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303美麗神話】
市長:203美麗神話  副市長: I'm共仔*(人因夢想而美麗充實ˊˇˋ)小夏〞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學校社團高中職【【303美麗神話】】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油桐學坊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文天祥「典型在夙昔」
 瀏覽1,375|回應0推薦1

203美麗神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


文天祥正氣歌:「典型在夙昔」,他所說的典型,就是聖哲死而不死的精神力量,是充塞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
宋史文天祥傳論:「自古志士欲信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於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指元世祖)既壯其節,又惜其才,留之數年,如虎兕在柙,百技馴之,終不可得。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可不謂之仁哉。」


一、苦難讓生命強韌
縱觀世界文學史,偉大動人的著作,往往是作者投注生命,沾著血淚寫出來的。例如我國的文史大宗師--太史公司馬遷,橫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紲,以一刑餘之人發憤作史記,名垂千古。

史記太史公自序:「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幽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從這一段敘述,可見困厄、橫逆不足以侷限個人超邁的意志和決心,它激發出個人生命的價值光輝。啟示後人,突破困境的最好對策,就是迎向它,超越它。畢竟肉身有時而盡,但是精神永恆不朽。

二、文天祥的相貌風度
文天祥的相貌,根據《宋史文天祥傳》記載:「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見鄉校祠堂供奉同鄉先賢歐陽脩(諡文忠)、楊邦義(諡忠襄)、胡銓(諡忠簡),即欣然嚮慕之,立下「沒,不俎豆其間,非丈夫也!」的壯志。

文天祥畢生所堅持的,就是追求人活著的價值。人間的榮華富貴他享受過了,他四十歲以前的生活富裕豪華,即使是宋理宗御賜的金碗,對他而言也無足珍貴,他白鷺洲書院的老師歐陽守道貧困無資,他毫不吝惜地將它送給老師拿去典當過日子。

文天祥在白鷺洲書院的另一位老師江萬里,是朱熹的再傳弟子,曾以國事殷勉曰:「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後江萬里被元軍所執,不願意屈服投水而死。

文天祥進士的主考官王應麟,是兼治朱熹、呂祖謙、陸九淵之學的飽學之士。宋理宗寶祐四年(西元1256年),文天祥以「法天不息」,對策集英殿。當時擔任考官的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鑑,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由此可見文天祥除了勤學穎悟之外,浩然之氣早已蓄積胸臆。

三、文天祥樹立的典範
(一)文天祥四十歲時(西元1275年),擔任贛州知府,奉詔勤王。召募贛州和家鄉吉州故里之民兵共萬人,更變賣家產以資軍費。友人勸他此舉無異驅羊群入虎口,文天祥答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國家養育臣庶三百餘年,一旦有急,徵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殉之,庶幾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如此則社稷猶可保也。」


(二)文天祥每與賓朋僚屬論及時事,便涕淚不止,曰:「樂人之樂者憂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三)文天祥四十三歲(西元1278年),祥興元年十二月下旬,在廣東的五坡嶺被俘虜,曾服毒並絕食,兩度求死都不成。《指南錄》自述:「予嘗服腦子二兩不死,絕食八日又不死,竟不曉其如何?從者七人,或逃或死或逐,今僅存一人曰劉榮。楚囚之況,宜哉!」

(四)祥興二年正月(西元1279年),文天祥四十四歲,被元蒙水軍押往崖山,敵將張弘範逼他寫信招降宋相張世傑,文天祥曰:「我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作《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五)祥興二年二月,敵將張弘範以丞相尊位誘降文天祥,告以陸秀夫背帝昺投海,宋已滅亡,他可算是克盡忠孝了。文天祥流涕曰:「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餘罪,況敢逃其死而貳其心乎?殷之亡也,夷、齊不食周粟,亦自盡其義耳,未聞以存亡易心也。」


(六)祥興二年七月,文天祥被押解北上,路過金陵,寫下七律《金陵驛》,表達國破家亡的心情。


(七)元世祖至元十七年(西元1280年),文天祥已囚禁在大牢一年了,弟弟文璧(字季萬,降元)來探監,文天祥作《聞季萬至》詩,深深感嘆。

(八)元世祖至元十九年(西元1282年),文天祥四十七歲就死前,曾作絕筆書,寫在衣帶上,曰:「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向百拜以死。以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九)文天祥四十七歲死前一天,元世祖召見他,文天祥長揖不跪。元世祖曉諭文天祥歸降,賜予中書省一職,對曰:「天祥受宋朝三帝厚恩,號稱狀元宰相,今事二姓,非所願也。」問曰:「汝何所願?」曰:「願其一死,足矣!」

文天祥的詩
(一)《過零丁洋》,文天祥四十四歲被元軍拘囚船艦中,不屈明志之作。

(二)《金陵驛》,文天祥被押解北上,途中表達國破家亡的心情。

(三)《聞季萬至》,弟弟文季萬來探監,文天祥斷髮以示絕。

(四)《正氣歌》,文天祥四十六歲,(西元1281年)作於獄中。

(五)《贊》,文天祥四十七歲絕筆,(西元1282年)。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語譯:

辛苦讀經應試及第而入仕,起兵勤王已經征戰四年了。

祖國河山破碎像風吹柳絮,身世動盪不定像雨打浮萍。
在危險的惶恐灘頭說惶恐,孤身寄託零丁洋裡嘆零丁。
自古以來人哪有不死的呢?唯有留得赤誠照耀史冊啊!

