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303美麗神話】
市長:203美麗神話  副市長: I'm共仔*(人因夢想而美麗充實ˊˇˋ)小夏〞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學校社團高中職【【303美麗神話】】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油桐學坊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白先勇與藤井樹談文學教育
 瀏覽781|回應0推薦0

203美麗神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很多朋友告訴我:現在的世代變了,學生不愛唸書。就算唸,也是讀一些沒有營養的網路、愛情小說。對於真正的文學,他們多半不願意碰觸,甚至連看都不看,就說那些書很無聊。這是很多認真教書,且熱愛閱讀的老師共同憂心的原因。

的確是這樣,世代變遷,新世代喜好的口味和我們有一段距離。暢銷排行榜上,網路文學、愛情小說是最大宗。然而什麼是真正的文學?朋友一口氣唸了十幾個,白先勇、黃春明、陳映真……並且搖搖頭,感嘆文學消殞,學生距離文學越來越遙遠了。

我倒是很樂觀,若以此觀察,年輕人仍舊在閱讀。尤其在資訊爆炸,各種傳媒、遊戲充斥,文字介面已經被窄化的年代,學生還願意閱讀書籍。我認為這是可喜的現象,只是他們閱讀的品味和我們不一樣了。

各持己見

我問朋友:「那些沒有營養的網路、愛情小說,你看過幾本?」朋友理直氣壯的回答:「那些書我怎麼會去看!」

我好奇的是,如果沒看過,朋友怎麼評斷那些書沒有營養?這就頗堪玩味了,這情況不就和學生看待純文學如出一轍?對於真正的文學,他們都不願意碰,甚至連看都不看,就說那些書很無聊。

彼此的想法沒交集,場面最後變成:老師拚命推介米蘭昆德拉、白先勇、黃春明。學生拚命看九把刀、藤井樹、席絹、痞子蔡。兩造各執一詞,沒有對話的可能,情況當然不可能改善。

美國知名的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卡德納(Howard Gardner)在《學習的紀律》一書中寫道:「羅馬人說:『關於品味,沒有什麼好爭論的。』另外還要補充一點:我們永遠無法解釋,自己為什麼認為有些東西是美的。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在於,讓大家注意值得學習的作品,並且盡量用詳盡而實際的方式,為學生解釋藝術家的成就是如何造就的。」他接著闡釋:「經過嘗試了解的努力之後,就可以再回到喜歡、無所謂或甚至厭惡的本能判斷。每個人當然都有個人偏好。就我個人而言,我實在無法勉強自己喜歡某些藝術家的作品,儘管我曾經努力,試圖進入他們的藝術世界;有些藝術家的作品越來越深得我心,有些則越來越疏遠。然而有一條不變的通則:為進入藝術殿堂所花下的時間與心力,終將獲得回饋。即使到頭來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某件作品,還是可以欣賞其中的藝術技巧,並了解為什麼別人認為該作品具備高超的藝術價值與美感。」

上述一段引文,我有兩個關注的點: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老師,如何讓學生注意值得學習的作品?如果學生的通俗文學也算是藝術,我們去了解這些作品,是否也會如霍華‧卡德納所言:為進入藝術殿堂所花下的時間與心力,終將獲得回饋。

理解是開端

我在全人任教時觀察到學生閱讀的素養很兩極。

學校有一批老師大量閱讀經典,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下,也看了很多書,甚至組織讀書會,討論中西方文學與思想典籍。一個學期下來,自動自發讀了十幾本經典,可見教師身教的影響力很大。因此,學校也規劃中西文學經典必讀一百本,鼓勵學生閱讀,共同討論。曾經有一次,我和所有中文班學生約好討論作品。一個學期下來,我閱讀了三十幾本中西小說,頗為過癮。討論時,每個學生各有見解,都是相當愉快的經驗。

