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數教授心中的「尺」其實很相似,所在乎者,同樣是考生切入問題與邏輯思考的能力,同樣都希望為系上錄取最適當的學生。(選才/提供) |
| 為維護「甄選入學」的原始精神與意義,教育部要求國內100多個學測佔分比率超過50%的校系,97學年度起,必須降低學測成績佔分比率至50%以下,第二階段指定項目如「面試」、「備審資料」等佔分比率將相對提高,作為選拔人才的主要依據。 專家表示,第二階段指定項目在「甄選入學」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之前民間輿論或有認為甄選制度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的「面試」、「備審資料」等項目,主觀性比較強,評分不盡透明化與標準化,對甄選的公平性有所懷疑,但事實證明,以台大進行的追蹤研究為例,發現透過甄選入學招進來的學生,其專業表現的確較指考分發入學者來得好,對系所的認同感也明顯較高。 專家表示,為維護「甄選」入學考試過程的公平性,技術層面上,各校系皆以各種標準化的動作力求評分過程公平、客觀、具鑑別度;道德層面上,絕大部分的大學教授都是具有理想性的,只要夠優秀的學生,所有的教授都會給予一致的好評。也就是說,也許每位教授心中都各有一把尺,但學術上的嚴謹訓練,讓每位教授心中的「尺」其實還蠻相似的,所在乎者,同樣是考生切入問題與邏輯思考的能力,同樣都希望為系上錄取最適當的學生。 對考生而言,參加甄選入學第二階段指定項目亦有其重要性,它除了是一個「實地參訪」未來學校、系所,「貼身接觸」未來老師的難得機會,更可以實際體會及評估該校系的環境和人事,雖然是學校在考你,但你也可以藉此選擇學校。不少大學系所非常重視甄選入學第二階段考生實際到校考試的機會,甚至精心安排系所參觀、學長座談,並且叮嚀全員下上一致保持「和藹可親」,希望同學來考試之後便迷戀該系,非該系不讀。 某台大教授表示:「對一個大學教授來說,90分的學生和20分的學生也許真的有差距,但70分的學生和65分的學生,他的程度或努力真的有差別嗎?」單純地以「分數排行」這個單一指標來評斷學生,才是絕對地不公平。「甄選入學」至少彌補了這部分的遺憾,經過「面試」的選擇淘汰機制,讓大學教授不必在課堂上面對有能力考進卻完全不適合唸該系的學生! 更多詳細資料,可上網做進一步了解:選才甄選,或電洽(02)2375-5700。 【2007/10/26 聯合】 |