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同行於經典學習之道
「聖賢經典」是有系統、有條理的記載知識,以儒學的角度之樂天知命、與理合一、良知合一的知覺來探討,本質上並沒有那麼嚴肅和八股,讀經是一件樂事,是充滿未來智慧與貼近人心,不會造成心理負擔,也是厚植人文思想的根本,不單是思想的演進,也是精神的演進,更是牽動著科技的演進,然而經典知識畢竟是刻板,唯親自參與或讀、或閱、或聽....等方式,從文字中領會道理、體驗真理,深刻的去了解和實踐,才是真正的體悟「聖賢經典」所闡述的妙意旨趣。
親子讀經班的讀經活動,旨在學習人本學養。以淺顯易懂又有寓教於樂的「經典常識」,經由志工老師、父母把握著孩童學習的黃金時期,激發起好奇心和求知慾,引導讀好「最有知識」的書,讀活「最有智慧」的書,移默化的「背誦而不解讀」的帶讀,培養起小朋友的一種學習樂趣,會讀、會唸、會看、會認、會聽、會寫、會記、會想....為啟蒙,然後再推衍至熟讀背記,始才會有更多學習空間,學養儒雅的思維,恭謙舉止的規範,作為知所進退之領域,「學習經典」與「生活經驗」相容並進,學習的生命會不斷成長,並常保善良純真赤子之心。
某次在一個辦道的場合,與一位新道親談到一個經驗他是出身於生化科技界的一位工程師,是自負又執著的高級知識份子,一向講求學理舉證與實數據的個性使然,堅信西方社會是追求進步,帶動人類物質文明更趨發達,對於聖賢文化的認知,是陳舊迂腐、封建八股舊社會的東西對讀經教育非常不屑於顧,一直固執於「外國的月亮大又圓」的觀念,認為西洋教育對子女的成長教育有實質的功效。
因此想盡辦法也要送子女到國外去就讀,在孩子剛滿學齡就急於送到美國某州當地的某一所學校就讀,從小一讀起,去當小小留學生,以為孩子正是學習能力最強之際,一定可以適應環境並學習,殊不知文化差異及人生地不熟,父母又無法留下陪伴照顧孩子的情況下,所有在美國的生活起居,全託付寄宿洋家庭代為照料,兩年下來,發現孩子在美國很快的入境隨俗,思想觀念非常洋化,卻不見什麼學習成果,言行舉止沒有規矩和禮貌,開口閉口都是支吾不怎麼流利的洋涇臏,滿口粗俗俚語為多,與人相處更是沒大沒小,甚至於對於父母的態度都一樣。
父母久久才到美國探望一趟,發現此狀時不禁皺眉搖頭,想要教導他一些規矩,反遭孩子不悅的瞪起白眼,一副叛逆性的不屑樣子,小小的年紀原本的乖巧不再,卻變得十分任性乖張,與他們所期待的截然不同。到這時自嘆懊惱地說著:「一時錯誤的觀念,差點貽誤了孩子的一生。」
長此下去無助於孩子學習成長,於是把孩子從美國學校辦理退學返台,在鄉下的一所小學校就讀,每年級的班數不多,全班不到二十來位,很快的與同學們相處十分融洽,每天又能和父母的呵護下一起生活,這不正是孩子要的幸福嗎?生活與學習相得益彰且過得很快樂,為了能讓孩子儘快趕上教學進度,並不選擇一些具表現性的才藝學習,而是選擇成效非立竿見影的「讀經教育」,報名親子讀經班來學習,在志工老師的悉心教學指導,從ㄅ、ㄆ、ㄇ......基礎發音到字讀、識字、抄寫、句讀、暗記,父母都全程參與,每天的課後自習也陪伴,與孩子共讀,不斷地適切給予鼓勵與支持,成為孩子學習成長過程的「良師益友」。
沒幾個星期的功夫,所做的努力付出,提升了語文能力與口語表達,看見孩子重新拾回失去的自信模樣,整個赤子之心活絡起來,不止孩子每天笑逐顏開的,父母也跟著笑得寬心多了,更欣慰的是轉變得很有禮貌,懂得感恩
和學會了與人分享,這與當前的社會只重個人名利及貪念的滿足,是截然不同的差距。
「讀經」教育,在台灣的早已日漸式微了,是冷門科目,父母親要為孩子報名親子讀經班之初衷,和多數人存著不少的質疑,當它是一個宗教活動,想以宗教教化來改變孩子,等實際參與了才發現不是內心所想,親子讀經班提供的是傳承教學的方式,不但是親子可以共同學習的園地,並有最具體、有效的成長教育組織,這裡沒有高薪聘請「歷代聖賢」來當導師,而是由志工老師和家長來當導師「大手牽小手」的齊心帶領子女走向新人生,是一種開發智慧,一種養成品德,一種開拓智慧與心靈的成長教育。
在陪讀過程中,覺悟到「人生在世,不只是為了成就一番大事業,也要講求內在的生活,將這兩種信念結合在一起,才會產生力量,引導尋找在人生中的獨特使命,若想活得快樂又知足,那就必須擔負起這個使命。」感謝『崇德文教基金會』的推展讀經教育,更感念 前人老大智慧的真知灼見,大慈悲的加被實現了聖賢的理想,造福了上千上萬無以計數的家庭美滿。
聽了這經驗後感觸甚多,諺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何須多擔待。」為人父母克盡了「天下父母心」?幫助孩子能學習成長,才是最重要的一門課題,對子女「學習」不要給予過高的期許,那會造孩子心裡的束縛及精神的壓力;在家是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在校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把智慧和品德的根基打好,就這麼的平凡,何必捨本逐末要自家子弟去接受西方教育,多陪孩子學習,從孩子的朗讀聲中,聽聽歷代聖賢的勸導,對您也是個學習成長。
其實這些並不難啊!不要藉詞推託生活有多忙碌,多多參與子女的成長過程,在孩子的學習過程,透過了親子共讀的對話交流,您便開始發現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更懂得給孩子強而有力的支持,還有安全呵護,親子關係更加的親密,而且正與孩子分享家庭的歡喜和諧氛圍。
許多父母和大多數的人一樣,渾然不知在陪孩子讀經時,種種的聖賢至理格言,早已在陪讀中,耳濡目染的刻劃在您記憶中,潛移默化的深植在您心中,也許您不以為意,覺得只是陪著孩子讀經,沒什麼大不了的。不過在過程中,經典的道理會讓您無時停頓下來,有過想一想、看一看究竟?讓您的觀念和態度有所轉變,只因為經典字句中一些根本的奧秘,啟發了您的那份自在了,這已不是傳統宗教及正統科學所能完全解釋。這就是一種成長學習,而且是精神層面的學習。比起一味的拿孩子去作評比,處處向人炫耀、要人稱羨誇讚孩子是「天才兒童」、「資優生」都還來的值得。這是為人父母選擇了「讀經教育」,是一種感動,一種驕傲,任誰都無法分享子女學習的快樂成長。
Linda Hsu
本文於 2009/03/27 15:36 修改第 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