在精神上有所寄託

儘量講道、渡人。

對自己~

就是不要起嗔恨心、貪妄心,

心地很慈祥,見到人就喜歡,

見到人就高興,態度很親切、和藹

第二是『悲無量心』

也分為兩方面:

對己~

心裏要常發同情心,對人同情、可憐,

對自己很好,很滿足自己,

沒有怨恨,對環境很滿足,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怎麼樣的環境我都滿足、都高興。

對人~

要拔苦,別人有苦,叫他離苦得樂,可憐他救他

第三是『喜無量心』

喜就是歡喜心,

對別人的善言與善行,我們很高興、很喜歡,

見他人成功就是我的成功。

這種喜無量心是不簡單的,

我們都有嫉妒心,人家成功我們就不高興,

真正修道辦道到心境很高的地步,

看到人家成功,就是我的成功,

這就叫做隨喜佈施。

祇要人家好我就好,

祇要人家高興我就高興,

這是不簡單的,

所以喜無量心,

就是隨時隨地都喜歡、都高興。

對眾生跟自己一樣都沒有分別心。

那麼最後『捨無量心』

『捨無量心』就是對外施捨。

施捨一切,財施、法施、無畏施,

對眾生有幫助的我們都要施捨,

讓眾生都能樂而忘『己』。

對自己忘記了,

一切的一切都為了眾生,

救眾生、渡眾生,讓眾生很快樂,

也就是說

『捨人所不能捨,

  行人所不能行,

  忍人所不能忍。』

到了這種程度,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也就是聖人所說的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他心裏想的都是道,嘴裏講的都是道,

身體所行的也都是道,

時時刻刻都是施捨,施給眾生,能得救。

要不是修道辦道,要不是靠著天命,

我們想發這個心即無從發起,

也沒有場合,既沒有對象,也沒有發揮的餘地。

只因現在大道宏展大道普遍,

我們想發菩提心就有對象,

我們可以發在眾生身上去救他們。

如果大家都發這個心來修道辦道,

道場就大有前途了,

尤其學界畢業步入社會,還可以幫助社會界,

多唸幾年書就不一樣,

可講經說法、渡化眾生、上台講道

大家都是知識份子,可說大有前途。

第三是了愿!

志已立,心也發了,我們還要了愿

立什麼愿,了什麼愿。

發什麼心,要生什麼心。

了愿是一輩子的事,不是三年五年

我們必須明白這一點。

當初老師講的話太好了,

勉勵的話,我們用都用不完。

了愿按這一項項去修去做,就可以成功了。

了愿要始終如一、精誠貫注、

專一不移、貫徹到底,拳拳服膺,

必須具有奉獻的赤誠,

自強不息和犧牲的決心。

所以我們替天行道,報恩了愿,

必須依照修道應守之法則,

遵祖祖相傳之規,

依師師相授之法,

以天命為重,以佛法為尊,

以普渡為心,以善言為寶,

以賢才為命,以規戒為法,

尊師要敬,重道要誠,佛規要嚴,

道念要真,志向要高,齋戒要精,

行持要好,榜樣要正,度量要廣,

品行要端,處世要公,八德要守,

五常要行,有過要改,天恩要報,

誓愿要了,敬上愛下,忍讓謙恭,

任勞任怨,捨己為人,抱道奉行,

實心懺悔,照此而行,修道可成。

了愿就是要尊師重道,

老祖師講的這些話,我們常常說,

不僅須記住,還要誠心奉行。

要先立志,其次發心,然後了愿。

所以了愿,始終如一,

必須精誠貫注,所謂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最主要的就是專一不疑,

什麼事都要專一,不宜有疑,

修道要修一輩子,

辦道要辦一輩子,

追隨金線要追隨一輩子,才會成功

我們對道要拳拳服膺,

並有犧牲奉獻的至誠,

如果沒有至誠、自強不息,

也不會成功。

我們想報恩了愿,替天行道,

必須依著老祖師所訂的法則,

從前人、點傳師、

講師、壇主至一般道親,

若想修道,都應該遵守以下法則:

遵祖祖相傳之規,

依師師相授之法,

代代相授,脈脈相傳,

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每一代祖師都有他修行的法門,

現在天道正值大開普渡之際,

老師、師母也有法門,

就是聖人所說的八條綱目

『物格、知致、意誠、心正、

  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所以修道要遵天命,

聖人說過

『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不畏也。

你真正修道,有德性者謂之大人,

有德性者要尊重天命,

尊重師尊、師母的天命,

要不是天命可貴,我們道不能傳到今天,

不能夠有這麼多人都向道。

天命是原動力、吸引力,

就好比磁鐵一樣吸住那麼多,

其帶動力跟宗教不一樣。

以佛法為尊:

我們修道有佛法,

就是老師、師母所訂的法則,

也就是佛規。

以普渡為心:

老師、師母他們老人家的心,也就是我們的心,

我們的心要大開普渡,渡盡天下眾生。

以善言為寶:

不管是老師、老前人、

前人、點傳師、講師所講的好話、

善言都要當做寶,

所謂『得一善則拳拳服膺 』,

就如夏禹聞善言則拜。

以賢才為命:

修道辦道沒有人才是辦不了的,

有了後學,要好好培養他,

照顧他,把他當成生命一樣;

我們修道辦道要守規戒:

佛家的皈戒——三皈五戒、

儒家的皈戒——三省四勿,

我們『道』有皈戒就是三清四正;

尊師要敬:

誠於中形於外,

尊重老師、師母、老前人;

重道要誠:

誠心誠意、誠心把守;

佛規要嚴:

我們在道場,不能馬馬虎虎,

自己須嚴格要求自己;

道念要真:

心裏道念、道心要真,

不能虛假,時時刻刻要誠真;

志向要高:

時時持大志。


Linda Hsu

本文於 2020/09/11 22:56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8475&aid=708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