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歐陽修的秋聲賦何謂"通感"了歐陽修<秋聲賦>?
而「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的感慨從何而來?
歐陽修的秋聲賦是宋代文賦的代表作,對於這篇賦作的藝術造詣及其在賦史上有著開拓性的重要性,然而眾多學者對此篇都持著不同的意見,一說悲秋,論此賦宣揚人生易老的悲秋情緒4,一說消極,認為此賦表達出老莊清心寡慾、養生全真的思想,另一說法即以苦悶說歐陽修因無法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而發的感嘆,然筆者以此賦為歐陽修對政治對朝廷的失望來論述,虛則描物,實則感嘆,藉以秋暗喻著宋代朝廷的殘困積弱,故因此在之前先描述了時代背景證以其理,而對此秋的悲嘆並非無中生有,乃因有所興物而起。
在<秋聲賦>中作者在首段以無形的秋聲作為描寫和議論的對象,採行賦的形式來抒發秋感,然誰說賦僅是直述其事,綜合以上的詩詞所帶給我的感覺,他似乎早以秋作為朝政的代表了,在廖志超6老師的論點中認為秋聲賦是借景抒情,借景議論,然而我總認為歐陽修早以秋看作是朝廷的代表,這秋的意象如同宋朝廷的積弱。
這首段裡的「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這些聲音應作為朝廷裡那讒言紛亂不安的聲音,許多的忠義之士正因這些讒人而慘遭不幸,整個朝廷雞飛狗跳,亂慌急促。然「星月皎潔,明河在天」更是何以怪現象,亂世之時,小人當權,世事難料。「四無人聲,聲在樹間」雖言其景,實乃比喻著小人讒言的方式,總在你看不見之處,給予最嚴厲的斥責。在此融入了作者對政治生活深沉的概嘆。
在次段中,在表面上是從聲音展開描述和對秋氣的議論,以煙雲、天日、寒氣、山川等景物描繪其不同鮮明的畫面,訴諸人對秋的感覺,但其實在此段中歐陽修的心志表現的更加強烈,有美樹、有綠草象徵著忠義之士,卻遭紛亂朝廷的殘害,「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可見此時朝廷裡的權盛炙熱正是掌握在那群讒人之手。以秋為商,以秋為夷則,作者在此的用意主在說明朝政已荒,如今的朝廷就如同刑官一般而當殺。
再者「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含有議論的味道,歐陽修多年來的操勞憂國卻不憂讒畏譏正如前一節所述的歐陽修五十九歲,正是西夏大舉侵邊瘋狂殺掠,他也未必就此心灰,反以「雪前恥,收後功」激勉英宗,因為他總有期待的希望故雖「草木無情,有時飄零」草木易凋,但人卻不易凋,直持春風吹又生的想法,因此又何以說此篇出以消極論,在此就表現出了歐陽修積極觀。
甚而最後「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他該怨的不是朝廷不是秋,而是真正說讒言的那群小人。
歐陽修的秋聲賦擺脫了悲秋和消極觀,因為整篇賦中到了最後點出了他並不因秋而感傷。「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歎息。」嘆息的是目前的境況,但歐陽修一直都在等待著改革國政的機會,對人有光明一面的贊許,稱其萬物之靈,表達出自己有機會革新朝政的心志。
參考資料 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180.htm
對於「秋義」
1.《秋聲賦》說: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2.刑官:周朝設官,以天地四季為名(謂之六卿),掌管刑法、獄訟的為──秋官。
3.兵象:《禮記.月令》載「孟秋之月,天子乃命將帥,選士厲兵,簡練桀俊,專任有功,以征不義。」古代征伐,多在秋天,故云。
4.五行為金:古人分配五行(金、木、水、火、土)於四季,認為秋天屬金。
5.義氣:《禮記.鄉飲酒義》認為,天地肅殺之氣,始於西南方,至西北方盛極;說,「此天地之義氣也。」而西南至西北,正是秋的方位。
6.商聲(悲傷):古人分配五聲(宮、商、角、徵、羽)於四季,商聲屬金,主西方之音。歐陽修在此,將「商」轉釋為「悲傷」。
7.夷則(殺戮):《禮記.月令》以十二律(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分配於十二月,七月為「夷則」。歐陽修在此,將「夷則」轉釋為「殺戮」。
【深究與鑑賞】
全文開頭先營造了秋夜的情境,從「夜讀、聞聲、悚聽、驚嘆」四個接連的動作,引出了聆聽秋聲的形象。接著以具體的物象,形容抽象的秋聲,連下三個譬喻,遂使秋聲如見如聞:「淅瀝以蕭颯」來自「風雨驟至」,「奔騰而砰湃」則寫「波濤夜驚」,「鏦鏦錚錚,金鐵皆鳴」正是「赴敵之兵」、「人馬之行」的生動寫照。這三種強烈的形象描寫,渲染出秋意驚心動魄的氣勢,可謂形神交寫,韻味全出。
