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聖賢的腳步
聖賢之道,就是「用短暫有限的生命,去創造永恆的生命。」
近百年來的「科技知識」,創造了為滿足人類「物質文明」一個萬般享受不虞匱乏的社會,忙碌的追逐現實,淡化了生活態度,逐漸改變生命價值觀,在「認知」上起了偏頗,世代交替之間,產生了新與舊無法相融的苦悶、不安,造成觀念上的漠視,曲解了人文思想的真諦,意識上的執障,遺忘了人本精神的學養,把教育的重心全擺在人類文明的科技成就「物質文明」把傳統文化擱置在一邊,古往聖賢的智慧結晶,是跨越物質、時空與科學典範的「精神文明」,如今竟淪落得束之高閣的命運,過著悠悠無期的塵封歲月,而被遺忘得否認曾經在人們生活中存在過的事實?跟隨聖賢為那樁?為的是什麼目的?在接觸經典後才發現是一種形式的經驗,從現代和歷史的角度來觀察,在面對自己的偏見,幫助我們超越,「讀好」,會意明理即明白文字的道理,體悟出經典的真理,「讀活」,親躬力行儒學所強調的立功、立言、立德之三不朽。回首千百年來,有多少聖賢仁者名留青史,為後世所歌頌的不勝枚舉;有功績顯赫、叱吒風雲英烈而名垂千秋;有埋首寫作,獨樹風格隱名著作而流傳於世,有獨善其身,兼善天下而圓滿一生,為後人景仰於無盡。
跟隨聖賢腳印不是要追其名位、爭其權勢、貪其厚祿、執其表相、效其養形,而是正其思想,修其品德、合其情操,法其精神。必須了解古往聖賢的豐功偉業,都是以「來世」的角度來界定,從不以勝敗論英雄,其深義只有不斷的「學習」與「付出」其做人處世之道理,人文思想之智慧,高尚品德之素養,是非判斷之果決,並非生而知之,而是來自有方,孩提的成長學習中,生活經驗中,無不時時受之人文思想的薰陶、人本精神的孕育,耳濡目染的潛藏於行為思想,成長後時勢造就了不平凡智慧與素養,並創造了一番不朽的功業流芳千古。
人身難成聖賢命,自嘆何德又何能?自怨上蒼不公,命不如他人來的好,其實,當下心中不可有槓高我慢之氣懷著謙和心,重拾起「經典」讀一讀,從而發現命運種種的際遇,未必是上天有意惡作劇的捉弄,當是自在為「精神進化」所安排的一種挑戰一種考驗,安排的一個世俗「福份」的啟示,那就是要您多利用時間去讀「好」經典,去讀「活」經典,自會改變您看待事物的角度及態度,當面對橫流逆境,不會陷入泥沼,沉淪下去,領會「福份」的啟示,砥礪自己、激發出生命的潛能,超越自我的轉機,順性自然,開發所長而蛻變,那麼未來命運當然是大不同。
古往聖賢留下深刻的腳印,一步一腳印的深刻在經典上,是不可抹滅的印記,即便短短隻字片語,字字句句都是至理名言,很值得趣讀,解其意義,不妨多讀幾遍,會明白「道理」,開悟出「真理」,讀經無名師,也無需訪道尋師,天開文運之際,承天恩師德加被,冥冥中契機來時即豁然開悟,就在讀經中,就在生活中,便在「道」中,一指撞破乾坤,劃開被世俗矇閉已久的潛意識,頓然貫通了智慧而大悟。
否則讀上千萬遍,不過是背記得滾瓜爛熟、倒背如流而已,好比籠中鳥飛不出來「自鳴得意」罷了,這表示被知識所執所轉知識拘束了您,拘限了認知的空間變得窄小,又好比走進象牙塔鑽牛角尖「不明就理」;當以謙和心隨著古聖先賢踏過的腳印,亦步亦趨跟著走,那麼知識會擴大了認知的空間,有了寬廣的空間,就能把獲得的「知識」轉化圍「智慧」,「智慧」轉化為「精神」,過程就是以過去的歷史作為借鏡,學習先賢的做人處世之風範,聖哲的人文思想之智慧,繼起千載的聖賢文化,提升言行舉止於聖賢氣象,惕勵自己面對未來「超凡入聖」的精神進化。
Linda Hsu
本文於 2009/03/01 21:13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