但是,也有學生只讀網路與羅曼史小說,對於其他文學作品甚少翻閱,問其原因,答案千篇一律,「無聊!」「讀不下去!」

他們不讀我心目中的經典,我只好來閱讀他們傾心的文學。幾本網路小說與羅曼史唸下來,發覺通俗小說自有吸引人的模式。那些模式在我閱讀的經典文學裡也有,只是情節與語言沒這麼深刻,思想的表達比較不婉轉。但感情直接,容易讓開始接觸文字的人產生共鳴。

我問自己,能寫出像樣的羅曼史嗎?我於是和朋友合作書寫,還出版了。興奮的拿給學生看,學生爭著閱讀,卻坦承以對:「不夠好看!」不過雖然如此,因為我參與他們的閱讀品味,使得我和學生之間有了對話的可能。

從通俗過渡到經典

他們和我討論幾部受歡迎的通俗作品,說到感動處,讚嘆不已。在對談的過程中,學生無形中被肯定了看書的感受與想法,亦即肯定他們閱讀的價值。當我們站在同等的位置看待這些小說,而不是高高在上,去鄙視他們的品味。學生看待經典的態度,和我們看待通俗文學的態度有了某種一致性。

我發現,古典文學中也有類似大眾文學的情節,像唐傳奇的《李娃傳》、《鶯鶯傳》、湯顯祖的戲劇《牡丹亭》,都是言情小說裡常見的題材,於是我在上課時當成教材,引介他們看這些作品。此外,大眾文學也喜歡融合古典詩詞,例如李之儀的詞〈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常被嵌入,讓愛情小說有了畫龍點睛的妙用。我發現此點後,將這些詩詞當成教材上課,再配上一些故事,連結羅曼史與網路小說,結果學生很喜歡。

這些詩詞題材以及情節,在很多純文學中也有,例如張愛玲與蕭麗紅的小說,其故事也很適合學生的口味。藉此,學生有機會橫跨到我心目中的文學區塊。而我發現他們對這些文學作品並不那麼全然排斥,甚至私底下會討論。

我記得七年前,歌手伍佰當紅,有一首抒情搖滾「挪威的森林」膾炙人口,學生也會琅琅上口。我於是取來當作現代詩押韻、意象的探索,學生覺得很新奇。我問學生:「誰知道伍佰這首歌詞是如何創作出來的?」我很訝異沒人知道。當我公布答案:有一次,伍佰看了村上春樹所寫的《挪威的森林》,看完後大受感動,因而寫了這首歌。之後,我稍稍介紹了這部小說的情節,並說明這是村上在希臘一邊聽著Beatles的「挪威的森林」,一邊寫作完成的書。其中有一些學生非常驚訝,找到了這本書一口氣看完,並帶著奇異的語氣告訴我:「崇建!我發現村上春樹模仿我們的網路小說!好像喔!」我也不禁莞爾:「所以其實村上才是台灣網路小說的祖師爺吧!

後來,我甚至使用當紅偶像歌手周杰倫的歌「上海1943」,讓他們循著歌的節奏擬作新詩,學生也都有很好的反應。

從流行文化連接到中文教學,學生更容易理解與掌握學習的目標。我因此思索:古代的中國,「小說」一詞的由來,便是一個貶抑詞,有別於「大道」。小說原本也是被傳統文人看不起的,尤其戰國時小說家「不入流」,可見一斑,以致中國的小說發展比較緩慢。

如果只是批判,沒有參與,除了沒說服力之外,增加的只是知識分子傲慢的態度,以及代溝而已。我們誰也不敢保證,今天流行的某部網路小說與羅曼史,不會在後世成為經典。

這個經驗給我很大的啟示,如何運用學生身上的資源,讓學習變成共同分享、共同討論,而不是對立。最重要的是,一旦老師先放下成見,教學的空間會更寬闊。這也算是我投入時間與心力,進入孩子們所謂的「藝術殿堂」,所得到的回饋吧!

■《移動的學校》書籍介紹購書折扣 

【資料來源/寶瓶文化】




這是我們班要比賽的城市,歡迎參觀並推薦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8351&aid=2694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