講解:

1
、本詩選自文天祥文文山全集。

2
、祥興元年,年底,文天祥在廣東的五坡嶺被俘虜。
3
、祥興二年正月(西元1279年),元蒙水軍出珠江口過零丁洋,進攻帝昺小朝廷的最後據點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文天祥被宋降將漢奸張弘範挾持乘船同行,張弘範逼他招諭堅守崖山的宋將張世傑,文天祥用這首七律作為回答,同時也自我明志。
4
、惶恐灘:今江西萬安,贛江十八灘之一,急流險惡。
5
、零丁洋:今廣東珠海市與香港間的珠江口海灣。
6
、首句回顧生平,二十一歲中進士,開啟了仕途。
7
、第二句寫自贛州起兵抗元以來,交鋒四年了。
8
、三、四句寫率軍督戰的艱辛歷險,感嘆國運飄搖和身世浮沈。(參見《指南錄後序》)
9
、第五句追記四年前臨安危急,朝廷下詔勤王,文天祥毀家紓難,自贛州經惶恐灘北上,因憂念國事而惶恐不安的往事。
10
、第六句表達現在不幸被俘虜,漂浮在零丁洋上,映襯國祚家運的坎坷。
11
、「惶恐灘」和「零丁洋」是地名巧對。「惶恐」和「零丁」語意雙關。一則表明江灘形勢之險惡,一則敘寫被俘處境之危苦。
12
、最後總結,表明自己一片赤忱忠心,以死明志。
13
、這首詩概括了文天祥由科第出身,帶兵勤王,以迄國破家亡,不幸被俘的一生大事。短短八句,融合敘事、抒情、言志,全詩蒼涼悲壯,可以視為宋末民族志士抗爭異族的艱苦實錄。

《金陵驛》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伴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語譯

草滿金陵城夕陽西照,我似孤雲無處可依啊!

山河無異風景仍照舊,城裡百姓大半不同了。
滿地蘆花飄零隨我老,高第倒了燕子何處棲身呢?
從今告別江南的邦家,化作杜鵑泣血悲啼不如歸!

講解:

1
、祥興二年七月,文天祥被押解北上,路過金陵,寫下這首七言律詩,表達國破家亡的心情。

2
、金陵:即健康(今南京市),曾是南宋陪都,宋高宗在此即位,後定都臨安(今杭州市)。
3
、《世說新語》「新亭對泣」中的典故,「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
4
、唐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古烏衣巷,在今天的南京市。
5
、傳說周末蜀國國君杜宇號望帝,以其相開明治水有功,自以德薄,禪位去國,隱居西山,化為杜鵑(子規)鳥,有故國之思。

《聞季萬至》

去年別我旋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
弟兄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
可憐骨肉相聚散,人間不滿五十年。
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橫蒼煙。

講解:

1
、文璧,字季萬,文天祥的弟弟,小文天祥一歲。兄弟二人曾同時通過了會試,只是文璧無緣參加殿試,而文天祥於殿試中脫穎而出,宋理宗欽點為狀元,曰:「此天之祥,宋之瑞也。」


2
、文璧於祥興二年二月(西元1279年),以惠州降元,並受元朝封為臨江路總管兼府尹。
3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夏(西元1281年),文璧將往南方赴任,文天祥將脫落之爪齒鬚髮寄給弟妹,以示永絕,並交代後事。

《正氣歌》文天祥四十六歲,作於獄中。(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西元1281年)
文天祥被囚禁於晦氣雜陳的監獄二年,始終不改書生本色,憑藉正氣抵抗邪氣,肉體的受苦反而淬煉出更堅貞不移的精神。

以前兵敗,自殺不成;現在被囚,活著不死;兩種表現,一樣情懷,不跪不降,不撓不屈,求仁得仁,是人生無愧的唯一歸宿。

《贊》文天祥四十七歲絕筆書,表現「金石之性,要終愈硬」的本性。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六、討論「忠」、「成敗」、「生死」等的意義 

參考資料 http://www.ck.tp.edu.tw/~pychang/support13.htm




這是我們班要比賽的城市,歡迎參觀並推薦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8351&aid=269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