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專訪篇---林碧珍老師
歷史指南:
學歷史,就必須了解「歷史是過去與現在永無休止的對話!」也就是說,歷史包含兩層意義。
歷史除了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之外,更包含了對過去事情的了解。
所以,學歷史不只是記憶而已,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對歷史的理解、思考、分析、及推論。
歷史課最直接的目的是「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才曉得要往哪裡去。」
過去和現在並不是對立的,因為現實生活中有著太多的過去。
歷史能深度思考,突破事情的表象,瞭解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不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階段。
歷史課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培養能力。
為什麼大學指定考科中有這麼多學系指定學生考歷史科呢?
因為歷史是一門知識,可以培養其他知識無法培養的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歷史思維能力─透過資料理解過去,對於人世社會的紛紜複雜情況則就具有初步認識的能力,包括記憶、理解、分析、推證、想像、解釋以及綜合、評價等各種能力。
歷史科考試的能力可初分為歷史事實、史學方法、史料解析、歷史解釋和文字表述。
這五類不是各自獨立,而是有相當多重疊的地方
一、歷史事實:
1.過去重要的事件、人物、制度與學說等。
2.過去某一時代在政治、社會、經濟、思想方面的重要特色
二、史學方法:
1.能辨別過去與現在的不同,不能用現在的觀念認識過去。
2.能辨別事實與解釋的不同,不能將解釋視為事實。
3.能了解蒐集資料的基本要求。
三、史料解析:
1.能辨別原始史料與第二手史料的主要不同。
2.能分析出史料中的主要概念。
3.能將史料中的重要概念配合自己的歷史知識,作出完整的歷史敘述。
四、歷史解釋
1.能指出歷史事實中的因果關係。
2.能說明歷史事實的概念與意義。
3.能對事件、人物、制度等做出合理的評論。
五、文字表述
1.表達準確,邏輯嚴謹。
2.文字通順,段落分明。
學習歷史好方法:
一、課堂三到:
耳到:聽明白以確實瞭解。
手到:勤做筆記。
心到:記住重點。
著重能否瞭解歷史的重要「觀念」,而不是片段的「記憶」,是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的「理解」。
這些觀念的理解、思考,除了課本提供了必要的線索以外,老師課堂上的解說,以及同學們動腦筋的消化吸收,才是學習歷史成功的關鍵。
二、自我複習的基本要求:
檢驗自己是不是真正「理解」歷史的一個方法,就是當自己閱讀完一段課文後,蓋上課本,試著用「自己的話」簡短說明課文重點,並不是照課本順序大致背出來,因為背完與真正瞭解是有很大差距的。
三、積極檢討考卷的功夫:
考完試看完考卷分數後往往就把考卷丟在一旁不管,這樣的考試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其實,重視每次考試,絕對能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提昇自我層次:
「多讀一些」----培養提升自我閱讀能力。
「多想一些」----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分析、推理的能力。
多閱讀、多動腦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學習歷史,無關天份、基礎。任何人的機會均等,起跑點是一致的,
要讀好歷史,最重要的是把握正確的方法,但仍須日積月累的下功夫,不努力或心存僥倖的急就章讀法,絕對不可能獲得成效的。
這是我們班要比賽的城市,歡迎參觀並推薦唷!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