第二段以作者和童子的對答來開展下文:「此何聲也?汝出視之。」「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四字一句的手法,整齊有力,尤其童子之答,不但用韻,且與前段專寫動態有所不同,純以寂靜來反襯風聲,「聲在樹間」則暗示了秋聲的存在,這種虛筆運用得不落俗套。
第三段則實寫秋聲,從自然景象著墨,「噫嘻,悲哉!此秋聲也。」點破上文一問,「胡為而來哉」對應了「悚然」「異哉」。再以視觸二覺的摹寫示現,分別從「色、容、氣、意」四個層面去刻畫秋意;「慘淡」、「清明」、「慓冽」、「蕭條」也各自實寫了秋天枯寂的意象。面面俱到,層層摹寫,是辭賦傳統的重要技法。「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憤發。」句尾用了入聲字押韻,更顯出秋風突如其來的力度。第四段又拓展一層,再從人文藝術觀點去「點染」主題:以「刑官」、「兵象」寫秋的肅殺。再配以五行和五音十二律。「商,傷也」,呼應後文「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呼應「物過盛而當殺」。此段運用詩詞的比興,借鏡先秦以來的「比德」之說,深刻地抒寫了秋天的人文意涵,反映了自然運行的規律及法則。
第五段則落筆敘寫人事,闡發議論。這是全篇的本意,前文洋洋灑灑鋪寫秋聲,目的在於為末段抒發人生感慨作鋪墊,蓄氣勢。「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兩相對比之下,草木尚且枯敗,人心豈不更易衰老嗎?「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化用了莊子在宥篇的文意:「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論證了「憂勞動搖」正是身心摧折衰老的最大原因。歐陽脩在經歷宦海浮沉後,體悟清靜無為的老莊思想,故有此等語。「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暗用詩經秦風終南:「顏如渥丹」;及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為槁木」之語典,說明了強求之害及不自量力之苦,以見違反自然者必形銷骨毀,蒼顏白髮。從而得出「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的結論。在反躬自問之餘,深知血肉之軀非金石之質,不比草木的榮盛,至於人的衰老完全取決於人事的摧磨,豈可怨懟秋聲呢?此一反,將議論帶入高潮。末尾是一番補敘,「童子莫對,垂頭而睡」,將主客問答的場景作了微妙的收結。「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以蟲鳴將秋聲一題再點,且呼應了開頭「四無人聲」。文末以擬人手法作收,抒情強烈,餘韻無限。
本文寫秋聲、秋義,可謂融合了狀物寫景、抒情、議論三者於一爐而冶之。六朝辭賦講究「巧構形似」,妙在狀物寫景,唐代辭賦講究「因物抒感」,重在抒情;宋代辭賦講究寓物說理,重在議論,本文兼而有之,是其特色,亦為宋代散文賦的特色。清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四評語:「賦之別調,別有文情。」清何焯義門讀書記也說:「雖非楚人之辭,然於體物自工。至後乃推論人事,初非純用議論也,譏之者只是不識,公於文章,變而不失其正爾。」稱為別調,是贊其開創特色;說其「體物自工」,是稱其形容盡致,生動具體,有得於六朝及辭賦傳統的技法。總之,是一篇成功的作品,堪稱宋賦的代表作。
參考資料 http://www.nani.com.tw/big5/content/2003-01/29/content_10591.htm
*五行對應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5072613996)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五位: 東 南 中 西** 北
四季: 春 夏 四季 秋** 冬
五臟: 肝 心 脾 肺 腎
五音: 角 徵 宮 商** 羽
五腑: 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五味: 酸 苦 甘 辛 鹹
五常: 仁 禮 信 義 智
五液: 淚 汗 涎 涕 唾
五志: 魂 神 意 魄 志
五嗅: 臊 焦 香 腥 腐
五毒: 怒 恨 怨 惱 煩
這是我們班要比賽的城市,歡迎參觀並推薦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